孟子孝论

合集下载

论孟子孝道思想

论孟子孝道思想

论孟子孝道思想孝,在中国有着相当重的地位,中华文化亦可称之为孝文化。

仁是孟子各种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实质,孝则是孟子仁学的源泉、最终基础和归宿。

要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就必须正确认识孟子的孝道思想。

孝在《孟子》中共出现29 次,22 句,散于18 个段落中。

此外,尚有十余处与孝有关但并未现其字。

这些论述散见于各篇,虽不系统,但认真考察,仍可见孟子对孝道的重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孝道是天下安定平和的必然要求,是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安身立命并得君行道的必然要求,是仁作为一个崇高的道德范畴本身的要求。

一、孟子孝道思想的产生孝是道德思想的现实根源,也是人伦规范展开的起点,即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

孟子的孝,既与他的生活境遇有关,又继承了孔子、曾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同时还受到以乐正子为代表的重孝派思想的影响。

正是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孟子孝道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2孟子在世约为公元前372 至公元前289 年,正值混乱不休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剧烈,彼时所重之才,乃以为战争服务为尺度,甚少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的孝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选择的发展,是继承孔子伦理思想并以孝悌为根本而发展的。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随之又提升到整个社会。

由孝悌的家庭伦理到人伦,再到社会伦理,是从个体、家庭再到政治的一种文化伦理关系。

实行王道的轨迹,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迹。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为仁政思想服务的,虽然孟子的五伦有时会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为愚孝、愚忠、愚节,但剔除其糟粕,这一套家庭伦理思想实是一块瑰宝。

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不断地为提高国家和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斗争,亲情关系在政治关系面前则疲软无力;由于战争,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致使孝亲之情受到极大破坏,但同时人们又对孝亲之情怀着迫切的向往之心。

总的来说,孟子所处时代的人们对孝的重视程度正在降低。

孟子孝道思想的伦理学解读

孟子孝道思想的伦理学解读

孟子孝道思想的伦理学解读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孔子的学生。

他对于伦理学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贡献,尤其在孝道思想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对孟子孝道思想进行伦理学解读,探讨其内涵及其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孟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孟子将孝道视为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孝道是人类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孟子看来,孝道涵盖了对祖先、父母、长辈以及其他伦理关系的尊重和奉行。

孟子强调,孝道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父母的顺从,更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和道德情操。

他提出了“四端”和“五常”的概念,即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其中,“孝”作为“四端”之首,强调个人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尊重和恪守,同时也反映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孟子孝道思想的伦理学解读1. 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孟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将孝道作为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只有尊敬和孝顺父母长辈,才能体现出个人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尊重和承担,从而稳定和美化社会秩序。

2. 孝道与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即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和置他人利益高于个人的倾向。

在他看来,孝道是人性善良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孟子反对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盛行,主张通过孝道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 孝道与仁爱孟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与孝道有着密切联系。

他认为,孝道是从个人对父母的孝顺开始,延伸到对他人的关爱和回报。

只有具备孝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和他人之恩,从而懂得去关心、尊重别人的利益和感受。

三、孟子孝道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家庭关系的和谐孟子孝道思想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和顺从,这对于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孝顺父母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联系与亲情,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从而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幸福。

孟子的论孝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论孝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论孝原文和翻译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孟子的论孝原文和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责善,朋友之道也。

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出妻屏子,终身不养也。

其设心以为不若此,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 章子有其中的一条吗?章子,不过是父子之间为了善相责备而意见不合罢了。

为了善相互责备,是朋友相处之道。

父子为了善相责备,是最伤感情的。

章子就赶走了妻子儿女,)一辈子不让他们侍奉。

他心里认为如果不这样作,自己的罪过就更大,这就是章子的为人罢了。

”。

孟子孝道名言 养生送死 无憾人生

孟子孝道名言 养生送死 无憾人生

孟子孝道名言养生送死无憾人生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关于孝道和无憾人生的名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以这两方面为主题,探讨孟子思想对于养生和无憾人生的启示。

一、孟子与孝道的关系孟子认为,孝道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人类关系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

他将孝道视为建立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1. “孝子不必须贵,贵不必须孝。

”这句名言表明,孟子认为孝顺并不取决于财富和地位。

无论一个人是富贵还是贫穷,最重要的是心存孝道之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孝敬父母。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 “七十而耳顺。

”孟子提倡尊敬老人,特别是对待父母的关爱。

他认为,当一个人到达七十岁的年纪时,应该在道德品质上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此时才能真正称为一个孝子。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孝道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修养。

二、孟子的养生思想孟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对于养生的深刻理解和探讨。

在他看来,只有保持身心的健康,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即天命之人必然会遭遇困难和挑战,而唯有通过锻炼身心,保持健康,方能应对人生的重大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养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体力状态。

2. “生不逢时,死亦下矣。

”孟子在谈到人生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那么这种生活状态就如同死亡一样。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有生之年,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三、无憾人生的哲学思考无憾人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追求的是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和无憾的心境。

1. “人生无所求,则无所失。

”孟子认为,人生并不应该追求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

只有宁静心境和对生活的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孟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孝敬父母 家道中兴

孟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孝敬父母 家道中兴

孟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孝敬父母家道中兴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为后世所称颂。

其中,孟子关于孝道的名言极为经典,对于孝敬父母以及家道中兴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名言出发,探讨孟子对于孝道的思考以及它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孟子提出了“不知父母之忧乐,焉知子孙之忧乐”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孟子认为,一个孝顺的子女应该关心父母的忧乐,对其需求和意愿进行关心和照顾。

只有真正理解父母的愿望,才能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他们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同时,在传承父母的血脉和家风方面,孝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孟子强调了孝道对于家道中兴的影响。

他说:“父母之于子也,皆犹泉石也。

……不闻其声则序乱,不见其行则法乱。

”这句名言简洁而深刻地传达了孟子对于孝道与家庭繁荣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孝敬父母不仅是为了对父母的回报,更是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和关怀。

孟子认为,孩子们无论身处何方,都应该时刻牢记他们是父母的延续,代表着家族的形象和荣誉。

只有保持着孝敬的心态,才能使家道兴旺,家族声望不衰。

再次,孟子还强调了孝道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说:“躬体则脂粉不下于五柳而下于市人。

兄弟犹墙而皮敝,则老弱者怨气之;上下为之,则国家危殆。

”这句名言强调了孝道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孟子认为,孝顺不仅仅是个人责任,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一个孝顺的子女能够以身作则,影响他人,传递着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而在家庭层面,孝敬父母的人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睦,关系更加融洽。

在社会层面,孝敬父母的人对他人也会付出无私的帮助与关爱,进而营造着和谐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孟子关于孝道的名言深刻地阐发了孝敬父母与家道中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孝道的实践,子女能够真正了解父母的忧乐,从家庭层面开始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价值观。

同时,孝敬父母也能对家庭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家族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孟子论孝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论孝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夫孝者,天经地义也。

为人子者,必敬其亲,爱其亲,养其亲。

敬亲者,亲敬之;爱亲者,亲爱之;养亲者,亲养之。

是以孝者,天下之至德也。


孟子又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无父母,如木无根,水无源。

故人者,必事其父母,养其父母,然后可以成人。

父母之恩,天地之大,海岳之深,岂可忘哉?”
孟子言:“孝子之事亲,有三事:一则养志,二则养体,三则养心。

养志者,使亲乐其志也;养体者,使亲乐其体也;养心者,使亲乐其心也。

三者备,而亲之养也至矣。


孟子曰:“孝子之事亲,有四端:一则敬亲,二则爱亲,三则顺亲,四则忠亲。

敬亲者,不违亲之命;爱亲者,不伤亲之心;顺亲者,不拂亲之意;忠亲者,不欺亲之望。

四端备,而亲之养也周矣。


孟子又曰:“孝子之事亲,有五常:一则仁,二则义,三则礼,四则智,五则信。

仁者,亲之;义者,亲之;礼者,亲之;智者,亲之;信者,亲之。

五常备,而亲之养也备矣。


孟子曰:“夫孝者,百行之首也。

为人子者,必先尽孝,然后可以事君,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

故孝者,天下之至德也。


孟子论孝,其意在于教人孝道,使人知孝之重要,从而践行孝道。

孝道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更是国家安宁、社会和谐的保障。

孟子之言,历久弥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孝道思想

孟子的孝道思想

孟子的孝道思想《孟子》一书中孝字出现了29次,涉及孝的言论和内容有50多处。

孟子推崇舜,其意义在于宣扬和阐述孝道思想。

孟子之孝道思想是在批判不孝行为中展开的。

战国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失序,基于血缘亲情的孝道受到了很大冲击,子女不仅不顾父母之养,而且还使父母蒙羞,甚至受到危害,“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孟子反对不孝行为,谴责人之不孝是禽兽。

孟子之孝道思想与孔子孝的思想一脉相承,譬如,强调以敬为主赡养父母,提出“养志”与“养口体”的概念。

又如,肯定父子相隐的思想,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

意思是,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

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有了隔阂,一有隔阂,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再如,坚持孝敬父母的礼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几乎是孔子原话的重复,反映了孟子之孝道源于孔子。

更重要的是,孟子之孝道思想完善了孔子孝的思想,在理论上为孝的思想提供了人性善的依據;在范围上把孝从个体行为拓展为社会行为,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实践上丰富了孝的内容,提出了得亲、顺亲、悦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孝悌的操作性和具体动作。

性善是孟子孝道思想的灵魂。

孟子从人性善角度论证阐述孝道,给予儒家之孝以理论说明和形上依据。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孝也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孩童时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把这种天性称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孝道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孝道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孝道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学生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孝道的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孝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观念,被视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之一。

孟子的孝道观念尤为突出,他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启示,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深深植根,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考与行为。

首先,孟子强调了子孝父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去孝敬父母,尊重和爱护他们。

孟子认为,父母在生养育儿方面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努力,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他说:“敬之诚而厚之笃,民莫敢不敬;亲之信而爱之恭,民莫敢不亲。

”这说明孟子非常强调孝道在家庭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尊敬和爱护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其次,孟子提倡了仁爱之道。

他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尊敬亲长,更是关爱他人并将善意传递下去。

孟子强调,人应该培养善良的品质,具备关心他人的同理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怀社会上的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们。

孟子的这种仁爱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并且被视为一种美德。

至今,中国人仍然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的和谐,并且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善良之心,而这个善良之心是人们争取道德和精神修养的动力。

他认为,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培养和发挥人们内在的善良之心。

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孟子还强调了君子行与天下为公的理念。

他认为,君子是以道德和品德为基础的完善的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孟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公平和公正,以君子之心行公仁之事。

这个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孟子的孝道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又一次发展高潮。

孟子自称其思想来源的之一是曾子,所以,曾子的言行,特别是曾子的孝论,受到孟子的特别推崇,并着意加以发挥。

在孟子的时代,上层社会由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的倾轧和仇杀所引发的政治动乱远甚于孔子和曾子时代,所以,在孟子的孝论之中,极端之论更加明显。

孟子孝论的另一特色,是从远古圣贤的言行寻找依据,并最终把孝行的顶点定格在了大舜的身上。

《孟子》一书中对大舜孝行的描述,为后世确定了孝子的典型。

《离娄下》○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第一,孝子养“志”
孟子认为,自我的良好修养,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

而在个人的良好修养中,事奉双亲是最重要的,而事奉双亲的核心就是“养志”,而不是单纯的“养体”。

孟子以曾氏三代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想当年,曾子(参)奉养父亲曾晰的时候,每顿饭必有酒肉;收拾剩饭的时候,必定要问父亲还吃不吃;如果曾晰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曾参一定会回答说有。

可是,到了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情形就不同了。

虽然每餐也有酒肉,但收拾剩饭时从不问曾参还吃不吃,而当曾参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时,曾元就会回答说没有,这是打算下一顿再进用。

在这个对比里可以发现,曾元对待父亲,只能叫做奉养口体,有吃有喝就行了,而不太在意态度。

可在曾参那里,却是奉养意志,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还要满足双亲的精神和意愿,让他们心情舒畅。

不用说,像曾子那样事奉双亲的,才是合格的孝子。

”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孔子孝论的积极继
承,并为这一思想最终成
为儒家孝论的重要方面
做出了贡献。

当然,这种
观点也容易形成“愚孝”
之弊,所以,在具体的孝
行中还应该把握适当的
分寸。

第二,“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在孟子看来,不孝的
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他所
说的“五不孝”。

但是,孟
子认为最大的不孝是“无
后”。

所谓“无后”,指的
没有后人祭祀先人,并不
完全是后来所说的传宗
接代的意思。

“无后”之所
以为不孝之首,是因为有
无后祀与家族的存亡息
息相关。

孟子说过,国与
家灭亡的标志就是社稷
和宗庙的“不保”,从而使
子孙失去了祭祀祖先的
地方。

这是那个时代的习
俗,孟子只是把这一习俗
引入到孝行的范畴之中。

当然,在当时,无论是家
族的祭祀,还是家庭的祭
祀,都应该由长子来主
持,这对于早已存在的生
子为贵的传统观念是一
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


然孟子“无后为大”的观
点重在表述政治意义,但
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对于
社会下层孝道的影响,还
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以实现“仁政”为
目标的孝道
在商周以来的孝论
中,在孔门的孝论中,孝
行已经不单是个人的行
为,也不单是个人的道德
表现,而是与个人的政治
行为和社会的安定有着
密切的联系。

孟子不仅继
承了这一思想,并把孝行
与自己宣扬的“仁政”结
合在了一起。

孟子强调
说:“仁的实质就是事奉
双亲,义的实质就是顺从
兄长。

”他把仁义的本质
确定在事亲和从兄上面,
严格来讲与孔子的仁义
思想是不一致的。

就人生
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与
兄长可以说是一个人最
早的道德实践的对象,但
是,作为道德伦常之中心
思想的仁义,绝不能仅仅
局限在孝道之中。

可以
说,仁义是孝道的中心,
但孝道却不是仁义的全
部。

第四,大舜的孝行
在孟子的孝论中,由
大舜的孝行所引发的议
论是最有特色的,对此后
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也
是最为深远的。

根据古代
的传说,大舜是尧帝的继
任者,而在那个时代,帝
位的继任是以继任者的
道德品质为标准的。

在个
人道德修养方面,大舜是
当时天下最无可挑剔的
杰出人物,而大舜的品质
就主要表现在孝行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