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合集下载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班级10汉语言2班姓名乌珊珊学号1001103212成绩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人生哲学。

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核心,阐述了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并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孟子性善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理想人格道德教育和谐社会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其中“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的理论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类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肯定,也是对道德的正面肯定,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

因此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涵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人性的思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1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2人的心性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互区别的主体意识。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4善之“端”或者善的原初形态是本就存在于人的本质中的,正是这种善端的存在,才构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殊性。

否则,“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界限便亦不复存在了。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关于人性的学说。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的潜能和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性善论包含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内涵: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本能,人有爱人的情感,有为社会公益而奋斗的意愿。

他举了“人不亲不可与五谷共生”,“人不亲不可养生”的例子,说明了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因素。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拥有同情心和爱心,人天生具有体察民情、关心他人的能力。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人性虽然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即仁、义、礼、智和忠、信、礼、义,这些都是人后天通过学习和修养所能达到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人的善性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否则人的本善就会被埋没。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人的本善使得人们具有良知和道德感。

人应该立志成为有德之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善良与高尚,进而影响他人。

他以圣人为榜样,使得人们在崇高的道德人格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普遍性。

他认为不论是贵族还是民众,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国家的河山还是他国的河山,都是性善的。

所以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强调了人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兴盛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性善论表达了他强调人性善良本质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人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自己的善性。

孟子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追求道德高尚,影响他人。

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道德修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使这种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以下是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详细总结。

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这是因为人性中具备了仁爱、善良、公正、义理等美好的品质。

他对人性的理解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即人性具备了亲和、合作和关爱的倾向。

孟子通过观察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和现象,提炼出了人性善良的思想。

二、善良的本性需要教育和修养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并不是自发地得以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在教育和修养的熏陶下得以显露。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塑造的,而人的心灵和意识则需要通过修养来提升。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主要包括“道”,即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提升自我。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刻苦的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完善和发扬光大。

三、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孟子所倡导的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当人们的本性得到发扬时,他们的行为将会追求善良、公正和正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贡献。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和爱护,通过行为和言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子应该追求个人私利,而应该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福祉。

四、善良的本性与社会和谐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本性去追求善良和正义,那么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稳固。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感化他人。

孟子认为,社会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己的本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且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发扬光大,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平等。

五、善良的本性与政治和治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政治和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主张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通过以德治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重点解读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性善论。

一、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善心,这种善心使得人们具备了爱、仁、义、礼等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且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来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的深思熟虑。

他观察到,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苦和不幸时,会产生同情心和善良的行为。

他相信,这种善良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抹灭的。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是基于人类的感情和良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和谐的基础。

二、性善的教育价值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把善的本性发展壮大,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教化”、“学习”和“修养”等概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体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能力。

首先,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价值观的基础。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德性的完善,引导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其次,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张人们通过教育来进行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他提出了“养气”、“养心”、“养性”等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能量和潜力,以及通过教育来开发和发掘这些能量和潜力。

最后,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是一种思想观点,更是一种实践理念。

他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性善的存在和发展,他提倡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自己和改善社会。

这种实践指导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当代意义和启示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性善"的观点。

本文首先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其次分析了性善与仁的实践,以及性善在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认为其对个人修养、政治伦理和社会和谐有积极影响。

文章同时讨论了孟子性善论的影响和启示,指出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仍然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评价,认为其对人类思想史和道德伦理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思想内涵、道德修养、仁、政治治理、人伦关系、现实意义、影响、启示、评价1. 引言1.1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包括对人性本善的观点、性善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性善与仁的实践、性善与政治治理以及性善与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但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和实现这种善良。

性善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善良。

在孟子看来,仁是性善的表现,是人们应该追求和实践的道德准则。

性善还可以指导政治治理,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性善也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强调人伦之道,要求人们相互尊重、互助互爱。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2. 正文2.1 孟子的性善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提倡“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即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品质。

在《孟子》中,孟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认为人们天生都有善的本性,但是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善变得更加完善。

孟子将人的善性比喻为一块粗糙的玉,只有经过雕琢和修饰,才能显露出它的光芒。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人性的思考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天生具备仁爱之心。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说:“以爱人之心取人之心,未有不可也。

”这句话表明,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具备仁爱之心的,愿意关心、帮助他人。

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有人道天性,天生就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潜质。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性善是需要得到培养和教育的。

孟子主张以教育的方式引导人的本性发展,使其逐渐成为高尚的道德人格。

他提出了“求仁”和“养生”的重要思想,主张人应该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养和学习来实现性善的发展。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恢复和发展的。

他说:“故曰:‘修身敬父母,而后及其国家之侨亲者;修身齐家,而后及其国家之小民者;修身治国,而后及其天下之萌黎者。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养育身心的方式,人才能发展出卓越的品德和道德,进而影响家庭、社会甚至整个国家。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与天性相连。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是天地之间相互关联的一部分。

他说:“人之性天,人之同也,性相近也。

”孟子的这种观点表明,人的天性与宇宙的秩序是一致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的也要兼顾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本质是需要发扬光大的。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善良品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影响,促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他强调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和平,提出了“兼爱”和“仁政”的概念,主张要用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包含了人性善良的本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价值、与天性的联系以及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表明人性是可以通过积极努力和自我提升来实现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班级 10汉语言2班姓名乌珊珊学号成绩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着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人生哲学。

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核心,阐述了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并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孟子性善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理想人格道德教育和谐社会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其中“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的理论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类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肯定,也是对道德的正面肯定,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

因此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涵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人性的思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1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2人的心性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互区别的主体意识。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4善之“端”或者善的原初形态是本就存在于人的本质中的,正是这种善端的存在,才构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殊性。

否则,“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界限便亦不复存在了。

“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1《孟子·滕文公上》2《孟子·离娄下》3《孟子·尽心上》4《孟子·尽心上》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孟子认为,人格修养的责任在于扩充人们原本就具有的“善端”。

“仁”、“义”、“礼”、“智”就是人的善端,它就好像是人的四肢一样是天生于人的。

但是善端又是一种隐性的存在,需要人自觉地去扩充,才能起到完善人格的功能和作用。

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

既然是萌芽,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或许因为得不到精心的养护,抵御不住恶劣环境的袭击而夭折;或许会在人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因此,孟子十分重视后天的人格修养,通过后天的努力,把先天的善端扩而充之。

二、理想人格的形成孟子认为,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是培养出人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气、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一种气势磅礴的壮气,即所谓“浩然之气”。

孟子高度评价这种“浩然之气”,说它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

6养成浩然之气需要个体注重培养自身的“大丈夫”精神,要懂得动心忍性,塑正道之质。

追求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不断提升自我的需要。

关于动心忍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7人的才干是能够在身心饱受磨练之后,才得以充分发展的。

所谓“动心”,是对心灵的磨砺和震撼,使心灵更为强大,能够去承担和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困苦:所谓“忍性”,是抹去性格中不合时宜的棱角,是增添成熟与稳重和一份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孟子还列举了很多圣贤的实例:舜是在田野之中兴起的,傅说从筑墙的劳役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小贩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兴起,百里奚从市场上被提拔出来。

这些圣贤无疑都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并战胜了逆境,才得以成为圣贤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他认为,人们通过修养与磨练,不管是在富贵的环境里,还是在贫贱的环境里,都能严守节操;在邪恶、权势面前刚正不阿;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保持崇高的气节,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精神正是在生活中的各种境遇之中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人格,是只要付出努力之后,人人都可以达成的理想人格。

孟子由性善论中蕴含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引申到理想人格的表现,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并阐述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

在理想人格的实现方面,孟子提出了两个途径:自我修养和外界教化。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9当然,在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人格修养最主要的是一种自求自得,所以自我修养是主要途径,外界教化只是促成人格修养的辅助途径,只不过这种辅助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想人格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自我的实现。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

’”10人之所以能够养成善德在于人有“心”,人之所以有可能背离道德亦在于人有“心”。

因此5《孟子·公孙丑上》6《孟子·公孙丑上》7《孟子·告子下》8《孟子·滕文公下》9《孟子·离娄下》10《孟子·公孙丑上》才需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存养心性也就是要呵护本心本性,防止本心本性偏离其自然的内在的趋势而流于机巧之心、习染之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并非与生俱来,唯有通过逆境的洗礼、艰苦的锤炼,才能形成刚毅的人格。

三、性善论的现代价值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都起了很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特点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一定意义。

在当今注重财富和效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取孟子性善论的合理价值,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强调人具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谓“善”是指仁、义、礼、智以及符合价值体系的德行。

因此,孟子主张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孟子非常重视“明人伦”,他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1人最可贵的就在于知是非、明人伦、行善去恶。

孟子提倡仁爱思想,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12孟子认为真正的仁政,是王道的仁政,它不是在百姓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才考虑给他们一点仁慈,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安居与乐业为其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王道才开始产生,仁政才得以出现。

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3孟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等重要命题有助于我们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适应并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认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4孟子很重视诚信,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5孟子认为,做人处世要以诚动人,以至诚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是不会不感动的。

一个人的行为合乎诚信,便是道德高尚的行为。

在历史上,这种诚信的观念在商业领域中是以商业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强调以信为本、以诚待客、童叟无欺、不坑蒙拐骗、不以次充好。

这些商业道德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大力提倡,生产经营者应以“诚信”作为自己信奉的最高准则。

人性善论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与基石。

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与其中每个个体的素质密不可分。

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孟子人格修养思想意蕴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实践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正确得到引导。

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一、性善论的涵义11《孟子·滕文公上》12《孟子·离娄上》13《孟子·离娄上》14《孟子·梁惠王上15《孟子·离娄上》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实际上是道德意识)为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明确的性善论:人性是天赋的天赋的道德(意识) 本身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

李亚彬在《子思为孔孟之间的过渡环节——以孟子性善论的行成为例》中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其一,天有德;其二,天将德赋予人(实际上是天将四个“善端”植入人心中;这四个“善端”又含有为善的动机,是全部道德的萌芽);其三,人性是人的道德属性(实际上是四个“善端”)。

由这三个前提自然可以得出性善论。

杨泽波在《孟子性善论研究》一书中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本心进而说明人性何以为善。

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

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是后天而先在的,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

在对孟子性善论进行分析以前,对心、性、才、情这些概念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孟子的性善论。

彭富春在《论孟子的心性论》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心和人性本身作为仁爱是善良的。

人人皆有是心,同时,人人皆有是性。

由此,孟子建立了他的心性理论。

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