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_性善论_的社会学意义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我想性善论是他区别于孔子的思想之一。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其主要观点概括为:(一)人性是善的。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

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

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

他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别是极小的,这人所多出的一点就是善性,倘若没有这种善性,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两脚的禽兽。

其次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行为是由善良的本性所驱动的。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道德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做出正义的行为,并且愿意去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因此,孟子相信,人们不仅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践道德,也能借助外在的教育和培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人是天生具备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具有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天性。

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固有的人类本性。

然而,孟子的观点表明,道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固有观念,可以带动人类去行动和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尊重的世界。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一种“教育哲学”,认为一切人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潜力,其道德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而被开发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实现其天性,愿意去做有益于社会、世界和自我的事情。

这一教育哲学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顶层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品质。

如果能够识别并强化这些观念,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公正、和谐和稳定。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虽然人类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也有着大量的负面情感和行为,例如嫉妒、利己等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只是一种伦理学思想,而并非完整和可行的道德哲学体系。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宣扬人的道德本质的思想,其内核是本人的行为是由良好的天性所驱动。

在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很多启示的意义:推动人们乐于在世界上行动,建立更为公正、尊敬和美好的社会。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正确认识人性是我们积极追求生命清明的重要体现,也是自我觉醒,自我觉察的必要前提,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课题。

而弄懂孟子的性善论是正确认识人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性善;性恶;无善无恶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并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后天对善的不断扩充,否则人性先天的善也将会被后天的恶所蒙蔽。

正因如此,性善论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建设以至各个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我们对人性的探究来重点认识与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和其作为善之根本的依据,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

1.人性1.1浅谈人性对于人性的讨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性善、性恶,但是用更严谨的方式应该分为性善与性非善,这是侧重善的角度。

如果是侧重恶呢,就分为性恶、性非恶,因为还有无善无恶。

就像按成绩我们可以把人分为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这是不严谨的,那成绩中等的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分为成绩好的和非成绩好的。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对于人性观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们要有怎样的认知能力呢?认知的能力在哪里?我们怎么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去认识一件事物呢?每个人一生要学习两种学问,即知识的学问和道德的学问。

而对于知识的学问是我们从出生那一刻便开始去认知的,但是对于道德的学问的追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际遇。

人有一种追求道德的不断向上的本能,当我们开始认识并探讨道德问题乃至于人性时,便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对于道德学问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说起人性,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各个学派众说纷纭,学者们之间的争辩也是屡见不鲜。

但是对于人性,人心的善恶又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因为“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性善论最终稿的评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本文将对孟子性善论最终稿进行评析,探讨其内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善的本能。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这些美好品质得以发展和实现。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贫富、贵贱、智愚,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二、孟子性善论的意义1. 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性善论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本质,与孟子强调的“天命”相呼应。

他认为,人天生就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和善良品质,这种天赋的善良本质是人们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2.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孟子性善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善良本性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学会行善,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人人皆可成圣:孟子性善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他认为,只要人们通过努力修养和道德实践,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一观点鼓舞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他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

三、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1. 道德教育的指导价值:孟子性善论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道德危机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孟子性善论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才能够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善良品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人性的积极价值: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积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负面信息和消极情绪所困扰,孟子性善论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只要我们发掘和发展这种积极的本性,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3. 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孟子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

其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本善论进行哲学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基于对人类天赋的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外在的教育或者规范。

孟子相信,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品质。

这种天赋的善良使得人们具有同情心、仁爱之心,能够体恤他人、关爱他人,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其次,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体现了他对人类的乐观态度。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性善者,其善也厚。

”他认为人性本善的人具有内在的善良品质,这种善良品质使得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

孟子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对人性的本善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类有能力实现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故曰:人之性善,恶则为之,不善则已。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潜在的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会陷入恶的境地。

因此,他强调了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最后,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提醒我们,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只有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范小荟, 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理论新探
20 08. 01(上)
浅析孟子“性善论” 的社会学意义
范小荟
摘 要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有过礼仪廉耻的谦虚恭让, 有过逍遥避世的自我超脱、 有过人性善恶的泛泛之争, 终 究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甚至, 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辉煌, 也是与几位先圣分不开的, 孔孟之道的精华流传世界的渗 透力度。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社会学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01-292-01
当时这种注重后天行为中注重这种 “本心” 修养的现代社会最好的继承 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的这个扑朔迷离变化万千的 世界中, 我们常感自我的无所适从和人性的冷漠炎凉。所以说只要我 们都向着同样的 “本心” 整个社会最终是可以和谐的。 , 在性善论的另一个层面上, 孟子的思想深入到了一个辩证的思维 领域, 这更增加了性善论的社会依据。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将善说成是人天生资质中无法抗拒的 ” 本性, 是人人应该具有的 “原初状态” 意识。 社会学在说人的社会化时, 非常看重个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在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意义相当重要, 用社会学的观点看这种不太成熟的辩证思 维给我们的启迪意义。 只有这样, 才能相信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都是有着原始的 “四端” 之心的, 社会和谐才能变成一种可能, 才能变成 一种现实, 社会求助的对象才能在地位上被真正的认可, 社会上的一些 不正之风才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制止。 社会学的眼光是将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将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看作社会化的结果, 强调个人参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性。而性善论在 后来发展中提到的关于个人和他人之间, 个人对于长幼的态度等, 都是 体现这一社会意识的直接证据, 孟子虽然不是社会学家, 但是其思想境 界绝对在一个社会学家之上, 他看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于个人参 与社会的重要性, 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这更有点社会学理论中的符 号互动理论, 将人类的行为作为一种互动手段, 一种参与社会化的途径。 综合看来,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讨论, 同样也是 一种相当具有社会学思维的思想实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重新 认识孟子关于 “性善论” 的观点, 对于我们认识人性, 重新定位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关系的本质, 理解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都具有相当大的根源 性理论支持, 现代社会是要向着一个 “和谐” 的理想发展, 通过对性善论 的认识, 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意识中的 “和谐” 诠释为, 人性的 “本心” 和 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人与社会, 甚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超自 然的和谐, 而且这种和谐的最原始意识都是一种共同的 “本心” 意识, 将 这种意识再强化, 推广之后, 那么这种社会范围以致生物范围的共存就 找到了一个完全可能的思想支持。 通过对性善论的分析和认识我们发 现,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理想, 其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都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了不同程度、 层次的体现和发展, 因此, 将孟子 的性善论和社会学的观点结合,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来认识社会学的现 实意义, 必然是一个相当具有根源性支持的实践思维, 同时又是一个现 代社会学视角下的结合历史性、 现实性的实证过程。
参考文献: [1]孟子・滕文公上. [2]孟子・公孙丑上. [3]孟子・告子. [4]孟子. 公孙丑.
中图分类号: D920.4
今天, 我们很多的文化领域依然要以他们的思想作为根源性参考。 就社会学的学科领域而言, 许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理念都是以儒 家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理念作为根源性支持。鉴于此, 出于社会学的视 角, 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认识,首先应该遵从这种思想和社会学一些价 值观的同源性原则; 其次要本着社会学特有的实证主义态度, 对性善论 的研究从客观出发, 注重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本身体现的实践特 色, 以及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学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以这样的两个原则为基本的线索和思路对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 做一点实践性的分析。 一、 性善论形成中的社会学意义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认识, 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在经历 了一定的社会生活之后, 孟子才从中发现了一个 “人性善” 的历史性观 点, 因此, 孟子发现和形成性善论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学 色彩的实证过程。孟子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在玩耍的时候 爬到了井边, 眼看着要跌到井里, 周围的所有看见的人都自然地惊恐起 来, 并先把孩子救到安全的地方。 孟子私底下问这些人, 发现他们一不 是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 二不是为了讨得大家的赞许, 而只是发自内心 的自然而然的不忍之心。 从孟子自己所讲的故事中来看这种社会学特 色就更加明显了。 孟子对性善论的观点主要是来自生活中对人性的认 识和感悟,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孟子在对这一观点进行理论化的同时, 也 采用了大量的实证资料。 孟子最初的性善仅仅是从一个感情、 亲情的层面和简单的心理层 面来认识的,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这里的 “性善” 之中的 “性” , 是指人性。所谓人性, 就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在提出一个性善的 观点之后, 孟子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又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孟子看来性 善可以通过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在这个层面上, 孟子 又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 “四端” 之心; 一个是 “思” 之心。 正是通过这 两个方面, 最终形成了人性之善的历史性观点。 二、 性善论的发展和社会学现实意义 孟子在后来的实践中又对性善论做了很多方面的补充, 这是性善 论进入发展时期的最理想阶段。在意识形态层面上, 孟子开始讲“仁 义” 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实践进行分析, , 最终建立了 “仁义” 的概 念。 为了强调仁义, 以激励人心, 要求人们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 “本心” 即 的必然存在, 也就是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和前提就是保持自己的 “本心” 为了做到 。 这一点, 孟子表面上看似讲性善, 但实际上已经转为注重后天行事, 提 倡要保持本心的 “善” 就要学会做人。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更加体现出 了社会学的价值特色, 更加拉近了性善论之于社会学价值观甚至社会 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的根源性, 孟子在提出了后天的做人时, 又极力提 倡修 “善” 养 , “本心” 成 , “浩然之气” 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 , 更是一个 社会学的论证实践, 今天, 我们提倡 “八荣八耻” 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