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关于人性的学说。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的潜能和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性善论包含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内涵: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本能,人有爱人的情感,有为社会公益而奋斗的意愿。
他举了“人不亲不可与五谷共生”,“人不亲不可养生”的例子,说明了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因素。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拥有同情心和爱心,人天生具有体察民情、关心他人的能力。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人性虽然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即仁、义、礼、智和忠、信、礼、义,这些都是人后天通过学习和修养所能达到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人的善性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否则人的本善就会被埋没。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人的本善使得人们具有良知和道德感。
人应该立志成为有德之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善良与高尚,进而影响他人。
他以圣人为榜样,使得人们在崇高的道德人格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普遍性。
他认为不论是贵族还是民众,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国家的河山还是他国的河山,都是性善的。
所以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强调了人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兴盛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性善论表达了他强调人性善良本质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人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自己的善性。
孟子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追求道德高尚,影响他人。
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道德修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导语】孔⼦曾提出'性近习远",对⼈性善恶没有表态。
"孟⼦道性善,⾔必称尧舜。
"《孟⼦》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皆有不忍⼈之⼼者,今⼈乍见孺⼦将⼊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所以内交于孺⼦之⽗母也,⾮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恶其声⽽然也。
由是观之,⽆恻隐之⼼,⾮⼈也;⽆羞恶之⼼,⾮⼈也;⽆辞让之⼼,⾮⼈也;⽆是⾮之⼼,⾮⼈也。
恻隐之⼼,仁之端也;羞恶之⼼,义之端也;辞让之⼼,礼之端也;是⾮之⼼,智之端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谓不能者,⾃贼者也。
"⼜说:"⼈之不学⽽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知者,其良知也。
"简⾔之,⼈⽣⽽有"不忍⼈之⼼"和仁义礼智"四端"。
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良能,是⼈之所以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
这需要有信⼼,要经过主观的努⼒。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充之矣。
若⽕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以事⽗母。
""⼈皆可以为尧舜",⾃谓不能、⾃暴⾃弃是⽆道理的,是有害的。
既然⼈性善,为什么有为不善的,有恶⼈呢?《孟⼦》说,此"⾮才(性)之罪也",⽽是环境"陷溺其⼼",四端遭泯灭所致。
它举例说,⽔向下流是⽔的本性,但在外⼒作⽤下⽔可倒流、可上⼭。
不过处于同样恶劣的环境中,如舜居深⼭之中,"其所以异于深⼭之野⼈者,⼏希。
"然⽽,舜"闻⼀善⾔,见⼀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故舜成为圣⼈,⽽野⼈仍为野⼈。
恶劣环境中也有"善⾔"、"善⾏",能否为善关键还在于有⽆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和奋⽃精神。
《孟子告子上》性善论四次辩论原文

一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三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四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
其惟心之谓与!”。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使这种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以下是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详细总结。
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这是因为人性中具备了仁爱、善良、公正、义理等美好的品质。
他对人性的理解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即人性具备了亲和、合作和关爱的倾向。
孟子通过观察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和现象,提炼出了人性善良的思想。
二、善良的本性需要教育和修养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并不是自发地得以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在教育和修养的熏陶下得以显露。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塑造的,而人的心灵和意识则需要通过修养来提升。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主要包括“道”,即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提升自我。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刻苦的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完善和发扬光大。
三、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孟子所倡导的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当人们的本性得到发扬时,他们的行为将会追求善良、公正和正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贡献。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和爱护,通过行为和言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子应该追求个人私利,而应该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福祉。
四、善良的本性与社会和谐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本性去追求善良和正义,那么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稳固。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感化他人。
孟子认为,社会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己的本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且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发扬光大,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平等。
五、善良的本性与政治和治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政治和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主张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通过以德治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性善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用举例归纳、比喻等多种方法给予了论证,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
本人主要就孟子的具体观点和具体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批评。
目录:
1、导语
2、孟子的性善论观点
3、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
4、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
5、总评
1、导语
人性,大致的意思是指人出生下来便具有的本性,这一概念与动物本性相对,也与人的后天学习相对。
人性善恶问题从孔子、告子、孟子、荀子到后世的扬雄都有论述,最早在孔子那里孔夫子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人性相近。
但是并没有判断是善是恶。
《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后来被放到了古代儿童教材《三字经》的第二句。
到了孟子,“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具体地指出了后来被列入《三字经》第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性善论。
2、孟子的观点
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比较系统性地提到了自己对人性趋向的看法: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在这里他提出了人生下来便具有的“四心”:同情怜悯别人的“恻隐之心”、本能地对邪恶猥琐的事产生羞耻和嫌恶感的“羞恶之心”、为别人着想的“辞让之心”、能做出基本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心”。
这“四心”分别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端”的肇始,人人都有这四端,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
孟子给这些“心”一个总称叫“不忍人之心”,于是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的逻辑开始洋洋洒洒地推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不忍人之心”发扬光大为“仁义礼智”,然后发扬光大为一种政治制度,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鲍鹏山老师在《王者师与大丈夫》一文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逻辑:
“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
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
就是行王道,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能御’(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从此天下太平了。
”
这就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而且可以看出性善论也是孟子仁政和王道的思想基础,在孟子的整个政治架构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那他又是如何论证性善
论呢
3、孟子的论证
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为了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先做了一个论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种经验,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快要掉进井里,也会赶紧上去拉一把,不是因为和这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不是为了在同乡朋友里获得赞誉,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尖叫和哭声。
这就属于天生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这里孟子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就好像我们见到了很多只乌鸦是黑的,便基本可以断定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一样。
除了《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关于人性问题更多的讨论都集中在《孟子·告子上》里。
在这一篇里,孟子和告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那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往东边流,西边有缺口就往西边流,并没有什么天生的趋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那孟子顺势回应道,水不分东西,难道水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水天性往低处流,人天性往善处走,至于那些做了不善之事的人,只是被环境扰乱了心性:“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
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这便是孟子用得最熟练的一种论证方式:类比和比喻,告子把人性和水作比,孟子就接过这一比喻反戈一击。
再说到人性和仁义的关系,告子说,人性就像柳树,仁义就像杯盘,仁义是由人性打磨来的,这意思就是人性不是天生有善:“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
孟子立刻反问,你是顺着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伤害它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假如说要伤害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来使人具有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人的言论!原文为:“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这也是辩论常见手法:归谬法。
先假设你说的是对的,你说你要打磨柳树来促成杯盘,那就是要打磨(天生不固定的)人性来促成仁义,但是伤害人性显然是不好的,但是仁义显然是好的,所以结论只能是你的前提——人性天生不固定是错的。
只有人性本善,不是靠“打磨”而是靠“保养”“勿丧”,顺应人性来促成仁义才是正途,否则照你们的理论只能是祸害仁义!
反过来,孟子不只从原因来论证,也是从结果的影响来论证的。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如果我们承认了人性不善,那就会后患无穷!所以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
4、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
孟子的辩论能力之强是众所周知,那当仁不让的气势贯穿了整部《孟子》,但是细细地分析一下,其实是有相当大的问题的。
首先是举例归纳法。
你能举出人性有恻隐之心的例子,我也能举出人性无恻隐之心的例子,有很多人无论有没有受过教育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笑话,小学生互相欺负,孩子吸不出奶就狠劲咬母亲,这种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西方后世的弗洛伊德便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人的人格中的本我是只遵循“与生俱来的快乐法则”,只视自己的快乐行事,这些现象孟子却做了“选择性忽视”。
当然,孟子也有其他的手段,那就是说这些反例“非人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及不了人,就说人家不是人。
而对于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而恶的因素就都是外来的,孟子照样闭口不提。
孟子的类比通常是很有煽动性的,但关于人性的比喻却不能服人。
告子把人性比作水只是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孟子却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假如我说水性往下流所以人性趋向下流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用比喻来证明是很荒谬的。
至于所谓的归谬法,依然不是真正的归谬法,而是一种伪证,是在自己定义下的同义反复。
因为如果接受了告子“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那打磨人性甚至伤害人性就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最终都要达到仁义。
当然,在孟子的定义下,人性本善,所以不能打磨要保养,最终达到仁义,也没有错,但这不过是在自己的理论里自说自话,根本没有辩驳告子的理论。
当然,对于结果的看法,孟子认为承认了人性不善就会给恶人做坏事以借口,就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同意人性本善。
但是首先,一个理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并不能成为证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的理由。
其次,历史上承认了人性本恶的真的有,那就是同为儒家的荀子,荀子一生致力于把儒家推向实
用,他教出了两个着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通过制度和手段来引导人们向善,避免人们作恶,于是李斯带领秦国走向了霸业,韩非子成为了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最终被嬴政用来一统天下,并没有产生“后患”,恰恰相反,正因为正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才有了法家严谨的规章和秦国强大的力量。
5、总评
总之,孟子的确是提出了人性趋向于善的观点,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是也的确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其中要求人发扬人性的善,不要“失其本心”,强调国家应实行以民为本的“仁政”也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平民或政治家、思想家。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里便评价他“高唱性善主义,教人自动地扩大人格。
在哲学上以及教育学上成为一种有永久价值的学说。
”但是对于古代的智慧存留,我们不能一味膜拜,还是要鲁迅说的一样,自己“睁了眼看!”,自己“伸手来拿!”
参考书目:
鲍鹏山《寂寞圣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岳麓书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