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合集下载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性善论评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本文将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评析,探讨其观点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读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倾向,人天生具备的是一种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天生具备四种良知,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中的天赋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扬这种天赋能力,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他们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才能得以发展,否则人们容易被贪婪和自私的欲望所驱使。

对于这一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备共情和合作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天生具备的“仁义礼智”等良知,使得人们有意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这种善良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实践。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并不否认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扬天赋的善良倾向。

因此,孟子并没有忽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而是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孟子的性善论提醒我们,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倾向,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这种善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尽管这一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对于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以及指导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关于人性的学说。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的潜能和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性善论包含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内涵: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本能,人有爱人的情感,有为社会公益而奋斗的意愿。

他举了“人不亲不可与五谷共生”,“人不亲不可养生”的例子,说明了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因素。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拥有同情心和爱心,人天生具有体察民情、关心他人的能力。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人性虽然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即仁、义、礼、智和忠、信、礼、义,这些都是人后天通过学习和修养所能达到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人的善性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否则人的本善就会被埋没。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人的本善使得人们具有良知和道德感。

人应该立志成为有德之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善良与高尚,进而影响他人。

他以圣人为榜样,使得人们在崇高的道德人格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

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普遍性。

他认为不论是贵族还是民众,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国家的河山还是他国的河山,都是性善的。

所以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强调了人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兴盛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性善论表达了他强调人性善良本质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人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自己的善性。

孟子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追求道德高尚,影响他人。

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道德修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行为是由善良的本性所驱动的。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道德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做出正义的行为,并且愿意去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因此,孟子相信,人们不仅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践道德,也能借助外在的教育和培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人是天生具备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具有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天性。

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固有的人类本性。

然而,孟子的观点表明,道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固有观念,可以带动人类去行动和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尊重的世界。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一种“教育哲学”,认为一切人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潜力,其道德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而被开发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实现其天性,愿意去做有益于社会、世界和自我的事情。

这一教育哲学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顶层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品质。

如果能够识别并强化这些观念,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公正、和谐和稳定。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虽然人类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也有着大量的负面情感和行为,例如嫉妒、利己等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只是一种伦理学思想,而并非完整和可行的道德哲学体系。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宣扬人的道德本质的思想,其内核是本人的行为是由良好的天性所驱动。

在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很多启示的意义:推动人们乐于在世界上行动,建立更为公正、尊敬和美好的社会。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对人性本善的看法。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品质,并且这种善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得以发展和实现。

他的性善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与他对人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即人的内心有一种天赋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感使得人们能够区分善恶,有良知的指导下去做善事。

孟子的性善论与其他儒家学派的思想相比,更加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的善良品质得以完善和实现。

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即人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不同的教育和修养,人们的品质会有所差异。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此外,孟子的性善论也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努力。

他认为人们应该主动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善良品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的教育和引导。

他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和“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观点,强调个体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来培养自己的善良品质。

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对人性的乐观估计可能过于理想化。

虽然人天生具有良知,但人性也存在自私、贪婪等负面的倾向。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忽视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人的行为和品质不仅仅受到个体的教育和修养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制约和塑造。

因此,仅仅依靠教育和个体的努力可能无法彻底实现人性的善良。

总的来说,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对人性本善的一种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人性的理想化估计和忽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在评析孟子的性善论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点和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

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端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

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

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

”①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②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

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③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

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

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

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

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

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①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②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③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善,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从孟子与吿子的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不但强调了“善”的先天因素,而且还提出了“善端”扩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人性的本质“善”与现实的利益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并不冲突,它与人的后天受教育、教化程度、人格修养水平以及修养方法等都有关。

通过孟子与吿子的辩论,孟子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性善论成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

二、孟子性善论的论证逻辑心性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性善论是其重要内容。

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以心善论性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由特定涵义的心--良心进入,接着论说良心我固有之,由良心进到本心,再以本心的道德本体意义证明性善。

”①性指人的价值本性,是社会现实的,是与自然的本性不同的特质。

人性,是作为“类”的人之本性的认识。

人性善是因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此心是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又称其为端。

四心的萌芽是因为人意识到了人禽之别。

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不应该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因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

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尽管人都有满足感官欲望的天性,但是不能将其看做人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是指先天人性中的善“端”,也就是善的萌芽,恰是人和禽兽的一点点差别。

朱熹注曰:“几希,少也。

”“几希”不是人和动物共同的自然生理属性,而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能思、能辩善而养之的义理仁心,这是天赋的。

人对“理”、“义”的认知,是一切动物所无法比拟的。

故而孟子认为应该以人禽之别来规定人性。

《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孟子的性善是先天固有的,人所贵重的是自己的德性。

孟子所谓性善,并非谓人生来的本能都是善的,乃是说人之为人的特性是善的。

“明于庶物”,是人能以理性明察万物的自觉特性,因此,很自然的“由仁义行”,这里的“仁义”,即指“几希”的性。

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称之为性。

孟子讲“性”,是指人类之本性,即人所特有的道德性,特别强调“类”。

但是,人禽之别为什么必然产生四心?在孟子看来,人禽之别本来就包含了人与人之同,由此就产生了人的同类意识:“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②由于同类意识,人就能努力将自己的利益需求和精神需要推己及人,①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②《孟子·吿子上》也能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他人的好恶取舍,于是同类意识萌发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

可见同类意识是心善之本、性善之源。

但是,同类意识为什么必然导向善而不是恶呢?这是因为人人都意识到人已有相同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并不保证人人都行善,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我之所需也正是别人之所需,这样别人就是我满足需要的障碍,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损害别人的利益。

如果产生了如此恶念,再由此推己及人,其结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孟子的论述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也就是要想同类意识导向善,就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自律能力。

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同类意识为起点的。

孟子的人性理论,实际上是以讨论人性问题为契机,构建了一个以性善为基础,以良心为核心,以精神自律为机制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围绕心、性、天三个核心概念而展开。

孟子的论述逻辑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生来就具有成善的能力、端倪。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以德为上。

孟子把人性归于“心”,实质是指人的“良心”、“本心”。

“心”、“性”一直被理解为人的道德实践的动力与根源。

孟子引述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

“心”、“性”只有“操”之,滋养、扩充,道德才能实现。

按李泽厚的说法,“孟子提到的四心,实即四种感情。

孟子认为,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四端,因此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

而且这种感情不是外界环境或某种力量决定的,而是先验的。

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意义上的心称为具有先验道德的情感心。

”①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一种道德认识,这就是“本心”、“本性”之知。

“这种本性之知既是先验的存在于人心中的道德认识,又是心本身所有的先天思维能力。

”“先天道德性是先天心理机能与先验道德知识的混合体。

”②“性”以“心”为基础,有尽心才能知性。

而“心”与“天”的关系是“心”与“性”的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

尽心能知性,也即体现“性”的为善能力。

人具有了行善能力就要努力追求一种道德境界,而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天”。

综上所述,性善论的论证结构可以简述为:同类意识---心(最初以“端”的形式存在)---性(为善能力)---天(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道德必然)。

三、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性善论思想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李泽厚.荀易庸纪要.文史哲,1985(1)②刘宗贤.略论孟子的“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2901.性善的萌芽---四端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性的,表现为人的善行,人生而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端”,即为一种萌芽状态。

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

”①“仁”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的出发点或基础就是“亲亲之心”,即爱护子女、孝敬父母,即表现为“孺子将入于井”的“恻隐之心”,由以恻隐之心处理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进一步由爱人推衍到仁民、爱物。

也就是说孟子的仁爱思想包括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的内容。

“义”即羞恶之心。

凡有所思所言所为,感觉羞耻而不思不言不为,即为“义”,反之则不义。

孟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之心,廉耻心、羞恶心对人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心,那么他就无可救药了。

羞耻之心,可以净化道德,还可以催人奋进。

一个人如果不以不如别人为耻,那么他永远也不会赶上别人,只有在羞耻心的驱使下人们才会奋勇争先,由此而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此外,孟子还将义用于与君主的关系。

义最重要的就是事君,从而为忠君提供了铺垫。

“礼”即恭敬之心。

孟子认为,礼是一种制度,一种标准,对于这种标准和制度首先应该坚持,但同时又不能拘泥于礼制,要灵活变通。

孟子强调,委任要有恭敬之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

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孟子不仅自己以礼待人,也渴望别人以礼待己。

“智”即是非之心,是一种道德判断能力,并不是聪明才智。

对于不同的事应该做出不同的裁决或权衡。

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表明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羞恶的本能。

2.性善的完备---四端的扩充仁义礼智虽然只是开端,但它的性质无疑是善的。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有很多原因,如放失良心,环境的影响等等。

总之,不是本身材质的不好。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恶没有独立的来源,恶的行为和现象都不能说明人的本性是恶的。

恶是良心本心的流失,是善的不明、不彰、不显,是善的缺乏和遮蔽。

为此,孟子十分重视后天的性善的①《孟子·公孙丑上》完备。

关于后天的性善的完备,孟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主观上的努力。

孟子十分重视后天性善的完备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

在孟子看来,仁义等到的萌芽是内在于人心的,因而保持内在人心的道德萌芽不致散失是性善完备的首要。

为此,孟子给出了几点建议:尚志与持志,即树信心,设目标;反求诸己,即反躬自省,勇于改过;寡欲养心,即不为物欲所累,要培养浩然之气。

第二,后天的教化。

孟子认为,虽然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性,但是要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除了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外,后天的教化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孟子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施教方法都颇为重视。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第一要有以先觉后的精神,即忠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第二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即要培养人的清醒头脑;第三要注重培养人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