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性善论

浅议孟子之性善论孟子是孔子之后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
与孔子一样,在他身上洋溢着一位学人思想者的无穷人格魅力。
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力主行善,倡行仁政,把儒家由道德学说引导到政治领域,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儒家政治构想。
孟子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他用于面对强权的大丈夫气概。
他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直至今日,仍闪烁着璀璨夺目的现实之光。
也因此,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但是,孟子的理论并不是真理,我们在评价孟子之时,不能回避他的理论缺陷。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探讨一下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中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那么,人性真的是本善吗?我们先看一看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看法。
《论语阳货》中提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并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
因此只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
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仿佛与孔子并不矛盾。
但是,与孟子同一时期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亦无不可,与孔子也不矛盾。
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如果不是孟子的性善论,儒学也不会被统治者所相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直至“独尊”。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了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做样板,“刑于寡妻”,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行王道自然就“天下莫之能御”,从此天下太平。
在这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人性本善始终是其理论基础。
于是乎,中国古代那些劳心竭虑想求治的士人们,便只能耐心地等待一个不失仁心、且能把这仁心推恩到广大百姓的圣明君主,并且在无数次的失望之后也想不出要另谋生路,直到西学东渐之后,才慢慢的有了新的看法。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小议孟子“性善论”

小议孟子“性善论”孟子说性善。
可是《尚书·大禹谟》谓:“人心惟危”,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并且说:“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
”人性“材朴”,能算善吗?杨雄说人性混。
从那时起,有关性善恶的争论,就一直延续着。
孟子性善的根据是人皆有测隐之心,以及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以“人无有不善”。
然而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善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是测隐之心,也是出自省身自警的本能,并不能说这就是仁的表现,等到看清了井圈上玩的婴儿是仇家之子以后,测隐之心也就不同了。
所以孔子也不过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恶,“食色性也”那是动物性的本能。
什么样的人和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有什么样性的表现,其基础是生命的延续;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显然是为上层服务的。
唐朝思想家李翱,则提出“性善情恶”说,把性与情做了区分。
张载把性分为至善的天地之性,和善恶混杂的气质之性,似乎也未必说清楚。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他的言论一向以善辩著称,但他的善辩却多有偷换概念,似是而非之嫌疑,也有不少论点令人难以接受,比如《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之类。
所以早在汉代,王充就写了《刺孟》篇,抓住其中孟子言行不一,前后矛盾,答非所问,阴阳两面,无理狡辩的地方,逐一进行揭露和驳斥。
到了宋代,“骂孟子”不仅成为市井谈资,还出现了何涉的《删孟》、李覯的《常语》、苏軾的《与孟子辩》、陈次公的《述常语》、刘原父的《明舜》等贬斥孟子的文章。
元人白珽的《湛渊静语》中引倪公思的话说:“司马温公乃著《疑孟》,何也?答曰:盖有为也。
当是时,王安石假《孟子》大有为之说,欲人主师尊之,变乱法度,是以温公致疑於《孟子》,以为安石之言,未可尽信也。
”宋人骂孟子,虽然多少与王安石喜欢孟子有关,但与孟子论辩中强词夺理的特征,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行为是由善良的本性所驱动的。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道德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做出正义的行为,并且愿意去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因此,孟子相信,人们不仅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践道德,也能借助外在的教育和培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人是天生具备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具有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天性。
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固有的人类本性。
然而,孟子的观点表明,道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固有观念,可以带动人类去行动和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尊重的世界。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一种“教育哲学”,认为一切人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潜力,其道德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而被开发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实现其天性,愿意去做有益于社会、世界和自我的事情。
这一教育哲学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顶层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品质。
如果能够识别并强化这些观念,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公正、和谐和稳定。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虽然人类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也有着大量的负面情感和行为,例如嫉妒、利己等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只是一种伦理学思想,而并非完整和可行的道德哲学体系。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宣扬人的道德本质的思想,其内核是本人的行为是由良好的天性所驱动。
在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很多启示的意义:推动人们乐于在世界上行动,建立更为公正、尊敬和美好的社会。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正确认识人性是我们积极追求生命清明的重要体现,也是自我觉醒,自我觉察的必要前提,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课题。
而弄懂孟子的性善论是正确认识人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性善;性恶;无善无恶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并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后天对善的不断扩充,否则人性先天的善也将会被后天的恶所蒙蔽。
正因如此,性善论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建设以至各个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我们对人性的探究来重点认识与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和其作为善之根本的依据,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
1.人性1.1浅谈人性对于人性的讨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性善、性恶,但是用更严谨的方式应该分为性善与性非善,这是侧重善的角度。
如果是侧重恶呢,就分为性恶、性非恶,因为还有无善无恶。
就像按成绩我们可以把人分为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这是不严谨的,那成绩中等的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分为成绩好的和非成绩好的。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对于人性观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们要有怎样的认知能力呢?认知的能力在哪里?我们怎么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去认识一件事物呢?每个人一生要学习两种学问,即知识的学问和道德的学问。
而对于知识的学问是我们从出生那一刻便开始去认知的,但是对于道德的学问的追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际遇。
人有一种追求道德的不断向上的本能,当我们开始认识并探讨道德问题乃至于人性时,便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对于道德学问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说起人性,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各个学派众说纷纭,学者们之间的争辩也是屡见不鲜。
但是对于人性,人心的善恶又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因为“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
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
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
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
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
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
”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
《滕文公上》开篇便提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是孟子第一次提到性善,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对性善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对性善具体的阐发,主要是集中在《告子》篇里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的。
在孟子对人性有判断之时,与孟子同时期的学者,也对人性论持有自己的观点,告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孟子与告子前后总共进行了三次辩论。
第一次辩论,告子以杞柳桮桊之喻论性,他认为性本无仁义,如果要以人之性而为仁义之道,就像是必须要用斧斤砍削矫揉杞柳,残其躯体和本性而做成桮桊。
孟子对此进行驳斥,在孟子看来,性者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仁义之性乃人之固有,不能以杞柳桮桊比之。
善养长气,存乎仁义,是顺应人的本性的,告子的这种错误的比喻,无异于率天下人祸仁义。
第二次辩论,告子以湍水之喻来论性,认为性不分善与不善。
孟子再次驳斥,水的确是不分东西的,可是水必然是就下的,这才是水流的本性。
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不一样,是必然的。
如果水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就下而违背了本性,那也是因为有外力的拍打而使之改变的,是迫于情势所影响的。
我们所看到的有人性为不善的,也不是本性如此,而是迫于现实利欲等诱迫而为不善的,和水不就下是一个道理。
因此《孟子注疏》中孙奭疏曰:“此章言人之欲善,犹水之好下。
迫势激越,失其素真。
是以守正性为君子,随曲折为小人者也。
”最后一次辩论,是孟子对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说进行驳斥。
孟子用犬之性、牛之性和人之性之差异来诘问告子,让告子明白虽然犬、牛、人皆是有知觉能运动的生物,但是这三者之性是有所不同的。
综合三次辩论,我们能看到,在孟子那里,生是不能等同于性的,性即是天理,未有不善者。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有仁义礼智之禀,也就是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依据。
(二)仁义理智,我固有之在整个《孟子》中,有两次着重提到四端。
一次是在《告子》篇中孟子答公都子论性善时说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所谓性善,是指其性本善。
若为不善,则非其材质之罪,而是舍而失之。
之所以说性善,是因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故仁义礼智为我性所固有,也就是《诗》所说的“民之秉德,故好是懿德”了。
《孟子》中还有一次提到四端之说,是在《公孙丑》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时候。
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井,人皆无所为而动怵惕恻隐之心,趋而救之,来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所共有的。
由此推之,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是人人所共有的。
这四者为仁义礼智四端之端,如果扩而充之,便可以成德。
因此,人之性为善,是因为有善端,又因为善端是可以培养的,便可以成大善大德。
孟子在《尽心上》中也明确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在他看来,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就是这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能够使人自觉地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羞惭的自觉和礼让的态度。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唯一一点点区别,其实就在于动物的行为根据的是自然本性,而人的行为依据还有人的仁义、慈爱的善良本性。
在孟子这里,他不仅肯定了“善”的来源,还保证了“善”的理性。
“生”不能等同于“性”,人除了单纯的肉体存在之外,还有精神的存在。
从某一层面上来说,“生”更多地强调自然方面,而“性”更多的应该是伦理方面的。
人性不仅仅是“生”,而是“生”与理智的结合。
这样,孟子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要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品格,也就是《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
四、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一)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
孟子高度评价了这种“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
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
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个为荣”为思想指导,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
这又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以同然为导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
只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
孟子从天赋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实践公式,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
在他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在这里,“诚”就是天的根本法则,而忠实地去实践“诚”则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那么“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明乎善”,而“思诚”和“明乎善”就使人能够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更重要的是,人在“知天”之后就进人到“事天”,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就是指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践履使自身的行动自觉符合天的要求。
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
总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从这一句话中,清晰可见孟子对于儒家人格理想和处世原则的坚守与传承。
从《孟子》的字字句句中,我们至今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对社会、对人类博大而深沉的悲悯情怀。
性善说最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就应该在于它给我们所提供的一种向上的信仰。
人有向善的可能性,把人性善当做一种信仰,让人自觉地区别于动物。
孟子把人当做万物之灵,不靠上帝拯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人本身,这就是强调内在超越的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孟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或经典之一,它所展示给我们的,或许不是非常美好的现实,但是一定有非常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