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性善论评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本文将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评析,探讨其观点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读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倾向,人天生具备的是一种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天生具备四种良知,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中的天赋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扬这种天赋能力,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他们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才能得以发展,否则人们容易被贪婪和自私的欲望所驱使。
对于这一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备共情和合作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天生具备的“仁义礼智”等良知,使得人们有意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这种善良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实践。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并不否认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扬天赋的善良倾向。
因此,孟子并没有忽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而是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孟子的性善论提醒我们,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倾向,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这种善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尽管这一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对于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以及指导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性善论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引言性善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由孟子提出。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个人行为的影响,才导致道德品质的退化。
性善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性善论的教育实践意义。
二、性善论的教育实践意义1. 强调德育为先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道德教育。
学校要开设德育课程,如《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信任和关怀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引导者,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2.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1)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2)鼓励创新。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行为是由善良的本性所驱动的。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道德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做出正义的行为,并且愿意去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因此,孟子相信,人们不仅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践道德,也能借助外在的教育和培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观点:人是天生具备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具有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天性。
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固有的人类本性。
然而,孟子的观点表明,道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固有观念,可以带动人类去行动和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尊重的世界。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一种“教育哲学”,认为一切人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潜力,其道德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而被开发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实现其天性,愿意去做有益于社会、世界和自我的事情。
这一教育哲学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顶层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品质。
如果能够识别并强化这些观念,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公正、和谐和稳定。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质疑。
有人认为,虽然人类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也有着大量的负面情感和行为,例如嫉妒、利己等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只是一种伦理学思想,而并非完整和可行的道德哲学体系。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宣扬人的道德本质的思想,其内核是本人的行为是由良好的天性所驱动。
在今日,这一理论还有很多启示的意义:推动人们乐于在世界上行动,建立更为公正、尊敬和美好的社会。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要求人们向善,成为圣贤、君子这套工夫理论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
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们向善发展才合情合理。
只有这一套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出来以后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论就势如破竹的顺利建立起来。
孟子在建立性善论的时候预设了一个可能——后天人们能够学会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
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运用柳树和水的比喻来说明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要顺着人性的本质向善发展成为君子,不能逆着人性的本质成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顺其人性的发展而不是违背人性的本质。
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够通过我们学习,在身上能够有明显的体现是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这一性善论的提出,将儒家这一庞大的体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学派讨论人性的问题中,儒家的立场更加坚固。
二、个人修养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
”做就有,不做就没有。
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
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
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
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性善论最终稿的评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本文将对孟子性善论最终稿进行评析,探讨其内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善的本能。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这些美好品质得以发展和实现。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贫富、贵贱、智愚,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二、孟子性善论的意义1. 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性善论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本质,与孟子强调的“天命”相呼应。
他认为,人天生就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和善良品质,这种天赋的善良本质是人们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2.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孟子性善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善良本性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学会行善,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人人皆可成圣:孟子性善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他认为,只要人们通过努力修养和道德实践,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一观点鼓舞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他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
三、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1. 道德教育的指导价值:孟子性善论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道德危机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孟子性善论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才能够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善良品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人性的积极价值:孟子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积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负面信息和消极情绪所困扰,孟子性善论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只要我们发掘和发展这种积极的本性,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3. 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孟子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姓名:付小雨学号:1049721403417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道德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性善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Mencius’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 philosophy,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enevolence policy,the Moral and the Education.It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ersonality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Nowadays,it still playing the importent role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c.Key words: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socialism harmonic;realistic meaning.一、性善论的提出性善论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紧紧围绕着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展开,首先是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其次是孔子为代表的仁道思想,让道德从政治层面走向了个人的修身;再次,是《中庸》将人性与天道直接相联系,解决了人性来源的问题。
这个过程蕴含着儒家用道德转化不可知的天命并为道德寻找最终的源泉的努力。
(一)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跃动在殷周之际这个大变革时代,道德的重要性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开启了一种从愚昧向道德文明前进的大方向,这体现在从天命不易、祈祷祖宗保佑到天命靡常、修得以俟天命的转移。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上,道德在政治权威中的份量越来越重。
这一转变使神权所代表的威权转变为事实的道德理想规范,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道德的重视体现在制度的设置上,从《周礼周官》中看出周公制礼作乐,经邦建国,其政典、治典、教典、祀典都蕴含着很大的道德成分。
(二)孔子的仁道思想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他的仁道思想在性善论中颇有体现。
孔子所谓的“仁”,其内涵就是“亲亲”基础上的“爱人”。
“仁”之基础是孝悌之“亲亲”,“孝悌”包含有“亲亲”的思想,即具有敬爱亲人的意思。
孝悌之亲亲在孔子看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是“仁”的根本的根本。
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仁”之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泛爱众”,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充满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道德的重要体现。
[1](三)孟子的天人观在孟子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道与人性的统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统一。
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求放其心”。
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争鸣的一个焦点,孟子驳斥了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
(一)人具有向善的本性孟子认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义,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二)人的善性体现在“四心”《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
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
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
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
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三)人的善性需要后天保养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
孟子还认为,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
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丧失的良心找回来。
[3]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
孟子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性善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种影响已经内化到古往今来各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里。
“性善论”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善论”对个人的现实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但它发掘了人性之善,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
[4]1.性善论有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人都有侠义之心,但之所以丧失良心和善,是因为缺乏后天对善的培育和引导,孟子鼓励人们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
人先天的能力差距并不大,只有后天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
2.性善论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理想人格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孟子推崇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已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以天下利益为已任的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果敢。
在当代,孟子的这些人格理论对于培养和塑造我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性善论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是指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就是“善人”。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的追求;把对物质的无限欲望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获取私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化为谋求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从而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性善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善”,孟子的“仁政论”和“修养说”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但这里的“善”并不是单指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属性,社会又是所有人的集合,因此,“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性善论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人生性是善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以善为本,彼此能够和谐相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论证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爱物”这一生态伦理意识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
从人的本性是善,所以有仁爱之心,推断“仁民而爱物”,既有仁爱民众之心才会去爱护万物,这是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2.性善论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显加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力度。
对孟子性善思想的解读,其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和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
[5]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
今天我们应该将“人性本善”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不断扩充本心,参与社会,在践行“性善”的同时完善自我并发展社会。
四、结语“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基石,也是对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得到正确引导。
以“性善论”为理论出发点,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新编中国哲学史》。
2004年版,第35页。
[2]《新编中国哲学史》,。
2004年版,第93页。
[3] 范蓉.谈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J] .理论观察,2005(1):56-57.[4] 徐阳.孟子性善论的现实解读[J] .现代营销,2013(10):104-106.[5] 管卫华.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