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性善论

合集下载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

评析孟子性善论最终稿孟子性善论评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本文将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评析,探讨其观点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读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倾向,人天生具备的是一种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天生具备四种良知,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中的天赋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扬这种天赋能力,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就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他们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才能得以发展,否则人们容易被贪婪和自私的欲望所驱使。

对于这一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备共情和合作的能力,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天生具备的“仁义礼智”等良知,使得人们有意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这种善良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实践。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并不否认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扬天赋的善良倾向。

因此,孟子并没有忽视人性中的自私和邪恶倾向,而是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孟子的性善论提醒我们,人性中存在着善良的倾向,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这种善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追求公正和道德。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了培养和发展人性中善良倾向的重要性。

尽管这一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对于解释人性的善良倾向以及指导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重点解读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性善论。

一、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善心,这种善心使得人们具备了爱、仁、义、礼等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且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来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的深思熟虑。

他观察到,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苦和不幸时,会产生同情心和善良的行为。

他相信,这种善良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抹灭的。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是基于人类的感情和良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和谐的基础。

二、性善的教育价值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把善的本性发展壮大,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教化”、“学习”和“修养”等概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体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能力。

首先,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价值观的基础。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德性的完善,引导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其次,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张人们通过教育来进行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他提出了“养气”、“养心”、“养性”等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能量和潜力,以及通过教育来开发和发掘这些能量和潜力。

最后,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是一种思想观点,更是一种实践理念。

他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性善的存在和发展,他提倡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自己和改善社会。

这种实践指导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当代意义和启示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性善"的观点。

本文首先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密不可分。

其次分析了性善与仁的实践,以及性善在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认为其对个人修养、政治伦理和社会和谐有积极影响。

文章同时讨论了孟子性善论的影响和启示,指出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仍然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评价,认为其对人类思想史和道德伦理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思想内涵、道德修养、仁、政治治理、人伦关系、现实意义、影响、启示、评价1. 引言1.1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包括对人性本善的观点、性善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性善与仁的实践、性善与政治治理以及性善与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但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和实现这种善良。

性善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善良。

在孟子看来,仁是性善的表现,是人们应该追求和实践的道德准则。

性善还可以指导政治治理,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性善也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强调人伦之道,要求人们相互尊重、互助互爱。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2. 正文2.1 孟子的性善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提倡“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即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品质。

在《孟子》中,孟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认为人们天生都有善的本性,但是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善变得更加完善。

孟子将人的善性比喻为一块粗糙的玉,只有经过雕琢和修饰,才能显露出它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对人性探讨的高潮。

主要观点有: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朴素论、性恶论、人性逐利论等观点,而尤以孟子的性善论影响最为深刻。

本文在探讨先秦时代其它人性论观点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它做了一些评价。

关键词:性恶论孟子性善论一、先秦时代人性论诸说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但到了西周末年,随着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的周天子地位的不断下降,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终于形成了人性论问题讨论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们,以各自的政治主张为基点,围绕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形成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早用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语言解释人性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个观点反映了人性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史的伟大贡献。

但孔子没有对该观点展开讨论,也没有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孔子之后,人性问题的讨论则大大的深化了,这时期的人性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总是围绕着善和恶来讨论人性的本质。

这是因为讨论人性并不纯然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各自的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寻找来自人性的理论概括。

思想家们为了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得不从理论上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企图通过这种探讨把本阶级、本阶层的道德意识规定为共同的人性,并以之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政治和人的活动的是非善恶。

孔孟之外,先秦时代较为重要的人性论观点有一下几种:1、性有善有恶论。

这是周人世硕的观点,王充《论衡-本性》篇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该观点认为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善和恶两种因素,善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善;恶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恶。

2、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的思想家,曾就人性问题与孟子展开激烈争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

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他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那样,西方决口就向西流,东方决口就向东流,无从分别善与不善。

他还认为,人性中的善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修养才形成的,这个观点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应该加以肯定。

但他又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生来就有的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质。

这是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共同本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道家的人性朴素论。

老庄主张清净无为,反映在人性问题上,认为无知、无欲、无为的原始素朴状态才是人类的善良本性。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常德,恒常的德性,即指人的本性而言。

婴儿,比喻质朴纯真。

这里的意思是说,人的天赋本性保持完整充足、不离不散,就是回复到最质朴的原始阶段。

《庄子》上说: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意思是说,人类与禽兽同居的时代是道德最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无知、无欲,没有君子小人之分,保持着一种素朴自然的本性。

老庄以无知无欲的原始性、自然性为人的本性,既不符合人的自然属性,也不符合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反人性的理论。

4、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是稍后与孟子的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

在人性问题上,他与孟子性善论主张相对,主张人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恶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嫣。

”在荀子看来,好利多欲是人生来就有的恶性,而人类所表现的善的道德行为是经过后天改造的结果,因此,荀子强调人性的改造,这是很正确的。

但荀子认为恶的道德意识是生而有之的,这不免又陷入了先验的人性论观点。

5、法家的人性逐利论。

法家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

《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意思是说,人情即人性,趋利避害,乐欲忘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无论贵贱,概莫能外。

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韩非说:“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奋”意思是说,人的本性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一旦发现利之所在,都会像孟奋一样猛扑上去。

人性逐利论是对荀子性恶论的发展引申,本质上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以上种种观点,再加上孟子的性善论,大体上包括了先秦时代人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说,对后世人性学说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同时,这些学说的出现,也标志着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古代先哲就已经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性质的研究,为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人,他的性善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有代表的人性学说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在与孟子的辩论中,告子提出了“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命题,认为饮食男女等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生理欲望固然是人的属性,但同时也是动物的属性,如果把自然属性归结为共同的人性,那么人只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

马克思说:“诚然,饮食男女等也是真正人类的机能。

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它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他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此,自然属性不足以概括和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与告子相反,孟子性善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并不否认人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

人如果只满足于吃饱、穿暖、过安逸生活,则与禽兽无别。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基于此,他认为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是把人与禽兽混为一谈,于是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上》)意思是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二者不可混淆。

那么,人性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公孙丑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有“四心”,而禽兽没有。

所谓“四心”,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规定并制约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可见,孟子是把人的社会属性规定为人性的本质,仅就这点看,它比告子只把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性在理论上来的正确。

2、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为什么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孟子从人类自然属性的来源角度展开了论证。

《告子上》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生来就有共同的善性,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口耳之欲的道理大体相同。

但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生理感觉的共同性从来没有随心所欲地实现过,它总是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实践的制约,而表现出种种不同。

至于社会道德属性,则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任何一种道德属性在不同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必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阶级内容。

抽象意义上的共同道德意识在阶级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这里,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以简单的比附,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生理感知能力推导出人生来就有共同的道德意识,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属性,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

另外,孟子还从人类共同心理的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

他举了一个抢救落水儿童时心理表现的例子,意思是说,当人们见到儿童将要落入井中的一刹那,都会产生一种同情惊骇之情而跑去抢救。

他认为,这种善良的心理情感就是人性本善的基础。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产生某些含有道德因素的共同情感,孟子看到并肯定了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这种共同的情感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乃至不同阶层的人中,它必然会受到阶级性的制约而表现出种种差异。

诚如恩格斯所说:“在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今天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而孟子却把被破坏殆尽的“纯粹人类感情”说成是永恒的、不变的,并把它看成是人性的基础,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3、“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有之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端”即萌芽。

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还不是完美的道德。

因此,孟子十分强调后天的修养功夫,强调通过修养,把先天的善端扩而充之。

怎样才能使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完善起来呢?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尽心上》说:舜之局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琢游,其所以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意思是说当舜居住在深山时,以树木山石为家,以鹿和野猪为伴,此时他与深山里的野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当他听到一句善的言语,见到一个善的行为,就立刻像江河决口那样不可遏止地去学习,去追求,使内心的善端不断扩充,终于成为具有崇高道德品质,为世人所景仰的圣王。

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后,应该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德呢?孟子认为必须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去寻求放失了的善心。

“反求诸己”是一种自我反省式的修养方法。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说,当你爱别人而别人却不亲近你,管理别人而管理不好,恭敬别人去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当反躬自问,考察自己内心的仁义礼智是否充分地表现在了行为之中。

如果没有表现出来,就说明内心具有的善端还没有得到扩充,还要继续加强道德修养。

反求诸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寻求已经丧失了的心。

孟子是主张存心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存心”就是保持住内心所具有的善性。

但不是人人都能永远保持天生的善性而不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都会有所丧失,此时就要通过自我修养,把它寻找回来,这就是“求其放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