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之性善论
浅析孟子性善论

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结课论文浅析孟子性善论目录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一)“四端”是性善论的前提,是人类的特性(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三)性善是一个过程(四)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二、孟子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浅析孟子性善论学术动态:山东·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称号。
孟子是济宁,邹城人也。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邹城人,孟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我耳濡目染。
我读了一些关于孟子的论著,主要有:黄俊杰的《孟子思想史》卷一和《孟子》(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袁保新的《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湾文津出版社);徐杨泽波的《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使我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所理解。
前辈们大都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即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同时强调,善性是人先天固有的。
但是对于性善论是否是性善完成论上存在着分歧。
以杨泽波先生为主认为,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张鹏伟、郭齐勇在《孟子性善论新探》中却坚持,“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还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
众说芸芸,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只能成一家之言。
由于,知识面狭浅,文笔浅薄,错误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内容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尊,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即“性相近,习相远”。
可见,孔子也承认有人性,只是未阐明人性究竟为何物。
而孟子,作为孔子的思想的继承者,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人性的问题,构建了自己的“性善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影响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子思学生的学生,有“亚圣”之称。
孟子从善恶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等各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创建了性善论,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学说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使先秦儒家思想达到了一个顶峰。
浅议孟子性善论

浅议孟子之性善论孟子是孔子之后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
与孔子一样,在他身上洋溢着一位学人思想者的无穷人格魅力。
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力主行善,倡行仁政,把儒家由道德学说引导到政治领域,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儒家政治构想。
孟子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他用于面对强权的大丈夫气概。
他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直至今日,仍闪烁着璀璨夺目的现实之光。
也因此,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但是,孟子的理论并不是真理,我们在评价孟子之时,不能回避他的理论缺陷。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探讨一下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中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那么,人性真的是本善吗?我们先看一看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看法。
《论语阳货》中提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并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
因此只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
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仿佛与孔子并不矛盾。
但是,与孟子同一时期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亦无不可,与孔子也不矛盾。
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如果不是孟子的性善论,儒学也不会被统治者所相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直至“独尊”。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了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做样板,“刑于寡妻”,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行王道自然就“天下莫之能御”,从此天下太平。
在这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人性本善始终是其理论基础。
于是乎,中国古代那些劳心竭虑想求治的士人们,便只能耐心地等待一个不失仁心、且能把这仁心推恩到广大百姓的圣明君主,并且在无数次的失望之后也想不出要另谋生路,直到西学东渐之后,才慢慢的有了新的看法。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性善论思想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
他在《孟子·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和乐观态度。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正义的言行和良好的环境塑造,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体现。
正如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说:“心正,则理定;理定,则道出;道出则名立;名立则天下归之。
天下既归之矣,故曰:立天下之道。
”这说明了人性的善良需要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和他人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由亲及仁,由仁及义,由义及礼。
”他认为人应该从亲情中培养感恩的心,然后通过仁义礼教来实践这种感恩之心,从而回报社会,与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内在善良本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曾经说过:“颜回之为人也,多藏诲于孔子,倨者不与交,居者不与处,色者不与出。
孔子之教也,必进乎德行。
故颜回之为人也,辉乎天下。
”这说明了孟子对道德高尚的君子追求的重视和强调。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内涵丰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的责任来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最终追求道德高尚的君子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

论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被誉为“四子”之首,其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旨在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性善论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良本质是人天生具备的,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四端”,即仁、义、礼、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也是人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知行合一”:孟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结合,知信行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实现人性善良本质,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他主张人们应该将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三、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他主张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和人的幸福。
四、以仁为核心:孟子把仁作为人性善良本质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人的基本品质,是最高尚的美德,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人应该有“至仁之心”,即宽容、善良、慈爱的心态,以仁心来对待他人,并以仁义道德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天命说:孟子提出了“天命说”,认为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有着与天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并根据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人与天地相应,应该尽力去实现人性的善良本质,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倡导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他鼓励人们要有志气、有追求,不停地学习、修行,力求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促进人性的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核心,强调知行合一、修养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应,按照天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总结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使这种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以下是对孟子性善论思想的详细总结。
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这是因为人性中具备了仁爱、善良、公正、义理等美好的品质。
他对人性的理解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即人性具备了亲和、合作和关爱的倾向。
孟子通过观察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和现象,提炼出了人性善良的思想。
二、善良的本性需要教育和修养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并不是自发地得以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在教育和修养的熏陶下得以显露。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塑造的,而人的心灵和意识则需要通过修养来提升。
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主要包括“道”,即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提升自我。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刻苦的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完善和发扬光大。
三、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孟子所倡导的善良的本性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当人们的本性得到发扬时,他们的行为将会追求善良、公正和正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贡献。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和爱护,通过行为和言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君子应该追求个人私利,而应该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福祉。
四、善良的本性与社会和谐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本性去追求善良和正义,那么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稳固。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感化他人。
孟子认为,社会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己的本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且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发扬光大,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平等。
五、善良的本性与政治和治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政治和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主张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通过以德治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

文言文阅读孟子中的性善论解读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重点解读孟子在文中提出的性善论。
一、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善心,这种善心使得人们具备了爱、仁、义、礼等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且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来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的深思熟虑。
他观察到,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困苦和不幸时,会产生同情心和善良的行为。
他相信,这种善良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抹灭的。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是基于人类的感情和良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和谐的基础。
二、性善的教育价值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把善的本性发展壮大,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教化”、“学习”和“修养”等概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体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能力。
首先,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价值观的基础。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德性的完善,引导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其次,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张人们通过教育来进行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他提出了“养气”、“养心”、“养性”等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能量和潜力,以及通过教育来开发和发掘这些能量和潜力。
最后,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是一种思想观点,更是一种实践理念。
他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性善的存在和发展,他提倡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自己和改善社会。
这种实践指导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当代意义和启示孟子的性善论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之“性善论”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而今,围绕着人性之善恶,哲学家有过许多辩论。
关于人性的探讨,最初可以追溯到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有“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而使差距扩大而已。
不过在这里孔子只是略微提到了人性这个话题,并没有展开论述。
后来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
与之相对的是荀子的“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人的善是后天教化而成。
除此之外,还有性不善不恶论,由吿子提出。
先秦的关于人本性的讨论大概是以上三种学说。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重要的德性伦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源泉和基础。
孔子创立了仁学,劝人学仁行义,但是却没有告诉人为何要如此做。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学仁行义,是因为人们具有向善的本性,向善是人的本能。
孟子认为人性由两个层面组成,一个是性,另一个是命。
体现在下面这段话: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于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
“性”是指人的普通生理欲望,口之于好吃的食物,眼睛之于好看的色彩,耳朵之于好听的声音,鼻子之于好闻的味道,四肢之于安逸。
而“命”则是指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人在社会的人伦关系。
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在。
(《孟子离娄下》)
这里的“几希”就是“命”,“性”是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而“命”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存在。
“命”的具体是仁、义、礼、智,这四者是人的善端,是人性本善的根源。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说法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吿子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吿子上》)
四心相对应的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不是外部赋予的,是我本身就拥有的,只是平时人们都没有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为了证明“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孟子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的论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来了。
人不会对落井的孩童无动于衷,他的施救无关乎他是否与孩子的父母结识、无关乎他的声誉,仅仅是因为他有恻隐之心,而这恻隐之心是与生俱来的。
稍微整理一下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孟子通过举例孺子入井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的善端,是人性固有的存在,由这四心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
于是得出,人本性为善。
这种论证似乎挺有道理,但是却有两点致命缺点。
其一,人性的组成为何由“性”和“命”构成。
人的本性应该是“生之谓性”,随生命而带来的自然本性才应该是人“性”,而“命”中的四端“仁义礼智”则是受社会和后期教育影响的,是人为而非天成。
对于孟子的“性”,荀子做出了很好的反驳: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性”是天生的,是无需通过学习获得,而礼仪是圣人创造总结出来的社会伦理规范,人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所以人性不存在“命”这一说法。
但是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在”这句话并没有错,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人的思想,包括善的思想和恶的思想。
这个区别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婴儿和动物的世界中,没有善恶美丑,只有生存的本能。
婴儿饿了啼哭,困了睡觉,一切随性而为。
动物则是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想尽办法存活。
两者都不具备思想。
只是后来婴儿接受了教育,明白了礼义廉耻,知道了善恶美丑,这个区别才产生。
因此,“生之谓性”才是人的“性”。
其二,人除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之外,还有“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等不好的一面,正如荀子所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毫无疑问,荀子以上所列举的人的劣根性是存在的。
孟子举例人因不忍心而救孺子,但是实际上人除了这种利他行为外,还会存在利己的行为。
人的欲望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能够自省自律,那些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容易为了满足欲望而发生争斗、放纵等行为,如果采用孟子论证“善”的方法,那么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说明人性中也有“恶”的部分?人是否真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吗?救人的人虽然可能并不是为了名誉,也不是
跟被救人的亲人认识,但是他的救人举动会不会与他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在一个人人都相互敌视、自私自利的环境中,人还会救人吗?所以以此来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是不是有点片面?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的证据是不充足的,与之相对,荀子的“性恶论”也是有失偏颇的。
人性本无好坏善恶,人在生命之初,就像一片土壤,土壤肥沃,有待播种。
而后天教育就是种子,撒下善的种子,善就有可能发芽,撒下恶的种子,恶就有可能发芽。
至于种子的芽能不能长成,又要看大的社会坏境、本人的自主能动性等相关因素。
其实,何谓善,何谓恶,善恶的标准本来就是人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善恶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回,就好像在奴隶社会,虐待奴隶并不会受到过多指责,但如今,人人平等,虐待是一种极严重的犯罪。
恶的标准变了。
在人的本性是不变的(很有可能是不变的)前提下,既然善恶人定,那么人性如何定善恶呢?
因此人之初,善恶皆有可能。
参考书籍: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孟子》
3、韩丽华:《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演变》
4、秦睿、左楠:《孟子性善论辨识》
5、《性善论与性恶论》/s/blog_5c3936ff0100bi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