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文与民国版《泗阳县志》
民国《阆中县志》艺文志目录

目录
艺文志•上
文体
朝代
题目
作者
页码
备注
表
晋
□□樵秀表
桓温
152
书
宋
答王子云
黄庭坚
153
答王观复
前人
153
答宋子茂殿直
前人
153
答僰道尉勾宗□
前人
153
清
上李太保书
刘达
153
与许惠楼书
洪间连
154
代同年孔蔗庄上山西尹中丞书
154
晋
书云台山记
顾恺之
155
宋
济源县陈氏祠堂记
194
湖山野录
194
原□
195
方□
195
清•王又旦《晓渡望鄂州》诗:“晓雾压城头,苍茫古鄂州。”
王承志(藕船)
175
张正夫先生屏序
余□
177
钟
鼎
之
铭
宋
紫石鼎铭
陈尧佐
178
宋
应心斋铭
黄庭坚
178
贵秭亭铭
前人
178
清
题金石船进士井田砚铭
王承谟(宇恬)
178
养机亭铭
前人
178
鱼鼓铭
前人
178
艺文志•下
文体
朝代
题目
作者
页码
备注
诗
诗
诗
唐
阆州筵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青城
杜甫
179
唐
王阆州筵奉十一舅惜别
杜甫
179
明
佥事王源传
严傑
168
赠左都督王启云传
谈张相文故居建筑及景观规划创作

殊 的建筑和历史文 化 的物化载 体 , 逐渐 引起人 们关 注 , 为 了充分 新石器时代遗址 、 商周遗址 、 大型汉遗址 等 , 不仅 彰显着 泗 阳深厚 而且铭 记着 泗 阳饱 经沧 桑 的社 会文 明历 程 , 使 体 现其精神性 的纪 念 , 名人故 居通 常具 有制 约空 间、 塑造形 象和 的历史文化底蕴 ,
谈 张 相 文 故 居 建 筑 及 景 观 规 划 创 作★
郝 峻 弘 周 凡 刘 鄂 东
( 1 . 北京城 市学 院城市建设学部 , 北京 1 0 0 0 8 3; 2 . 东 南大学建筑研究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0 )
摘
要: 通过对张相文故 居的建筑及 景观 规划创作 实践的论述 , 在名人故居的整体 环境和建筑形态精神意义创建方面进 行 了有意
第3 9卷 第 3 5期
2 0 1 3年 1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0 1 . 39 No. 3 5
De c . 2 0 1 3
・1 ・
・
规 . , , I t t l・建 筑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3 5 - 0 0 0 1 — 0 3
一
南洋公学 、 北 京大学等长期任教 。
1 ) 教学与研究 。
林景观 。
明确 项 目建 设 意 义 的 基 础 上 , 拟 从 两 个 方 面 突 出 纪 念 的
张相文编著 的《 初等地理教科书》 和《 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 特色 : 1 ) 历史感 : 以现代地 理学发展的历史 为主线 , 贯穿 于规划 、 建 使中 国的地理知识得到第一 次大普及 。其 代表作《 地文学》, 将 生
《双女坟记》的创作与流传过程辨析

《双女坟记》的创作与流传过程辨析徐健顺【摘要】在比较<双女坟记>中韩各种文本的基础上,把从<双女坟记>到<仙女红袋>的演变理解为一个多代多人的创作过程,认为<双女坟记>在唐末初创时为志怪体,其后在中国流传时延续了这个特征,并始终与当地传说紧密结合.罗末丽初,<双女坟记>传入朝鲜,有人据此扩写成骈文体传奇,后来,又有人再加以扩写,此即<太平通栽>的<崔致远>.<仙女红袋>为其节缩本,无论是中国的<双女坟记>,还是韩国的<崔致远>,其作者是崔致远的可能性都不大.【期刊名称】《东疆学刊》【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崔致远;双女坟记;仙女红袋;唐传奇【作者】徐健顺【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2.072《双女坟记》在韩国又称《崔致远》或《仙女红袋》,是描写朝鲜古代大诗人崔致远(857-?)在中国一段经历的传奇文字,在中韩文学交流史上的意义重大。
自1997年双女坟实物在江苏省高淳县被发现以来,《双女坟记》更成为中韩各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双女坟记》的作者,历来有崔致远、朴寅亮等多种说法,自双女坟被发现之后,作者为崔致远之说更占了上风。
但大家在关注作者是谁的同时,却大都忽略作品的源流脉络,常常简单地把各种版本的《双女坟记》、《仙女红袋》都看作是同一人的同一篇作品,仅是全本和节录的差别,这就影响了各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其实,《双女坟记》在中韩文献中有多种名目、版本,差异很大,视为一人一时之作是不合理的。
本文即通过对《双女坟记》不同版本的比较以及对文本的细读考证,实现对《双女坟记》的创作和流传过程的详细辨析,并对《双女坟记》在各个时期的原貌做一考证。
我们先简单交待一下《双女坟记》的版本情况。
最新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精品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清末民初是我国文言小说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的,欢迎阅读查看。
近年来,晚清民国旧体文献的发掘和研究正在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和文言小说。
虽然从总体上看,晚清民国时期是我国文言小说的衰微期,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作品存在,其中杜乡渔隐的《野叟闲谈》、蚊睫巢父的《蚊睫巢笔记》、鹘突汉子的《鹘突话》和海上寓公的《茶余随笔》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但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作品。
对这四部小说集的作者身份和文学价值进行初步查考和客观评价,有利于文言小说书目的完善和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野叟闲谈》(杜乡渔隐撰)《野叟闲谈》,志怪传奇小说集,署“杜乡渔隐撰”.今存光绪丁酉(1897)上海书局石印二卷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书局石印本四卷;民国四年(1915)醉经堂书庄石印本;民国十五年(1926)会文堂书局石印本《详注野叟闲谈》;民国二十三年(1934)大达图书供应社本、上海新书社本等不分卷,皆名《野叟闲谈》。
据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一书载韩国高丽大学藏光绪二十二年石印版,四卷四册.会文堂书局本《详注野叟闲谈》前有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阳月晦因循生于槐龙草堂之西斋所作《叙》云:“杜乡渔隐以名孝廉颇怀经世之志,实于枕葄之暇将所习闻之可惊可愕者一一存其颠末,久之裒集得若干卷。
”又有金沙后学徐霁《题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杜乡渔隐《叙》称该书原名作“可惊可愕集”,“今年春,于吴下住忘忧之馆,游结客之场,……因搜而出之,诸君子将寿之于梨枣,仆未敢当也。
”可见该书写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前。
据原作篇目,我们可以推知杜乡渔隐的身份。
其中卷一《书乔古村先生事》云:“吾邑乔古村先生,圣任侍御之父也。
”乔可聘,字君徵,号圣任,宝应人。
其父乔份,号古村。
卷三《飞天使者》提到“同邑王公讳有容,令泰和时”.王有容,字远度,宝应人,顺治八年岁贡,康熙二年选泰和县知县。
洪武赶散今寻根

收 家产。责 令全 家迁徙 到外地 垦荒 屯 田。老 人告诉我 , 阁 门前广场地坪还刻有 99个各种书 体的 “根”字,寓意
这就 是历 史上所说 的 “洪武赶 散”。《金 湖县志 》《建 湖 “九 九 归 一”,认 祖 归 宗 ;“寻 根 驿 站 ”位 于 方 基 上 32号 .
县志 》《阜 宁县志 》《滨海县志 》等 明确记 载 ,“明初 ,相 在这 里 不 仅 可 以 品尝 到 地 道 的苏 帮 菜 和 江 淮 莱 ,还 为寻
李 重 八 由 苏 州迂 泰 兴 柴 墟 ,后 一
制 ,先 后在全 国范 围内进 行 多次
支迂 泰 州 鲍 家坝。 明代 陈 贞由
大规 模 的 人 口迁 徙 .洪 武 五 年 迁
苏州迁 居泰 州城 北西 仓。 元 时
苏 州 闯 门 一 带 富 户 百 姓 ,至 苏
潘 永 临 由 苏 州 迂 泰 州 、明 洪 武
当一部 分姓 氏 从苏 州等地迁 徙境 内”。 民 国《泰县志 》 根 旅 游 者 建 立 了一 个互 动 交 流 平 台。
更是 明确记载 “明初迁 泰的氏族 有姑 苏成氏、苏州葛氏 、
201 2年 4月 6日,阊 门寻 根 纪念地 正式对 外 免 费
徐 氏”。民 国《泗 阳县志 》记载 :该县 “翁 氏、胡 氏 、倪氏 、 开放前后 ,南通海安 、盐城亭湖 等地 文史工作 者 、移民 后
应 、淮 安 、灌 南 、洙 阳 、宿 迁 、泗 阳 、涟 水 、盐 城 、响 水 、滨 年 间俞兴 一 由苏州迁 泰州北关 外。明初宋道 真 由苏州
海 、阜宁 、射 阳、建湖 、大丰、东 台、新浦 、东海 、灌云等地。 迂 泰 州港 口.后 一 支迂 居城 内.、明初 管全 由 苏 州迂 泰州
村志中的珍贵史料——随笔三则

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研究指南——《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村志中的珍贵史料随笔三则Һ张海惠①V a l u a b l eD a t a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C u n z h i:S o m eF i n d i n g sҺ H a i h u i Z h a n g这些年,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根据自身实力,寻找建立特色馆藏的机会㊂对中国最基础一级行政单位的志书(街道志和村志)的收集便是近年来正在形成的馆藏特色之一㊂几年下来,在北美已初具规模㊂其实,作为中国传统文献地方志种类中的一种,村志并非新生文献类型,比如‘四库全书“便收有清康熙间郎遂(1654 1739)所纂‘杏花村志“,据说当属 修村志之端 ㊂不过,这之后所修的村志屈指可数,自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到民国八年(1919)间编纂的‘紫堤村志“系列,是村志编纂的一个典型范例㊂村志被受到广泛重视,并大量问世,成为地方志中不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容忽视的一类,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㊂街道 和 村 作为中国城市和农村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单位,其志书内容的独有和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㊂去年,斯坦福大学的薛昭慧和笔者曾就这些年中国出版的城市街道志做了个初步研究②㊂目前,人们对村志的编纂体例和内容仍在讨论,并在规范和改进的过程之中(笔者以为,村志内容的真实㊁材料的①张海惠,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L i b r a r i a n,E a s t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原始㊁用语的朴实甚为珍贵,不必强求一致㊂有关这个问题将另文探讨),同时,人们对村志内容的价值还缺乏充分的认识㊂近来翻看一些村志,常常为一些村志所用语言的纯朴和不加修饰(越是早期㊁非正式出版的村志越是如此)而忍俊不禁,当然,更为村志中记载的不少稀见,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史料和独特价值而感慨㊂随手拈来随笔三则㊂取之不尽的方言素材顾名思义, 方言 是 地方语言 的简称,这里的 地方 指的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而非一个行政村所属地理区域的概念,生活在行政村所辖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村区域上的人们世世代代共同传承着作为地域文化一部分的 一方之言 ㊂因此, 方言 成为所有县志内容中的一项必有的类目㊂然而,尽管县志有对方言的详细记载,村志所记载的方言仍然为中国丰富的方言文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以山西‘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所载方言与武乡县所辖墨镫村的‘墨镫村志“所载方言资料为例㊂‘武乡县志“第五章为 方言 ,开篇便指出该县方言 属北方语系㊂主要特点:声母中缺少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被后鼻音取代 ,紧接着又分别介绍语音㊁词汇㊁讳言㊁歇后语, 均以城关话为准 ㊂既然是 均以城关话为准 ,自然不可能反映县内各自然地理区域方言的复杂情况㊂墨镫村位于太行山西翼,长治市北,武乡县境内的东部地区㊂‘墨镫村志“由武乡县墨镫村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2年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问世(笔者对非正式出版的村志更是 情有独钟 )㊂全书236页㊂据 凡例 ,这本村志是该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㊂ 方言 为村志的第五部分㊂在语音部分明确指出 由于地理位置比邻左权县(古辽州),故个别字的发音及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与武乡方言又有一定的差异 ①㊂除‘武乡县志“方言部分所说的一般方言特点(声母中缺少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被后鼻音取代)外,村志还着重记载与武乡语音相较另有特色的墨镫方言,比如:车㊁锹㊁千不分,发 q i 音;哥㊁狗村志中的珍贵史料——随笔三则不分,发 ɡo u 音;水㊁选不分,发 x u 音;等等㊂在词汇方面,墨镫村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丈夫的母亲被称为 婆的 ,厕所叫 高结 ,成功叫 便宜 ,等等㊂这些在1986年版的‘武乡县志“的 方言 一章里都未被收进去㊂可见村志包含了更细化的方言信息㊂不仅如此,一些特色方言尚未被收入相关工具书㊂例如,目前中国收录方言的重要工具书‘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便没有包括 屋爹待 (意为 很多 )等记录在‘墨镫村志“里的方言,其他村志所载的方言资料也有同样的情况,更加表明村志所记方言资料的独有㊁丰富和珍贵㊂难见于他处的数字村志中记载了许多有别于他处,或不见于他处的数字和资料㊂这些数字和资料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的独一无二,还在于它们为各种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支持,很有价值㊂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㊂据‘山西通志㊃水利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记载,山西全省县县都有水土流失的情况㊂‘小店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有数种数据表格,详细记载了该村的水文信息,其中 1958年至1996年水井分布状况表 ①,列举了该村1958至1996年间成井的数量㊁位置㊁井深㊁出水量/时㊁产出量/日,以及浇地面积㊂这些数字真实而具体地反映出当地地下水位下降㊁井灌面积下降的情况㊂还有一些历史数据对社会生活研究很有参考价值㊂‘小店村志“中有一个 1996年部分商品价格一览表 ②详细记录了当地1996年216种商品的价格㊂大到水泥㊁预制板,小到卫生纸㊁雪糕,不仅包括了吃穿用的各类商品,还十分细化,比如仅面粉就有太原标准粉(25公斤/袋/41元)㊁河北凤凰面粉(25公斤/袋/40元)㊁运城皇牌面粉(25公斤/袋/45元)㊁河北特粉面(25公斤/袋/40元)㊁牛牌面粉(25公斤/袋/46元)㊁精面粉(25公斤/袋/42元)等六种㊂尽管很多工具书都对不同年份的商品价格有所记录,但地域不同,价格差别很大,尤其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是到了行政村一级的地方商店,数据更是少见㊂这些数据对研究中国商品和价格史,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是十分有用的资料㊂(浙江)‘水南村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有一个 土地改革时各村划分成分及耕地分配情况一览表 ①排列了土改中地主㊁富农㊁小土地出租者㊁中农㊁贫农㊁雇农,以及土地和耕牛的情况,并有文字记载: 土改中全村划地主37户,富农10户,没收祀产㊁庙产㊁校产等所有公产的土地㊁山林与房屋,以及地主的多余土地㊁耕牛㊁农具㊁房屋㊁家具等,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及缺乏耕牛㊁农具㊁房屋的农民 土改中全村分配土地的标准,原则上是保留富农经济,征收小土地出租者的多余部分土地(以人均2亩为限),中农(自给户)不动,凡改出的农户人均土地1亩,改入的农户人均土地0.9亩㊂ 这些历史数字对研究中国地方史㊁土改史,以及社会生活史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㊂(山西)‘北王村志“(2007年非正式出版)有一张 1949 2005北王村牲畜养殖情况 ②的表格,详细列出了各年度牛㊁骡马㊁驴㊁猪和羊的头数㊂形象地体现了从小农经济时期,牛作为半分家产为村民重视,到了集体化后,大牲畜成为集体财产,集体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用各种办法大力发展大牲畜的养殖,再到责任制后,家家拥有大牲畜,以提高生产率,而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牛马耕作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发展到2000年,村中牲畜屈指可数的发展轨迹㊂同时,这些数字也为研究中国农民财产和生活的变化提供了一手资料㊂难得的图像资料随意翻看几部村志,竟发现不少十分珍贵的图像资料,不禁感叹千万不要忽略了村志中的图像资料㊂月前,匹兹堡大学的一位教授希望帮助找不同历史时期的 解池图 ㊂解池(也称盐池)是中国最著名的池盐产地之一,位于山西运城,又称 河东盐池 ㊂根据地方志目录以及其他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在清时期所编纂的某些地方村志中的珍贵史料——随笔三则志中不难找到 解池图 ,如言如泗(1716 1806)等人编纂的‘[乾隆]安邑县运城志“中就有八幅图,包括运城图㊁盐池图等㊂另外2000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也有包括 清代河东盐池 在内的一些历史上的解池图㊂不过这些图多属线描示意图,并非近现代意义上的地图㊂民国年间也有 解池图 的存在,如民国初期朱松曾绘过一幅 山西运城盐池图 ,民国十五年(1926)柴庆荣也曾绘过一幅 河东盐池图 ,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的由欧阳缨编著的‘表解中华析类分省图“收有一幅 解池详图 ,这本地图集后来又再版过㊂请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马小鹤先生传来1933年该图册第三版所含的 解池详图 照片,虽以 详图 命名,所反映的地籍信息仍有限,不过,比起线描示意图已清晰准确了许多㊂1949年以后出版的几种山西省分县地图集,也都在运城图中有 盐池图 ,比起民国间‘表解中华析类分省图“所含的 解池详图 来,不论是图廓线㊁地籍信息,还是高程差异辨识度,都好了许多㊂如1994年有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分县地图册“,2005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地图集“,以及2007年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地图集“都有比较清晰的 盐池图 ,每幅图也都呈现出盐池范围和海拔的细微变化㊂在普林斯顿大学何义壮(M a r t i nH e i j d r a)先生的帮助下,见到这几幅包括在山西省地图册中的盐池图之前,笔者在本馆收藏的‘裴郭村志“(2010)中意外地发现一幅 盐池图 ,这幅图出现在 裴郭村地理位置图 上(可惜图之一小部分被 老村巷四门平面示意图 遮住了一块㊂让人不禁对村志编纂者缺乏对地图这类重要原始文献的认识而叹息)㊂这幅图与几种山西省地图册中的盐池图比较,也表现出了差异㊂所以说,村志中有这样重要的图像信息,实在是不容忽视的㊂其实,除了这个地图的例子外,村志中还有许多图像资料,不仅有价值,还有意思㊂‘西位村志“(2011,内部出版物)的彩色插页中有一幅当地人宁德鑫所绘 三月三胜境图 ,注明的尺寸是50c mˑ240c m㊂该画是一幅彩色工笔画,描述的是当地民众欢闹 三月三 的情景,色彩鲜艳,人物众多,刻画细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该村志第十六章 民情风俗 中关于 三月三 的描述:唱大戏,闹社火,组织花车㊁抬搁㊁高跷等大型文艺活动,热闹非凡㊂1989年该村将 三月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上漂流的列列木筏,清末的晋剧艺人吴光裕㊁苗其年,1918年吴光裕婚礼的全家福,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兰村初小的毕业照,1948年驻扎在上兰村准备解放太原的解放军,等等㊂这些照片绝对是研究地方史的珍贵资料,有些对研究中国历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特别是,笔者以为这种图文兼备表现地方特色纂修村志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提倡的㊂目前,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已经收藏了村志近500种㊂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发现,全国各地村志编纂和出版的情况差别不小㊂近年来,北京地区㊁山西省㊁山东省等地区出版了比较多的村志,应当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修志传统有关㊂其实,村志中重要甚至珍贵资料和信息远不止三则随笔提到的这些,这类文献资源还有待于人们的重视和开发,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承载中国文化的价值,还可用于人类学㊁社会学㊁社会生活史㊁地方史㊁民俗㊁方言等方方面面的研究㊂。
《宿迁市志》所志者何
80史志评论2020/5从2006年开始,江苏启动了第二轮市县志编修。
相对于江苏省其他设区市的二轮续修志或断代志而言,1996年新组建的地级宿迁市,则是要编出一部贯通古今的创修志书。
虽然可以是“略古详今”,但依然必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得一字虚”。
披寒阅暑,数易其稿,《宿迁市志》终成全璧。
冷板凳捂出了热文章,“志者,记也”,好文共赏。
导览窥豹,所志者何?宿迁在哪里?如果用中国版图作纸,把黄河、淮河、长江写成三横,把其间的运河写作一竖,那么“王”字中间再加上一“点”,就“玉”成了你心中的“宿迁”。
宿迁有多大?辖三县两区地域面积8555平方公里,是新加坡的13.84倍。
大于全世界198个国家中的49个国家。
宿迁有多久?宿迁建立地级市24年,建宿迁县1200年,建宿预县1600年,建下相城2200年,建钟吾国2700年,建徐国3100年。
万北新石器人类遗址距今约7000年,下草湾更新世人类遗址距今约5万年。
洋洋大观5万年的历史,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漫漫星空5万年的日月轮回,积淀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这是一部有“文化”的志书。
这部志书记载的史前文化有下草湾、松林庄、万北遗址;邦国文化有徐国、钟吾国、犰犹国、泗水国;英雄文化有伍子胥(明清宿迁县志均载宿迁县北挑沟崖为伍员、伍子胥故里)、项羽、鲁肃、魏胜、杨泗洪、朱瑞;科技文化有沈括(沈括曾任沭阳县主簿治理沭水)、张相文;诗歌文化有倪瑞璇、袁枚、李映庚、刘清韵;战争文化有孙庞斗智的马陵道、吕布辕门射戟的先射台、薛仁贵征东的七十二井、黄巢起义屯兵的黄巢湖、陈毅指挥的宿北大战旧战场;宗教文化有律宗的佛学院、禅宗净一法师剃度皈依的南大寺;酒文化有从醉猿起步的“双沟”“洋河”“虞美人”“乾隆下江南”;水文化有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古黄河;“三农”文化有新中国三代领导笔耕的沂涛批示、淮北大寨《宿迁市志》所志者何◎ 李志宏(宿迁市政协,江苏宿迁223800)812020/5史志评论县、“春到上塘”;创新文化有四轮驱动的耿车经验,还有宿迁史学人秉笔直书的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
合作探究教学初探
教师 是课 堂教 学 心理环 境 的直接 创 造者 ,而 课堂 教学 环 境 与学 生 的学 习有着 必然 的联 系 。教师 良好 的 J 情绪和 美
好 的情 感 直接影 响 着学 生的 课堂 心理 的变 化 , 是 营造 民主 、
容 易误 导 人 , 尤其 是小 学生 。如 装潢 的 “ 潢” , 常 被 人们 写成
“ 璜” 。 在学 习《 仓颉造字》 后, 教师可以开展找找身边的错别
和谐 、 宽松 、 愉 悦 的课 堂 学 习氛 围 的首 要 条 件 , 也 是促 使 学
个数 学 问题情 境 的创设 可把 拘束 的课堂 形象 化 、 生 动化 , 可 充分 调动 学生 自主学 习的积 极性 ,激起 学生 强烈 的 求知 欲
望, 让 学 生独 立 发 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得 到
索性 的学 习活 动 ,才能 将 一切教 育 的影 响 内化为 主体 的 素 质 。改 革 教学 方法 ,教 师必 , 员 通 过多 种学 生喜 闻 乐见 的方 式, 为 全 体 学生 创 造实 践 的环 境 , 给 学生 提 供 充分 的 探 讨 、 发 现 的时 间 , 让 每个学 生最 大 限度 地经 历实 践过 程 , 主 动获
取新知。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大 提 高 了。
二、 创 设 问题 情境 , 激发 学生 自主探 究 的兴趣
苏霍姆 林斯 基 说 : 在人 的 心灵深 处 , 都有 一种 根 深蒂 固
、
营造 愉悦 氛 围 , 建立 自主 探究 的环 境
的需 要 , 那就 是希 望 自己是 一个 发现 者 、 研究 者 、 探索 者 。 在 儿童 的精 神世 界里 , 这种 需要特 别 强烈 。 在数学 课堂 的教 学 中, 教 师 要从 学 生 的 角度 出发 , 把握 学 生 的心 理特 征 , 根 据
汝南周氏宗谱序
汝南周氏宗谱序汝南堂周氏家族宗谱周氏宗谱拾遗饮水思源周姓始祖——周后稷周后稷,名弃,系黄帝玄孙,帝喾之子。
幼随其母姜女原在邰部落长大成人后,发挥聪明才智,教导邰部落人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使邰部东人民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
舜帝见他功勋卓著,给予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周姓人尊为始祖。
周平王姬宜臼周敦颐像周敦颐母亲郑氏宋碑残片【渊源】周姓的起源与演变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魏书•官氏志》、《中国姓氏》和《小学必读百家姓》所载,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国。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
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
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
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
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
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
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
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
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
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
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
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
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
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
泗水县志(光绪版)·艺文志15:碑记(二)重修昭惠灵显王庙记
泗水县志(光绪版)·艺文志15:碑记(二)重修昭惠灵显王庙记重修昭惠灵显王庙记元·严文博(学正)古卞邑东南行二十里远,有村以山名者,其东乃帝舜祠,历年已久,金大安重修碑石犹在,谓帝耕渔之地,而庙祀之,不亦宜乎?祠之东昭惠灵显王庙遗址亦在焉。
访之耆旧,经营之始亦莫可考,以之与帝配食,神其敢宁居乎?抑居民求便于香火之奉而立是祠?与是未可知也,世代既远,不必置论。
予尝读唐·柳子龙《城录》载:神姓赵氏,讳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
隋末炀帝知其贤,累征不起。
督操益州太守臧胜强起之至京师,縻(mí,笼络)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郡太守。
时揵为潭有老蛟为害日久,蜀人患之。
涖政五月,吏白“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岸鼓噪,声震大地,【自己】持刀没水,顷之江声如雷,江水尽赤,执蛟首奋波而出,州人视为神明。
隋末大乱,潜亦隐去,不知所终。
唐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冠江口。
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
斩蛟时年二十六。
夫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不在祀典。
惟神可谓能御灾捍患矣,其庙食冠江宜矣。
今所在有之,未有如神祀之盛者。
呜呼!凡人之所以徼福(jiǎo fú,祈福,求福)者,岂独神乎?抑亦慕其居守宰之任而以为民除害是务,宁殒其身而不顾。
视彼贪饕之吏,掊克(póu kè,搜括)聚敛,朘(juān,剥削)民膏血以自腴者,曾老蛟之不若,于神无少愧乎?乡耆丁俗敬于事神,一旦聚其众谓之曰:“帝舜之祠既已为新之,前县尹孟从仕为之记,惟神祠颓废已久,忍坐视乎?俗亦当修复之。
”众莫不欣然,以资以力,愿为佽助(cì zhù,帮助),乃葺旧基之余而新之。
经营之始,服劳执役为居民之倡,庀工藏事不以私己为意,故殿宇门庑高卑如仪,像设端严,金碧纷耀。
既毕功,偕耆老李臻、祝茂请予为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 、 曰‘ 列女” ’ , 并“ 为二 十五卷 , 都 五十 万言。 ”( 《 泗 行 自 治 、 发 扬 民 权 。 人 才 复 出 于 选 举 ” 而 “ 并 立 议
阳县 志 》 , 第1 0 9 页, 南京 , 江 苏 古籍 出版 社 , 1 9 9 1 年)
员选 举表 ” 、 (《 泗 阳县 志 》 ,第2 0 ( 1 页,南京 ,江 苏 古籍 出版 社 , 1 9 9 1 年 )即 他 在 变 化 相对 缓 慢 的精 神 信仰 领域 ,
不仅 如 此 ,还 将 “ 图” 而将 示意 图
‘ 大 事’ 、 曰‘ 职 官’ 、 曰‘ 科 第’ 、曰 ‘ 人物’ 、曰 ‘ 地理’ 、 的 位置 提 到 了一 个 前 所 未 有 的高 度 而 与 此 相 类 f f 2 , 日‘ 古 迹’ 、 曰‘ 河 渠上 、 中、 下’ 、 日‘ 镇’ 、 日‘ 建 置’ 、 在 “ 科 第” 目中.鉴于 “ 变法 后,科举 即停 、学卡 鼋 制 奇 伟之士 ,成就其 无止境 ” 的 曰‘ 经政 ’ 、 曰‘ 田赋 上 、 中、 下’ 、 曰‘ 教育’ 、 日‘ 实 业’ 、 兴” ,学校 中各 科的 “ 别 立 学校 毕 业 表” ; 叉 因 “ 民 国 肇兴 , 励 日‘ 交 通’ 、曰 ‘ 氏 族’ 、曰 ‘ 名 宦’ 、曰 ‘ 乡 贤’ 、日 ‘ 流 状况 而 “
求 而 张 相 文 等 则 主 动 适 应 这 一 局
面 ,在 新版 的县 志 中进行 了诸 多方 面
的重 大调 整 而这 种调 整则主 要 兮 为
两 个 方 而
一
( 二 ) 是 对民生问题 的关注
张 相 丈
例 如 , 在 编 排 上 . 将 与 百 姓
生活直接 有关 的 “ 河渠” 与 “ 田 赋” 两 目皆 分 勾上 中
大事” 一 目 方 面 , 是 对 志 书 体 例 所 怍 的 调 整 。 如 同 上 文所 下 三 篇 , 以便 作 详 细 论 述 同 时 , 又 于 “
述 ,这 种调 整 主要 表 现 为对 旧有 志 书 的 体例进 行 整 中特列 “ 河患” 一栏 ,以示对 民众疾 苦的 关注 而在
认 为这 些 外 来 宗教 “ 虽 非 祀 典 所
从 而使 此版 的 《泗 阳县志 》呈 现 出与
众 不 同 的 几 大特 点 . . ( 一 ) 是 鲜 明 的 时代 性
载 , 尚 不得 比于 淫 词” , 因 此 可
“ 姑 备 录 之 , 以 明 世 道 人心 之 升
与康 熙 、乾 隆时 期相 比 ,民 国初
业”“ 交 通”等 子 目。由此 , 民 国版《 泗 阳县 志》 便形成 出现这 种差异 , 皆是 由于新志 的编 纂者认 识到 了绘 图 了一 个庞 大 而 有序 的体 例 结 构 , “ 为纲 四, 日‘ 图’ 、 曰 技 术 所 发 生 的 巨大 进
‘ 表’ 、 曰‘ 志’ 、 日‘ 传 ’; 为 目二 十 , 曰‘ 疆域 沿 革’ 、 日
合,并 增 设 新 条 目 、同时 , 张相 文 等还 对增 设 此 类 行 文上 ,则 更是 直接抒发 对于有关 民生 问题 的观感 与
条 目的依据 予以说 明: “ 昔之政 令 ,萃 于县 官一 人, 其 事 简;今 则立 法 、司法 、行政 备有职守 ,其 事繁 故 特辟 ‘ 经政 ’一 门……而如教 育 ,昔只有 黉宫 、书
管 一 邑之 学 务 。 如 实 业 , 昔 只 附 见于 ‘ 风 俗物产 ’,
认识 如在 “ 田赋” 目中,作者描绘 了当政 者不恤 民 力 、肆 意加税 的残酷景 象: “ 正税 之外 ,既加附税 、 省税 ,省 、附之 外 ,叉加地 方备税 既加经 常 子干 ; £ , 户 、票 串。 前 加未 已、 后加 复 来。 不 怛加 于 正 颓之
也 出 现 了 一 些 新 的 调 整 、如 “ 坛
而 在 体 例 的 编 排 之 外 , 张 相 文 对 于 县 志编修 具体 的工 作也 积极 关注 ,
庙 ” 栏 中 ,编 者 指 出 近 代 以 来 “ 摩罕 东来 ,基 督 降 世 , 种 人杂 处 。社 会风 靡 ” 的 情 形 , 同 时 又
年 的 社 会 明 显 呈 现 出 迥 然 不 同 的 局
降” (《 泗 阳县 志 》 ,第3 1 8 页,
南京 ,江 苏 古籍 出版社 ,1 9 9 1 年 ), 从 而 体 现 了 一 种 开 放 包 容
的心 态
面 因此 ,这便 要求 民国版 的 《 泗阳 县 志 》必 须 积 极 顺 应 时 代 变化 的 要
江 反
地
方 志
乡
◎
教
指
纂
多
志
泗 f
改
人 物 麦 i
长
廊
版《
明 6 6
为“ 名宦~‘ 多贤…‘ 流 寓” “ 列 女”等 同时, 又根 据经 济 具 雏 形 , 不 足 以 审 利病 、观 治 忽 ”
而 新 版 县 志 则 配
社 会 的发展 而增添 了前 志 中所无 的 “ 经政…‘ 教 育”“ 实 图二十余 幅 ,且 各种指标 、参 数一应俱全 、之所 以会
人 物
长
院 ,可 以列于 ‘ 营建 ’, 今则 有教育 局 、教 育会 ,以 复 加 临 时 各税 。 或 加 于 银 米 .或 加 于 田亩 , 或 加 于 纳 .推 而至于 交易营业 ,亦莫 不各 今 则有 实业局 、商 会、农会 , 以资提 倡。如 交通 ,昔 田 ,并加 于各项 杂 田 只 有铺 递 驿 站 , 附属 于县 属 ,今 则 有 邮 电轮 铁 , 随 抽捐税 , 以补经 费之 不足 万壑朝 宗 、彭湃 莫遏 ”。 “ 物力维艰 。究何能取 各地 方 之 情况 以设 机 关 . 是 皆新 政 之 卓 大者 也 ” 既而 ,又对 当政 者提 出忠告 : (《 泗 阳县 志 》,第1 1 8 页,南京 ,江苏古籍 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