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极其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作者:汪锐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论”延伸,《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理论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

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现实意义作者:田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纵观古代教育思想史,对于人性本质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以孟子代表的“性善论”与荀子代表的“性恶论”最为著名,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善论”两种理论主张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探讨其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性善论;性恶论;现实意义作者简介:田莉,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2月18日,籍贯:陕西宝鸡,工作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1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理论学说,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谁对谁错,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本文就此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以探讨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讲的性善,表面上是说人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其实他所讲的人性只不过是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性,加以抽象化而已。

所以孟子虽然在口头上说性善是人人一样,“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在实践中,他严格区分君子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提出道德规范、礼义制度等是后天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性恶论与性善论

性恶论与性善论

性恶论与性善论孟子:在孟子那里,人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

后来著名的“四端”即从“四心”演绎而来。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的不善乃是外力影响所致,非本性使然。

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入者谓之性。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虽对孟子的“性善论”大加指斥,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但实际上,二人在“止恶向善”的价值追求上并无二致,而且均认识到后天环境、教育对能否达到善具有重大影响,都主张通过教育、自我修养等途径达到“善”。

孟子: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荀子:“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之所以出现贤与不肖的区别,是因为“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荀子·荣辱》)为达到善,就须“化性起伪”。

孟学与荀学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对孔学核心的理解不同。

孟子认为核心是“仁”,并由此提出“义”的概念,倡导施行“仁政”、“王道”,劝说君王“推恩”及民。

而荀子则认为核心是“礼”,倡导“化性起伪”,主张“起礼义,制法度”。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 公荀 子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注篇 名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有好 耳 目之欲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性恶论和性善论

性恶论和性善论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性‎善论,而西方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性善论有以‎下特征:1、“性善论”中的“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

“性善论”中的“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

其次,‘善’指的是人的‎优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与思考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

所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①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一、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在于:(一)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学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气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

②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和自我催眠,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

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

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二)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

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

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三)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①杨英法.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 北方论丛,2012,06:100-102.②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

“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尽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恶的并肩而存。

孟子强调性善的一面,是立足于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强调性恶的一面,是立足于现实人心的状况。

①(四)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

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

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

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

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五)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二、孟荀人性论的意义:如果说孟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在血缘纽带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那么荀子则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的一面。

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苟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

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

孟子从人与动物①郑晓纯.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51-53.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

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

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伪,达到善良境界。

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

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

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不能说二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

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根据——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要。

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

虽然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五、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我们不能说二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

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根据——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要。

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

虽然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

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保证。

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感觉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

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似乎更有生命力。

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

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保证。

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感觉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

”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似乎更有生命力。

四、结语总之,无论是孟轲的性善论,还是荀况的性恶论均认为人的德性培养在于人本身,而且人本身具有这种力量。

性善论以同类意识为逻辑起点,道德自律的方式,将善行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完成道德实践过程;性恶论则以人性为恶,善是人为培养为论述过程,以道德他律为主、结合自律的方式,鼓励人们改造人性,完成道德实践过程,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伟大意义。

参考文献:[1]杨英法.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 北方论丛,2012,06:100-102.[2]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3]李淑春. 浅议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02:77-80.[4]郑少珍.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04:26-30.[5]牛慧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4-17.[6]郑晓纯.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51-53.[7]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