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公荀 子
。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
注篇 名 )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
、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
一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
一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
有好 耳 目之欲
乱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
。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思考人性本质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良品质。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四个基本的善良情感,即仁、义、礼、智。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义是指对社会公正的追求,礼是指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智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挥并培养这些善良情感,就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比之下,孟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质是恶劣的,每个人都具备自私、贪婪和残忍的潜在倾向。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欲望的,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使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对比这两种观点时,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性恶论则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细致分析。
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路。
性善论强调了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注重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引导人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性恶论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
总的来说,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既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对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儒家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儒家中首先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并用其四端说加以论证,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但就这两句话而言,其实并未论证为何人性必然是善的。
如第一句,善和水并不具备类比性,两者本质含义完全不同,所以说这更像是孟子的一厢情愿,同样的如果持他相反观点的人引用他这句话,声称“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
”好像也无不可,所以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论据。
至于四端说,如果仔细想想也是有些牵强的,既然人性天生就是善的,那么如果自然生长,不加干预也定是善的,毕竟人性有向善的趋势。
事实上,如果举个狼娃的例子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个被狼从小带大的孩子,没有接受过任何教化,怎么可能会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
孟子应该是基于对处在人类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但这些小孩子虽然也还小,但已将得到了长辈的一些教导,已然跟“人之初”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才产生仁义礼智的端倪。
而儒家中的另一位大师荀子则提出了相反的学说,即“性恶论”。
这里的“性恶论”是相对于“性善论”而言的,没有否定人性中有善的部分,主要是强调人性中除了善,还有恶的部分。
或者说是在世俗的标准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为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也就是说荀子认为生下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个就叫做性。
在这种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好恶、喜怒、哀乐就是他的情感。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伪”。
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通俗点讲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一个人的性格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先天的不可改变,而后天的可以改变。
又谓:“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于而过众者,伪也。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说法的学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从《孟子·告子上》中看出,孟子认为人善良的特质是天生的,并非后天学习的结果。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人看到弱小的东西便想去保护,看到同伴离世便会伤感流泪,这都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即羞耻之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人不穿衣服便觉得羞耻,当着众人的面被羞辱也觉得羞耻;恭敬之心就是人对比自己能力强,年龄大资格老的人一种谦虚、敬重的态度;而是非之心就是人辨别事情对与错的能力。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与其他技能不一样,是小孩子不需要大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就能具备的。
如在《孟子·公孙丑上》说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里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里的一个故事说道,有个小孩在井边玩,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旁人看见了都会去救他。
之所以会救他并不是因为想要他的父母答谢,也不是想要巴结他父母,而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
这里孟子想说的是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当人看到一些不好的事将要降临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同情别人,并且会尝试帮助别人。
孟子认为人的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最纯真最原始的感情,是不需要学习的。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
一、人性本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
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
支持者: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
斯洛。
二、人性本恶论:
“人之初,性本恶”(“Human been are evil”)。
人性好利多欲,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
境影响的结果。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
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
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
支持者:荀子、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
三、人性本无善恶论:
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
然状态,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支持者:告子、老子、庄子
四、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属恶。
人有灵魂,灵魂可
善可恶。
支持者: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
中国近代大多数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而西方哲学家则倾向于人有原罪,(影片介绍:西方有部电影就叫“原罪”,经典、深刻。
)是恶的。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什么?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社会风气很差,孟子为了改变这种社会风气提出了性善论。
告诉人们性本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形式下到处打仗,民不聊生,让人对人性绝望。
看出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
为使人们向善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意识里的缺陷,加以改正,所以,提出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不受后天影响,而是由先天的良知决定的。
这些良知是先天未接受社会实践的本能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荀子的性恶论源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任其这种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就会发展为战争等邪恶事件。
3、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荀子以严厉的眼光审视人性,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
孟子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荀子立足于现实情况。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和人的内心修为,“仁”是他的核心概念。
重视修养、自我反省的作用。
荀子主张本能欲望,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礼”是他的中坚术语。
重视学习、教育培养、社会约束。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与仁义看作先天的人性;荀子则认为人性与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有关。
二、同一性1、都属于人性问题思考范畴,都以人性为出发点。
2、对于人性的思考有相同的共同点。
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先天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
3、共同的人性基础----孔子的人性观。
认为人性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这是注重社会实践的观点。
总之,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关于人性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互相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
论人性善恶

说起人性善恶,社会上有两种主流观点,性本善论和性本恶论。
性本善观点认为人生来是心地善良的,至于以后怎样发展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不论以后变得怎么样不能否定起初始时的善良。
性本恶论果断认为人性本来就是贪婪自私的,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这样,虽然这种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环境改变,但是不论如何改变还是去不掉其根本性,也就是性本恶,其后天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贪婪自私都是先天遗留下来的。
无论是性本善论还是性本恶论都提到了一种分析理念,那就是人生来是怎么样的。
主流的是两个极端的观点,那就是要么人性是善良的,要么是罪恶的。
但是如果透过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你会发现,也许根本不存在性善恶的界限。
拿一个孩子来说吧!假如他是独生子,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会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这种宠爱根多子女家庭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每个做父母的都会宠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独生子女受到的宠爱尤其强烈。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只要是自己父母能做到的,那么它的要求都能达到,并且是完全的达到。
我在这里说的完全的达到不是仅仅指心理上的,而是指愿望的独占性,即它达到的愿望没有人再跟他争夺了。
在多子女家庭就显得不同,孩子可以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无论事实怎么样,他在心理上都不会完全达到愿望,因为他要时刻提防着自己的愿望被兄弟姐妹们夺走。
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呢?能说明非独生子女的性恶,还是独生子女的性善?都不能说明。
如果独生子女家突然来了一个跟他年龄相仿、性格爱好相似的孩子,他会不会还这么矜持呢?我不敢肯定,也不敢保证。
同样,如果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都满足了同样的愿望,那么他还会那么有跽心吗?我也不敢肯定。
这些难道就能说明一个孩子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了吗?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候乃至不同的场合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能归结到性善还是性恶?都不能,关键还要看具体环境。
其实,我感觉人们时常会以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评价一个人的性善恶。
然而性善恶不能仅仅依据行为人的行为而做出判断,还要根据行为人的心理,也就是作具体事时是抱着什么心里态度的。
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首先,荀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这种善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得以培养和发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善的倾向,然而,如果不加以教育和修养,人的本性容易被恶习所侵蚀,从而变得堕落和邪恶。
因此,荀子提出了“性恶”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性善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荀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注重培养人的善良品质,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这对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修养的人才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次,荀子的性善论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善的倾向,但这种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因此,社会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人们才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对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道德行为得到普遍遵守,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共处。
此外,荀子的性善论还对社会的政治治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自私自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约束和规范,人们就会陷入争斗和冲突之中,社会秩序就会被破坏。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
这对于社会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荀子的性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荀子过于强调了人的本性的善良倾向,忽视了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什么?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社会风气很差,孟子为了改变这种社
会风气提出了性善论。
告诉人们性本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荀子处在战
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形式下到处打仗,民不聊生,让人对人性绝望。
看出了成王
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
为使人们向善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意识里的缺
陷,加以改正,所以,提出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不受后天影响,而是由先天的良知决定的。
这些良知是先
天未接受社会实践的本能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荀子的性恶论源于人本
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任其这种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就会发展为战争等邪恶事件。
3、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荀子以严
厉的眼光审视人性,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
孟子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荀子立足于
现实情况。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和人的内心修为,“仁”是他的核心
概念。
重视修养、自我反省的作用。
荀子主张本能欲望,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礼”
是他的中坚术语。
重视学习、教育培养、社会约束。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与仁义看作先天的人性;荀子则认为人性与好
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有关。
二、同一性
1、都属于人性问题思考范畴,都以人性为出发点。
2、对于人性的思考有相同的共同点。
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先天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
系。
3、共同的人性基础----孔子的人性观。
认为人性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这是注重
社会实践的观点。
总之,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关于人性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互相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