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
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
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
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
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
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
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
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
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人才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代人才管理的启示人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选才用才得当与否是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
古今中外,人才问题一直都备受领导人和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
我国自古就有关于人才作用的论述,唐太宗指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至治”;管子也提出了“争天下必争人才”的观点;墨子则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会之佐”,突出强调了人才的重要地位。
因此,对管理者来说,如何选人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选才用才方面的理论和成功范例,对我们的现代管理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一、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选才首先要知人、识人。
孔子十分重视知人,他说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说明了知人、识人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即使是千里马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作为管理者,必须要独具慧眼,练就知人、识人的才能。
选人、用人贵在知人善任。
知人不容易,善任则更难。
在封建时代,以宗亲为主要社会关系,有世袭制度和宗族制度存在,执政者往往把自己的宗亲安排在重要部门,朝中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拉帮结派,任用亲信的现象也很常见,唯才是举和任人为亲的斗争十分激烈。
墨子为了实现尚贤使能的目标,提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甄选原则,即“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孟子在贤才的标准上,也提出善是贤能的主要品质,他认为选拔贤能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卑可逾尊,疏可逾戚”,绝不能任人唯亲。
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应敢于使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楚汉相争时,刘邦起初虽实力小,也没什么大才,却能战胜骁勇善战的项羽,因此韩信评价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刘邦选用了才能比他强的人为他打天下,而项羽自恃清高,怀疑臣子,最终使韩信这样的大将跑到刘邦一边为其效力。
因此,在用人上,一定要惟才是举,千万不可嫉贤妒能。
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善任的关键是如何量才使用,各尽其能。
唐太宗指出,“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要懂得取人所长,让各类人才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内容提要】孟子认为人性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发自人的本性。
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仁政的两项重要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
由于孟子对人性的弱点估计不足,轻视法和奖惩措施的作用,过分依赖教化,不能满足君王称霸的急切愿望,因而没被当时的君主采纳。
又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一套人治思想,与法治相悖,因而作为法制设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关键词】仁政性善民本儒家思想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领域,它是人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政治领域,它有自己的施政理想和施政方针。
儒家的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
一、仁政思想提出的背景《孟子》一书七章,三万多字,自始至终贯穿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外部的政治环境。
大约2500年前,我国处在一个十分紊乱的年代,即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里说:“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
”(董仲舒对时代的乱源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竹林》)他认为,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导致政治道德衰落,春秋时期的战争都不是义战。
到了战国,混乱情况有过而无不及。
诸侯或为了创立霸业,或为了自保不被吞噬,纷纷励精图治,招贤纳士。
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游走于各国诸侯间,企图借助诸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德治天下。
但孟子并没有成功。
司马迁写道:“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功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一书的编写,是在孟子对各国诸侯游说不成后,在记述自己经历时对自己政治主张的一个阐发。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对新时期识人_用人的启示_彭雪莲

2006年第3期总第24卷(总第8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 NAL OF BIJIE UNIVER SITY NO.3,2006Vol.24General No.86收稿日期:2006-03-02作者简介:彭雪莲(1978- ),女,贵州安顺人,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
研究方向:政治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对新时期识人、用人的启示彭雪莲(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贵州毕节551700)摘 要:在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史中就有许多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
虽然很多观点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仍有一些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茫,具有普世的意义,其精华仍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观;标准;启示中图分类号:D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6)03-0075-05所谓人才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以其知识、技能和智慧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人才在国家的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康熙指出 自古以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 。
[1]303 明史<选举志> 指出: 贤才,国之宝也。
古圣王劳于求贤。
若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
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
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
人君之能致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2]258古人不仅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识别人才、衡量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有益的经验。
一、中国古代的人才观(一)识别人才的标准关于古人识别人才的方法, 吕氏春秋<论人篇> 的 八观六验 、 六戚四隐 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八观 是指:凡是要考察一个人,当他在仕途顺利时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么人;当他在显贵时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就看他所养的是什么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看他怎么做;当他空闲时就看他的爱好是什么;当和他熟悉了之后就看他的言语是否端正;当他失意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当他贫贱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为。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列国行
• 孔子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 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 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 极地服从天命的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 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 • 存而不论: • 未知生焉天死,未事人焉事鬼神 •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历史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 • • • • • •
主要内容 伦理学:仁义、忠孝 政治学:礼,正名,仁政 认识论:生而知之 方法论:中庸 历史观:信而好古 天命观:知天命畏天命
吴彬(明)孔子杏坛讲学图
• • • • •
天命观:畏天命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在:天生德于予HL文不在兹乎KR天丧予YY 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行废命 内:五十知天命
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 仁(号阳明)主心外 无物、心外无理。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新儒家(科学化) 晚清:严复、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 《大同书》 谭嗣同《仁学》 民国: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 冯友兰、钱穆; 新时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杜维明、余英时等。
孔子塑像
仁政,包括两个 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经济上实行惠 民政策,政治上 对民宽刑罚而重 教化。 省刑罚,薄税敛
孔庙成化碑
小结: 儒家伦理思想是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儒家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 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
。 孔庙鸟瞰
以仁为本
充分认识君子人格理想的时代价值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智慧

充分认识君子人格理想的时代价值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作者:石莹刘占祥来源:《党建》2019年第05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育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此,加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就应当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
合理吸收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塑造中有益的思想精华,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自觉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育人内容、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等方面,实现与培养时代新人“六个下功夫”育人要求的对接会通,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利于拓展高校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内涵。
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理想信念教育实际上是“立志”、“励志”的教育。
古语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先秦儒家在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中,同样重视对理想信念的教育。
孔子总结了君子人格的四方面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志于道”,“志于道”就是要立高远之志,要有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在回答王子垫“士何事?”的疑问时,亦指出士君子的首要修养就在“尚志”,即是要志行高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曾反复强调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行动的“总开关”,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任务。
借鉴君子人格“立志尚志”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青年学子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崇高信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孟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新高考新国学2011-10-18 0841_5cc149a20102dt2d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儇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
”就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
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
由此可见,连孔子也深深感到人多面且复杂,识人选人实为难事。
但孔子毕竟是学富五车、周游列国的大学问家,几十年的人生沧桑、丰富阅历使他悟出了让人无处可藏的识人之道。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识人的三步观察法,第一步,视其所以,就是看他的日常言行,看他过去及现在不同境况下如何行事。
这是通过言行这一表现,形成直接印象。
第二步,观其所由,就是看他做事的方法和途径。
这是从外因上去识人,是对一个人外在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步,察其所安,就是看他做这些事怀着什么心态,出于什么目的,就是要准确分析其行事内因。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从过去和现在、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的辩证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论和正反分析的两点论,可以说包含着时间和空间、表象和实质、外因和内因多重角度,言简意明,内涵丰富。
后人关于识人选人的方法,受孔子影响较大,也反映了孔子识人观的诸多可鉴之处。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
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就是要看当他不做官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相交往;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什么样的人;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言行,有所不为;当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
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标准,录用了魏成子做宰相。
魏成子也不负厚望,帮助魏文侯成就了霸业。
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所说的识人要看不同时期的表现。
李克提出的是领导人才的评判方法,庄子则对君子这样的普通人提出了一套评判方法。
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引用孔子的观点写道“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就是让他到远的地方去,观察他是否忠诚;让他在身边,观察他是否庄重谨慎;让他干繁杂的事,观察他是否有才能;突然发问,观察他是否有智慧;给他一个紧急的期限,观察他是否讲信用;委托他财物,观察他是否仁义;告诉他处境危险,观察他是否有节操;在他喝醉酒时,观察他是否不忘原则;让他男女混杂地相处,观察他是否失态。
这可以说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要看一个人在不同的境况下的表现。
作为孔子之后的大儒,孟子曾经跟齐宣王讨论如何识人选人的问题。
孟子说“国君选拔人才要慎重,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
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可听信,众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可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这跟孔子所说的看人要实地考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观点不谋而合。
曾国藩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晚清名臣,自有一套独到的识人之术。
为了考察李鸿章推荐的三个年轻人,他让这三人在庭院里等待了很长时间,然后悄悄在离他们不远处的地方暗暗观察。
大厅前的庭院里三个年轻人站在炎炎夏日下,第一个人不停地用眼睛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第二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第三个年轻人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
过了许久,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已经颇有微词。
又过了好久,曾国藩才传令召见三个年轻人,与他们攀谈。
曾国藩发现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
结果第三个年轻人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
分析原因时,曾国藩道出了真谛,因为他看出第一个年轻人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只是为了谈话时投其所好罢了,且他背后发牢骚,当面恭敬,表里不一,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
第二个年轻人唯唯诺诺,只能做个刀笔小吏。
第三个年轻人在庭院里长时间等待,却不焦不躁,仰观浮云,显现出从容淡定的大将风度,而且他面对显贵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很有见地,更是难能可贵。
果然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受到了军政两界的关注,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正是综合并灵活运用了孔子的识人方法,为国家选出了得力人才。
可以说,孔子识人观历经两千多年,虽有着时代的局限,但对我们今人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如何选拔出一大批适应时代需求,德才兼备的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使命。
尤其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借鉴孔子的识人观来指导选拔任用各类人才。
首先要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其次要注重横向纵向考察,历史地、发展地考察一个人的长期表现;最后要科学分析,客观准确地把握一个人的真实本质,从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准人、用好人。
摘自《中国人才》2009/1 观眼识人-摘自《孟子人生箴言录》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捜焉?译文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无法掩饰一个人内心的丑恶。
一个人心地正直,他的眼睛就很明亮;一个人心术不正,他的眼睛就很晦暗。
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的眼睛,那么他内心的真正想法还能藏到那里去呢?导读现代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正契合了孟子的这番话。
既然清澈明亮的眼睛得益于正直得心地、开朗的心胸。
那么,向往美目的人们当先正其心。
摘自《养气者说-孟子人生箴言录》,周飞唐爱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9。
杜十娘是京中名妓,在七年货腰生涯中积下巨资,骗男人是她的拿手好戏,当她有本钱从良时,将终身托付给了老实人李甲,可偏偏就是这个怯懦无能的男人,给了她最狠的一刀。
在孙富的几句浮言下,就客串了人贩子,把刚刚获取自由的她,重新推向火坑。
这是她平生最看错的一个人,也是最致命的。
这场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只消她打开箱子,李甲的嘴脸马上会转变。
可是她没有,她选择了玉石俱焚的结局,因为心碎,因为绝望,不想再活了。
杜十娘曾经如此接近过幸福,可惜她的爱情是假象,曾经步步为营小心谨慎的杜十娘选择了死亡。
遇人不淑是女人最大的不幸,而识人不明更是主动犯下的错。
无论时代怎么进步,依然会看错人,选错郎。
生活中,我们会结识形形色色的人,有朋友、爱人、同事、同路人,怎样才能正确地识人,使自己能在陌生的世界找到“好人”,找到人才呢?这就来到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何为识人?古代识人术 --孔孟篇孔子如何识人?孔子说“人心的险恶超过了山川,要想了解它,比了解天还难;天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还有个准,人的外貌像厚厚的外壳,深深地掩盖着真情。
所以有的外貌淳厚而内心轻浮,有的心如长者而貌如不肖,有的外貌圆顺内心直达,有的外貌严厉心里却非常和气,有的外貌和善心里却十分凶悍。
所以那些追求仁义如饥似渴的,他们抛弃仁义也像逃避烈火。
鉴人九法a、远使之而观其智b、近使之而观其敬c、烦使之而观其能d、促然问之而观其知e、急于之期而观其信f、委之以财而观其仁g、告之以危而观其节h、醉之以酒而观其侧i、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
子路能得到孔子青睐,也是因为他是在真心地做事。
一些人总是为求名求利,往往适得其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只需埋下身子去做,有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不立自立,不达自达。
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在这里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一直强调做人应“讷于言而敏于行”,宰予能言善说而没有行动,让孔子很是失望,并以此警示其他弟子。
孔子把一锭金子用绸子包好放在颜回回家的路上。
放学了,孔子和众弟子隐蔽好,仔细观察。
颜回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绸子包,打开一看,里面包了一锭金子,在绸子边上还写了一句话“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毫不犹豫地拿出又写了一句话“贫图外财妄为人。
”然后把金子包好,放原处走了。
颜渊是仁者之志,”道德修养非常高。
一方面非常谦逊,不愿意表白自己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实行孔子所一再倡导,并认为要终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子贡在回答孔子的问题时很谦虚,他认为颜回禀赋聪慧,领悟力非常高,勤于学习又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实在是自己所难望及的。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四个字——久而敬之。
人与人交往大多数都是刚开始时关系还很好,交往的时间久了,渐渐地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变成了冤家或者是仇人。
这种关系的造成都是久而不敬的原因。
因为初次交往时彼此还是很客气的,说话也含蓄,语言中也没有表露刻薄与挖苦。
时间久了,彼此也不在意说话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在酒桌上的言行失礼更为突出,几杯酒下肚,说话也没有把门的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就这样的朋友,你不讨厌吗?能不回避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
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
孔子不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一个人想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必须舍弃世俗各种欲望的羁绊,专心致力于自己理想的实现,从而达到个人内心的和谐和满足。
孔子的认识有这样一个假设一事物之存在总有两种内容.一是外部的表现.一是内部所欲表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