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文史研究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李晓娜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下,大众群体的身心亦跟随经济的发展脚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当代社会文化背景难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安顿,于是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再度被国家及社会群体所关注。

相应地,传统文化的思想学理及其内含的实践意义也被受到广泛重视。

本文从介绍“仁”学思想的内涵入手,主要阐述“仁”学的现代意义;以及孔子“仁”学思想具体的当代实践。

旨在探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下,如何使上层建筑这一文化根基更好地促进及协调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的“仁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当前社会,传统文化失落,道德仁义缺失,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已经开始危及人性的发展。

而孔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仁”学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后,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也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且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我国又正处于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故本文重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个人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但又非杂乱无章,而是自成体系。

其体系主要有两个核心,其中一个便是“仁”。

“仁者,人也”,故“仁”学又称“人学”。

故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又有时代的特征;从古至今,“仁”学的含义大致分为:仁爱、仁德、仁道,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一)仁爱“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所谓“爱人”即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进而由内向外,由里及表,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再到对亲朋好友的关心,亦叫仁爱者,泛爱也,然其爱亦有差等也。

仁爱者,君子近仁,首当先修其身,反求诸己,而后“泛爱众”也,仁者无所不爱。

然人有亲疏,事有远近,故君子行事当行中庸之道以把握尺度与分寸,仁爱非兼爱,家事既料,而后天下也平。

小国寡民,天下之乐也。

(二)仁德孔门弟子多次问师于仁,然教有差等,各弟子所处境遇不同,故孔子每次对仁的回答与解释各不相同。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是:(1)孝悌之爱(2) 忠恕之爱(3)惠民之爱。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的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而现实社会中,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之音。

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万事才能兴旺。

我始终认为孔子仁学思想中,(1)孝悌之爱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也较大,我企业在选拔中层管理层及公司领导过程中一直有条不成文的条件,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能重用,不能正确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和对自己妻子处理不好关系的必须慎重使用。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儒家是以一个“仁”字来表示。

“忠恕之爱”,“忠”就是用孔子的话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

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

“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就不要推及,强加别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

而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都有,损人利己现象较普遍,在论述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一思想就经历数千年而不朽。

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肯定君子爱财的人性。

但同时亦指出要取之有道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们经济政策的许多失误恰恰是违反了孔子告诫人们做君子的准则。

先是违反君子爱财的人性,从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一段时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充公,中国同样在初解放农村推行吃公堂等。

那个时代也太理想话了,太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后,又完全忘记了取之有道的原则。

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不讲公平,不讲道德,不讲规则。

如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甚至连官员贪污受贿都成了经济学家赞美的东西。

孔子的“忠恕之爱”在现实中例如环境的破坏,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现在全社会比较严重的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地方官员只搞表面文章,追求灰色的GDP,今天的发展,用了明天的资源,片面追求虚假所谓的政绩,而把子孙的资源耗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研究儒学、继承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

春秋时期,社会出现严重的失序局面,一心向往周礼的孔子,把复兴周礼作为他一生的宏愿,他援“仁”入礼,把古已有之的“仁”字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系统的、比较完善的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学体系总体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仁的内涵;二是为仁之方。

在继承后世哲学家和当今仁学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孔子仁的内涵可从五个方面归纳为:仁者爱人;仁是情礼合一;仁是全德之名;仁是成己成物;仁是最高境界。

为仁之方则包括四个方面:行忠恕之道;合义而为;以知利仁;行仁为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的历史流变,后世学者不遗余力地从不同角度传承之,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及近代学者是主要阶段的代表性人物。

而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同样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现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价值多元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信仰现状都呼吁孔子仁学思想的介入,而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在精神要义和与时俱进、包容的理论品质也使得传承这一思想具有了可能性的条件。

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二是对我国当今政治理念的启示,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四是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指导现实生活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阐述《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对现实意义产生的影响。

1. 仁爱与人伦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与人伦道德,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谐相处。

在如今多元化世界中,“仁”的概念对构建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追求互助共赢的合作精神。

这样,社会融洽稳定,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学而优则仕《论语》中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实现人生的成功。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 谦逊与修身孔子主张谦逊自省,反对自负傲慢。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内心谦逊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不断反思自己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挑战。

4. 和谐共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社会和谐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国家需要有良好的治理方式,并重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管治、社会秩序以及民众权益都具有指导意义。

5. 小结《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观念并给予我们现实生活启示。

通过仁爱与人伦、学而优则仕、谦逊与修身以及和谐共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助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研究和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

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

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

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

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

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

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贤哉,回也!二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

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

这种心志的修炼必须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通过践仁、履仁的工夫,这种践仁、履仁便是一种人格情操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过程。

(5)“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其门下弟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但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是“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甚至对自己也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对于孔子来说,“圣与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人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源、理想之光。

所以只有象“微子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那样,创造了人生辉煌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仁人的盛誉。

而类似管仲那样“不知礼”的人,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那也是一种生命的辉煌,所以孔子仍称赞其“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这里孔子以外在事功作为评价“圣与仁”的标准,这与“得道”、“成佛”者们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为依据是完全不同的。

二、孔子仁人君子教育的历史意义(l)变世袭贵族为道德贵族。

许悼云《西周史》指出:“周代铜器铭文中,凡册命之辞几乎一定包括继承祖先的职位一语,这表明周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世官制’,即官僚之职位采取世袭制。

大约西周在天下安定以后,王朝的政府就开始制度化,世袭制度给周人贵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

到西周中晚期,由于政府事务日繁,单由贵族中若干高级人员治理已经变得不可能,于是便在行政系统外派生出了幕僚组织,寮友人员的使用采取选任的办法,这为后来行政官吏的选任制开辟了道路”。

“君子”可能最先就是指这些行政官吏,但孔子释“君子”却把传统中对君的“德”之要求下移至君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君子贞而不谅”(《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等。

正如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先生所发现的那样:孔子是想通过他的“仁人君子”教育而造就一种新的“贵族官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是由出身好、有财富的贵族,而是由有德行、有能力的新贵族去从事管理”(1)。

孔子以德行释君子,就是要通过道德精英的培养,来实现其由旧的氏族贵族的官僚制度向新的、以道德精英为主体的官僚体制的转变,从而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社会政治理想。

(2)变血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仕。

世袭贵族的官僚制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血而优则仕。

社会以血统的贵贱,作为是否授予政治权力的最根本条件。

这样虽然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不公正的,但是从可操作意义上看,它是最简单易行的,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公共权力争夺的可能性。

但是转变成“道德贵族制”后,人们道德修养的优劣变成为能否授予公共权力的最根本条件,这样在文化上建立起道德评价机制就变得十分必要。

道德贵族制使得公共权力对社会所有人开放,提高了社会的公正性,但却增加了社会管理机制运作的难度。

孔子不仅通过释“君子”为公共权力的授予确立了道德标准,同时还通过倡导“荐贤举才”来为道德贵族制度的确立规定政治程序。

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其弟子子夏准确地表达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含义为:只有那些在道德品质、智慧学识和办事能力等诸方面都被评价为优的人,才有资格为仕从政; 同时为官行政者也必须以学习做人和不断获取新知识以提高其行政能力为其要务。

顾立雅指出:“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了完全以德行和才干作为基础来挑选和提拔官员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才采用了受人欢迎的科举取仕的甚至最早形式,但毋庸置疑,是孔子构想了它的目标,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声言肯定有助于它的建立”。

(3)以“王道”理想范导中国政治文化。

孔子言:“‘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子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这些都透射出一种浓重的人道精神。

孔子厌恶那种以实施暴力为手段来维持其统治的“霸道”政治,而期待的是“善人为邦”,即所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孔子向往文王、周公行政时代所营造出的那种社会和谐,他认为那种社会和谐是由于“仁人行政”所造成的,孔子的这种社会政治理想后来被孟子表达为“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

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以文人行政和精神贵族行政为主要特点的“王道政治”的主张,在当时并不能被当世的统治者们所理解和接受,但他却在观念上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的演进,起到了范导的作用。

对此,顾立雅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孔子认为,国家是一项协作事业,其中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必须参与对其目标的理解,并享受其福利。

因此统治者不必用消极的惩罚,而应该用积极的典范作用;不需要以强制的方式禁止人民做什么,而应当以教育的方式告诉人民应该做什么;所以国家不应该是以警察为主体的压迫机构,而应当是以协调各种利益为目标的协作组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不应该是不同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对抗,而应该是在相互调整以达于对共同利益目标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适应②。

顾立雅先生的诊释虽已注人太多的西方人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但其观点仍十分具有启发性。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意义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劫难和屈辱之后,在千年更替的世纪之交,一缕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终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沉睡雄狮的觉醒和东方巨龙的腾飞,也许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梦想。

民族复兴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但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足以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孔子“仁”思想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范导意义,大致当有以下几个方面:(l)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

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经常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行为动机的“理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