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黄金时代》对比《萧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无答案)

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文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学法指引1.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并形成阅读习惯。
2.可采用“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相比较,从比较中体会本文的特点。
知识导航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后发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追忆故乡小镇单调的美丽,写家乡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写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三、知识积累◇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完成第1~4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揩油(kāi) 调羹(gěng) 烧瓷(cí) 舀水(yǎo)B.阖眼(hé) 疙瘩(gē) 碟子(dié) 喘着(chuǎn)C.保姆(mǔ) 咳嗽(suò) 绞肉(jiǎo) 薪金(xīn)D.抹杀(mǒ) 吩咐(fū) 草率(shuài) 悠然(yōu)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肥市一些医疗机构早在几年前就设立了戒烟门诊,如今这些门诊却门可罗雀,人声鼎沸,戒烟热线往往一天也不“开张”。
B.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野果,活动中同学们兴高采烈,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了自己的小背包。
C.这个地方虽然现在看起来人迹罕至,但是在古代,这儿可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D.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战士们脸上毫无惧色。
3. 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D.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不仅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乐于帮助其他人,因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B.“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托住小生命,是近年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C.日本能否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泄漏带来的严重污染,依赖于科学技术及政府的重视。
D.通过音乐名人高晓松案醉驾入刑的宣判执行,使酒后驾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新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解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解读新版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
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
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第二单元(一)教学内容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当堂习作小结教师提出习作要求:
运用今天学过的一种写作方
法来描写一下你身边的同学,要
突显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师结
合照片引导孩子开拓思路,思考
合适的写作素材并进行写作练
习。
感谢萧红教会我们用貌似不经心
的背后写出了对鲁迅的深刻了
解,从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写出
了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所以我们
要以一颗饱有热情的心来感知生
活,看一朵花开,赏一朵云飘,
品一段青春!
作业:课后完成当堂习作
同学们先结合日常生活
来说素材,然后当堂进行
习作练习,最后由同学结
合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点
评。
培养学生的写
作能力、表达
能力以及赏析
能力。
三、板书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以小见大显中心
动词准确现精神
细节描写摹人物
侧面烘托衬品格。
初一下册语文书第三课笔记

初一下册语文书第三课笔记初一下册语文书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笔记如下: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故事背景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和《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重点字词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揩:擦,抹。
阖: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明朗:爽朗。
安顿:安详,安稳。
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忧郁:忧愁苦闷。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也作“抹煞”。
问题归纳1.“……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背景透视: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 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好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 草”。为了培养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园 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鲁迅去世后,萧红从悲痛中振 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名篇佳作。在林 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 可谓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 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课上交流学习:
1、本文主要回忆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些片 段?给每个片段加个小标题。
2、从这些片段当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 的鲁迅?
3、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感情?
1、本文主要写了14个生活片段:
1、明朗的笑声
2、走路轻捷快速
3、到鲁迅家中做客
4、开玩笑
5、梅雨季的一个晴天
回忆鲁迅先生
----梅雨季的一个晴天
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严肃,严厉, 冷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们把这句话看作 是先生品质的写照。面 对敌人,横眉冷对,绝 不妥协,是一个勇猛的 斗士;俯下身子甘愿为 人民大众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课文,看看萧红笔 下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
6、关心帮助青年人
7、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徐先生的忙碌 9、看电影 10、休息
11、用白描手法写了三件小事
12、吃鱼丸
13、包书
14、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难点讲解:
“天晴啦,太阳出来了。”
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 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 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鲁迅夫妇显 然会意了,一个晴天可以使三者流露出这 等发自内心的欢喜,这场景温馨和谐,其 乐融融!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或短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赴一个筵会(yán)很规矩又顽皮(jǔ)B.有点窘(jiǒng)深恶痛绝(è)C.稍微阖一阖眼(hé)搭讪(shān)D.校《海上述林》的校样(xiào)在枕头上面睡着了(zhá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朗训斥规距抽屉B.喉咙厉害催逼抹杀C.混浊校样藤椅祥细D.精致镇静糟殃唠叨3.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5.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评一:《黄金时代》对比《萧红》听课和听故事的差别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萧红,不仅因为她作品所代表的女性话语,更因为其短暂一生中漂泊而荆棘遍布的情感磨难。
她这一生足迹到过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与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发生了感情,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
萧红人物研究的升温于是为电影艺术创作供给了大量素材,近年来从2012作品,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黄金时代》三小时的片长融入了更多的细节和人物,角色对着镜头外的观众讲述这种“实验性”手法确实有些异类,时间点的错乱剪辑也让人观感不佳,但从知识积累角度上讲,如果你艰难地看下去并看完它,对萧红的一生和那个年代左翼文坛情况都会有大抵的了感冲击的。
正常的时长、正常的故事讲述方式让正常的观众更能正常地观影,也能更正常地代入情感,无论对其中的故事还是人物。
汤唯版萧红还会偶尔有撒娇卖萌的孩子脾性,比较贴近文坛老人对萧红的评价。
述道:“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如果我们以少于世故、稚嫩和软弱的人物特性来对比《萧红》和《黄金时代》,则汤唯版萧红是更贴近于丁玲印象的。
虽然在时间剪辑上稍显混乱,但是《黄金时代》中萧红的软弱被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特别是她将仅有的一张去重庆的船票给了端木蕻良,自己却跑去找蒋锡金寄居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部那一段,更是惹人怜惜。
在战火中独自乘人力三轮穿行,到无望里冲动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都挥霍去请人吃冰棍的”自暴自弃“,冲动敏感的小孩般思维完整呈现于画面。
《黄金时代》里萧红身边总是没朋友的,有的都是她和萧军一起认识的朋友,她总是处于一种被托付、被照顾的状态。
宋佳版萧红总会不经意间显露优雅的女王气派相对而言,宋佳版本的萧红显得更加“合群”而识大体。
电影中萧红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在汇山码头那一场,除了萧军还有舒群、萧红的弟弟秀柯、许粤华(虚若梅)和端木蕻良前来接驾,俨然一派迎接领导人视察的场面,萧红还很领导人范儿地来了句“这回我们东北作家群在上海集合了。
”宋佳的大气自然而然修改了萧红纤细敏感的性情。
同样的感觉《萧红》中还有很多,比如她和骆宾基、端木蕻良困在香港的时候,《时代批评》杂志袁大顿带着香港记者过来采访萧红同时催《马伯乐》续稿那个段落,宋佳版萧红端坐在沙发上,显得优雅端庄识大体,待人接物都表现得老练,让你恍惚以为在看宋美.但《黄金时代》对这一段落的描绘全然不同,没有记者没有闪光灯更没有体面地衣着,汤唯版萧红就裹着脏乱的衣服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地说出了那一句:“这我可不能写了,你就在刊物上说我有病,算完了吧。
很可惜,还没有给那忧伤的马伯乐一个光明的交代。
”《萧红》是填充着唯美文艺浪漫情怀幻想在塑造人物,而《黄金时代》则偏重纪实,但这个纪实又是有偏重的,它呈现了萧红软弱纤细的一面,但是对她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和成就并无太多笔墨。
《黄金时代》对端木蕻良的贬义刻画带有萧军老朋友们的情感在关于端木蕻良:《黄金时代》将其软弱个性放大。
看过《黄金时代》的观众估计对其中端木蕻良的软弱个性都欣赏不来,而这么个塑造法其实跟当年文坛“萧军派”对端木蕻良的普遍印象有关。
在《黄金时代》上映之前胡风、梅志的后人曾撰文回忆老一辈的口述,其中提到奶奶梅志对萧红的惋惜,将萧红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归为“错误”。
电影中端木和萧红好了之后第一次见到萧军,赶忙上前拥抱,以及跑到聂绀弩屋里给他扫土讨好的细节,均来自聂绀弩在回忆录,可见聂绀弩对端木蕻良也是没什么好印象。
与《黄金时代》不同,《萧红》中的端木蕻良是以偏正面的姿态出现的,在萧红和萧军因为许粤华(《萧红》里将之设置为一名叫虚若梅的女子)出现情感间隙的时候,端木蕻良的出现带给萧红情感上的慰藉,端木特意走了五户人家给萧红带小米粥的场景、他们共同谈论的文艺咖啡屋的场景甚至会让观者内心燃起“萧红会好起来”的美好憧憬。
端木蕻良和萧军确实是两类不同的人,端木出生在地主家庭,在当时整个东北作家群里算是出身优越的,他就读于清华大学,是名有修养才才华的青年作家,其文学成就也是公认的,1936年就被上海文坛称之为“端木蕻良年”。
但他的缺点在个性软弱,这是不能回避的,但即便如此,这个文弱书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年龄差距、不顾萧红身怀萧军的骨肉,坚持与萧红结婚给了她名分,单从这点看他对萧红的情感是毋庸置疑的。
萧红在香港期间,前后到访过的袁大顿、周鲸文、柳亚子等人过去也曾或多或少发表过有关萧红生病后期和病逝前后的回忆文章,其中描绘的端木蕻良,一直在商讨如何救萧红和转移萧红,如何处理和置办萧红的后事,对其在萧红生病期间短暂的“离开”是为救萧红还是为救自己,历史非常模糊,但在《黄金时代》中我们能感受到端木蕻良的自私和懦弱更甚于他的才华和对萧红的情感,不得不说在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创作者是带有主观情感偏向的。
《萧红》里的喜怒哀乐都是赤裸而浓烈的,《黄金时代》较为平淡。
创作手法:《黄金时代》乏味纪实不如《萧红》浪漫易懂,整体上看《黄金时代》鲜感,但是三小时片长加上杂乱的时间穿插完全没办法将观众带入情境,就像在啃枯燥的文学报告,美感体验和心灵触动少之又少,感觉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
两部电影大部分细节段落是相似的,比如都提到了祖父对萧红的宠爱,那一句“快点长吧,长大了就好了”;比如萧军扯下一半鞋带为萧红系鞋,比如欧罗巴旅馆被收走的铺盖、厅进餐。
但也有很多方面细节处理非常不同,比如《黄金时代》中特意描写萧红喜欢表哥并跟他逃到北平,但是对汪恩甲和萧红之间的情感描写笔墨甚少,而《萧红》中对“表哥”这个人物只以一句旁白带过,却对萧红如何在北平读书、如何遇到汪恩甲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纷和矛盾点有较明确的交代。
比如《黄金时代》中出现白朗、丁玲、胡风和梅志一众朋友,而《萧红》中很多都是几句台词带过。
一个是力求全面遵照历史,一个是有的放矢只抓重点,但呈现出来给观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要以“好看”做标准衡量,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霍建起的《萧红》,至少它非常单纯的以两个时间段交织——萧红在香港最后的时光和萧红离家出走后的颠簸经历;至少它明显的情感起伏带的动观众——穷困潦倒时对着欧巴罗旅馆每门每户外挂的列巴圈流口水、兴高采烈时拿着各色乐器蹦蹦跳跳雪地浪漫,快活快活得令人会心一笑,穷苦穷苦得令人心有戚戚。
看《黄金时代》更像是在嚼“干货”,而看完《萧红》内心是会有更多触动和美好感觉的。
1905电影网专稿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影评二:黄金时代的背后:萧红和鲁迅的感情纠葛文/新浪专栏悦读汇东方悦读或许萧红误读了先生的情谊,也或者我们误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
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
如果可以,此后的种种最好能从她生命中挖去,然后一切全留在现在,留在这里。
在这里,她喜欢听到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看着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
她喜欢与先生聊天,一聊聊到十二点电车也没了,然后许先生送她坐小汽车回去。
她喜欢与海婴挤在小车里,与先生一家逛公园看电影。
她喜欢陪许先生编织毛衣,剪裁缝纫,听鲁迅讲鬼故事。
她把这里当成了她祖父的后花园。
无疑,鲁迅是宠她的,把她当作孩子一样宠。
她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一个月没有上楼去,忽然上楼还有些心不安,我一进卧室的门,觉得站也没地方站,坐也不知坐在哪里。
许先生让我吃茶,我就依着桌子边站着,好像没有看见那茶杯似的。
”鲁迅先生大概看出我的不安来了,便说:“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
她说:“多吃就胖了,那么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明朗的。
鲁迅在病入膏肓时还惦记着她的瘦,他帮助过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而关心到宠爱的地步的,也只有她。
他大力推荐她的作品,为她写序,找人给她写后记,如数家珍地评点她的小说。
萧红之所以名扬天下,与鲁迅的激赏有很大关系。
1936年5月,鲁迅在家里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斯诺问他:“当今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有哪些?”鲁迅毫不犹豫地回答:“萧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如此肯定地褒奖一个人,萧红是独得殊荣。
那一时期萧红的确往鲁迅家跑得勤,人家无事不登三宝殿,她倒好,天晴了太阳出来了,也值得她气喘吁吁跑过去说一声。
萧红曾一度偷懒,睡得多,发胖,她就请鲁迅像严师一样催促她,甚至打她的手心。
鲁迅回信说:“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
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来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来,我以为还是不要催促的好。
如果胖成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他们之间如此熟稔,于是有人问: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异样,读出了隐秘的情愫,从而大胆地推测,他们之间有一种爱,与情爱有关。
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萧红单方面的叙述,是她自己的感受。
女子的直觉一向很准,但萧红心灵的天线太过敏感,风吹草动也会让她的心涟漪荡漾。
她亦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女子,心在哪里她就到哪里。
她的心是一只野鸽子,父亲的拳头与伯父的圈禁是拴不住她的翅膀的,因而多年来她的命运一直波谲不定。
第一次离家出走,她跟所有五四女青年一样,是为了反抗包办的婚姻,因她的未婚夫王恩甲吸鸦片。
这是能够理解的,谁都有权寻求自己的幸福,何况风尚如此,出走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问题是她跟另一个名叫陆振舜的男子,一起私奔到北平,两人靠着陆振舜家人寄的生活费过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
那陆振舜是她弯弯绕的表哥,他们的行径让老家人深以为耻。
萧红父亲与王恩甲家人一起打上陆家门去,逼着陆家断了陆振舜的生活费,甜蜜的二人世界一下子陷入冰窖之中。
抵不住饥饿,两人只好各自回家。
打骂与羞辱,看管与白眼,没有挡住她第二次出走的脚步,她藏在运白菜的大卡车上,再一次飞出笼子。
不名一文,身无长技,她只有流浪街头。
这时候,取消了婚约的王恩甲寻踪而来,不知为什么,王恩甲吸鸦片的恶习、他的蠢恶,都从萧红眼中消失了——也许她受不了贫困与孤独,她无家可归了,她父亲一气之下将她从宗谱上除了名。
她与王恩甲入住东兴旅馆同居,无名无分的,住了七个多月。
王恩甲说欠了六百多元食宿费,要回家讨,将大肚子的她丢在旅馆,一去不复还。
她走投无路之际,一封作者来信写给报纸副刊编辑萧军。
萧军来了,将她从人生的谷底打捞上来。
萧红把王恩甲的孩子生下来,送了人,一心一意跟着萧军过。
这时候的萧红是那捡剩下的草莓了,鲜艳自鲜艳,抢手是抢手,却是大甩卖的结局。
他们开始时,萧军讲得很明白:“爱便爱,不爱便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