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腹泻106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腹泻106例报告

示 ,H值 4 0~ . , p . 6 0 酮体 l ~2 。查粪 轮状病毒多 为 阳性 。全部病 例均 符合 病 毒性腹泻诊断标准 。 方法 : 医西 药组 积极 补 充体 液 , 西 纠
发 作 基本 消 失 , 在 剧 烈 转 头部 时偶 有 轻 仅 微而短暂 头晕 感 , 体征基本 消失 或可能存 在 ,C T D检查椎 一基底 动脉供 血改 善 ; ③ 有效 : 眩晕 程度 和发 作 频率 减 少 6 % 以 0
1 贺志光. 中医学. 3版 . 京 : 民卫生 出 第 北 人 版 社 ,9 3:4 19 10—9 7
以 内者 7 % 。 临 床 主 要 症 状 为 起 病 急 , 0 以呕 吐或 腹 泻 为 主 要 表 现 。腹 泻 为 黄 色 稀便至水样便 , 无脓血 与黏液 , 日4~ 每 8 次, 严重者 1 0次 以上 。伴发 热 , 腹胀 , 腹 痛, 恶心 等症 状 , 头 痛 , 力 , 数 有 眼 或 乏 少 痛 及 咳 嗽 等 上 呼 吸 道 症 状 。 病 程 3~l 0 天 。少数伴神经系统症状 , 如嗜睡 , 搐。 抽 血常规显示均为 自细胞总数正常 , 或轻度 偏高 , 以淋 巴分 类增 高 为 主 。粪 常 规 显
次, 成形黄色软便 。一般状况 良好 。② 有 效 : 状 明显 改 善 。 m常 规 示 白细 胞 总 数 症 正 常或 者 淋 巴 分 类 轻 度 增 高 。 粪 常 规 显 示 黄色稀便 , 日3~ 4次 , 量少 , 小便 量多 。 ⑧ 无 效 : 1例 。 无
结 果
1个疗程 治愈 8 6例 , 2个 疗 程 治 愈 2 0例 。在 16 例 患 者 中 治 愈 10 例 0 ( 1 (4 3 ) 有 效 6例 ( . % ) 总 有效 率 9.% , 57 , 为 10 。治 疗 结果 表 明 , 西 医结 合 0% 中、 治疗 , 西药 对症 治疗 , 中药 汤剂调 理寒 热 虚实气血 , 无明显不 良反应 , 疗效满意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芦根 1 、 5g黄芩 1 、 2 鱼腥草 2 , g 0g 地龙 9g X线 诊断为肺 下部 .
感 冒后 咳嗽与外感风邪 、 饮食寒凉有关 , 寒痰水饮 是其重
加地龙 、 僵蚕 、 衣各 9 ; 口苦加 柴胡 1 、 蝉 ⑨ g 2 黄芩 1 ; g 0 ⑩食 要 的病机 , 用基础方 随证加减 , 活应用祛 风散寒 , g 应 灵 活血化 痰, 清热润肺 , 止咳解痉等法 , 但使用温肺化饮 法必 须贯穿 于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避免并发症发生 。 中医学认为 , 引起, 泄 ' J V6 泻 的原因 , 以感受外 邪、 内伤饮食 和脾 胃虚弱等为多见 , 主要 其 的病 变在 于脾 胃, 胃主腐 熟水 谷 , 主运 化精 微 , 因 脾 如脾 胃受
病 , 饮食入 胃, 则 水谷不化 , 精微不布 , 合污而下 , 遂成泄泻 。小
1 资料与方法
吐者加半夏、 生姜 , 腹痛甚者加 白芍 、 木香 , 高热 、 烦渴欲饮者加
石膏 、 寒水石 。饮料方”绿茶 3 、 “ : 白糖 2 食盐 0 ~ 生姜 g 0、 g . 1、 5 g
1 , 片 煎成 2 0m 0 L以作饮料。 口渴 即饮用。
1 疗 效判 定标 准 . 3
本组 4 例 中, 5 显效 4 例 , 9 .1 有效 3 , 66 %; 1 占 11%; 例 占 . %, 2 7 %. 7
3 典型病案
次; 轻度脱水 1 例 , 5 中度脱水 9 , 例 重度脱水 3 , 例 均伴有不 同 程度的酸 中毒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 < 0 d 3 例 ,1 × 1 ×l礼 2 >0 1札 l 例 ; 0 3 大便常规 白细胞(~ + )脂肪球(~+ ) O ++ , 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2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2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2例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补液抗病毒,思密达保护肠粘膜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添加中草药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仅次于肺炎的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因病情急,腹泻次数多,便量大,易导致脱水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该病好发于秋冬季,呈散发或小流行,病毒通过粪口途经以及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继之出现腹泻,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粘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量多,常伴有脱水酸中毒。

免疫电镜,elisa或核酸电泳等均有助于病因诊断。

我科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2例,其中30例在常规给予补液抗病毒思密达保护肠粘膜的基础上给予中草药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年龄为6个月—2岁的婴幼儿,急性起病,吐泻为主或(和)有上呼吸道卡他表现,大例次数≥8次/d,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部分伴有发热,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大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外周血wbc4.0—12.0×109,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全部病例均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

患儿随机分成两组,1、治疗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6月以内15例,6月—2岁13例,2、对照组男8例女6例,6个月以内6例,6个月—2岁8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1.2治疗方法:使用病毒唑10-15mg/kg/d,加入5%gs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口服思密达剂量<1岁,每次1/3包,1-2岁每次1/2包,每天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白术9g车前子9g黄连3g炒苍术3g川厚朴3g陈皮4g云苓、猪苓、泽泻各6g桂枝3g甘草3g)每日一剂频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9例

三组均给予补液 ,维 特水 、电解质平衡及 调节肠道 菌群 , 细胞 的病毒 有一定 的 抑制作 用 。西米 替 丁是 一 种免 疫调 节
保护胃肠粘膜等治疗 ,其 中对照组用病 毒唑 10—15 mg/(kg· 剂 ,在 人体 内可 明 显 提高 T淋 巴 细胞 转 化 率 ,增 强 免 疫 功
d)静滴 。中药组 用适贝高儿宝 :粒 (江西博士 达药 业有 限责 能 ,减 轻炎症反应 ,同时 西米替 丁可减少 胃酸的分 泌 ,从 而
任公 司生 产 ,1O g/袋 )半 袋 ,每 日 3次 口服 ;莪 术 油 注射 液 减轻 H+对病损肠粘 膜的刺激 ,有利于绒 毛的修复 。
(浙江天瑞药业有 限公 司生产 )10 mg/(kg·d)静 滴 。中西药
例 ,中西药组 72例 。三 组 的年龄 、性 别 、症 状差 异 无统 计学 要功效 为健 脾益 气 、生 津开 胃。现代 医 学证 实太 子参 、北 沙
意 义 。
参具有 调节人体免 疫 功能 的作用 ;茯苓 、陈皮具 有调 理 内环
2 治疗方 法
境 、利尿等功效 。莪术 油注 射液 有效 成 分为 莪术 醇 ,对 侵 入
要 以病毒唑治 疗 ,疗效 不够 满 意 ,患儿恢 复 较慢 。且 病毒 引
我院儿科 2005年 10月 一2008年 lO月治疗 大便轮状 病 起粒 细胞减少 的患儿 ,病毒 唑的应用受到 限制 。
毒抗原检测 阳性 的腹泻 患儿 207例 ,其 中男 118例 ,女 89例 ;
中医学 中本病 以感 受外 邪 ,脾 胃虚 弱为 常见病 因,病 位
<1个 月 3例 ,1~6个月 28例 ,6个 月 ~1岁 102例 ,1~2岁 在脾 胃。适 贝高儿宝颗粒 主要成分 由太子参 、北沙参 、茯苓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30例
轮状 病 毒性 肠 炎 。即秋季 腹 泻 ,病 程 一般 在 7~ 10天 ,我们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取 得 了较 好 的 疗 效 ,缩短 了病 程 。 中 医辨 证 小 儿 秋 季 腹 泻多 属 风 热 湿 邪所侵 ,脾 胃受损 ,运化 失 职 ;治 当清 热解 表 ,化 湿 收 涩止泻 。 由于 小儿 脾 胃薄 弱 ,故 当顾 护 脾 胃。 以 葛根 芩连 汤 解 表 清 热 ,平 胃散 燥 湿 运 脾 等 。脾 运 得 健 ,故能 获效 。
(收 稿 日期 :2006.08.23)
· 56 ·
2003年 9月 17日~2004年 1月 20日,在 本科 因泄 泻住 院治疗 ,经 轮 状 病 毒抗 体 检测 阳性 60例 , 其 中男 性 38例 ,女性 22例 ,年 龄 2个 月 ~4岁 。大 便常规 检 查 见 :脂 肪 球 +~ + + -I-,WBC+~ + + +;血 分 析 :WBC<10×10 几 。 临 床 均 有 腹 泻 、水 样便 、蛋 花样便 ,每 日大 便 次 数 十余 次 以上 ,或伴 发 热 、呕 吐 ,均 伴有不 同程度 的失水 。随机分 为 中西 医 结合组 (治 疗 组 )和 对 症 治 疗 组 (对 照组 )各 30例 。 其 中治 疗组 轻度 失水 14例 ,中度 失水 12例 ,重 度 失 水 4例 ;对 照 组 转:度 失 水 15例 ,中度失 水 12例 ,重 度失 水 3例 。60例 均 予液 体 疗 法 +口服 培 菲 康 或妈 咪爱 、思 密达 、抗病 毒 药物 。
根芩连 汤加 减 ,脾 虚 证 用 参 芩 白术 散 加减 。并 根据
症 状 随症 加用 石榴 皮 、山楂炭 收 涩止 泻 ,车前草 利尿
实大便 ,鸡 内金 、麦 芽 消 积 化 滞 等 。 (3)液体 疗 法 及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失, 吸收减少 , 消化液分 泌增加 , 致水 泻 。本 病属 于 中医
共9 2例 , 均 为在我院就诊 的感染 性腹泻 病患 儿 , 均 符
合《 实用儿科学》 轮状 病 毒肠炎 诊断标 准 … 。就诊 时 随机 分 为两组 。治疗组 4 6例 , 男3 1 例, 女l 5例 ; 年龄 6个 月 一
止利 ; 方 中茯苓 、 车前 子健脾化 湿 ; 苍 术燥湿 ; 半夏 、 生姜 降 逆止 呕 ; 厚朴 、 木香行 气除满 ; 柴胡 、 青蒿 清热解毒 ; 甘 草清 热解 毒 , 调和诸 药 。诸 药合 用外 解肌 表 之邪 , 内清 肠 胃之 热, 表里双解 , 使表 解里和 , 身热下利 自愈 。
司, 故泻下如稀 水样 , 气味秽臭 ; 热性 急迫 , 湿热交蒸 , 壅遏
病例 均符合祖 国医学 湿热 泻诊 断标 准 J : 大便 水样 , 或 如
蛋花汤样 , 泻下急迫 , 量 多次频 , 气味秽 臭 , 或见 少许黏 液 ,
肠 胃气机 , 故泻 下急迫 、 量多 ; 湿热 困脾 , 故 纳差食少 , 神倦 乏力 。伴外感 , 则有发热 , 热重 于湿 者 , 口渴引饮 。湿热 在
下, 故小便短黄 。
腹痛时作 , 食欲不振 , 或伴 呕恶 , 神疲乏力 , 或发 热烦 闹, 口 渴, 小便短黄 , 舌质红 , 苔黄 腻 , 脉 滑数 , 指纹 紫。两组 患儿
在腹泻次数 、 病程 长短 、 营养状 况等方 面无 显著性 差异 ( P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2 治 疗 方 法 对照组采用利 巴韦林 注射 液 , 按 1 O~1 5 mg / k g / d , 人
2岁 ; 病程 1~ 4天 , 平均 1 . 5天 。对照组 4 6例 , 男3 0例 , 女 1 6例 ; 年龄 6 个月 一 2岁 ; 病程 1 一天 , 平均 1 . 8天。且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水 患儿 根 据其 程度不 同适 当补液 (IZl服或 静 脉补),以纠 正 水 、 行营 卫 ,若饮 食失 节 ,起居 不 时 ,以致脾 胃受 伤 ,则 水反 为湿 ,
电解质及 酸碱 平衡 紊乱田。治疗 组在 以上综 合治 疗基 础上 ,按 谷 为 滞 ,精 华 之 气 ,不 能输 化 ,乃 致 合 污 下 降 ,而 泻 利 作
中医 中药
2010年6月第l7卷第l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 幼儿轮状病毒肠 炎临床观察
程 春 颖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第 二 附属 医院儿 科 ,天津 300150)
[摘要 】目的 :探讨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婴 幼儿 轮状 病毒 肠 炎 的临床疗 效 。方 法 :选 取本 院 2006年 11月 ~2009年 1月 婴
10 mg/(kg·d),I:1服 双歧 杆菌 乳 杆菌 嗜 热链 球 菌 三联 活菌 片 畴。《景 岳全 书 ·泄泻 》“泄泻 之本 ,无 不 由于脾 胃,盖 胃为水谷
根据 年龄 予 1-2片,次 ,3次/d;蒙 脱石 粉 1.5 g/次 ,3次/d;脱 之海 ,而脾 主运化 ,使 脾健 胃和 ,则水 谷腐 熟 ,而化 气化 血 ,以
幼 儿轮状 病毒 肠 炎患 儿 7I例 ,将 其 随机 分为 治疗 组 和对 照组 ,两组 患儿 均采 用 常规 西 医治疗 ,治疗 组 36例 给予 中
药 汤剂 口服协 同治疗 。结 果 :两组 比较 ,除退 热 时间差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外 ,止 吐 、止 泻 、纠 正脱 水和 总病程 时 间差异 皆
蛋花 样 ,大便 轮状 病 毒抗 原 阳性 (ELISA法 1,大便 常规 化 验 阴 性 。均于发病 后 1~2 d人 院,大 多数伴 有 不 同程 度 的发热 、呕 吐 、脱水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标签:中西医结合;轮状病毒;小儿腹泻
轮状病毒主要于每年的11月至下一年5月,侵袭5岁以内的儿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感染过轮状病毒。

卫生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不能减少轮状病毒所致腹泻的发病率。

由于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的特效药物,因此,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1 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热、呕吐和腹痛,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严重者可因脱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1.1 轻型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一般无发热或发热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1.2 重型腹泻
腹泻频繁,10~30次/d以上,水分多而粪质少,或多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脱水性质:分等渗、低渗、高渗性三种。

2 轮状病毒腹泻产生的原因
2.1 西医学理论
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2.2中医学理论
轮状病毒肠炎属中医“泄泻” 的“湿热泄泻”范畴,其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
湿,谷反为滞,而致挟热下注,水泻不止。

重者亡津失水而致气阴两伤,甚至液竭气脱发生危重变症。

其治疗关键在于清热利湿,安肠止泻[1]。

3 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静脉点滴利巴韦林,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调整饮食,口服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剂及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促菌生、妈咪爱等。

3.1.1轻度腹泻
以调节饮食为主,无需禁食,每天喂乳时间可适当缩短,人工喂养者可稀释牛奶,或给米汤,由少量开始,慢慢恢复正常食量。

停食不易消化和易伤肠胃的食物,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

可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鞣酸蛋白,乳酶生等。

口服补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服补液盐(ORS)配方,少量多次饮服。

配方如下:葡萄糖粉(含结晶水)22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开水至1 000 ml(临床上宜将上述配方的半量开成5 00 ml溶液以免造成浪费)。

3.1.2重型腹泻
如呕吐,腹泻明显者,应禁食6 h待脱水纠正后,才逐渐恢复原来饮食。

控制感染:细菌感染者,痢恃灵5~10 mg/(kg·d),分4次口服;氯霉素25~50 mg/(kg·d),早产儿、新生儿不超过25 mg/(kg·d),分4次口服。

百炎净(即复方新诺明,50 mg/(kg·d),分2次口服。

庆大霉素10 000单位/(kg·d),肌内注射。

病毒感染者可根据辨证论治方法,采用中药治疗。

轻度失水:减轻体重5%,第1天补液量100~200 ml/(kg·d),静脉滴注。

中度失水:减轻体重10%,第1天补液量为120~150 ml/(kg·d),静脉滴注。

重度失水:减轻体重10%以上,第1天补液是为150~200 ml/(kg·d),静脉滴注。

补钾:有尿者或输液后见尿则补钾,可选用10%氯化钾,每100毫升补液中,不能超3 ml。

滴速宜慢,切忌未稀释直接静脉推入[2-3]。

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能进食者即停钾。

3.2 中医治疗
3.2.1 中药疗法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方药:葛根15 g,黄芩10 g,黄连6 g,甘草6 g,木香6 g(后下),车前子12 g,神曲10 g。

热重于湿者加金银花10 g,蒲公英5 g;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12 g,茯苓12 g;腹胀满者加厚朴6 g;呕吐者加竹茹8 g,藿香6 g。

水服,每日1剂。

3.2.2穴位疗法
神厥穴和双侧天枢穴。

双侧天枢穴采用拇指指腹按揉,速度为每分钟50~60
次,每侧2~3 min。

神厥穴用艾条雀啄灸,每次15 min左右,以局部红润为度。

有发热的患儿神厥穴则采用按揉法,方法同按揉天枢穴。

双侧足三里穴。

对于轻型腹泻,用拇指尖端按揉足三里穴,速度为每分钟100次左右,每侧5~6 min;对于重型腹泻,采用硫酸庆大霉素2万单位分等量于患儿双侧足三里穴注射[4]。

长强穴按揉。

所有患儿均采取按揉长强穴,食指或中指按揉,约5~6 min,速度为每分钟50~60次,以局部红润为度。

上述穴位疗法均为每日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苗香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J].中原医刊,2006,48(5):33-34.
[2]奕利娟,村建明,何立忠.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2,28(3):56-57.
[3]陈旺青.思密达联合山莨菪碱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2):83-84.
[4]曾间宽,何文芳.止泻解痉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6,3(8):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