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

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引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学说,对于理解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了事物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也正是处于这种相互关系之中。

首先,自然开发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人类通过开发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自然开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与损失。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水污染。

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自然辩证法提醒我们,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才能取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又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市区绿地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实践表明,自然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利益冲突。

在自然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的冲突,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环境利益,希望保护环境。

这就需要我们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

其次是技术问题。

环境保护需要依赖科技手段,但目前一些环境保护技术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最后是监管不力。

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的监管和管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总之,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思考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具。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须要社会的需求和反馈。

在这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界的辩证运动特征,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然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解决科技对社会产生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了辩证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科技的进步使得医疗设备得以更新和改进,医学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和健康状况。

科技的进步在社会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其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科技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和反馈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技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

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和研究,从社会的需求中得到启示和思考,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对于科技的需求和反馈也会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科技迅速发展,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快速交付的需求。

再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

科技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自然辩证法提醒我们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科技的盲目追求和滥用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浅谈生态修复工作的感想

浅谈生态修复工作的感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投身于生态修复工作中。

作为一名关注环保的普通人,我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

首先,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修复正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让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

通过生态修复,我们可以恢复植被、改善水质、减少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这种工作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回馈,更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负责。

其次,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过度开发、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

因此,生态修复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面对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技术难题、施工难度大等。

然而,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反而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

在我的观察中,生态修复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大规模植树,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治理污染。

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生态修复工作要着重治理污染,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推广绿色农业和加强垃圾分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修复工作要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四是修复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恢复了许多退化湿地。

在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团结协作。

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都要积极参与。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城市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城市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城市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

提高城市环境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讲述现代景观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同可持续发展间的协调、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生态规划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1 概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城市的环境规划设计和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城市的环境是一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是一个城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证。

本文在论述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的生态设计,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中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问题跟经济活动以及人口的密度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紧随而来,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里,城市迅速增长的人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带给了城市环境和资源很大的压力。

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来指导和规范城市中人类的生活,来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从而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同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发展。

2 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点城市系统是开放的发展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它需要其他的生态系统的参与,需要它们的帮助与扶持,比如,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弃物是不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完全分解、消化的,它需要其他的(农田、海洋)生态系统处理和消化。

当然城市生态系统还需要人们大量地输入能源和物质。

城市在自然界中的空间占有量小,但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心,不仅人口多、交通流、信息流多,并且生产出了破坏原来生态平衡的污染物,造成了城市中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城市化的发展虽然造成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却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它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使其成为一种公害而影响人类健康。

3 城市景观及空间设计有何特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包含着许多的构成因素和若干系统。

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因素,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传递着无限的信息,一起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44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4期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的恶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甚至人类生存的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并合理的处理环境与人类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的现状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就现在环境现在笔者简单阐述如下。

第一,空气的污染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据统计,空气污染物到2009年2月为止,已知约有100多种。

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

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径是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另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减少居民稠密区的污染;在高污染区,限制交通流量;选择合适厂址,设计恰当烟囱高度,减少地面污染 ;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2014年底全球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4百多亿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

浅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 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ongolia Science T echnology &Economy No .4Total No .254浅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X张季平(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副作用是带来了环境的恶化,所以中国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生态意识;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倡适度消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57—02 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都应注重生态性和系统性原则,保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产生于西方,但是作为一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该报告同时指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上加以确定。

1992年6月,中国政府签署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21世纪进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在中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十六大都明确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的关系,实施可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浅谈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 摘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产业革命带来了第二次生产力高潮,人们除了继续农牧业生产外,开始从事工业活动,电子技术革命使人类改变过去的闭塞时代,进入光明,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现代社会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与科技发展有着某种相关性。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活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还有核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的整个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潜在威胁。因此我们要科学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关键词:科技发展,生态破坏,辩证分析,合理运用

一、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产业革命带来了第二次生产力高潮,人们除了继续农牧业生产外,开始从事工业活动,电子技术革命使人类改变过去的闭塞时代,进入光明,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起决定性作用。80 年以来,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微电子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建立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生物技术,这门造福人类的生命物质技术,在遗传育种方面,解决了农作物的高质量与高产量问题;DNA技术和蛋白质工程的不断深入,使人类可以设计创 造新的生命现象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在新材料技术方面,金属、陶瓷、高分子三大工程材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复合材料使人类得以充分利用材料的新特性。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进入21世纪,纳米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人类材料技术的又一场革命。激光这种实用化的高新技术,给人类利用自然带来了非凡的影响,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医疗技术,用于精密的测量与加工性能,另外,激光技术用于军事,提高了制导目标的精确度。人类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使国民生活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更多是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 生态破坏严重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能够“上天入地”,人类的活动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在自然逐渐被人化自然替代。但是,当人类正陶醉于自己的价值狂妄时,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到21世纪初,世界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66%锐减到22%;土壤沙漠化正在蔓延,全世界约1/3的陆地面积已成为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带,且每年还在以6万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日趋严重的海洋污染使每年因吞食漂浮塑料块而致死的鸟类达100万~200万只。据保守估计,在世界生物种群中,每天至少有1个物种灭绝。 (二)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则指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向环境中添加某种有害物质,超出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而产生的危害行为。例如:伴随着世界各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烟雾事件”常有发生,各种有害气体排入空中,可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大批人员过早死亡;燃煤工业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温室效应”使许多物种因温度变化而无法存活,化学工业排放的二氧化氮有“死神”之称,它有极强的腐蚀性 恶化水源,诱发癌症,严重危害地球环境;电冰箱释放出的氟里昂使臭氧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面,毫无阻挡地给生物物种和人类本身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三) 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包括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台风、森林火灾以及病虫害等。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及其破坏大大地削弱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与自我净化能力,世界各国地震、洪涝干旱、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困境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2005年初,爆发在印尼的海啸夺取了1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损失数以亿计。我国在2008年也发生了两次巨大自然灾难,一是1月初发生在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涉及14个省,大约7700多万人受灾;二是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8级大地震,造成6.9万人死亡,受灾人数达4500多万人。 三、 科技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分析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发展与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科技的进步很多事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诚然,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人类不当的科技价值选择是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主因。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到多种价值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与社会高度科技化这两种过程互为因果,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已使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弱化到极点。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首先,人类不当的科技经济动因影响。科技植根于经济基础,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脱离一定经济条件,超然于一定经济制度之外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利益动机与机制深刻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政策导向千差万别。在科技经济价值的驱使下,科学技术沿着“畸性”的轨道发展。如一些国家和大财团出于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因其力量雄厚,不顾后果,大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暴利的科学技术,连带产生了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废物泛滥成灾等全球性严重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其次,人类不当的科技政治动因影响。政治动因包括行政决策、国际政治等。目前发达国家环境的改善是以落后国家的资源输出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落后国家的资源与剩余价值不断流向发达国家,而污染产业甚至垃圾却转向落后国家。我们不难理解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环境治 理步履艰难。政权争霸也是一大因素,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任何战争都是以加速环境破坏为代价的。 事实上,当今社会绝大部分环境问题都跟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受“以人为本”观念的影响,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对自然的征服强度突出表现在先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上。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最强有力的工具,人类因之增强了发展意识,不再甘心受自然力的摆布,使原来被动接近自然、适应自然的顺应活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征服活动”。科学技术自身只具备工具价值,而不具备人类的价值批判性。创造、利用科学技术的人的“德性”决定了科技开发和运用中的“价值批判性”,从而带来了对科技开发和利用的不当问题,而这恰恰是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直接原因。 在一些理论还不成熟时我们就拿去运用,导致未知的领域也会给我们的使用上带来潜在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人类发明和运用科技战胜必然走向自由是确定的,科技越发展,人类越是趋向自由。然而这种信念似乎又无法摆脱不确定性的悖论。一方面,客观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人们认知与实践的水平越高、规模越大和范围越广,人们面对的不确定性越多;另一方面,不仅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们认知的对象,科技本身也是人们认知的对象。当其功能、特点、后果尚未被准确把握的时候,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对人们来讲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科技的“伴随效应”也会导致一定的环境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能把环境问题都引咎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一方面是带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但也是基于我们不正确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带来更多的手段和技术去控制环境问题。当今世界,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人,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的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减轻对环境的排污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着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为要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