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人物动作描写

合集下载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范文精选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范文精选

一:一个动作“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但校园并不安静起来,我们班也一样:说话的说话、大笑的大笑,全然不知道数学老师已来了!终于,一位同学发现了:“别吵了!老师来了!”班上显然安静许多,但并不是很安静!数学老师一上来就给了个下马威——先扣个01分!一节课就这恍恍惚惚地过去了,下节课是语文课,语文课也会再这样吗上课又来了,教室依然吵吵闹闹的。

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

突然,从1秒钟的时间里,教室立马安静起来——大名鼎鼎的语文老师来了!等语文老师一上讲台,教室立马哄堂大笑——原因是觉得特奇怪,为什么数学老师来了就不会那么安静呢接下来,一句句话来了——讲新课。

语文老师讲课从来不会那么枯燥,很是生动有趣。

下课我们围在一块——讨论语文老师是不是神仙原因:只有神仙才有那么大的魔力让一个吵吵闹闹的班级从1秒钟的时间里安静下来!二:精彩的动作描写常常看到大兵主持的“谁是英雄”节目,使我能大开眼界,见识了更多身怀绝技的人们。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那样一个人走“软纲丝”的节目。

在多次表演节目的开始,电视中总会先放一段关于表演者的故事。

他们生活得并不非常舒适,但他们随时组建的一个“小家庭”却让他们感到温暖。

……看完这段vcr之后,我们便对他们下面表演的节目感到期待从后台走出两个小伙子——无疑,他俩将会是表演者,望着前面这根吊在半空中的软钢丝他们是你推我让。

他们试了不行,你又得上。

最后,终于一位摇摇摆摆地站上了钢丝!走了几步,一失重,差点又摔了下来!啊,好险呐!观众们抱以掌声。

在掌声中,表演者向前走了几步又向后退了几步。

这样一来,在钢丝上就稳当了。

接着,表演者又骑上了一部单轮单车。

他小心翼翼地坐了上去。

脚一瞪,试了第一下,行了!于是,他便在钢丝上完成了他骑单轮的任务。

这时,台下的观众席上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他们早已看得入了神。

真怕演员“扑嗵”一声从不稳固的钢丝上摔下来。

在这一紧张环节过后,演员便大肆地站在钢丝上摇晃起来。

三:传动作猜成语我们在玩“看动作猜成语”。

作文人物动作描写教案

作文人物动作描写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作文人物动作描写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作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人物动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丰富作文内容,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2. 动作描写在作文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生动地描绘人物动作。

2. 如何使动作描写与作文情节紧密结合。

二、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教学素材(作文范文、图片等)环境:安静的教室,每个学生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教学过程:三、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人物描写的理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动作描写吗?动作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四、讲解动作描写1. 讲解动作描写的基本概念: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动作、举止、神态等进行具体描绘,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意图等。

2. 讲解动作描写的作用:动作描写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人物。

3. 示例分析:展示一篇优秀的作文范文,分析其中的动作描写,让学生感受动作描写的力量。

五、实践练习1. 布置练习任务: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同学,选择一个动作进行描写。

2.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等因素。

3. 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教学延伸: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人物动作,大家一起进行描写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动作描写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实践运用。

2. 强调动作描写在作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加练习。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修改和完善自己之前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学生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150左右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150左右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150左右
1. 他跑步的样子可真帅呀!就像一阵风似的,嗖的一下就冲出去了。

比如那次比赛,他起跑的瞬间,那爆发力,哇,简直让人惊叹!
2. 她跳舞的时候,那身姿轻盈得如同蝴蝶翩翩起舞。

像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优美,真的太迷人了!
3. 爷爷下棋时的专注模样,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棋盘。

就好比上次和隔壁爷爷对弈,那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4. 弟弟吃东西时狼吞虎咽的,像饿了好久的小老虎。

记得那次吃蛋糕,他大口大口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5. 老师讲课时的动作生动有趣,就像在表演一场精彩的话剧。

比如那堂历史课,她手舞足蹈地讲述,让我们都沉浸其中!
6. 爸爸炒菜的动作娴熟极了,好似专业大厨。

像那次做红烧肉,他翻炒的手法,啧啧,真不是盖的!
7. 妹妹玩耍时的活泼劲儿,就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

上次在公园,她蹦蹦跳跳的,多开心呀!
8. 运动员投篮的动作干净利落,如同闪电一般。

就像那场关键比赛,他的那记投篮,哇,太帅了!
9. 妈妈织毛衣的样子温柔极了,仿佛在编织一个温暖的梦。

记得那个冬天,她坐在那织毛衣,真的好温馨!
10. 小狗奔跑的姿态可爱极了,像个小毛球在滚动。

比如那次在草地上,它撒欢儿跑的样子,太逗了!
我觉得描写人物动作真的很有趣,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和魅力呀!。

人物动作描写小作文

人物动作描写小作文

人物动作描写小作文
饭桌上,那可真是一场无声的“硝烟战场”。

老爸首先出击,只见他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那盘红烧肉,筷子迅速伸出去,就像老鹰扑食一般。

那夹肉的动作快、准、狠,一下子就夹起了一块最大最肥的肉。

还没等肉完全到嘴边呢,老爸就张大了嘴巴,那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小拳头。

“哧溜”一声,肉就被老爸吸进了嘴里,腮帮子鼓得像只偷吃坚果的小松鼠,边嚼还边发出满足的哼哼声。

老妈也不甘示弱。

她的眼睛就像装了雷达一样,在饭桌上扫来扫去,最后锁定了那盘炒青菜。

她轻轻拿起筷子,缓缓伸向青菜,那动作看似轻柔,实则暗藏玄机。

在快要碰到青菜的时候,老妈的手突然加速,一下子夹起一大把青菜,然后优雅地把青菜送进嘴里。

她细嚼慢咽,边吃还边用眼角余光瞟着老爸,仿佛在说:“哼,看你那吃相。


我呢,在一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看中了那碗香喷喷的蛋炒饭,可是老爸老妈这架势,我要是不赶紧动手,估计就只能喝汤了。

我双手握住筷子,像握着两把小剑一样,朝着蛋炒饭猛地插进去,然后快速地把一大坨炒饭往嘴里塞。

结果塞得太多,嘴巴都合不上了,腮帮子被撑得生疼,我只能不停地嚼啊嚼,眼睛还时不时地看看老爸老妈,那模样就像一只护食的小狼崽。

这饭桌上的“抢食”大战,每天都在上演,虽然有点“混乱”,但却充满了家的烟火气。

课间观察一个人物的动作描写作文

课间观察一个人物的动作描写作文

课间观察一个人物的动作描写作文篇一《课间“陀螺”小杨》课间,只要往教室后面那一小片空地瞅一眼,保准能看到小杨活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小杨那身形,瘦瘦小小,像是风一吹就能飘出去似的。

可这完全不妨碍他课间的“大动作”。

刚下课,他就像屁股底下着了火一样从凳子上弹起来,一路小跑到教室后面。

到了他的专属场地,他先左右扭动下脖子,那动静就像机器人缺油了咔咔作响。

紧接着他双腿微微弯曲,膝盖并拢,就像是个破土而出的春笋一样突然往上一蹿,顺势在空中来了个小小的三百六十度转体,那模样就像武侠剧里轻功卓绝的小侠士,不过是缩小版且不太熟练的那种。

落地之后,他的表演还没结束。

只见他伸开双臂,像个鸟儿扑棱翅膀一样开始左右大幅摆动,手指还无意识地一张一合,像是试图抓住什么东西。

这时候周围已经围了几个同学在看他的“表演”,有个同学打趣说:“小杨,你这是要起飞还是咋地?”小杨也不理会,继续他的独特动作。

他开始转圈了,那速度还不慢,转着转着,脚下就有点踉跄,整个人朝旁边的桌子歪去,还好眼疾手快扶住了桌子,嘴里还念叨着:“差点就翻车喽。

”等好不容易稳住身形,他又开始重复之前的一系列动作,像是进入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模式。

他就这么在课间十分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像个无忧无虑、精力无限的小陀螺,直到上课铃响,他才像被突然按了停止键一样,灰溜溜地跑回自己座位。

篇二《课间“思考者”老张》课间,老张那状态,就好似他不是在课间休息,而是在参加一场超级重要的沉思大赛。

老张是个高个子,坐在教室窗户边。

下课铃一响,别的同学像是挣脱缰绳的野马,到处乱窜,老张却依旧稳稳当当坐在座位上,就像生了根一样。

他弓着背,身体前倾,那姿势就像趴在讲台上全神贯注看字很小的书本一样。

他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桌上那本被翻得有点破旧的数学练习册,眉头皱得紧紧的,就像有人故意把他的眉毛打了个死结。

那眉心之间的褶皱深得都能夹死苍蝇了。

他的右手托着下巴,手指不停地在下巴上点点戳戳,像是在掐算着什么神秘的数学密码。

动作描写:人物鲜活的“法宝”——作文公开课教学实录

动作描写:人物鲜活的“法宝”——作文公开课教学实录

动作描写:人物鲜活的“法宝”——作文公开课教学实录导读:本文是关于动作描写:人物鲜活的“法宝”——作文公开课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到您!动作描写:人物鲜活的“法宝”——作文公开课教学实录罗芳一、你猜我猜老师发火了!当他发现这一险情时,先是紧张地用那双小眼睛左瞅右望,发现周边的人还无动于衷,他便将小指略略勾着,食指竖起,贴着嘴唇,发出嘘声。

生:谢泽昊。

师:为什么知道是他?生:因为抓住了他最富特点的动作来写。

师导出动作描写的概念: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过渡: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动作描写呢?大家来看几个例子。

二、短歌微吟A.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B.我的母亲早已飞出来了,接着便迎着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师:A、B句的动词能否互换?生:不可以。

母亲年纪大了,且是传统女性,应当是沉稳端庄的,所以用“迎”;宏儿是个七八岁的孩子,用“飞”很能体现儿童活泼的天性。

生:说明动词的选择与一个人的年龄、身份、学识有关系。

精彩的动词往往能体现人的性格。

品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将心得体会写到黑板上:选择动词要精准、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巧用修辞。

三、个性小筑用“(谁)(怎样)在沙发里”填空。

要求第一个空填班上的同学,第二个空填动词,要能体现这位同学的某个特点。

生:夏伟淳陷在沙发里。

(体胖)庄曦林端坐在沙发里。

(端庄)尹泽政歪在沙发里。

(好动)周润窝在沙发里。

(体形娇小)过渡:当我们用一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来一个特写(板书:单一动作特写)。

四、拨枝探路师:如何进行系列动词的描写?我们来看下面的例文。

范文引路: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选自鲁迅《社戏》)生找出其中的动词。

人物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作文

人物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作文

人物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人物描写真是个有趣的课题呀!我们身边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长相、性格、神态动作都不尽相同,就像一朵朵独一无二的花儿。

今天我就来描写一下我最熟悉的几个人,希望你们读后能有所感悟。

先从我最亲近的人开始吧,那就是我可爱的妈妈。

妈妈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眼睛水汪汪的,就像两汪春水。

她的头发乌黑发亮,总是编成一个精致的发髻。

妈妈的嘴唇很红,每次笑起来就像樱桃一样甜美可人。

妈妈平时做家务的时候神情很专注,眉头微微皱起,一双灵巧的手像两只小鸟般忙个不停。

可一旦看到我,她的眼睛就会亮亮的,嘴角上扬,露出温暖的笑容。

妈妈做饭的手法可娴熟了,她翻炒菜品时手腕轻轻一抖,锅里的食材就全部翻起来,像在跳舞一样优雅动人。

每次我考试考好了,妈妈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上身前倾微微鞠躬,两只拳头在胸前握紧,嘴里不住地说"太好了"。

她的眼神炯炯有神,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妈妈在骄傲什么呢?她骄傲的是我的进步,是我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妈妈也是个能干的主妇,做家务的时候干净利索,她挽起的袖口露出结实有力的手臂线条。

拖地时她双腿稍稍分开,上身前倾,手握拖把在地上来回拖拉,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妈妈洗衣服的样子同样让我难忘,她双手按住衣服在盆里使劲搓,手臂不时用力,浑身上下都散发出英姿飒爽的气质。

爸爸则和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名教师,爸爸的仪表气质都透着一股儒雅随和的味道。

爸爸身材略显矮小,但挺拔的背脊昭示着不凡的气质。

他的头发有点薄,露出饱经风霜的头顶,堪堪遮住前额,很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味道。

爸爸的眼睛极有神韵,深邃而有灵气,眼角的细纹宛如刀裁斧凿一般,述说着他对知识执着追求的坚韧。

上班时穿着素净的浅色衬衫,爸爸总能把它穿得笔挺有型。

袖子挽至肘部,露出修长有力的小臂,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手势潇洒利落。

爸爸讲课的时候总是神情专注,他的眉头时而扭结,时而舒展,仿佛在思索着最好的讲解方式。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精选4篇优秀范文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精选4篇优秀范文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四篇关于描写人物动作的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篇一:身体语言的妙用在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舞台上,绝大多数的沟通发生在非语言的层面上。

而最为直观、最简单的非语言沟通莫过于身体语言,即人物的姿态、动作、表情等。

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能够从人物动作中读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人体的语言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主动表达,二是被动流露。

主动表达指的是人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做出某些动作,向他人传递某种信息。

比如脸部微笑简单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悦。

而被动流露则指的是那些不经意地透露出来的动作。

比如逃避目光、微微颤抖等,都会向他人传递出特定信息。

描写人物动作的作品中,作者依照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情感表达等特点,对其动作进行刻画,以达到烘托气氛、贯穿主题、深化角色等效果。

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多次显露出自卑、自嘲的情感。

鲁迅在描写他动作时,大量使用了“低头”、“垂眉”等词语,深刻地刻画了阿Q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样在《围城》中,钱钟书塑造的林丁妙,是一位性格内向的知识女性。

钱钟书在她的动作上,充分展现出她的文静、害羞的性格。

如“缩成一团”、“抱着青葱脆嫩的心”,都很好的表现了林丁妙的内向性格。

人物动作的描写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画作,准确有效的体现人物性格、情感,传递出作品所要展示的主题。

因此,认真理解和描写人物动作,是一个合格作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篇二: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反映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人物动作的描写是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立体的方式之一。

人物动作的描写通常包括人物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身体动作是通过人物身体的动态描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情感;面部表情则是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现语言以外的内心情感变化。

两者结合,可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波动。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刚刚认识时的交流,其中贾宝玉对林黛玉一见钟情并令人动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动作描写的作用 性格外向开朗,动作风风火火;性格温婉绵柔,动作慢条斯理。高尔基说过,为了使作品具有说服、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这就是强调动作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中心环节。其实,动作就是人物思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如“一路上他又蹦又跳”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他咬紧牙关,使出浑身力气向前扑去”中的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坚强勇敢的品质等。

动作描写时,一定要用词准确、精练,并且要很好地为表现人物特点及中心思想服务,否则就会变得罗嗦多余,画蛇添足。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看同样是吃西瓜,动词使用的不同,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

这里战士们的动作写出了一种自豪感,而小妹妹却被表现成了个“小馋猫”。

二、人物动作描写五种方法 动作是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人物的动作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写人物动作常用以下五种方法。

1、 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行动,往往是前后连贯的。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用连续动作写董存瑞炸暗堡:“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通过对董存瑞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董存瑞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间隔地写好连续动作。 对人物的连续动作,有的文章不是连贯地写出来,而是间隔地写,例如:《今天我喂鸡》一课所写的扫地、打开鸡窝门、和鸡食、喂鸡,本来是一连串的动作,但没有连续地写下来,而是间隔地写:“我拿起笤帚扫地”这一节写了扫地,插入了心理活动;“我打开鸡窝的门”这节,写了放鸡,插入了鸡争先恐后往外挤和挤出后找食的情景;“我拿食槽去和食”一节,写为鸡和食,插入了当时鸡的表现和“我”的语言;“我把食槽放下”插入了鸡吃食的情景。这样间隔地写连续动作,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3、 要写好动作的细节。 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把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个别动作,写好动作的“细节”。如果丢掉细节,就使文章显得不具体。下面两节都是写修理三角板,一个注意了细节,一个没有注意细节,你看哪个好呢?

“我来到教室,从讲台下面找到裂开的三角板,平放在讲台上,把裂开的地方对好,再用小木片蘸点乳胶,仔细地涂在三角板的裂隙里,使劲用双手挤紧,又用小刀轻轻地把挤出的乳胶刮掉,在接缝处压上一块砖,过了一会,拿开砖,三角板就完好如初了。”

“我来到教室里,把裂开的三角板对好,涂上乳胶,就把它粘好了。” 4、 要写好“怎样做”。 写人物动作,不仅要写好“做什么”,还要写好“怎样做”写“怎么做”就是在动作前面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就拿“走”这个动作来说吧,可以用“慢慢地朝前走”、“大步溜星地朝前走”、“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懒洋洋地在江边走”、“漫无目的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不同的走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没有“走”前的修饰语,读者就不知道怎么走法。

5、 要精选动词,把动词得准确。 动词运用得好,人物的动作才能写得准确。例如:《忆铁人》一课中的一段:“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找,发现娃已经洗了脸,坐在凳子上,抱着球玩呢。他一把举起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作者精选了“闯”、“找”、“搂”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铁人因错怪了那位阿姨而产生的懊悔心情。也表现了铁人知错就改,严格要求自己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写好人物动作 写好动作(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巴去商场买剪刀,他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服务员自己要买什么。于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当作剪刀,并且上下动动,好像是在剪东西的样子。服务员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要买剪刀。同学们想一想:哑巴没说话,服务员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 哑巴买剪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一提到动作描写,肯定要准确运用动词。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就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就不能总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这样,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就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准确运用动词,同学们都能做到。但是有些同学就会有疑问:李老师,我用了动词了,为什么写出来还是不具体呢?比方说,我写“她举起了手”,可我们老师怎么还说我写的不具体呢? 其实,这位同学准确运用了“举”这个动词,已经能把人物的动作描述出来了,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李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妙招一:动词+修饰语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 如: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类的词语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大家试一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是不是很具体呢?

写好动作(二) 在介绍第二种方法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敲门,注意是“敲门”,而不是“拍门”或“推门”。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把它写好,其实包含着“大玄机”。什么玄机呢?这就是李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妙招二——动作拆分法。 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动作拆分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的慢镜头中,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是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敲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动作: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运用这种方法,“敲门”这个大动作,我们就可以写成一段话: 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妈妈的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紧闭着,里面似乎有亮光。他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弯曲食指,轻轻地敲在门上,里面没有反应,又敲了三下,仍然没有动静。他鼓起勇气,又轻轻地敲了敲,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写好动作(三):准确运用词语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什么是万能词呢?就是那些无所不能,多用途的词语。比方说下面的句子: 我走到门前。 我走到妈妈面前。 我走过去。 “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等。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但是要知道,这些万能词有时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它们不够准确。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把人物写活。

四、人物动作描写小练笔《巧用动词》 1、巧用动词 在词汇的海洋里,动词是最有表现力的,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活。”

这段话分别用“跳”“跑”“走”“踩”描写走路。它们有什么区别?能不能互相替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妙处。

穿布鞋的人为什么要从小青石上面“跳”过去呢?可能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布鞋喜干怕湿,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同样本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间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所以用“踩”。

读着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社会风俗画。可见这些动词用得巧妙。

小练笔:课间,你在玩跳绳。听到上课铃声之后,你的连续动作怎样写。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停止了跳绳。小红说:“记住,我跳了102下,你跳了99下,咱们再下课接着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