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傩文化关系论略_张泽洪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r——以道真程均坛班考察为例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r——以道真程均坛
班考察为例
刘丽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3
【摘要】傩在实际存在中包含有四个层面,即从业者手中的傩;老百姓生活中的傩;学者眼中的傩;地方官员及文化管理者视野中的傩.在调查研究和制定保护措施中怎样平衡几者间的关系,保护和获取丰富的傩文化,关系着傩的传承及其未来发展.通过对道真程军等坛班的田野考察,在对比中更加确信,只有将民众生活、傩法师、社会文化等诸多傩文化生态语境结合起来,才能保护傩文化事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能对傩文化事象进行整体阐释.
【总页数】6页(P142-147)
【作者】刘丽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道真傩文化及其传承问题——《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傩文化》读后 [J], 杨军昌
2.区域内跨民族傩坛信仰试探--以重庆彭水、贵州道真两自治县傩坛班为中心的考
察 [J], 陈玉平
3.道真冲傩与阳戏之比较——以三桥镇接龙村坛班为例 [J], 冉文玉
4.行走黔北大地探访仡佬文化——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民俗文化考察团"2008年暑期赴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民俗文化考察纪行并总结报告 [J], 尚建科
5.浅析道真自治县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以道真县傩舞为例 [J], 宗学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泽洪:论白玉蟾的科仪法术

张泽洪:论白玉蟾的科仪法术*导读:作者张泽洪,1955年9月生。
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从事中国道教……作者张泽洪,1955年9月生。
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
从事中国道教、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核心刊物二十篇。
著作及撰稿计十二种、一百五十万字,代表作为《道教斋醮符咒仪式》,译着《坐禅如斯》。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白玉蟾主持黄箓斋仪、传度仪式的探讨,认为白玉蟾将祀雷仪式融入斋醮科仪,是南宋斋醮法坛值得注意的新事象。
白玉蟾的科仪思想及雷法实践,表明他是南宋斋醮法坛有创见的科仪道士。
〔本文〕有关白玉蟾的论述多在内丹方面,本文拟探讨白玉蟾的科仪法术,以见白玉蟾科仪法术思想及其特点。
一、白玉蟾主持斋醮法会白玉蟾《神霄吟》曰:玉皇香案吏,金阙禁垣卿。
宝炉烹日月,铁尺鞭雷霆。
晓炼西山云,夜前北斗星。
城南告树精,吾家在瑶京。
①诗文透露出白玉蟾置身瑶坛金阙、拈香祷神、主持斋醮法会的信息。
白玉蟾以其内丹修炼方法及思想,奠立了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但白玉蟾的斋醮科仪及思想,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白玉蟾在武夷山时期,曾主持过黄箓斋会、传度仪式,并为斋醮活动撰写章表词文。
本文不拟一一列举白玉蟾的斋醮活动,而侧重探讨他将雷法融入斋醮科仪的问题。
南宋嘉定壬午(1222年)上元,白玉蟾应弟子彭鹤林请求,自浙入闽,于正月晦日(三十一日)为彭鹤林亡父主持黄箓斋会。
《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二《鹤林法语》载白玉蟾:亟命建靖治,立玉堂,置玉匮司,仍置黄箓所,自辰及申,文书成,告盟天地,植巨幡于门。
命虚夷赵汝会为高功,紫枢林时为都讲,紫光林伯谦为监斋,芝房吴景安为侍经,玉灵邓道宁为侍香,玉华陈弥隆为侍灯,紫壶谢显道为直坛,紫琼赵收夫为看班,予摄行上清黄箓使为总监。
其以正月晦日补职,二月一日行事,四日成醮乃谢恩,五日祀雷。
道教学视野中的酆都

A#+=14(+D./(7'J(#:
T/@;ST3FE(+G
!C+4515)53(.R3-1G1()475)P134#718E),+ 0+123*4156#DE3+GP)!%$""%=#DE1,+"
! !!67',.&'$O3+GP) Q,45E31+.3*+,-I,-,83(.K3+3.151+GI3(I-31+[,(14548*1I5)*34P)*1+G5E3 U31#'1+# 7()5E3*+,+P;(*5E3*+[6+,45134:[,(1455E3(-(G6Q,4K)1-5,--F,*()+PP)*1+G5E3 U31#'1+#7()5E3*+,+P ;(*5E3*+[6+,45134,+P,46453N (.O3+GP)E3--5E3(*6 Q,48(+45*)853P.1*45-6P)*1+G5E,5I3*1(P:C+5E3 [,(145*15),-(.TE,1FL1,(#O3+GP)E,P N)-51I-3.)+851(+4(.K3+3.151+G5E3-121+GI3(I-3,+P*3P33N1+G5E3 P3,P:ME3-(+GF51N3E3*15,G3(.O3+GP)[,(1458)-5)*3N,P35E3O3+GP)1+.3*+,-I)+14E1+GK38(N35E3.(-W K3-13.:ME*()GE5E31+53*I*35,51(+(.O3+GP)8)-5)*31+5E3[,(14548*1I5)*34,+P5E3*38(+45*)851(+(.5E3 E145(*6(.5E3O3+GP)H1+GP) <()+5,1+1+5E3[,(145E145(*6#Q38()-P4,65E,55E3O3+GP)5E3(-(G18,5E3(*6Q,4,+1NI(*5,+58(NI(+3+5(.[,(1458)-5)*3: ! !8#9:/,17$O3+GP)'[,(14N'O3+GP)71VH,-,834'W1+G4(.53+53NI-341+O! 期 #"$% 年 & 月
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摘要:金元时期崛起于北方的全真道,在元明清时期已逐渐向西南地区传播。
通过对元代全真道士陈致虚、明代张三丰传道西南及西南地区吕仙传说等个案的考察,可以从一侧面揭示全真道在西南地区传教的历史影响,对西南地区全真道士的修持及西南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讨论,更凸显全真道传播西南的地域及族群特点。
关键词:全真道;西南地区;陈致虚;张三丰作者简介:张泽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元明清是全真道兴盛发展时期,作为金元时期崛起于北方的新道教,在此时期已遍布于南方各地。
道教正一派早已深入渗透西南民族地区,全真道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也取得很大进展。
中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之地,也是汉族人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全真道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践行了道教祖师将大道推广至四夷之地的宏愿。
中国西南的滇、黔、桂、蜀、渝、藏、湘西、鄂西、粵北,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20世纪30-40年代因其战略后方的地位而称为西南边疆。
从自然人文地理来说,“西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西南、西南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是历史上传承至今的一个文化概念。
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论巴蜀西南外的众多族群,即今滇、黔两省及川西南的一部分,此为狭义的西南。
而广义的西南泛指川、滇、黔、渝四省市为主,其外延可及广西、西藏甚至湘西、鄂西、粤北的地理区域。
湘西、鄂西、粤北,虽然不属于西南的地理范围,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它是遍布西南的瑶、苗、土家、侗等民族延伸居住之地。
因此,广义的、文化意义上的西南地区,在西南地理范围内向外辐射,就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概念。
一、元代陈致虚传道思州元代全真道士陈致虚,是最早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道者。
上阳子陈致虚是融合南、北二宗丹法理论的全真道士,他在贵州思南地区传道之事,在贵州地方史籍中有较多记载。
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遗志》载:河东万胜山,恐当作万仞,胜字盖俗讹也。
深掘道文化传统,续写新时代华章—— “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㊃书评与信息㊃深掘道文化传统,续写新时代华章 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㊃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 综述伍宇昊2020年11月7日至8日, 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㊃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安徽涡阳隆重举行㊂本次论坛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㊁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研究中心㊁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委主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㊁北京大学㊁复旦大学㊁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道教协会和北京㊁四川㊁江苏㊁安徽等地方道教协会的教界人士,以及出版和媒体界人士共100余人出席论坛㊂本次论坛共收到50余篇论文,延续往届设立分题召集人的模式,紧扣当前道学研究的重点㊁热点问题,围绕 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研究 明清道教专题研究 道教图像学研究 道家哲学与全真道 等议题展开讨论,以鼓励跨学科㊁可持续的深度研究㊂一㊁道学思想的当代诠释道学思想发轫于远古,可谓源远流长㊂千百年来影响㊁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对其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诠释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㊂老子 道论 的提出,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大里程碑㊂通过对 道论 的全面建构和系统阐发,先秦道家的学说成为后世不断回溯与汲取养分的母体㊂徐小跃在题为‘论老子的 无为 “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保持万物不变的本性㊁自然属性即是老子所讲的 无为 ㊂同时,从无事㊁无知㊁无欲㊁无争四个角度论证 无为 与道㊁自然等概念的密切关系㊂这对深入理解老子 无为 思想和当下的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㊂崔景明‘探析老庄清廉思想“探讨系于道性理论的老庄为政清廉思想:老子为政清廉观从天道推及人道,超越现实,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境界;庄子则教诲我们从 化者 (物)的层次转化到 不化者 (道)的境界,从而顺物之自然而能使万物自化复始㊂研究老庄为政清廉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钟海连‘关于<庄子>文明传播思想的几点讨论“援引‘庄子“中 道术 与 方术 的概念将人类文明分成两个层次,解析文明传播的困境并在‘庄子“中找寻解决之道㊂‘庄子“中的文明传播思想呈现了华夏文明的传播哲学观,闪耀着独特的思想魅力㊂道教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了道家的思想传统,是学界历来关注的重点㊂张广保‘全真教与重玄学“研究全真教的精神传统与老庄学㊁重玄学的内在关联,认为全真教既承接道教传统,又直接继承了魏晋玄学㊁六朝以降的重玄学学统,乃是重玄学在金代通过融通三教之后归宗于心性的一种崭新思想形态㊂章伟文‘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则聚焦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在回顾易老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李道纯统合三教㊁兼宗易老的道教易老学思想体系,提出李道纯的易老学是一个和易老原有理论不同的全新的理论体系㊂除了道家道教,道学思想在更广阔的领域也结出了硕果㊂刘永明‘道家意象思维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指出意象思维在道家思想理论构建中占主导地位,中医理论深受道家意象思维的影响㊂意象思维的特征,使中医学更加注重从人的生理功能层面而非器质层面调节和治疗疾病,且无须借助仪器等外在手段,直接通过患者的外在征象直达疾病的本质㊂受意象思维影响的中医在诊断和认识疾病方面具有前瞻性,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道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卓越性㊂二㊁文化道教的多维度探索鲁迅先生说: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㊂ ①不管从何种角度去理解这句话,都不能忽视道教文化深深扎根中国上至庙堂下至广大民间的事实㊂虽然道教更多地是以宗教的形态存在,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更应突出其文化的属性㊂如果说道教的文化属于历史赐予的丰厚遗产,那么强调文化的道教不失为道教继续蓬勃发展的新方向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多维度探索了文化道教的可能性㊂文化寓于历史之中,对道教历史的探索是建构文化道教的基石㊂刘润雨㊁刘平‘道巫分野论:从道教史叙事文本入手的考察“从道教史叙事文本入手,辅以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探究了各种文本背后的权力逻辑,认为道教与巫文化关系密切,有着同源分流的关系㊂刘康乐‘文始真人关令尹喜辨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金石材料的梳理和分析,厘清了作为道家历史人物的尹喜的姓名字号㊁尹喜旧宅与楼观之关系及其著作‘关尹子“重出之经过㊂李刚‘试论南朝宫观道教的兴起“系统考释了道教宫观的缘起㊁南朝宫观的兴起和灵宝派宫观道士的宗教生活等,指出魏晋家族道教与南朝宫观道教既有区隔又有内在联系,生动地展现了南朝道士宫观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化了对南朝道教及宫观出家制度的认识㊂郝光明‘从方术之学到灵宝大法“探究了方技数术之学到早期道教法术再到 灵宝大法 的演进史,认为灵宝道教的出现使道教的法术观从早期道教 务究造化 的方术型法术转向了 一切普度 的神学型法术㊂王皓月的‘基于叙事学的灵宝经时间问题初探“则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灵宝道教的时间观,认为受佛经叙事手法的影响,灵宝经大量采用劫㊁三世㊁轮回等外来的时间概念范畴,从而使道教经典在叙事时间方面变得复杂多样㊂宋学立‘金元全真教对道教神仙谱系的继承与突破“以神仙谱系为切入点,探讨全真教对传统道教神仙谱系 大传统 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唐宋内丹道教神仙谱系 小传统 的尝试性突破㊂指出在宫观㊁神像布局上,全真教从创立之初即通过以 五祖七真 陪祀三清㊁老子㊁玉皇等传统神灵,在节庆中通过 真元会 庆典等方式,接续传统道教神谱㊂王闯‘历代真武灵应文献编纂史考“考察宋元明时期记录真武神灵应故事的文献,通过梳理,发现这些文献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与改造关系,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完整文献演变链条㊂以上研究对道教史的书写注入了全新的材料㊂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除了要有历史脉络的梳理,更离不开具体文化因子的充实㊂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文化基因,破解这些基因的密码是建构文化道教的关键㊂李黎鹤㊁李远国‘符咒罡诀:宗教人类学的解释“运用宗教人类学㊁图像学㊁解释学等多种学科,对道教符法展开深入调研,揭示其与道教科仪斋醮㊁内修外养的密切关系㊂郭武‘有关宝卷 研究的几点认识“对百年来的宝卷研究作了系统梳理,指出相关研究需要破除学科之 樊篱 ㊁明确宝卷之 性质 ,并解决好分类的问题㊂廖玲㊁胡琳‘<神仙传>中 考验成仙 故事解读“从人类学与神话学的视角,分析‘神仙传“中 考验成仙 的故事,认为这些故事突出了对天命的肯定,体现出葛洪试图用天命观化解理性与信仰间的矛盾之倾向,而且其中的仪式象征与道教传授仪式关系密切,具有修正凡人修仙的不合理性与帮助凡人向神仙转换的象征性仪式功能㊂张作舟‘冥府图像:太一与十王信仰研究“以水陆画切入,考察十殿冥王和他们的上司太一救苦天尊有关的道经,以及奉太一救苦天尊为主尊的众多黄箓斋仪㊁施食炼度科仪㊂何建明‘ 宗教中国化 与道教的生路“则牢牢紧跟新时代社会主义宗教事业的发展方向,为道教的 中国化 建言献策㊂他认为 宗教中国化 浪潮中的道教应坚持三个主体性:一是社会主体性的政治调适,二是文化主体性的传承与创新,三是宗教主体性的传统继承与返本开新㊂坚持 道教中国化 的方向对于道教这棵 老树 焕发新的生机有积极意义㊂三㊁地方与少数民族道教研究的新发现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因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而缔就,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文化自不例外㊂本届论坛特别设立专题小组,对地方与少数民族道教的历史和现状展开深度研讨㊂㊃572㊃深掘道文化传统,续写新时代华章 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㊃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 综述张泽洪‘瑶族宗教三元真君信仰论析 与道教三元神的比较“系统考证了瑶族三元真君信仰与道教三元神的关系,提出瑶族宗教的经书仪式传统至迟在北宋就已初步形成,道教三元神衍化为瑶族信仰的神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㊂萧霁虹㊁任红华‘明清云南几种重要道教医学文献探析“翔实考证了明清时期云南几种珍贵的道医文献,提出当下亟需做好对现存道教文献的发掘保护和整理工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㊂张继驰‘道教在瑶族地区的传播:以瑶族神像画为中心“对瑶族神像画的内涵进行分析考证,从宗教学㊁历史学方面探讨瑶族神像画的发展轨迹与道教在瑶族地区的传播的关系,厘清不同时期道教在瑶族地区传播过程中对瑶族神像画的影响,从此侧面探讨道教与瑶族宗教的关系㊂李慧君‘梅山文化对道教神祇信仰的接受和改造 基于清代以来湘中木雕神像的考察“对清代以来湘中地区药王㊁鲁班㊁司命灶神㊁关帝等木雕神像及发愿文等考察,发现梅山文化在接受道教神祇信仰的同时,亦以其固有的连续性和主体性对道教不断转变,最终发展出颇具地域特色和楚地遗风的 梅山化 道教神祇信仰形态㊂此外,陈自升‘早期天师道创教与彝族宗教关系考察研究“㊁罗阳‘瑶族与道教:法国瑶族宗教研究评析“㊁张书采‘云南瑶族宗教文献经眼叙录“也从不同侧面㊁利用多种学科方法对地方和少数民族道教进行阐释,展示了扎实的理论水平和崭新的学术风貌㊂四㊁跨学科㊁跨宗教对话的新尝试除了道学研究者,本届论坛还邀请了印度学㊁犹太学等领域的学者加入,以促进东方哲学各学科间的了解与对话,为开创各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作出贡献㊂易宏‘同天共地 天道信仰视域中的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略探“阐发了人类文明的天启同源共性,提出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只有中国在人口数量㊁地域规模㊁历史长度三个方面,一直同世界文明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㊂因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将是封闭而漫长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全面参考模型㊂在世界文明的尺度上,犹太文明是与众不同又卓然超群的一支㊂傅有德‘犹太精神刍议“将犹太精神概括为神本主义㊁崇尚德行㊁求异自立㊁学而不厌㊁坚毅不屈,揭示了犹太文化与古希腊㊁基督教,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伟大使命添加了注脚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释道三教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凝结成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㊂胡瀚霆‘林希逸与道教关系探略“考察了作为理学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林希逸与道教的关系,发现林希逸从小生活环境中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他对道教炼养之法有较深的了解,并将丹道修炼的逻辑原点归入‘老“‘庄“,然后统一在儒家纲领之中,试图以此求得三教的融合㊂秦国帅‘西风吹散白云飞:北京白云观的钟鼓楼与近代的佛道之争“调研了北京白云观与常规相反的 东鼓西钟 的建筑布局,并分析得出 东鼓西钟 其实是自先秦以降中国城市建筑所通行的布局样式,而 东钟西鼓 相对而立的寺庙建筑布局则直到元末明初时才正式确立;至于以火烧白云观为故事高潮的佛道之争,则本质上是近代民间宗教与全真教以文学创作为工具而进行的自我理论宣扬与身份调适㊂本届论坛在历届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持续壮大规模,提升办会质量,特别是组织了 青年学者研究 专题,邀请从事道学与东方哲学研究的博士㊁博士后㊁讲师10余人加入,为论坛注入新鲜血液,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㊂通过对道文化的发掘㊁整理和研究,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道路,推动以道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㊁哲学㊁科学的对话与交流㊂相信在时代的感召下, 昆仑高峰论坛 必将持续为中华文化的发扬注入面向未来的鲜活之力㊂(伍宇昊,南京大学哲学系㊃宗教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㊂)(责任编辑:心愚)①鲁迅著:‘鲁迅作品集㊃书信(一)“,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年,第40页㊂㊃672㊃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
道教文化十二讲

22页什么是道教?如何理解道教文化的定义?P9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其基本宗旨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专家李养正在《道教概说》一书中为道教下的定义是: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为主体内容和特征;文饰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组织与其信仰者们一起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道教文化。
凡是以道教精神作为指导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就是道教文化,例如一些道士根据道教特有的延年益寿方术而研制生产的各种“仙酒”、“仙药”、“仙茶”都可作为广义道教文化之内容看待。
至于狭义的道教文化,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等。
我们所讲的道教文化主要是就狭义上说的。
66页什么是符箓派?早期符箓派主要有哪些组织方式?它们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p66符箓派是以符箓作为传教布道主要形式的道教组织。
早期符箓派组织方式主要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龙虎山天师道)都属於符箓派。
该派自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
以上诸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在元以后逐渐集合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为首的丹鼎道派并立。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从古代巫术和民间鬼神信仰发展演化而来。
社会上的精神需求推进了道教的演化与发展110页什么是“三洞四辅十二类”?它在道教经书编纂过程中的地位如何?三洞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
道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道教文化融入香童戏之管见

道教文化融入香童戏之管见作者:***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年第02期摘要:道教与香童戏同根同源,均源于古代的“巫”,道教在保山,有文献记载见于明代。
时代虽晚,但道观楼阁发展很快,道教的古寺庙在明清时期犹如雨后春笋,道教迎神赛会在保山遍地开花,演变为民俗活动,香童戏受其影响,逐步接纳、吸收,自然而然。
香童戏的特点是戏味浓郁,虽无面具,但戏剧表演离不开祭祀祭礼,目的不外乎是消灾除疫、祈福纳吉。
整个表演能做到神人共乐,让家人和村寨化解矛盾、和顺吉祥。
文章从香童戏的剧目、人物形象、科仪、民俗表演等多方面分析阐述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这一傩戏剧种的融入与共生,揭示了道教文化对香童戏的影响及其意义。
关键词:道教文化;香童戏; 融合;意义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2-0027-10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0.02.004On the Integration of Taoist Culture into Xiang-tong OperaNI Kaisheng(Culture and Tourist Office, Longyang District of Baoshan City, Yunnan Province,Baoshan, Yunnan 678011)Abstract: Both Taoism and Xiang-tong Opera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Wu” culture as Taoism was recorded in Baoshan area in Ming Dynasty. Although Taoism started late, its temples and pavilions were developing rapidly that sprung up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eity-worshipping activities blossomed all over Baoshan area that has gradually become folk activities. Under its influence, Xiang-tong opera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and absorbed naturally. Xiang-tong opera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strong flavor of drama. Although there is no mask, its performanc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sacrificial rites. Its purpose is nothing more than to eliminate disasters and servitude and pray for good luck. The whole performance can entertain people and deities together, so that families and villages can resolve conflicts and achieve harmony and auspiciousn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Taoist culture with Xiangtong opera, a type of Nuo drama,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repertoire, characters, Taoist rites and folk performance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aoist culture on Xiang-tong opera.Key words: Taoist culture, Xiang-tong Opera, integration, significance香童戏是扎根于祖国边陲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一珠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