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命题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重要命题

中国哲学重要命题

中国哲学重要命题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2.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宋代“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

其特点是把宇宙与心合一,哲学立场是用主观精神取代或抹杀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和张九成的“天下万事皆自心中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刘宗周的“通天地万物于一心”一样,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4.执两(两端)用中这是孔子的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两即两端,也就是承认事物都有他对立面的矛盾,但空子的解决方法与史墨不同,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采取折中的办法,无过之,无不及,不要做的太过也不要作的不够。

可见史墨强调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而空子强调的是维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这是二人的根本差异。

5.物生有两这是《左传》中记载的史墨的观点,含义是说任何事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而且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次两个方面构成,他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从马哲的角度分析,上述观点是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将矛盾上升到事物的普遍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水平。

这种矛盾的对立观在哲学史上必然发展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

6.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是明末清初辩证法大师王夫之的观点。

肯定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

7“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这种变化日新的观点也是王夫之提出来的。

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哲学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宇宙的基本准则,到了近代这种发展进化的观点成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法则。

该命题提出了新陈代谢的理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因为前者要“荣”,而后者则“枯”,是一个较为简明深刻的哲学命题。

中国经典哲学的语言逻辑诠释

中国经典哲学的语言逻辑诠释

中国经典哲学的语言逻辑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

在古代哲学中,语言逻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语言逻辑的诠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典哲学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中国经典哲学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一、辩证法的语言逻辑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统一,提倡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

在语言逻辑上,辩证法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看到事物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道德经》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断,这种逻辑思维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多元性和整体性,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精髓。

二、阴阳五行的语言逻辑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在语言逻辑上,阴阳五行要求我们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阴阳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逻辑思维强调了事物之间的互动性和相互依存性。

通过阴阳五行的语言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演变和规律性。

三、道家思想的语言逻辑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语言逻辑上,道家思想要求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追求超越言语的境界。

道家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这种逻辑思维强调了言语的局限性和超越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超然。

四、儒家思想的语言逻辑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

在语言逻辑上,儒家思想要求我们注重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儒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这种逻辑思维强调了言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稳重和庄重。

五、佛家思想的语言逻辑佛家思想强调解脱生死,追求涅槃境界。

在语言逻辑上,佛家思想要求我们超越言语的表面,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佛家强调“言语是假,实相是空”,这种逻辑思维强调了言语的相对性和虚幻性,体现了佛家思想的超脱和超拔。

六、结语中国经典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逻辑,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诠释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文丨季羡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

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有分歧。

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简略地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然后介绍一下几个有影响的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释,最后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新解”吧。

对于哲学,其中也包括中国哲学,我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站在哲学门外向里面望了几眼的好奇者。

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内行“司空见惯浑无事”,对一些最常谈的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外行人则怀着一种难免幼稚但却淳朴无所蔽的新鲜的感觉,看出一些门道来。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并不稀见。

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外行人。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

“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

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

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

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

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

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

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天”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

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谈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来源,大多数学者一般的解释都是说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理解。

《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来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意思就是,不限于思孟,也不限于儒家。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一、唯物主义部分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4.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像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唯心主义部分1.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

2.慧远:“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

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积淀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蕴含着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启示。

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的智慧。

一、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人生哲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道德的重要观点。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自律,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达到对道德的实践和完善。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重要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待人接物来展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从内心深处发掘自己的本性和天道的意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舍弃功利和物欲的追求,追求自然之道,使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与道德的思考,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这些哲学观点旨在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追求内在的修养。

三、墨家经典《墨子》中的人生哲学墨子学派主张以兼爱为原则,提倡以仁爱和和平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阐述。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主张以和平为根本,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当代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还提出了“天下为公”的观点,强调人类是众生平等的,不应该对他人施以不义的伤害,而应该追求和平与协作,营造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对于人生与道德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主要流派分别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的本质是善良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其中最重要的是仁。

所谓仁者,即具备同情心和善意的人。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尊敬长辈、忠诚守信,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界的观察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原则。

追求“道”的境界可以达到无为而治、无欲而安的境地。

道家思想主张放弃功利主义,强调自然和谐以及个体的自由发展。

道家关注的核心概念有无为而治、自然质朴、无名无形等。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

墨家主张世界的和平来自于互爱互助和公平正义。

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无私奉献。

墨家批判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和道家的超越世俗观念,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墨家的核心观点包括非攻、兼爱、尚贤等。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流派,分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和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中哲命题解释部分

中哲命题解释部分

命题解释1.为仁由己:这是由孔子提出的一种修养的方法。

指伦理道德修养取决于自身,强调自律,仁的实行与否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孔子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仁行就会具备仁德了;孔子的“为仁由己”经后代儒学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由自身决定道德修养的理论。

孟子讲“扩充四端,求其放心”,曾子的“三省吾身”。

《大学》里讲的“修身为本”,“修身”又以“诚意,正心”为前提,《中庸》的“慎独”说,宋儒的“居敬”说,陆王心学的“致良知”说,等。

都是“为仁由己”的发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伦理主张。

它是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种推己及人的“恕”的行为,是“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行“仁”的方法。

它作为一种伦理主张,有着积极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它的意思是:用行政手段治理人民,并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们只是暂时的逃避罪过,却没有形成廉耻之心。

指用刑罚、法制治国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来约束人民不许犯法,而不能使人们真正的内心向善。

这是对法家单纯地强调用法制、刑罚治理国家的思想的否定和批判。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教化人民,人民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会心悦诚服。

这是孔子以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它表现了孔子重视教化,重视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政治思想。

5.杀身成仁:这是孔子提出的道德命题,意思是为了恪守最高道德准则不惜牺牲生命。

孔子认为,人生必有一死,死固然可惜,但是“仁”比生命更重要,当二者不可并存的时候就应当杀身而成就仁。

孟子继承此说,提出了“舍生取义”,这种思想强调道德价值高于自然生命,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部分,塑造了民族性格。

6.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意思是指: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道”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不是永恒至上的“道”。

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解读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带领读者了解其中的精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这两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这种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反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方面,比如尊重自然、崇拜天地、崇尚自然美等。

中国人相信,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观念。

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和行动。

道是指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法是指人们根据道来制定的规范和法则。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遵循道的指引,与自然和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孔子和老子是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和“礼”,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而老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除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比如墨子、荀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和平相处。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善恶之辩,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善恶不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命题解读一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一)从先秦到近代,在中国哲学中存在着鲜明的唯我主义传统,这就是马哲中所称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

这是一种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为物质观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有两个缺点: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原初物质”如火、水、原子、元气、五行等等,把问题简单化了。

(二)代表命题思想1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相传伏羲氏画八卦时所用的方法,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重视对于客观物质的观察,而八卦也是对自然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再本质上是正确的,又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

2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这是《左传》中评述《周易》象数体系的一段文字。

虽比1更明显的体现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依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3 “和实生物”、“以土与金、木、水、火、土杂以成万物”这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的。

出于《国语》,它体现了在肯定物质客观实在性基础上,又强调了矛盾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代表4 “水是万物之本”和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观点相同,出自《管子。

水地篇》。

该观点和管子“精气论”一样,排除了神灵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干预,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水、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中国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都有所表现,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一)客观唯心主义概述: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即虚构出来的离开人和物质世界的“天”、“道”、“理”等等,说成是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

代表命题1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这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其哲学意义是说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它是脱离了人和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

董以次为哲学基础,处处伸张天意,建立了以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君权神授”、“人副天数“、”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唯心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这是晋时王弼的哲学观点,是他“以无为本“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代表命题,其哲学含义是说“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

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

他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3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其哲学含义是理存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又存在于天地万物完全毁掉之后,天地万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终,只有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独立的。

这样的理即不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不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只是虚构出来的一种精神。

把这种精神看作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体现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主观唯心主义概述: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在哲学中,表现在把“心”这类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事实。

代表思想:1 “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这是西晋傅玄的观点,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具体说来,这是承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观点,但却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2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宋代“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

其特点是把宇宙与心合一,哲学立场是用主观精神取代或抹杀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和张九成的“天下万事皆自心中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刘宗周的“通天地万物于一心”一样,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概述: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反的观点或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中国哲学中有着悠久的辨证法传统,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同时搀杂着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

代表命题:1 “归根日静”这是辩证法大师老子的命题,意思是把发展变化中一切事物都归结为静态,从而否认了运动视是绝对的观点,走上了形而上学,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

2 “不相容之事,不可两立”这是韩非子的观点,它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本质区别,确定了界限;缺点在于把这个区别绝对化了,从而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同一性,成为形而上学的观点。

3“旋岚(狂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这是东晋僧肇的观点,它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是指凡是从现实观点看来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甚至处于剧烈变动状态中的事物,他都认为安静异常,根本不存在运动变化。

这是典型的静止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另外,要注意这类观点的前提是唯心主义,佛教首先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幻象,佛教的形而上学自然会把运动看作幻象,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哲学观点。

四中国古代辨证法思想概述:中国哲学史有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其特点是:1)同朴素唯物主义有机结合。

就是说,唯物主义在论述元气阴阳动静之理时,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2)同社会发展相结合。

就是说在社会历史观点上体现出强烈的辩证法思想,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

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改革家,他们总结改革思想,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如“变古易常”,“礼法以时而定”,“制度各顺其宜”,“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都是社会辩证法的具体命题。

3)和人生观自身修养的结合,体现出丰富的人生辩证法。

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

代表命题:1 “无平不陂(不平坦),无往不复“这是《周易》中提出的命题,具有矛盾转化思想的萌芽。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这是《史记》中评价管仲的一句话,指出管仲把矛盾转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从而在齐国的社会的改革中取得成绩。

它揭示了矛盾双方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齐国大臣偃婴论述肯定与否定关系的话。

它体现了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关系。

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具有辨证否定观的萌芽。

4 “物生有两”,“皆有陪贰(次,辅)”这是《左传》中记载的史墨的观点,含义是说任何事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而且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次两个方面构成,他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从马哲的角度分析,上述观点是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将矛盾上升到事物的普遍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水平。

这种矛盾的对立观在哲学史上必然发展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

5 “执两(两端)用中”这是孔子的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两即两端,也就是承认事物都有他对立面的矛盾,但空子的解决方法与史墨不同,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采取折中的办法,无过之,无不及,不要做的太过也不要作的不够。

可见史墨强调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而空子强调的是维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这是二人的根本差异。

6 事物发展中,“有因、有循、有革、有化”这是汉代扬雄关于继承(因、循)和发展(革、化)的观点,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也有变革,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现了即克服又保留的辩证法思想。

从而批判了单纯的因循守旧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7 “五行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这是王安石论述矛盾问题的观点,他非常明确的表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并把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看作是事物变化的源泉。

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耦)。

但上述观点依然是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具有朴素的直观的弱点。

8 “动非自外”、“两不立,则一可不见;一可不见,则两之用息”这是宋张载的两个哲学观点,前者体现了内因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内部的原因才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但该命题没有进一步揭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后者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同分割的观点。

这也是著名的“一物两体”的观点。

9 “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是明末清初辩证法大师王夫之的观点。

肯定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

10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这种变化日新的观点也是王夫之提出来的。

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哲学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宇宙的基本准则,到了近代这种发展进化的观点成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法则。

该命题提出了新陈代谢的理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因为前者要“荣”,而后者则“枯”,是一个较为简明深刻的哲学命题。

五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思想中国再这方面的杰出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二是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知行观”。

(一)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国哲学有对二者的说明。

也有对二者关系的朴素表达,但缺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哲学论证。

代表命题有“1 “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这是战国《墨经》中对认识的简明定义。

他认为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接触,并且在第二句话中进一步指明认识是主体与物接触并将无物反映(貌)出来。

上述观点是典型的反映论思想(注意:“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个判断),他的基本精神是客观事物作为认识对象,肯定了认识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内容,以后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以不同的形式肯定了这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