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不当的人类行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引入变得迫切。

本文将试论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关系,并探讨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平衡: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 物种多样性:生态学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和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本地植物,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3. 循环利用:生态学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注重废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1. 植被规划与设计:植被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思想在植被规划与设计中强调选择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以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水池的设置:生态水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生态水池,可以增加水资源的供给和保护水质,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条件。

生态水池还可以吸收并净化园林中的雨水,减少洪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3. 生态景观的生态恢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恢复和保护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4. 生态交通系统的设计: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还涉及到交通系统的设计。

合理规划和设计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环保的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刍议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

刍议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

刍议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摘要:随着现在的规划发展,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进行建设的合理开发的前提,更是发展城市经济建设的主要保障,而城市测绘技术的使用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测绘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整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规划后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等都离不开城市的测绘。

而这几年的城市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测绘技术;城市规划;必要性一,城市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一个城市当中,对于加强城市测绘数据的提升很有必要,因为城市测绘数据的统计能够一个城市地表的各要素全面的反正出来包括大小、环境、位置等重要信息都可以表现出来。

而且城市测绘可以实现行政区域的有效识别及划分,对于城市控制网的布设以及加密工作中,可以对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其有序的进行。

还可以提供多比例尺的地形图,这就能够满足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使用要求,在建设用地领域,测绘技术还能根据设计要求来实现相应建设用地的准确划分,为用地监控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行政执法工作也离不开地形的测量以及综合管线的测量,而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工作更为重要,要想做好城市管理就要做好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此可以通过依法测绘来实现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城市测绘中,数据使用对于现代化来说是常态,同样对于城市规划也是一份重要的信息,因为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对城市下次的规划准确性提供了一份保障。

二,测绘技术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一座城市合理、健全的的规划与建设,测绘都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整体规划、布局还是城市规划后具体的落实与实施过程都与测绘紧密联系的。

2.1城市的整体规划需要测绘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城市、地籍以及房产测绘进行测量观看,城市测绘数据主要是反映城市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诸多要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它的重要信息。

自然灾害与城市脆弱性研究

自然灾害与城市脆弱性研究

自然灾害与城市脆弱性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无论是地震、洪水还是飓风,都可能给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城市脆弱性研究旨在理解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弱点和脆弱性,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从城市脆弱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脆弱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承受能力的弱点和易受损程度。

城市脆弱性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自然因素: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脆弱性。

例如,位于地震带的城市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而低洼地区的城市则更容易受到洪水的袭击。

2.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脆弱性有重要影响。

人口密集的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人员疏散和救助工作将更加困难,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也往往缺乏应对灾害的资源和能力。

3. 城市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建筑布局、防灾设施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的脆弱性。

4. 社会组织和治理:社会组织和治理能力对城市脆弱性的减轻至关重要。

有效的应急预案、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都能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当前研究现状城市脆弱性研究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许多进展。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场景模拟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城市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

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学者们不仅关注灾害本身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还注意评估城市系统的承受力和应对能力。

通过评估城市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脆弱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状态。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城市脆弱阶段的划分,从而提出精细化的防灾措施。

不同阶段的脆弱性特点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城市脆弱性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和综合应用。

生态统筹、城绿融合、魅力驱动——试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体系建构

生态统筹、城绿融合、魅力驱动——试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体系建构

14吴 岩1984年生/男/河南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行业政策(北京 100044)于 涵1984年生/男/江西人/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北京 100044)王忠杰1975年生/男/黑龙江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区与园林生态绿地规划、滨水地区与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北京 100044)近年来,国家层面推进规划体系改革,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影响风景园林规划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谋划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工具,是个多层次、多类型的规划体系[1]。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吴 岩 于 涵 王忠杰*WU Yan YU Han WANG Zhongjie*生态统筹、城绿融合、魅力驱动——试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体系建构Ecology Coordination, Urban & Green Space Integration, Charming Landscape Driven—Discussion abou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System ’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摘要生态空间类规划、绿地系统类规划、风景名胜区类规划是风景园林学科主导的三类传统规划,国家层面的规划体系重构为之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与机遇。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发布时间:2021-09-06T16:03:58.56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作者:哈力力·马开郎[导读] 自然保护地的是我国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生态保护、统筹发展的划分原则,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其所承载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始终处于可保护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对于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阿合奇县林业和草原局(林管站)哈力力·马开郎 843500摘要:自然保护地的是我国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生态保护、统筹发展的划分原则,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其所承载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始终处于可保护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对于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保护地整合是一项涉及层面广、突出问题多、耗费时间长的重要工作,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有效落实,各级政府明确出台了各地的实施方案,全国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法制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风险防范和海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的立法。

为加快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保护生态环境立法的现状来看,自然保护区立法既是生态文明立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生态环境立法的一个明显空白。

《自然保护区法》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它肩负着为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的重大责任,加快立法进程更为紧迫.1自然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国作为古代文明,从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大量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在出现,许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正在遭到破坏,甚至被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某些功能正在逐步削弱。

地理要素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地理要素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地理要素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地理要素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限制作用。

无论是自然地理因素还是人文地理要素,都对城市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着影响。

以下将从地理要素的角度探讨地理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限制1.地形地势地形地势的不同对城市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比如,山区地势复杂,交通网络建设困难,这限制了山区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而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2.水资源水资源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城市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资源不均衡分布引起城市发展的差异。

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而一些地区则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对城市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高温、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不利于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因此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城市的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相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人们定居和发展。

二、人文地理要素的限制1.历史遗存历史遗存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然而,历史遗存的存在也可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限制。

一些古城市由于历史原因规模较小,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限制。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如何与现代城市需求协调发展成为挑战。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需要更多的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这对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有一定的限制。

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可能面临缺乏劳动力和市场规模的问题。

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构成了地理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投资和资源,城市发展困难。

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要素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地势、水资源和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地理要素如历史遗存、人口密度和社会经济因素,都对城市规模、速度和方向起着限制作用。

城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与解析(第四版)1_12章

城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与解析(第四版)1_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

试论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作者:戚晓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历史革命局限,探寻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原因。

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汲取以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的积累,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提出包括了对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特殊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革命;地理自然环境;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科学地、严格地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影响华夏民族命运、影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自然环境作为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当然,强调地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不是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地理自然环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本文从地理自然环境的角度入手,探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如何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一、马克思主义对地理自然环境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在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中,地理自然环境一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如下的论述:“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1]“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明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把地理自然环境同生产力联系起来,进而说明地理自然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是马克思与他之前的资产阶级学者的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01 绘画084 肖俏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靠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

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

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熟悉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间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放行,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重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城市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
的生存环境,将城市绿化事业推向城市自然环境的新阶段。

而城市绿地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城市景观风貌应该与当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相适应,这正是“天人合一”规划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我们居住的每一座城市应该独具魅力,要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城市,如同机器生产的产品一样,是极其轻易被人们所遗忘的城市。

于是,城市的形象工程便应运而生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形象工程又是什么样子呢?城市的治理者们都喜欢用一种自豪的口气说他们那里新建的市场或广场比某某城市的那个还要大,还要好。

地方领导不懂得用城市规划的专业眼光来看待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致使劳民伤财及毁坏城市风貌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实例介绍自然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以四川省雅安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作例,介绍自然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起的重要作用。

雅安市是四川省闻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

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

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

雅安市政府希望在规划设计时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

规划地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

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

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

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美丽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

这些自然因素和人文景观结合,产生的就是现在看到的三雅园。

三雅园的中轴广场位于公园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临青衣江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采取台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
面:现场地形北高南低,延续青碧嘴山体的山形地势,恢复已经破坏的山水格局。

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

八字形山体的谷地就是中轴文化广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风水的格局。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将这一特色引入到园林中来以形成浓郁的地域山水特色。

在设计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现场内部的一条浇灌暗渠,水流常年不断,水源来自碧峰峡,水质非常清洌。

将这条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衬底,溪内放置雅鱼浮雕石,由于碧峰峡的溪水水温较低,或许可以放养一些冷水鱼,以增加游客的雅兴,这条主渠道定名为“雅鱼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鱼进贡,杜甫诗词。

来自雅鱼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别流淌到位于中轴文化广场两侧的中心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山林的亲切。

三、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是否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没有居民的如住,城市就不足以产生,可见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远古时代,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生,于是野果丰富、狩猎动物活动频繁、取水方便,而且有利于反抗猛兽攻击的地域,便成为人们的居住地;进入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来
源是小麦、大米等农作物,所以选择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带居住;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向集镇、城市聚居,以获取便利的生活设施和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服务。

时至今日,污染严重、环境变坏、再加上人口增多、资源缺乏等现象的出现,使城市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较以往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从而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

然而,目前许多居住区在建设中,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够重视,绿化建设随心所欲,绿量少,植物配置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居住小区内加强绿地规划,使绿化得到延伸,使绿地长厚、长宽、长高,河滨豪园绿化就是一例,其屋顶绿化加上垂直绿化及地面的高大乔木形成用宿根花卉,例如紫露草、醉鱼草、鸢尾等招蜂引蝶;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腊梅、桂花、薄荷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层次、明显的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漂亮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构成了一个绿色链,成了苏州河边绿带的代表。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熟悉身边熟悉而又生疏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

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才应。

生态保护是一个地方的象征,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最强有力的自然因素,文化名人的头像布满了文化气息,草坪中随意的几块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

在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

自然因素在景观规划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