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中成药的合理联用及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联用及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联用及禁忌来源:中国药店(zgyd666)作者@邱娟中成药由于各成分固定,有时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病情,往往需要依据病情联合用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但是,中成药联用在临床上运用得当可取得预期的疗效,若不合理用药则可产生不良的作用,比如违反“十八反”“十九畏”原则;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联合应用,导致毒性叠加;不符合辨证论治原则的联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之间的联用,等等。

中成药的合理联用(一)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用1.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2.归脾丸+人参养荣丸:明显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痉的功效,治疗心悸失眠、眩晕健忘。

3.脑立清胶囊+六味地黄丸:用于高血压病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

(二)功效不同的中成药联用1.二陈丸+平胃散:平胃散为辅药,燥湿健脾,增强主药二陈丸燥湿化痰的功效。

2.乌鸡白凤丸+香砂六君丸:香砂六君丸为辅药,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主药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的功效。

(三)两药联用可抑制或消除其中一药的副作用1.舟车丸+四君子丸:舟车丸为峻下逐水药,用于治疗二便不通,阳实水肿。

为使峻下而不伤正气,配以四君子丸。

2.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虚作喘,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兼见咽干烦躁者,当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以平调阴阳,纳气平喘,降低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的副作用。

(四)不同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的联用1.艾附暖宫丸+十香暖脐膏: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共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的功效,以治疗妇女宫冷不孕。

2.六神丸+冰硼散: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治疗咽喉肿痛。

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一)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1.附子与川贝、半夏含附子的中成药:主要有通痹类的大活络丸、尪痹冲剂、天麻丸、人参再造丸;含川贝、半夏的中成药:主要有止咳类的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

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学习指导几千年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为我们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化学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尤其是近年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中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日益扩大,新开发的中成药不断涌现,中西医合用的现象愈加普遍,中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药物都是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又可能在不正确的使用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中药也不例外。

因此,全面正确地向公众普及安全使用中药的知识,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熟悉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掌握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见中药的用药安全性》主要结合实地考察及广泛开展临床调研,综合医药报道文献,筛选出常用单味药,对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整理。

由于品种较多,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同类功效药不同品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学习的重点建议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正文中药是中国人发现的,数千年来为中国和周边地区人民的保健和医疗做出了贡献,近代以来更引起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注意,服务于更多人的健康生活。

随着中药使用的增多,其用药安全性的问题愈显突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正确安全有效的使用中药就成为人们急切要了解和掌握的。

毋庸置疑,中药在使用不当时会产生不良反应。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也属于用药不当。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多种,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两类。

毒性反应也称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身体较明显的功能紊乱和组织病理变化。

用药禁忌: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用药禁忌: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用药禁忌: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一、中成药的合理联用(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1.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证,以起到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脑立清胶囊(片)+六味地黄丸2.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

例如: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平胃散同用,可明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

乌鸡白凤丸为主药,辅以晋砂六君子丸,增强主药的养血调经之功。

3.中成药配伍应用,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舟车丸常配合四君子丸同用。

金匮肾气丸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

4.也有些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是因为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共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之效;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二)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心灯心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对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等病证,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对于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常用黄酒或白酒送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腰痛宁等,以行药势,直达病所;用于治疗便秘的麻子仁丸,宜用蜂蜜冲水送服,以增其润肠和中之效;滋阴补肾法的六味地黄丸,宜用淡盐水送服,以取其引药入肾。

二、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2.含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大活络丹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附子;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两者均含朱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两者均含有冰片。

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辨证论治和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牛黄解毒片联用,附子理中丸系温中散寒之剂,而牛黄解毒片性质寒凉,二者不可联用;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丸、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等合用,均属不注意证候的不合理用药。

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ppt课件

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ppt课件

2020/12/27
12
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三)服药方法
❖ 吞服 ❖ 冲服 ❖ 含化 ❖ 炖服 ❖ 调服 ❖ 吸入法 ❖ 鼻饲 ❖ 注射法 ❖ 外用法
2020/12/27
13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一)中成药之间 1、辩证准确,药证相符 《医述》:“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
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 斯用药当”。
34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成药引起的人体功能或器
官组织损害 ; 与中成药本身的毒性、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
因素有关; 分为急性中毒反应和慢性中毒反应。
2020/12/27
35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致癌作用 有的中药具有直接的致癌作用,如槟榔(槟 榔碱、水解槟榔)具有实验性致癌作用; 有的中药具有促癌作用,常见的有巴豆油、甘 遂中的大戟二萜醇类物质。
2020/12/27
38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 特异质反应 某些人因遗传原因在用药后发生的与药物的 作用、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 如有人在口服常规剂量的板蓝根糖浆之后发 生溶血反应,研究发现该症状与患者红细胞 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
2020/12/27
39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33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过敏反应 中成药引起的与抗原抗体结合有关的不良反应,
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组织损伤,又称变态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
大疱性剥脱性皮炎等,甚至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喘息、肝肾功能损害、溶血、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等。

中成药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中成药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中成药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内容
使用中成药要注意忌浓茶、忌油腻、忌生冷、忌辛辣
等事项。

1.忌浓茶:
因浓茶中含有较多鞣酸,若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喝浓茶,会影响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作用,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服用中药前后间隔2-3小时喝茶为佳,且需避
免茶水过浓,必要时也需减少牛奶、豆奶的摄入。

2.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黏腻,不利于调畅气机、运化水湿,影响
胃肠道消化及吸收,与中药同时服用时会影响药效。

且部
分高血脂、高血压及消化功能不佳的患者,更需注意中药
与油腻食物不可同时服用,如五花肉、油炸类食物。

3.忌生冷:
包括冷藏饮料、冷冻食品、寒性水果、生冷蔬菜以及
未经处理的肉类等,此外,冰淇淋、萝卜、梨子、冬瓜等
生冷食物对胃肠道刺激较大,也不宜与中药同时服用。

4.忌辛辣:
辛辣类食物如辣椒、葱、蒜等,通常性温热,易耗气
伤津,与中药同时服用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

浅谈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浅谈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浅谈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浅谈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3 宋 萍 , 赵 立 , 1] 杨 包锦 渊 . 箭 锦 鸡 儿 化 学 成 分 的研 究 [ . 鬼 J J
华西 药 学 杂 志 ,0 9 2 ( ) 8— 8 . 20 ,4 4 : 13 2 3
【4 S N igY N izo , U Jn A tu glat i 1】 O G Pn , A G Xnh uY u . n fna cv y i it
应用 中 的注 意事项 . 可供 临床 用药参 考f 1 】 。
2 中成 药联用 时 的重复 用药及 毒性 成分 的“ 蓄积”
21 重 复 用 药 .
4 药性 相反 中成 药联 用的 配伍禁 忌
临床 常用 的补 中益气丸 有补 中益气 、升 阳举 陷 的作 用 , 与木 香 槟榔 丸 等 降气 药 同用 , 升 一 降 , 若 一 药效则 相互 抵消【 6 】 外 , 温 中散寒 的附子 理 中丸 。另 将 与性质寒 凉 的清热 泻火 药牛黄 解毒 片联 用 .两者 药 性 相反 。 当属使用 禁忌 。这 种现象 经 常发生 , 也 有些
的不 良反应 已经 引起 了人们 的重视 ,但 由于 中成药 组方 复杂 , 在临 床使用 中逐 步发现 , 非所 有 中成药 并 都 能联合使 用 ,几种 中成药联 用时 同样存 在一些 容
易被 忽视 的配伍禁 忌 。 1 含“ 十八反 ” “ 九畏 ” 、十 药昧 中成 药 的配伍 禁忌
[ . 海 : 海 科学 技 术 出版社 ,0 2 3 3 3 4 M1 上 上 2 0 :4 — 4 .
o t oapn o aaaajbt (a1 pif .hn fpe crasf m C rgn aa pl)orJ C i r r u . .]

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同时使用的配伍禁忌不容忽视(一)

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同时使用的配伍禁忌不容忽视(一)

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同时使用的配伍禁忌不容忽视(一)所谓配伍系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配伍用药可以协调药物的偏性,兼顾患者用药的整个病程,适应复杂多变的个体特异性。

配伍适当,可以增强药物疗效或减制毒性。

反之,如果配伍不当,就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在配伍用药时,汤药、饮片还比较容易甄别,但如果医生开具了中药饮片处方后又开具了中成药处方,中药饮片与中成药之间有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且由于中成药多为复合制剂(多种药味组成),也就更增加了配伍用药的复杂性。

本人作为药师在日常的司药工作中,发现医师和药剂人员比较注重中药汤剂的配伍禁忌,而忽视了同时开出中药汤剂与中成药可能发生的配伍禁忌,即:医生开出中药汤剂的处方中不存在着配伍禁忌,但同时并开的中成药中含有的中药成份与中药汤剂中某些中药同用会引起药物的配伍禁忌。

众所周知,单味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在方剂中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作用,组方时首先充分考虑单味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中药与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单味药那样显而易见,然而它确实存在,也较复杂,应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轻者降低疗效,重者给患者身体造成损害。

《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局颁药品标准注意事项]中有关不宜同用药的规定:(1)川乌、草乌、附子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瓜蒌同用(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瓜蒌还包括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

(2)甘草不宜与京大戟、甘遂和芫花同用。

(3)藜芦不宜与人参(包括各类人参)、人参叶、西洋参、党参、苦参、丹参、玄参、北沙参、南沙参及细辛、赤芍和白芍同用。

(4)巴豆、巴豆霜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5)丁香不宜与郁金同用。

(6)芒硝不宜与三棱同用。

(7)肉桂(官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8)狼毒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从《中国药典》规定的不宜同用药品种来看,没有突破“十八反”和“十九畏”规定的品种,与其相比不同的是硫黄与朴硝、甘草与海藻、人参与五灵脂未做不宜同用的规定。

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分析

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分析

4 使用 注意 ①阴虚阳盛 ,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②根据张子和 Ⅸ 儒 门事亲》的 “ 十人反歌 ” 川乌不宜与贝母 、半夏 、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
用。但古今 已 有不少反药 同用的文献记载 ,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
通 之力较弱于 川乌。草乌头 :毛 良科北鸟头 的干燥根 ,性 能、功效、
服一般应炮 制用 ,生品 内服宜慎 ,服药后宜多喝水,少食酒 、茶等刺激 性食物 ,酒浸 、酒煎服易中毒 ,应慎用 ,不宜过量 ,宜从小剂量 开始逐
关白附为毛茛科 乌头属植物黄花 乌头的母根及子根 。有毒 ,也 叫白附
子 、节 附 、两头尖 、竹节 白附。有燥 湿化痰、祛风止痉 和解毒散结 的 作用 ,内服用量1 . 5 ~6 g 。而 白附片是附子的加工品 ,毒性不如 附子 , 有小毒 ,是 大温热之药 ,内服可用到3 ~5 g ,应先煎 、久煎 。
【 关键 词 】 中成 药 ;联 用 ;配伍 禁忌
中 图分类 号 :R 2 8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2 )3 4 - 0 2 7 5 — 0 3
中医 自古 以来就是 我国人 民的主要医疗 手段 ,在一段 时间 内虽然 发展 比较缓 慢 ,但是 中医理论 的博大精深 在最近几年 又重新得到 了大 众认 可 ,在很大 程度上避免 了西医疗法 的弊端 ,而充分 发挥了 中医治
随着社 会的不断 发展 ,人们对健康 的认识程度不 断增 加 ,特别是
随着人们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 ,许 多高血糖 、高血脂疾 病的发生 、人 口老龄化带来 的各种疾病 ,都促使 人们不再单 单选择 西医 ,更多 的是 选择 中西 医结合 的方式进行治疗 ,某些慢性疾病 的患者 ,会完全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2、互相协同,增强疗效
冬虫夏草+卡马西平 协同抗心律失常。 金银花增强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抑制。 镇静催眠药与逍遥散联用可提高对失眠症的 疗效。 补中益气丸与环磷酰胺合用,降低毒性。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3、取长补短,降低毒性
十全大补汤、复方阿胶浆治疗结核病人服用 利福平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小青龙汤、柴胡桂枝汤对Ⅱ型Ⅳ型变态反应 具有明显抑制的作用 小柴胡汤、人参汤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 制作用
中成药的配伍宜忌与不良反应
一、中成药的现状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 按固定的处方,依据一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 产的中药制剂 。 特点: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携带方便、起效 快。 现有中成药厂600余家,生产的中成药品质4000多 个,40多个剂型,年产值百亿元以上。 被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医疗保险 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中成药品种共1462 个。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药品质量的问题 1.1缺乏药材质量标准,品种混乱 中药由于产地不同而导致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关木通→马兜铃科马兜铃的藤茎→马兜铃酸→易 致肾损害; 川木通→毛茛科灌木小木通的藤茎→不含马兜铃 酸; 北豆根→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有小毒; 广豆根→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毒性较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特异质反应
某些人因遗传原因在用药后发生的与药物的 作用、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 如有人在口服常规剂量的板蓝根糖浆之后发 生溶血反应,研究发现该症状与患者红细胞 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继发反应

中成药制剂中存在的问题
辅料品种缺乏
中成药的基础性研究薄弱 制剂设备不完善,制剂的生产不够规范化和
自动化 饮片质量不一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一)药物处方 方剂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以中医 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组方原则,在辨证论 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药物,妥善配伍而 成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一)中成药的用量
需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异,合理确 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二)服药时间 口服药一般每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 0.5-1小时服用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适宜在空腹时服用; 消食导泻药及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适宜饭后服用; 驱虫药适宜清晨空腹时或晚上睡前服用; 安神药适宜睡前服用; 调经药适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祛痰药适宜饭前服用; 呕吐病人应少量多次服用; 平喘药适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 急性病,可以不拘于时候服用 。
(二)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1、主药(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药物 2、辅药(臣药) 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症的药物 3、佐药 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4、使药 引经药、调和药
二、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及原则
(三)组方的灵活性 每一首方剂中主药是必备的,但不一定每 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一定 每味药只起一种药理作用。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致畸作用
常见的致畸作用的中药有百合、苦参、杏仁、 桃仁、郁李仁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 如罂粟碱类药物具成瘾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首剂效应
某些中药开始使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 尚未能适应而引起的强烈难易耐受的反应。 如决明子有缓泻的作用,而首次使用该药时, 某些人会引起腹痛、腹泻。
三、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药传统剂型
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 剂、胶剂、膏药等 中药现代剂型 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 剂、气雾剂、喷雾剂、注射剂等等
现代中成药剂型选择的原则
三效:速效、高效、长效
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
便)
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3、中成药的毒性成分所致 有毒性的中草药大约487种,大毒药50种,致死量在 1g以下的极毒药22种; 国家管制使用的中药28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 霜、生川乌、红升丹、生千金子、生半夏、斑蝥、青娘虫、 洋金花、生天仙子、生南星、红粉、生藤黄、蟾酥、生白 附子、生附子、水银、生巴豆、白降丹、生马钱子、生甘 遂、雄黄、生草乌、红娘虫、雪上一枝蒿、生狼毒、轻粉、 闹羊花。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2、B型中成药不良反应 与药理作用无关,与药量无关、难预测、 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包括:过敏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3、C型中成药不良反应 长期用药后,潜伏期长,难预测,影响 因素多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副作用 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成药的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1、四环素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 中药联用 四环素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吸收 减少,疗效降低。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2、磺胺类药物不宜与含有有机酸的中 成药联用 有机酸酸化尿液影响乙酰化物的溶解度,造 成肾脏损害。
(二)中成药与西药之间
3、含鞣质的中成药不宜与异烟肼、维生素B1联 用与鞣质结合形成鞣酸盐沉淀,减少吸收,影响疗效; 4、氨茶碱、帕吉林不宜与含麻黄的中成药联用, 氨茶碱、麻黄碱均有中枢兴奋作用; 5、胃蛋白酶不宜与抗酸中成药联用; 6、乳酶生不宜与抗菌中成药联用; 7、洋地黄不宜与含钙类的中成药联用; 8、异丙肾上腺素不宜与含三七的中成药联用。
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应用含麻黄的中成药平喘而引起的心悸、
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过敏反应 中成药引起的与抗原抗体结合有关的不良反应, 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组织损伤,又称变态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 大疱性剥脱性皮炎等,甚至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喘息、肝肾功能损害、溶血、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等。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诱发的反应。 如服用大黄、番泻叶、麻仁丸等导泻药物而 致的肠液丢失,使维生素B缺乏引起口腔溃疡。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停药综合症
由于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与该药物治 疗作用相反的效应。 如服用大黄、番泻叶、麻仁丸等进行通便, 但突然停药而引起的便秘。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药品的用法、用量不正确 用法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执行。 注射剂尤其要注意,胃肠刺激大的药物需饭后服 用;外用的不可内服。 使用的剂量过大,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过长的疗程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的原因。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2、含麻黄的中成药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同时对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 失眠、不安。 禁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并用也忌与扩张冠脉 的中成药联用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3、含朱砂的中成药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朱砂→硫化汞
长期服用或并用,易蓄积中毒 与含溴离子、碘离子的中成药合用,生成溴 化汞、碘化汞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3、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使用中成药的时间长短 病情向愈,中病即止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二)中、西药之间
1、病证结合,合理运用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标本兼治、相辅相成。
如:肾阳虚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 时加服壮阳补肾药(淫羊藿、巴戟天、附子等),可使肾上 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增强,起到补肾固本止咳的作用。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6、患者的病理因素; 7、医生方面的因素; 诊断不确,辩证有误,导致用药失当,以致 发生药源性损害。
2、了解中成药的主要成分、用法、用量、配伍 宜忌等
黄药子 肝毒性→肝损害 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马兜铃酸→肾毒性→肾 损害 蟾酥→心脏损害、心律失常 马钱子→神经系统损害 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附子(乌头碱)↑ 含乌头的中成药与含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药物 配合使用(十八反)
五、中成药的配伍原则
4、减少药量,缩短疗程
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毒性 较大,加用雷公藤可减少其用量,缩短疗程。 抗癫痫药与柴胡桂枝汤联用,可减少西药的用量和 嗜睡、肝损害等副作用。
六、中成药配伍宜忌
(一)中成药之间 1、含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中成药与其他 中成药的相互作用 乌头碱中毒剂量0.2mg,致死量2.5mg 瓜蒌、白及、白蔹等能增强乌头碱的毒性 乌头类中药和半夏、贝母对中枢神经系统均具有麻 痹作用,配伍使用,毒性增加。 川乌、草乌加卤巴炮制,含多量Ca,增强心肌收缩 力,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同时含有的乌 头原碱,具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片、蟾酥丸等合用, 增加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可导致心律失常。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2炮制不当 水飞法→可溶性汞和游离汞↓毒性↓ 朱砂炮制 球磨法→游离汞游离汞↑毒性↑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四)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3制剂工艺不尽科学合理: 制剂的稳定性不够,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 1.4药品保管不善以及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污染。 保管不善引起变质、霉变、导致致病菌和真菌污染和 化学元素污染,尤以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较为严重。
七、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三)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成药引起的人体功能或器 官组织损害 ; 与中成药本身的毒性、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 因素有关; 分为急性中毒反应和慢性中毒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