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

化湿药
化湿药

化湿药

第五章化湿药

【导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苍术、厚朴、广藿香、砂仁4味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常用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熟悉白豆蔻、佩兰2味药的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草豆蔻、草果豆的功效与主治;厚朴花、砂仁壳、豆蔻壳为参考药。

3.掌握藿香与佩兰、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内容】

一、含义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二、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辛香温燥,主归脾胃经,善芳化燥除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

三、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此外,本类药物通过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温、阴寒闭暑、湿温等亦可选用。

四、配伍应用

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大多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又为其有效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广藿香

l.化湿醒脾——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健胃之功效。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每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

2.化湿解暑——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本品有化湿醒脾、和中止呕、解暑发表之功,常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1)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常与紫苏、厚朴、半夏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

(2)治湿温证。若为湿温初起、邪漫三焦,常与白豆蔻、杏仁、黄芩等同用;若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证属湿热并重者。常与黄芩、滑石、茵陈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止呕——用于呕吐。

本品既善化湿,又能和中止呕,用于呕吐,对湿浊中阻者尤为适宜。

(1)治湿浊中阻之呕吐。单用即可,如与半夏配伍则效果更佳。

(2)治寒湿呕吐。常与丁香、白豆蔻等同用。

(3)治湿热呕吐。

常与黄连、竹茹等同用。

(4)治妊娠呕吐。常与砂仁、苏梗等同用。

(5)治脾胃虚弱之呕吐。常与党参、白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表证夹湿之证等。

用法: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解暑之力较强,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佩兰

1.化湿和中——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凉,入脾胃肺经,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与藿香相似,亦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1)治湿阻中焦证。常与藿香相须为用,并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

(2)治脾经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轻者单用,重者常与黄芩、滑石、栀子等同用。

2.解暑——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本品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1)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

(2)治湿温初起。常与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藿香与佩兰功用对比

藿香与佩兰均辛香入脾胃而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初起及暑湿证等,常相须为用。然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及表证夹湿;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佩兰则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善治脾经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或口苦等证。

苍术

1.燥湿健脾——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辛苦性温燥散,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为湿滞中焦证之常用药,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证。

(1)治寒湿阻滞中焦证。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2)治痰饮或湿溢水肿。常与陈皮、茯苓、生姜皮等同用。

(3)治湿热水肿或湿温。常与黄芩、黄连、滑石等同用。

(4)治湿浊带下。与白术、茯苓、芡实等同用。

2.祛风湿——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功能祛散风湿,用于风湿痹痛,湿热痿证。

(1)治风湿痹痛。以湿胜者尤宜。常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同用。

(2)治湿热痹痛。常与黄柏同用,如二妙散;或与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苍术汤。

此外,还可用于湿热下注之痿躄、湿疮湿疹及脚气肿痛等。

3.发表——用于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本品长于胜湿,又兼发汗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1)治风寒表证夹湿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同用。

(2)治风热表证夹湿者。常与荆芥、防风、金银花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如角膜软化症),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厚朴

1.燥湿行气——用于湿阻中焦证。

本品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经

,功善燥湿、行气,为消除湿滞痞满之要药。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痞腹满、不思饮食、呕恶吞酸、倦怠便溏等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2.消积——用于肠胃积滞。

本品入大肠经,能下气宽中、消积导滞,为治食滞胀满所常用。

(1)治肠胃积滞之大便秘结。常与枳实、大黄同用,如厚朴三物汤。

(2)治热结肠胃之大便燥坚难下。常与大黄、芒硝、枳实等同用,如大承气汤。

3.平喘——用于痰饮喘咳。

本品兼入肺经,既能燥湿而化痰,又能下气而平喘,用于痰饮喘咳。

(1)治宿有喘病,又新感风寒而发。常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治痰湿内阻之胸闷喘咳、痰多清稀。常与苏子、橘皮、当归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

苍术与厚朴功用对比

苍术与厚朴均辛苦温燥,治湿阻中焦诸症。然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用;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宜之,并治脾胃气滞证。此外,苍术还能祛风湿而除痹,兼发表、明目,治风湿痹痛、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兼治湿浊带下、湿疮、湿疹及脚气肿痛等。厚朴能消积,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结;善平喘,治咳喘痰多。此外,苍术还可

砂仁

1.化湿开胃——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散,入脾胃经,有良好的为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证属寒湿气滞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证兼脾气虚弱者。常与木香、人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

2.温脾止泻——用于脾胃虚寒吐泻

本品能开胃止呕,温脾止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炒白术等同用。

3.理气安胎——用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本品能行气安胎,用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1)治妊娠气滞恶阻之呕逆不能食。单用本品炒熟研末服,配生姜、陈皮、竹茹等。

(2)治妊娠气滞之胎动不安。常与苏梗、陈皮、香附等同用;兼体虚者。常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如泰山磐石散。

用法:入汤剂宜后下。

白豆蔻

1.化湿行气——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散,入肺脾胃经,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功善化湿行气,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1)治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治湿温病。证属湿温初起之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者。常与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证属邪在中焦、湿热并重者,常与黄芩、滑石、茯苓皮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温中止

呕——用于呕吐。

本品既能化湿、行气、温中,又善止呕,用于呕吐,多用于寒湿气滞所致者。

(1)治寒湿气滞之呕吐反胃。可单用为末服;也常与藿香、半夏、生姜等同用。

(2)治小儿胃寒吐乳。常与砂仁、甘草等研末同用,常掺口中。

用法:入汤剂宜后下。

砂仁与白豆蔻功用对比

砂仁与白豆蔻均芳香辛温,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证。然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药力虽较缓,但又可治湿温初起或邪在中焦等证。

草豆蔻

1.燥湿行气——用于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燥,入脾胃经,有燥湿化浊,温中止呕,行气消胀之功。善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常与半夏、陈皮、生姜等同用。

2.温中止呕——用于虚寒夹湿久泻。

本品能温脾燥湿而和中止泻。治脾虚有寒夹湿之久泻,常与炒白术、煨木香、煨诃子等同用。用法:不宜久煎。

草果

1.燥湿散寒——用于寒湿中阻证。

本品辛散温燥,有特异的香味,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散寒之功。善治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配伍。

2.除痰截疟——用于疟疾等证。

本品有芳香辟浊,燥湿除痰截疟之效,用于疟疾等证。

(1)治疟疾。证属寒湿偏盛者最宜,常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

(2)治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常与柴胡、黄芩、槟榔等同用。

《中药学》习题:芳香化湿药

《中药学》习题:芳香化湿药 一、 A1 型题 (1) 既能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湿的药是: A.厚朴 B.苍术 C.独活 D.羌活 E.防风 答案 B (2)用治外有风寒表证内兼湿阻中焦证宜选: A.藿香 B.白豆蔻 C.五加皮 D.砂仁 E.茯苓 答案 A (3)用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闷,腹痛及咳喘多痰宜选:A.佩兰 B.砂仁 C.厚朴 D.藿香 E.白豆蔻 答案 C (4)用治风湿痹证兼夜盲者宜选: A.苍术 B.砂仁 C.木瓜 D.白豆蔻 E.厚朴 答案 A (5)用治外感暑湿内伤生冷的病证,常选用的药是: A.青蒿 B.砂仁 C.厚朴 D.藿香 E.苍术 答案 D (6)既能化湿行气,又能温中止呕的药是: A.藿香 B.佩兰 C.白豆蔻 D.厚朴 E.苍术 答案 C

二、A2型题 (1)患者男50岁,身体困重,麻木,下肢浮肿,四肢痿软,运胫热气上腾,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宜选: A.白术 B.苍术 C.茯苓 D.薏苡仁 E.猪苓 答案 B (2)患者男60岁,身体困重,麻木,四体痿软,下肢浮肿,发热,胸痞脘闷,小便涩痛,苔黄腻脉细数,宜首选: A.苍术配茯苓 B.苍术配车前子 C.苍术配黄柏 D.苍术配薏苡仁 E.苍术配木通 答案 C (3)患者男,21岁,冒雨涉水,寒湿内生,胸腹闷胀,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肿,苔白腻,脉濡缓,宜选: A.香薷 B.苏叶 C.苍术 D.山药 E.甘草 答案 C (4)患者女,23岁,冒雨涉水,寒湿内生,胸腹闷胀,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肿,苔白腻,脉濡缓,宜选: A.苍术配白术 B.苍术配牛膝 C.苍术配白扁豆 D.苍术配石韦 E.苍术配木通 答案 A (5)患者男,27岁,过食生冷瓜果,而致寒湿内生,胸腹闷胀,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身重如裹,苔白腻,脉濡缓,宜选: A.厚朴 B.香薷 C.苏叶 D.甘草 E.山药 答案 A (6)患者,女,30岁,过食生冷瓜果,而致寒湿内生,胸腹闷胀,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身重如裹,苔白腻,脉濡缓,宜选:

中药执业药师考试练习题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 一、最佳选择题 1、既化湿行气,又温中止呕的药是 A.草豆蔻 B.厚朴 C.白豆蔻 D.广藿香 E.肉豆蔻 2、佩兰的功效是 A.燥湿、温中、行气 B.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C.化湿、解暑 D.健脾止泻、安胎 E.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3、为治疗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的是 A.白豆蔻 B.草豆蔻 C.藿香 D.厚朴 E.砂仁 4、治疗寒湿中阻或夹食积宜用苍术配伍 A.藿香、佩兰 B.厚朴、陈皮 C.厚朴、佩兰 D.佩兰、陈皮 E.藿香、陈皮 5、芳香化湿药具有的功效是 A.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 B.健脾止泻,安胎 C.祛风湿解表 D.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E.健脾养血,安神

6、苍术配伍黄柏主治的病证是 A.湿盛呕吐证 B.风寒湿痹痛证 C.湿热淋证 D.食积腹痛泄泻 E.湿热足膝肿痛 7、能下气消痰平喘的药为 A.厚朴 B.苍术 C.佩兰 D.草豆蔻 E.白豆蔻 8、利水渗湿药使用中应注意的是 A.热伤血络者忌用 B.阴虚津伤者慎用 C.脾虚者忌用 D.脾肾阳虚者不宜用 E.阳虚者不宜用 9、水肿起有表证者,除了应用利水渗湿药外还应配伍 A.宣肺发汗药 B.温补脾肾药 C.祛风除湿药 D.清热泻火药 E.凉血止血药 10、凡能通利水道、渗利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 A.理气药 B.活血祛瘀药 C.泻下药 D.祛风湿药 E.利水渗湿药 11、草豆蔻的功效是 A.化湿,解暑 B.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C.燥湿,温中,行气 D.健脾止泻,安胎 E.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12、湿浊内停无论寒热虚实或有无表邪皆可的中药是 A.藿香 B.佩兰 C.厚朴 D.苍术 E.白豆蔻 13、可以治疗暑湿、湿温初起的中药是 A.砂仁、白豆蔻 B.草豆蔻、白豆蔻 C.砂仁、藿香 D.苍术、佩兰 E.藿香、佩兰 14、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A.厚朴 B.藿香 C.白术 D.苍术 E.白豆蔻 15、可用于夜盲,眼目昏涩的中药是 A.独活 B.苍术 C.厚朴 D.佩兰 E.藿香 16、芳香化湿药使用中应注意的是 A.汤剂宜久煎 B.入汤剂应先下 C.入汤剂不宜久煎 D.多入丸、散剂

5化湿药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本题题干后的()内。 1.既能健脾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 A厚朴B苍术C独活D羌活E防风 2.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内兼湿阻中焦宜用() A藿香B白豆蔻C五加皮D茯苓E砂仁 3.用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闷,腹痛及咳嗽痰多宜选用() A藿香B佩兰C砂仁D厚朴E白豆蔻 4.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又能安胎的药物是() A苍术B佩兰C砂仁D厚朴E白豆蔻 5.功能化湿解暑的药物是() A苍术B佩兰C砂仁D厚朴E白豆蔻 6.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宜选用() A竹茹B木香C生姜D藿香E佩兰 7.白豆蔻的功效是() A化湿、解暑、止呕B化湿、行气、温中、安胎C燥湿健脾、祛风湿 D化湿、解暑E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8.用治中焦湿滞证兼风湿痹证宜选() A苍术B防己C五加皮D川乌E狗脊 9.用治外感暑湿及湿滞中焦证宜选() A金银花B生地C藿香D厚朴E连翘 10.能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的药物是() A草果B羌活C苍术D厚朴E独活 11.用治气滞之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宜选的药物是() A桑寄生B五加皮C艾叶D砂仁E杜仲 12.苍术、厚朴共有的功效是() A行气B健脾C消积D燥湿E平喘 13.化湿药主治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证B中焦气滞证C中焦湿热证D湿阻气滞证E脾虚水停证 二、多项选择题:从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答案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本题题干后的()内。 1.功能化湿止呕的药物是() A厚朴B砂仁C藿香D白豆蔻E苍术 2.厚朴常用治疗的病证是() A痰饮咳喘B肠胃积滞脘腹胀满 C湿阻中焦气滞不利之脘闷腹胀D气滞恶心呕吐E外感暑湿证 3.砂仁的功效是() A化湿行气B息风止痉C温中止呕、止泻D安胎E清肝明目 4.功能化湿的药物有() A佩兰B川芎C白豆蔻D砂仁E独活 5.化湿药的适应证是() A湿阻中焦证B暑湿C黄疸D痹证E湿温 6.具有化湿解暑功效的药物是()

药剂学第五章固体制剂

第十二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胶囊剂: 2.滴丸剂: 3.膜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A,错误的打B) 1.胶囊剂可使液态药物的剂型固体化。( ) 2.胶囊剂填充的药物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3.胶囊剂中若填充易风化的药物,可使囊壁软化;若填充易潮解的药物,可使囊壁脆裂。( ) 4.生产空胶囊的环境洁净度应达100 000级,温度10~25℃,相对湿度45%~55%。( ) 5.软胶囊囊壁由明胶、甘油、水三者所组成。( ) 6.软胶囊中的液态药物pH以2.5~7.5为宜,否则易使明胶水解或变性。( ) 7.滴丸剂常用基质分为水溶性基质、脂溶性基质和乳剂性基质三大类。( ) 8.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 9.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二醇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 10.膜剂制备可采用匀浆法、热熔法和复合制膜法。( ) 11.胶囊剂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 12.含油量高的药物或液态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 13.由于胶囊壳主要含水性明胶,因此,填充的药物不能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14.生产空胶囊的环境洁净度应达10 000级,温度l0~25%,相对湿度35%~45%。( ) 15.硬质胶囊壳或软质胶囊壳主要由明胶、甘油和水组成。( ) 16.胶囊剂不能延缓药物的释放,也不具备定位释药作用。( ) 17.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制成胶囊剂有利于掩盖其臭味,并减少刺激性。( ) 18.易风干、易潮解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利于提高药物稳定性。( ) 19.软胶囊囊壁的组成通常是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0.6):1。( ) 20.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和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 21.膜剂制备可采用匀浆法、热塑法和复合制膜法。( ) 三、填空题 1.硬质胶囊壳或软质胶囊壳主要由、、组成。 2.胶囊剂中充填的药物不能是或,也不能充填易或易的药物。 3.硬胶囊剂的制备分为的制备,制备与,等过程。 4.软胶囊常采用法和法制备。 5.A型明胶的等电点为pH ,B型明胶的等电点为pH 。 6.制备空胶囊时常加入、、、等增塑剂。 7.硬质胶囊壳主要由、、组成外,制备时一般还需加入、等,根据需要还可加入与。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湿药之藿香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湿药之藿香 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亦称芳香化湿药。 湿性粘滞,易阻滞气机,湿阻中焦,则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化湿药味多辛、苦,性偏温燥,主归脾、胃二经,功能行气化湿,健脾助运,主要适用于湿阻中焦之证。脾为湿困,运化失常而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苔厚腻。对暑邪夹湿或湿温初起者,亦可适用。又化湿药大多能行气,故脾胃气滞者,亦可选用。 湿有寒湿、湿热之分,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湿的不同性质进行配伍。寒湿者,配温里药;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应用化湿药时,常配伍行气药。脾弱则生湿,脾虚者应配补脾药以培其本。又湿性趋下,配伍利湿药,可使湿邪下泄,提高祛湿效果。 本类药物偏于温燥,易致伤阴,阴虚者应慎用。又其芳香,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藿香 《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h. et Mey.) O.Ktze 和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阴干。生用或鲜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等症:藿香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故适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呕吐、泄泻等症。藿香芳香辟秽浊而能和理脾胃,适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于暑湿症。藿香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又善于解暑,为解暑要药。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4.用于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本品既能化湿,又能解表,故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处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净,晒干,切碎用)、广藿香(产广东者,一般认为功效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鲜藿香(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于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藿香气味芳香化湿辟秽而和脾胃,性味辛温,散表邪而除表证,兼能解除暑邪,为夏令要药,鲜者尤佳。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第五章 解表剂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 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 课次:第X次课 课型:理论课 课题:第X节 授课日期:2017年X月X日星期X 授课班级:XXX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课次:第一次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3首,熟悉方剂2首,了解1首。 2.熟悉解表剂的含义、适用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各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运用;类鉴别。教学难点:1.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含义。 教学资源:1.教材:《美容中药方剂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丽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页码范围:第201页 ——第303页。 2.教学参考书: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P1--P351页。 3.教具:多媒体、粉笔。 教学步骤:课的准备(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的实施--- 课的小结(评估、总结)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演示 评估方法:提问、观察、讨论、作业 教学内容: 第五章解表剂 【课的准备部分】 (一)组织教学教师清点学生人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容方剂学》这个章节。学过中药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的实施部分】 一、概述 1.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2.适应证:外感表证;或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有表证者。 3.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4.使用注意: ①.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②.服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防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发挥。 ③.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宜饮热开水或加衣覆被,以助汗祛邪取汗以周身微汗为度。 ④.表邪未尽又有里证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可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一、概述 功效:发散风寒 适应证: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尖,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中药学(消肿散结)

---------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肌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抄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太阳经、后头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眉棱骨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阳明太阳经痛)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头顶痛) 辛夷:发表散风、宣通鼻窍 -------解表药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名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截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1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治痢之最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热退蒸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清热药2--------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痉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淤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淤利咽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大苦大寒)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清热药3----------清热凉血药-----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淤(无汗骨蒸) 赤勺:清热凉血、散淤止痛 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1-------清热泻下药----------- 2

中药学试题—祛风湿药、化湿药

1.治痹证,祛风湿药最常与以下何类药配伍(B ) A.补虚药 B.清热药 C.活血药 D.温里药 2.以下哪项不是独活的功效( D) A.祛风湿 B.散风寒 C.止痛 D.化湿和中 3.治痹证兼复感风寒感冒夹湿,头身酸痛沉重者,最宜选用( A) A.独活 B.威灵仙 C.防己 D.木瓜 4.既能祛风湿、通经络,又能止痛,还可用治诸骨刺在喉之轻症的药物是(B ) A.独活 B.威灵仙 C.川乌 D.木瓜 5.木瓜长于( D) A.祛风 B.散寒 C.止痛 D.舒筋 6.治湿浊阻滞中焦,吐泻转筋,首选:(C ) A.藿香 B.秦艽 C.木瓜 D.香薷 7.治疗湿热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D) A.羌活 B.独活 C.威灵仙 D.防己 8.治风寒湿邪所致的肢体酸楚疼痛,尤以上半身疼痛为主的最佳药物是(C ) A.狗脊 B.独活 C.羌活 D.防风 9.五加皮最宜用于: B A.风湿肩背痛 B.风湿日久,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 C.跌打损伤腰痛 D.湿热足膝肿痛 10.治肝肾不足,冲任不固,胎动不安、胎漏或崩漏下血,以下药物首选(B ) A.五加皮 B.桑寄生 C.防己 D.黄芩 11.以下哪项不是五加皮的功效( ) A.祛风湿 B.强筋骨 C.止痛 D.利尿退肿 12.以下哪项不是桑寄生的功效( ) A.祛风湿 B.健筋骨 C.补肝肾 D.利尿退肿 1.下面哪位药物具有化湿解暑止呕的功效:( B) A.苍术 B.藿香 C.草果 D.砂仁 E.白豆蔻 2.) 2.长于治疗湿滞中焦及外感风寒表证的药物是:() A.厚朴 C.防己 D.紫苏 E.藿香 3.) 3.行气燥湿平喘是下列哪位药物的功效:( C)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部分——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辨证信息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暑湿,兼治阴寒闭暑等。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又因其气味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广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 (1)湿阻中焦证。 (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或泡茶饮。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温散,有伤阴助火之虞,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佩兰 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主治: (1)湿阻中焦证。 (2)湿热困脾。 (3)暑湿及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装香囊佩戴。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服。 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主治: (1)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2)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3)湿盛脚气、痿证。 (4)夜盲(补充维生素A来明目),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烟熏。炒用燥性减缓。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砂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主治: (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脾胃虚寒吐泻。 (4)妊娠恶阻(严重的孕吐),气滞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打碎后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 一、含义 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因本类药物一般多具有芳香气味,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 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的功效。脾喜燥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化湿,消除湿浊,有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的健运,又能促进水湿的消散,故化湿与运脾,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解表、行气、温中、开胃、止呕等功效。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湿浊困脾等)之证。湿阻之证,多因外湿太盛,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侵犯中焦,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湿邪困脾,症见脘腹胀满,体倦,呕恶,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等。温燥之性较强者,能温化寒湿,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证;温性较弱者或经配伍,也可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三、性能特点 辛能化浊,苦温燥湿,故化湿药味辛苦,性温燥。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合气于胃,故化湿药主要归脾、胃经。本类药物辛温行散,为升浮之性。常用剂量一般不具毒性。 四、配伍应用 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浊内阻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故常与行气药配伍,既可增强化湿之效,又可消除胀满之症;寒湿中阻者,可与温里药配伍,以温化寒湿;湿热中阻者,宜与清热燥湿药,及解暑、清利之品配伍,以清化湿热;若湿邪在表,或兼有表证者,当与解表药配伍,以解表化湿;脾虚湿阻,神疲乏力,脘痞纳差者,应与补气健脾药同用,以健脾除湿;若湿阻较甚者,化湿药也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以提高治湿之效。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对于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者,应慎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有挥发油,一般以作丸散剂服用疗效较好;若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本章学习指导 1.化湿药的含义: 以化湿运脾的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2.化湿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的基本作用是化湿,联系其效果,又有化湿运脾、化湿和中或化湿和胃等用语。化湿亦称化浊,或合称化湿浊。 本类药物主治湿浊阻中证(或称湿阻中焦、湿困脾胃、湿邪困脾、脾为湿困),其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肢体困倦、舌苔厚腻等。暑湿、湿温等病每兼湿浊中阻之象,故亦为其主治病证。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化湿:指辛散性燥的药物消散停积中焦的湿浊,以促进脾之运化和胃之和降的治疗作用。故又称化湿运脾、化湿和中等。 4.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类药物药性偏温(仅佩兰为平性),且兼燥性,其气芳香,可使湿浊消散,故均有辛味;有的又为苦温燥湿药,故又有苦味。其主治中焦之证,故主要归脾胃经。 5.化湿药的配伍原则:

芳香化湿药

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考点一]芳香化湿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 性味:辛香温燥 归经:脾胃经 功效: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适应证: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等。兼治阴寒闭暑等。 [考点二]常用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既治湿阻中焦,又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尤宜寒湿困脾者。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即可投用。苍术、厚朴:辛苦温燥,善燥湿,治湿阻中焦。 不同:苍术兼健脾;厚朴兼行气。其次苍术又能祛风湿而除痹,厚朴又能消积。苍术兼发表、明目;厚朴还能消痰行气而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发表,止呕。芳化湿浊而醒脾解暑 佩兰:化湿,解暑。 藿香、佩兰:均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及暑湿等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佩兰平偏凉,又为治脾经湿热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药。 藿香、香薷:均辛香温散,能化湿和中、解暑发表。 不同:藿香长于化湿和中,发表力弱,且善止呕。香薷则性温,发汗解表力强,尤宜阴寒闭暑无汗之证;且能利水消肿。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又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的果实,均芳香辛温,功善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 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白豆蔻则既

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草豆寇、草果:辛香温燥,善燥湿温中散寒,治疗寒湿中阻之证。然草豆蔻力稍缓,又兼行气,止呕;草果味异香,力较强,又兼除痰截疟。 【配伍】 苍术配厚朴、陈皮:寒湿中阻或夹食积者即可投用。 厚朴配枳实燥湿行气消积之力均强。 藿香配佩兰:化湿和中,又善解暑,兼发表。

中药学笔记(精华)--精简版

解表药: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1、辛温解表药:辛温,发散肌表风寒邪气。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苍耳子:发表散寒,通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发表散寒,通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2、辛凉解表药:辛苦而偏寒凉,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升阳举陷,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清热药:解除里热、治疗里热证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用于湿热证。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湿药之草果及其他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湿药之草果及其他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 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散寒,截疟。 【临床应用】1. 用于寒湿中阻、脘腹胀满、吐泻等症:草果香浓辛烈,有较强的燥湿散寒功效,可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苍朮等同用。 2.用于疟疾。草果又能截疟,药性温燥,以治寒湿偏盛之疟疾为移。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处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草果饮(《证治准绳》):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姜、大枣治寒湿内积,胸腹胀痛。 达原饮(《温疫论》):槟榔、厚朴、芍药、黄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不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清脾汤) 【文献摘录】 《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朮(补虚药)。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等一览表

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猪苓:利水渗湿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清热收涩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乳 海金沙:利水通淋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柿蒂:降气止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神曲:消食和胃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驱虫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雷丸:杀虫 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痰止血、活血祛瘀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槐花:凉血止血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蒲黄:化痰收敛止血、活血祛痰、利尿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收敛止血 血余炭:止血散瘀

化湿药

化湿药 第五章化湿药 【导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苍术、厚朴、广藿香、砂仁4味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常用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熟悉白豆蔻、佩兰2味药的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草豆蔻、草果豆的功效与主治;厚朴花、砂仁壳、豆蔻壳为参考药。 3.掌握藿香与佩兰、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内容】 一、含义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二、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辛香温燥,主归脾胃经,善芳化燥除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 三、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此外,本类药物通过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温、阴寒闭暑、湿温等亦可选用。 四、配伍应用 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大多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又为其有效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广藿香 l.化湿醒脾——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健胃之功效。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每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 2.化湿解暑——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本品有化湿醒脾、和中止呕、解暑发表之功,常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1)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常与紫苏、厚朴、半夏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 (2)治湿温证。若为湿温初起、邪漫三焦,常与白豆蔻、杏仁、黄芩等同用;若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证属湿热并重者。常与黄芩、滑石、茵陈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止呕——用于呕吐。 本品既善化湿,又能和中止呕,用于呕吐,对湿浊中阻者尤为适宜。

中药学(第七版)功效主治简明表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第一要药)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鱼蟹肿毒。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风寒感冒;脾胃寒凝呕吐;肺寒咳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5、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湿和中(对比麻黄) 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胜湿 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9、藁本: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除湿 风寒感冒;颠顶头痛;风寒湿痹。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风寒感冒;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风寒感冒;鼻渊鼻塞。为治疗鼻渊要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清利头目 风热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多泪;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期;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喉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性惊风、破伤风。 4、桑叶: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疮痈肿毒。

中药学—化湿药考点总结

中药学——第十单元化湿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要点二化湿药的功效 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可解暑发表 要点三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或湿热困脾,以及湿温等 兼治阴寒闭暑等 要点四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入汤剂不宜久煎 细目二具体药物 藿香 性能: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滞中焦。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2.呕吐。 3.暑湿或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佩兰 性能: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证。 2.暑湿、湿温。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苍术 性能: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证。 2.风寒湿痹。 3.风寒夹湿表证。 4.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厚朴 性能: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咳嗽。 此外,燥湿消痰,下气宽中,治梅核气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苍术与厚朴 同:燥湿,治湿阻中焦诸症。 异: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用,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能祛风湿而除痹,善治风湿痹痛;兼发表、明目,又治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 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宜之,并治脾胃气滞,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又能消积,善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结;善平喘,又治咳嗽痰多。 砂仁 性能: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 1.湿阻中焦证及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证。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打碎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常用单味中药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讲义+配套练习含答案】

旗开得胜 1 常用单味中药——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又因其气味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苍术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 (2)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3)湿盛脚气、痿证。 (4)夜盲,眼目昏涩。 厚朴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2)食积或便秘胀满。 (3)咳喘痰多。 广藿香 【功效】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旗开得胜 2 砂仁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脾胃虚寒吐泻。 (4)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白豆蔻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胃寒呕吐。 佩兰 【功效】化湿,解暑。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湿热困脾。 (3)暑湿及湿温初起。 草豆蔻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病证】 (1)寒湿中阻之胀满疼痛。 (2)寒湿中阻之呕吐、泄泻。 草果

旗开得胜 3 【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主治病证】 (1)寒湿中阻证。 (2)寒湿偏盛疟疾。

旗开得胜 1第一部分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一、最佳选择题 1、白豆蔻具有止呕的作用,善于治疗 A 、胃寒呕吐 B 、胃虚呕吐 C 、妊娠呕吐 D 、寒饮呕吐 E 、胃热呕吐 2、藿香止呕,尤其善治 A 、胃寒呕吐 B 、胃热呕吐 C 、湿浊呕吐 D 、肝胃不和呕吐 E 、胃虚呕吐 3、芳香化湿药具有的功效是 A 、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