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

合集下载

化湿药

化湿药



砂仁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 显的三棱,长1.5~2cm, 直径1~1.5cm。表面棕褐 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 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 梗。果皮薄而软。种子结 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 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 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 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 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 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 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 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 烈,味辛凉、微苦。
苍 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阴虚内热、出血者禁服,气虚多汗者慎服。

【来源】 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入药部位: 茎干皮、根皮 及枝皮

厚朴药材
【药材性状】
干皮呈双卷筒形、单卷筒形, 厚2~8 mm;外表面棕灰色, 较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 易剥落,有多数皮孔,刮去 粗皮现黄棕色;内表面紫棕 色,划之显油痕;质坚硬, 不易折断;断面外侧灰棕色, 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 有的可见多数光亮小结晶。 枝皮、根皮单筒状,有的根 皮弯曲。气香,味麻辛辣、 微苦。


【性味】 苦、辛,温。 【归经】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 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气虚津亏者及孕妇慎用。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 或海南砂的 干燥成熟果实。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 干燥。 入药部位: 种子
果实呈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1.2~1.8cm。 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三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及 众多纵向筋脉纹理,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 下的果梗痕,两端均有浅棕色绒毛。果皮质脆体轻, 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 “蔻球”,蔻球为三瓣,中有白色隔膜,每瓣有种 子7~10粒,习称“蔻米”或“蔻仁”。种子为不 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 色,有皱纹,具浅种沟,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质 坚硬,破开后呈白色粉质,含油性。气芳香,味辛 凉,略似樟脑。

化湿药

化湿药

★★苍术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但只有“朮” 的记载,未明苍术、白 术之别,梁代陶弘景于 《本草经集注》中始分 为苍、白二朮。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和北 苍术的根茎。 炮制:炒用。 别名:矛术。
饮片: 饮片:茅苍术:根茎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 形,略弯曲,端面平坦,黄白色或黄色,有较多的 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散在,习称“朱砂点”,有浓 郁的特异香气。
【临床报道】 临床报道】 1.治疗急性胃肠炎:以滑石60克,藿香7.5克丁香 治疗急性胃肠炎: 治疗急性胃肠炎 1.5克共为末,每服3~6克,稀米粥调服,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 2.治疗口臭:以藿香洗净煎汤取汁,频频含漱,能 治疗口臭: 治疗口臭 香口去臭。 3.治疗婴幼儿腹泻:藿香、苍术各6克,野麻草 治疗婴幼儿腹泻: 治疗婴幼儿腹泻 15克车前子9克,厚朴、陈皮各4.5克,粉甘草3克, 生姜3片,大枣5枚~7枚,治疗112例均痊愈。
有报道认为,用苍术治疗患者舌苔黄腻效果甚佳; 治疗夜盲症有效;也有报道配伍苍术尚可用于肾结 石治疗和天花粉蛋白结晶致重型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厚朴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因其木质朴而 皮厚,故名。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凹叶 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炮制:生用或姜汁制用。 别名:川朴。 饮片:呈卷筒状或双卷筒 状,外表面黄棕色、灰棕 色或灰褐色。饮片切成 1~2cm的卷筒状或双卷 筒状小段。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化湿: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食少呕吐,体倦神疲。 化湿: 化湿 为芳化湿浊之要药。 2.解暑:本品性温而不燥,既散表寒又可化湿浊。 解暑: 解暑 (1)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痞,恶心呕 吐泄泻等。配伍紫苏、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 (2)湿温病初起。

化湿药

化湿药

用法用量

5~10g



辛香温燥,为燥湿健脾要药 既能祛风湿,又能发汗解表Biblioteka 厚 朴《神农本草经》
厚朴
药物来源
凹叶厚朴
厚朴、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 皮

性味归经
燥湿
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行气 消积 平喘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1.湿阻中焦,胃肠积滞,食积不化,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 本品行气燥湿,消积导滞而除胀满。
化湿 解暑 止呕



化湿,解暑,止呕


1.湿阻中焦 本品芳香化湿醒脾,调理气机。
——配苍术、厚朴等


2.暑湿表证,湿温初起 本品芳香内化暑湿,解表。
暑月外感,内伤湿邪——配紫苏、厚朴、 半夏等(藿香正气散) 湿温初起——配黄芩、滑石、茵陈等 (甘露消毒丹)


3.呕吐 本品芳香化湿,开胃和中止呕。经 配伍治多种呕吐。
湿阻中焦——配苍术、陈皮等(平胃散) 胃肠积滞——配枳实、大黄等(厚朴三物 汤) 食积不化——配枳实等(枳实消痞丸) 脾胃气滞——配陈皮,木香等


2.痰饮喘咳 本品燥湿降气平喘。
——配苏子、陈皮等(苏子降气汤)
用法用量

5~10g



既可下有形实满,又可除无形湿满, 为消除胀满要药

降肺气,又燥湿,善治痰饮喘咳
湿浊中阻者——配苍术、厚朴等 胃热者——配黄连、竹茹等 妊娠者——配紫苏、砂仁等
用法用量

5~10g

华北理工中药学(田春雨)课件12化湿药

华北理工中药学(田春雨)课件12化湿药
共同点:化湿、解暑,治湿浊中阻之证 及暑湿、湿温 。
不同点:广藿香长于和中止呕,湿浊中 阻之恶心呕吐尤宜。佩兰长于化里湿,
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 甜的要药。
苍术






苍术
1.燥湿健脾:本品长于燥湿健脾,为治湿阻 中焦证之要药,常配厚朴、陈皮使用。如平 胃散。
2.祛风湿:本品长于祛湿,治疗风湿痹证以湿 胜者尤宜。
3.简答砂仁、白豆蔻的功效、主治。
也常用于湿热下注之痿证:常配黄柏、薏 苡仁、牛膝使用。如二、三、四妙散。 3.解表: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证。如九味羌活 汤(颗粒)。 4.明目:用于夜盲症、两目昏涩。
厚朴
凹 叶 厚 朴 厚 朴
厚朴花
厚 朴
厚朴
1.行气、燥湿、消积:本品性温燥、长于行气燥 湿以散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1)湿阻中焦证。如平胃散。 (2)肠胃气滞证 食积不化。如枳实消痞丸。 积滞便秘。如大承气汤、 厚朴三物汤。
化湿药普遍含挥发 油,内服后可剌激胃肠 运动,有助于胃肠内容 物的排空。
藿香
藿香
广藿香



藿香
广藿香(藿香)
本品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湿不燥热,辛散发 表不峻烈,为内化湿浊,外散表邪之常用药。 1.化湿:主治湿阻中焦证,常配苍术、厚朴使 用。如不换金正气散。 2.解暑 暑湿证。如藿香正气散(液)。
2.平喘:用于痰饮喘咳。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苏子降气汤。
砂仁
阳春砂



砂仁
砂仁
本品香气浓烈,为醒脾和胃之良药。 1.化湿开胃:并有行气作用,常用于湿阻中焦 证、脾胃气滞证。如香砂六君子汤(丸)、香砂 养胃丸。 2.温脾止泻:且能止呕,用于脾胃虚寒之呕 吐、泄泻。

《中药学》课件——第5章 化湿药

《中药学》课件——第5章 化湿药
(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 干多涎、舌苔白腻)如《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 加苍术、厚朴、陈皮
2.止呕---善化湿和中止呕,为治呕吐之常用药, 2.醒脾开胃---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善治脾经
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或口苦等证,为脾瘅要药。
(1) 湿阻脾胃者尤宜,单用有效,或与半夏、丁
发热,头痛,脘腹痞闷,呕恶吐泻者之要药 如
《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与紫苏、厚朴、半夏

(2) 湿温初起,湿热并重,如《温热经纬》甘露
消毒丹,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合用
“解暑”的提法不准确,应该是解表和化湿作用 在暑湿证当中的一个综合体现。
藿香、佩兰两药共性:
两药均药性芳香,和中化湿.发表解暑,相须为 用治湿阻中焦或外感暑湿症
[功效] 广 藿[主香治] 1内寒呕苏如热芩同丹本以吐偏夏偏竹妊苏脾白.2伤发恶、藿偏、用。治 .品脾最于、于茹娠梗胃术若生热吐厚香重滑,暑化胃为寒白湿等呕等虚等湿功效冷,泻朴正者石如月湿湿适湿豆热;吐;弱。温所胸者、气,、甘外,浊宜者蔻者,者初致脘,半散多茵露感和引。,等,配,起化 止解的胀配夏;与陈消风中起可;配砂配,湿 呕暑恶闷紫等黄等毒寒止的配黄仁党湿,,,呕呕半连、参,、、
香等同用
(2) 湿热呕吐,配黄连、竹茹
(3) 寒湿者,配丁香、白豆蔻
(4) 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半夏
3. 解暑(实为散表邪)(本品辛而芳香,性微温,3.发表解暑—
外能散表邪,内能化湿浊,且辛散而不峻烈,微 (1)暑湿证 +藿香等
温而不燥热)---
(2)湿温初起 +滑石、藿香等
(1)暑湿证,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恶寒

化湿药

化湿药

草 果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 的成熟果实。
63
草果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燥湿散寒--用于寒湿中阻所致的脘 腹胀痛,呕吐泻泄,舌苔浊腻。 除痰截疟--用于疟疾。

藿 香 佩 兰 砂 仁 白豆蔻 苍 术 厚 朴 草豆蔻 草 果
化 湿

和中止呕 , 散表邪 解暑 温脾止泻,安胎 行气 温中止呕 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消积,平喘 行气 温中止呕 温中,除痰截疟
应 用
等同用。小儿胃 寒吐乳,可与砂 仁、甘草同研细 末,常掺口中。
用法用量
附药 豆蔻壳
白豆蔻的果壳性味归经与白豆蔻相似, 但温性不强,力也较弱。适用于湿阻气 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 煎服3~5g。
砂仁与白豆蔻比较
砂仁
芳香而气浊,能 温中止泻,适用于 中下二焦寒湿气滞, 尚有安胎作用。 芳香而气清,能 温中止呕,且入 肺经,适用于中 上二焦寒湿气滞 之证。
采收加工
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 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 ”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时,蒸软取出 ,卷成筒状,干燥。姜汁制用。
处方用名
用生姜、苏叶煎汁, 趁热拌入,烘燥后用, 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厚 朴 凹 叶 厚 朴
靴朴
根朴
耳朴
性味归经
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 香 与 藿香 佩 兰 佩兰 比 较
偏于辛温,
化湿、解暑
又能止呕。
性属辛平, 为脾瘅之要 药。
苍 术
来源
《本经》
菊科植物苍术(茅术、 南苍术)北苍术的根茎。
采收加工

中药学.化湿药

中药学.化湿药
其为治疗脾瘅要药,亦去化湿之功;
鲜品用于夏令作用尤佳。
19.05.2020
中药学
20
藿香与佩兰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化湿,解暑,同治湿浊中阻证、暑湿感 冒(胃肠型感冒);
同中之异: 1. 藿香发表之力大于佩兰,治暑湿感冒效捷; 2. 佩兰性平,化湿之功优于藿香,治湿滞中焦尤佳。 不同点: 1. 藿香兼能止呕; 2. 佩兰又能辟秽浊,除中焦陈腐之气,治疗秽浊中
中药学
17
佩兰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佩兰 Eur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地上部份。
19.05.2020
中药学
18
佩兰
【性味与归经】 辛,平。归脾、胃经。
【功效】 化湿醒脾,解暑。
19.05.2020
中药学
19
佩兰之按语
佩兰《本经》称兰草,性味辛平,气味方香,
专入脾胃,有化湿悦脾之效,又能解暑,为治 疗暑湿内蕴之药;
下肢水肿、妇女带下 小便混浊、泄泻,阴部湿疹
19.05.2020
中药学
2
湿与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1. 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 2. 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
脾胃功能失常。 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
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19.05.2020
中药学
19.05.2020
中药学
15
紫苏与藿香
二者皆有发表和中的作用, 紫苏长于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鱼蟹毒;
藿香长于化湿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渊。
19.05.2020
中药学
16
香薷与藿香
二者皆为既能发表,又能解暑之药。 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肿;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一、含义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因本类药物一般多具有芳香气味,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的功效。

脾喜燥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化湿,消除湿浊,有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的健运,又能促进水湿的消散,故化湿与运脾,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解表、行气、温中、开胃、止呕等功效。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湿浊困脾等)之证。

湿阻之证,多因外湿太盛,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侵犯中焦,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湿邪困脾,症见脘腹胀满,体倦,呕恶,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等。

温燥之性较强者,能温化寒湿,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证;温性较弱者或经配伍,也可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三、性能特点辛能化浊,苦温燥湿,故化湿药味辛苦,性温燥。

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合气于胃,故化湿药主要归脾、胃经。

本类药物辛温行散,为升浮之性。

常用剂量一般不具毒性。

四、配伍应用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浊内阻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故常与行气药配伍,既可增强化湿之效,又可消除胀满之症;寒湿中阻者,可与温里药配伍,以温化寒湿;湿热中阻者,宜与清热燥湿药,及解暑、清利之品配伍,以清化湿热;若湿邪在表,或兼有表证者,当与解表药配伍,以解表化湿;脾虚湿阻,神疲乏力,脘痞纳差者,应与补气健脾药同用,以健脾除湿;若湿阻较甚者,化湿药也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以提高治湿之效。

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对于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者,应慎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有挥发油,一般以作丸散剂服用疗效较好;若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本章学习指导1.化湿药的含义:以化湿运脾的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湿药第五章化湿药【导学】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苍术、厚朴、广藿香、砂仁4味药的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常用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熟悉白豆蔻、佩兰2味药的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草豆蔻、草果豆的功效与主治;厚朴花、砂仁壳、豆蔻壳为参考药。

3.掌握藿香与佩兰、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内容】一、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二、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多辛香温燥,主归脾胃经,善芳化燥除湿浊、舒畅气机而健运脾胃。

三、功效与主治本类药物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

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此外,本类药物通过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温、阴寒闭暑、湿温等亦可选用。

四、配伍应用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

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

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

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又因其芳香,大多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又为其有效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广藿香l.化湿醒脾——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健胃之功效。

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每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

2.化湿解暑——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本品有化湿醒脾、和中止呕、解暑发表之功,常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1)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

常与紫苏、厚朴、半夏等同用,如藿香正气散。

(2)治湿温证。

若为湿温初起、邪漫三焦,常与白豆蔻、杏仁、黄芩等同用;若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证属湿热并重者。

常与黄芩、滑石、茵陈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止呕——用于呕吐。

本品既善化湿,又能和中止呕,用于呕吐,对湿浊中阻者尤为适宜。

(1)治湿浊中阻之呕吐。

单用即可,如与半夏配伍则效果更佳。

(2)治寒湿呕吐。

常与丁香、白豆蔻等同用。

(3)治湿热呕吐。

常与黄连、竹茹等同用。

(4)治妊娠呕吐。

常与砂仁、苏梗等同用。

(5)治脾胃虚弱之呕吐。

常与党参、白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表证夹湿之证等。

用法: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

鲜藿香解暑之力较强,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佩兰1.化湿和中——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凉,入脾胃肺经,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与藿香相似,亦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1)治湿阻中焦证。

常与藿香相须为用,并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

(2)治脾经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轻者单用,重者常与黄芩、滑石、栀子等同用。

2.解暑——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本品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1)治暑湿证。

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

(2)治湿温初起。

常与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藿香与佩兰功用对比藿香与佩兰均辛香入脾胃而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初起及暑湿证等,常相须为用。

然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及表证夹湿;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

佩兰则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善治脾经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或口苦等证。

苍术1.燥湿健脾——用于湿滞中焦证。

本品辛苦性温燥散,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为湿滞中焦证之常用药,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证。

(1)治寒湿阻滞中焦证。

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2)治痰饮或湿溢水肿。

常与陈皮、茯苓、生姜皮等同用。

(3)治湿热水肿或湿温。

常与黄芩、黄连、滑石等同用。

(4)治湿浊带下。

与白术、茯苓、芡实等同用。

2.祛风湿——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功能祛散风湿,用于风湿痹痛,湿热痿证。

(1)治风湿痹痛。

以湿胜者尤宜。

常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同用。

(2)治湿热痹痛。

常与黄柏同用,如二妙散;或与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苍术汤。

此外,还可用于湿热下注之痿躄、湿疮湿疹及脚气肿痛等。

3.发表——用于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本品长于胜湿,又兼发汗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1)治风寒表证夹湿者。

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同用。

(2)治风热表证夹湿者。

常与荆芥、防风、金银花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如角膜软化症),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厚朴1.燥湿行气——用于湿阻中焦证。

本品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经,功善燥湿、行气,为消除湿滞痞满之要药。

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痞腹满、不思饮食、呕恶吞酸、倦怠便溏等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2.消积——用于肠胃积滞。

本品入大肠经,能下气宽中、消积导滞,为治食滞胀满所常用。

(1)治肠胃积滞之大便秘结。

常与枳实、大黄同用,如厚朴三物汤。

(2)治热结肠胃之大便燥坚难下。

常与大黄、芒硝、枳实等同用,如大承气汤。

3.平喘——用于痰饮喘咳。

本品兼入肺经,既能燥湿而化痰,又能下气而平喘,用于痰饮喘咳。

(1)治宿有喘病,又新感风寒而发。

常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治痰湿内阻之胸闷喘咳、痰多清稀。

常与苏子、橘皮、当归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

苍术与厚朴功用对比苍术与厚朴均辛苦温燥,治湿阻中焦诸症。

然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用;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宜之,并治脾胃气滞证。

此外,苍术还能祛风湿而除痹,兼发表、明目,治风湿痹痛、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兼治湿浊带下、湿疮、湿疹及脚气肿痛等。

厚朴能消积,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结;善平喘,治咳喘痰多。

此外,苍术还可砂仁1.化湿开胃——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散,入脾胃经,有良好的为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证属寒湿气滞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证兼脾气虚弱者。

常与木香、人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

2.温脾止泻——用于脾胃虚寒吐泻本品能开胃止呕,温脾止泻。

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炒白术等同用。

3.理气安胎——用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本品能行气安胎,用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1)治妊娠气滞恶阻之呕逆不能食。

单用本品炒熟研末服,配生姜、陈皮、竹茹等。

(2)治妊娠气滞之胎动不安。

常与苏梗、陈皮、香附等同用;兼体虚者。

常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同用,如泰山磐石散。

用法:入汤剂宜后下。

白豆蔻1.化湿行气——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散,入肺脾胃经,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功善化湿行气,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1)治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

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治湿温病。

证属湿温初起之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者。

常与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证属邪在中焦、湿热并重者,常与黄芩、滑石、茯苓皮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温中止呕——用于呕吐。

本品既能化湿、行气、温中,又善止呕,用于呕吐,多用于寒湿气滞所致者。

(1)治寒湿气滞之呕吐反胃。

可单用为末服;也常与藿香、半夏、生姜等同用。

(2)治小儿胃寒吐乳。

常与砂仁、甘草等研末同用,常掺口中。

用法:入汤剂宜后下。

砂仁与白豆蔻功用对比砂仁与白豆蔻均芳香辛温,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证。

然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药力虽较缓,但又可治湿温初起或邪在中焦等证。

草豆蔻1.燥湿行气——用于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证。

本品辛香温燥,入脾胃经,有燥湿化浊,温中止呕,行气消胀之功。

善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常与半夏、陈皮、生姜等同用。

2.温中止呕——用于虚寒夹湿久泻。

本品能温脾燥湿而和中止泻。

治脾虚有寒夹湿之久泻,常与炒白术、煨木香、煨诃子等同用。

用法:不宜久煎。

草果1.燥湿散寒——用于寒湿中阻证。

本品辛散温燥,有特异的香味,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散寒之功。

善治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配伍。

2.除痰截疟——用于疟疾等证。

本品有芳香辟浊,燥湿除痰截疟之效,用于疟疾等证。

(1)治疟疾。

证属寒湿偏盛者最宜,常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

(2)治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

常与柴胡、黄芩、槟榔等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