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_0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_0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学法指导1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中国边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

第四章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

第四章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
* 清政府政治和外交上的腐朽无能
不同意见:
1、战争结束时中方在战场全局并没有 取得绝对的优势; 2、中法之间早有接触与谈判,当时战 场形势对中方并非绝对有利; 3、《中法新约》的内容并非对中方特 别不利。
*目前内溃重于外患,传实无法支持。
(督办台湾事务大臣 刘铭传)
*近日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 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
俄国:培植亲信,派人潜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1、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1850年代开始,法国侵略中国的藩国 越南。 刘永福黑旗军应越南国王邀请援越抗 法,屡败法军
河内
中 法 战 争 形 势 图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黑旗军在北宁战役中 与法军作战
法国画家笔下 的黑旗军士兵
但法国仍于1883年使越南成为其‚保护 国‛。法国要求中国撤回集结于越南北部的 中国军队,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3、有关中国‚不败而败‛的说法
传统观点 ‚不败‛——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已经 取得了胜利;法国茹费里内阁为此而倒 台。
法军在镇 南关等地 战败后, 茹费里内 阁在国内 舆论压力 下不得不 倒台。
“败‛——中方签署停战协议及《中法新 约》,丧权辱国,不啻于战败。
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原因
* 清朝统治者妥协投降、消极避战 的战略思想
这一解决之道对中国来说殊属可悲, 因为这无异于向全世界公告:这里有一个 只准备赔款而不准备应战的富足的帝国。
——《远东国际关系史》,第319页。 3、美国侵犯台湾 1867年,美国船员与台湾人发生冲突, 美国派兵进犯台湾,被击退。
4、滇案与《烟台条约》 1875年,英国武装探路队在从缅甸 进入云南时,其翻译马嘉理被当地人打 死,是为‚滇案‛。

历史场景下的人物画像:中法战争中的角色与命运

历史场景下的人物画像:中法战争中的角色与命运

历史场景下的人物画像:中法战争中的角色与命运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在此背景下,中法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从185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60年,为中国近代史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有众多的角色,他们肩负着各自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这场战争的缔约者之一,中国政府的代表人物是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一位性格刚毅的皇帝,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是不可动摇的。

但是,面对强大的法国远征军,咸丰皇帝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最终被迫签署了天津条约,让法国在中国境内开设一些贸易口岸,并给予法国极大的赔偿。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法国军队中,凯撒林将军是一位关键人物。

他率领着法国远征军,成功攻占了天津和圆明园,并压制了中国军队。

凯撒林是一位非常果决和勇敢的军事家,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决策并采取有效行动。

他的胜利成果增强了法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使得欧洲列强对中国更加关注。

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将领。

在中法战争期间,他担任中方代表之一,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分歧。

在天津条约签署之后,李鸿章重视科技发展与现代化,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曾先后与黑格尔、拿破仑等西方知名学者交流,推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这场战争中还有若干无名的英雄和牺牲者。

在中国军队中,有不少士兵英勇抵御法国军队,保卫祖国的土地;在法军中,也有一些士兵在战斗中牺牲,他们的精神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困难,但是,它也锤炼了人们的意志和勇气,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家园。

总之,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涉及到了许多关键的人物和命运,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角色的形象和位置也不断在变化和演化,但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中法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中法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中法战争初中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认知。

3. 引导学生从中法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法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反侵略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教学难点:1. 中法战争中我国取得的胜利原因。

2. 引导学生从中法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

2.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我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战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中法战争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述中法战争的背景:19世纪末,法国侵略我国云南、广西等地,企图扩大殖民地。

2. 介绍中法战争的过程: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广西、云南等地展开激战。

1885年,我国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击退了法国侵略者。

3. 讲述中法战争的结果: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新约》,法国承认我国对越南的主权,撤出广西、云南等地。

4. 分析中法战争中我国取得的胜利原因:民族英雄的英勇抵抗,人民的支持,清政府的外交努力等。

三、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15分钟)1. 介绍冯子材、刘永福等在中法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2. 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历史教训与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中法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2. 讨论如何保卫祖国,实现民族复兴。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中法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强调反侵略战争中民族英雄的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中法战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中法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介绍民族英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抵抗侵略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避免过度情绪化。

中法建交精神概括 -回复

中法建交精神概括 -回复

中法建交精神概括-回复中法建交精神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及双方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一系列合作精神。

中法建交精神以不同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两国间友好合作的信念和追求为核心。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交过程、合作重点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逐步阐述中法建交精神。

历史背景:中法两国的关系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3世纪,法国传教士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19世纪中叶,法国远征军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从而引发了中法战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也逐渐增加。

建交过程:1971年10月,法国总统尼古拉·蓬皮杜发表重要声明,表示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

这一声明奠定了中法建交的基础。

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法国外交部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法两国开始合作伙伴关系,逐渐深化了友好交流。

合作重点:中法合作的重点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环保、旅游等。

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非常紧密,除了在贸易和投资上取得显著成果外,还在能源、航空、农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文化交流是中法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合作领域,两国在语言学习、艺术交流、文学出版、电影合作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合作。

此外,教育、科技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未来展望: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中法建交精神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两国间的合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双方应共同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加强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成为中法关系的重点之一。

两国可以加强在可再生能源、碳减排和绿色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中法建交精神的核心是友好合作、互利共赢。

这一精神已经在中法两国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虽然在某些时候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但双方的合作愿望始终没有改变。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 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19 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学法指导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70 年代特别是80 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旧人教版

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表现是什么?——请把握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表现、原因。

目标二:为什么法国要发动侵华战争呢?其战况如何?——请把握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

目标三:《中法新约》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是哪一条?——请把握《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国际: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2)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

2.概况(1)西北边疆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不久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俄英对其予以支持。

1871年,俄借口"安定边境秩序",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实行殖民统治。

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1878年初,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问题。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2)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

藏族军民坚决抵抗,但由于英国武力威胁,清政府令驻藏帮办大臣求和,规定了西藏地方和哲孟雄之间的边界,后又开亚东为商埠。

从此,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3)东南边疆1874年,美国支持下的日本军队在琅挢登陆,遭阻击。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军。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

请回答1~2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最初表现是( )A.总理衙门的建立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C.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D.《中法新约》的签订2.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危机的加深,淮军将领刘铭传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掳为根据。

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远东角逐的 国际条件看
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 渡;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垄断组织 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 地位。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 列强各国(英、俄、法、美、德)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他们 是互相争夺,互相勾结,促进了日本发动对华战争。
(二)新疆问题(西北边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侵占伊犁 3、“海防”“塞防”之争 4、左宗棠收复新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1879年10月《里瓦几亚条约》 1881年2月《中俄改订条约》
6、新疆设省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军政分离) 1884年新疆设省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 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四)英国和沙俄侵略中国西藏地区 1、英国侵略中国西藏
2、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
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生产力得到 巨大的发展。但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困难很大。为了克服 困难,增强与西方的竞争能力,日本当局用政权的力量扶植大资本 家集团,发展垄断资本,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军事工业, 依靠军事力量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从而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 主义道路,并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大陆政 策指导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向朝鲜渗透,并加紧准备侵略 中国。1890年,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对它发动侵略战争更起到了推 助作用。
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 1893年《中英藏印条款》
2、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与外交危机
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 国教会的传教活动,并由此引起清政府与外国 列强之间的外交纠纷。既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族矛盾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礼俗政教与基督 教文化冲突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战争历史背景
国际环境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

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

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

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余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

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

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

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
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的影响。

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1年7月,由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于越南。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趾支那海军司令利维耶(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

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

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

清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1881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

法军被迫退回河内。

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随即宣布要“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拨给东京法军350万法郎,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

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

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

法国侵略
者为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及早达到据越南而侵入中国西南的目的,开始以全力来对付中国。

战前冲突
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抗法军。

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法国首先想用外交方式达到其目的。

1882年9月15日,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一个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以划出一个狭小的中立区的办法使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

方案为清政府拒绝,谈判毫无结果。

这时,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和法国侵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但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

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

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

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

1882年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

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