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的著者是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同学们,下面就是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请看:此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此兵法共分十三篇,内容十分丰富,举凡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干部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哲学等均包罗其中,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始计第一这是此兵法的首篇,也是核心。

首示战本论、战争论、将才论、战争指导论及战争方略论之大意。

其中,重点放在战本论上,主要论述战争胜负决于未战前之妙算。

下面为诸位提供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原文大意: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原文:【谋攻第三】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谋攻第三】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意思: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先秦-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对照翻译:孙子曰:孙子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m.)查看。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始计第一【原文】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1.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

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

”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

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

交合,结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

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

留,逗留。

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

谋,这里指的设谋。

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

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

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孙子兵法英文版(英汉对照)翻译

孙子兵法英文版(英汉对照)翻译

孙子兵法(中英对照)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孙武By Sun TzuTranslated by Lionel Giles始计第一Laying Plans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Sun Tzu said:The art of wa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It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a road eitherto safety or to ruin. Hence it is a subject of inquiry which can on no account be neglected.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The art of war,then,is governed by five constant factors,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ne's deliberations,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btaining in the field.These are:(1)The Moral Law;(2)Heaven;(3)Earth;(4)The Commander;(5)Method and discipline.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The Moral Law causes the people to be in complete accord with their ruler,so that they will follow himregardless of their lives,undismayed by any danger.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Heaven signifies night and day,cold and heat,times and seasons.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Earth comprises distances,great and small;danger and security;open ground and narrow passes;thechances of life and death.将者,智、信、仁、勇、严也;The Commander stands for the virtues of wisdom,sincerely,benevolence,courage and strictness.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孫子兵法—翻譯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

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十四、故兵聞拙速,未賭巧之久也。

譯:所以用兵作戰,寧可速戰速決,千萬不可過於慎重,而延誤時機。

十五、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所以不能徹底了解用兵危害的人,就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利益。

十六、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譯:軍隊所以勇敢殺敵者,需激發其敵愾心;要想使我軍奪取敵人物資,就非重賞俘虜者方可。

十七、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將敵車換上我方旗幟,加入我軍而使用之,又需善待降俘人員,這就是所謂勝敵而越強的道理。

十八、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戰爭以勝利為第一要務,但不貴持久,一個懂得用兵的將帥,他掌握了民族的生命,亦是國家安危的主宰。

十九、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譯:戰爭的法則,以保全國力的完整為上策,如國力受到損害則較差。

二十、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譯:所以最高明的戰略,是以謀略,戰勝敵人;從外交上戰勝敵人,也算好的。

其次是用野戰,打敗敵人;最下策是攻擊敵人的城堡和要塞。

二一、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譯:善於領導戰爭的統帥,屈服敵人,用不著打戰;奪取城池,用不著攻堅;毀滅其國家,亦當速戰速決行之。

二二、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是則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謀略等各方面,全面進行鬥爭,方可達成不勞頓兵力,而獲全利的目的,這就是國家戰略。

二三、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譯:若是弱小的軍隊,又要固執堅守而不能靈活運用,那就要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二四、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國家的將帥,是國家的棟樑,將帥健全,國家必定強盛;將帥不健全,則國家必定衰弱。

二五、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譯:不瞭解軍中的政策法令,而干涉軍政,則使軍中迷惑,無所適從。

二六、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三軍疑矣。

譯:不懂得軍中的權變戰法,而干涉軍事指揮,將使軍令紊亂,而使軍中產生疑難,並使軍心疑惑。

二七、識眾寡之用者勝。

譯:知道兵力多少用法的,勝利。

二八、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譯: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家元首不干涉牽制者,勝利。

二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譯:瞭解敵人,也了解自己,可以百戰不危。

三十、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譯:孫子說:從前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先將自己的軍隊部署妥當,使敵人無機可乘,立於不敗之地;在等待敵人發生錯誤,暴露弱點,自可戰勝敵人。

三一、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譯:善於作戰的將領,卻能使敵無法勝我,但不言絕對可以勝敵。

三二、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計知之,而不能勉強造成之。

三三、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譯:使敵無法勝我,是屬於防守的事;戰勝敵人,則是屬於攻擊的事。

三四、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譯:防守作戰,每易感兵力不足用;攻擊作戰,反常覺兵力有餘裕。

三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譯:善於防守者,能如遁藏於九地的深淵;善於攻擊者,又能像天兵下降。

三六、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譯:誠如是,則防守時,必可確保無虞,攻擊時定可大獲全勝。

三七、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譯:就好像舉起秋毫,不能算有力量;看到日月,不能算是明眼;聽到雷響,不能算是聰耳。

三八、古之所謂是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譯:古時所謂善於作戰的人,都是勝敵於無形,亦可說是勝的非常容易。

三九、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譯:故善於作戰者之獲得勝利,既無智之名,亦無勇之功。

四十、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譯:善戰者的戰勝敵人,所以完美無缺者,因為他既能妥為部署自己,又能捕捉敵機,已操必勝之算故也。

四一、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譯:所以戰勝者,都是先造成必勝的條件,才同敵人開戰,只有失敗者,才抱著僥倖的心理,先同敵人開戰,而徒求力戰倖勝。

四二、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善戰的將帥,修明軍政,確保法制,才能決定勝敗之勝。

四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譯:兵法上說:第一是「判斷」,第二是「部署」,第三是「人力物力的數量」,第四是「比較計算」,第五是「戰勝敵人」。

四四、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譯:戰爭之勝利者,通常集中一切有形無形的優勢軍力於決戰地點,若以鎰稱銖,等於四、五百倍之懸殊,敗者則恰好相反;又好像決八千公尺高谿積水的衝擊力量,敵人當然無法抗拒這種形勢了。

四五、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譯:孫子說:管理眾多的部隊,如同管理少數的一樣,這是屬於編組的問題。

指揮大部隊作戰,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這是屬於號令的問題。

四六、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譯:以兵加於敵,能如以石擊卵者,是以我之實,及敵之虛也。

四七、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譯:作戰的時候,都是用「正」兵當敵,出「奇」兵取勝。

四八、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譯:所以善於出奇兵的人,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

四九、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譯:既終而復始,像日月的循環,既死而復生,像四時的往來。

五十、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譯:水從險陡的地勢流下,激流飛快,以至能沖漂石塊,是形勢所造成。

五一、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譯:兇猛的鷹鷙,高飛急降,能毀折其他小鳥的翅翼,是一鼓作氣的力量。

五二、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機發。

譯:所以善於作戰者,其氣勢險如張弩,敵人不能抵擋,其節奏短如機發,敵人無法避免。

五三、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譯:旌旗紛紛,人馬紜紜,在混亂的戰鬥中作戰,要使軍隊不可混亂。

五四、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譯:戰車轉動,步騎奔馳,在渾沌不清的情形下作戰,要使我軍不為敵所乘。

五五、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譯:「數」是軍隊的編組,為治亂之源;「勢」是破敵的藝術,為勇怯之本;「形」是陣地的部署,為強弱之分歧點。

五六、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譯:故善於欺騙敵人者,能立於主動的地位,使敵追隨我軍的創意,示以亂怯若之形,俾敵中我利誘,然後以治勇強的實力而等待之。

五七、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任勢。

譯:善戰的將領,能從戰爭的態勢上,尋求勝利,不從官兵身上苛求責任。

所以將帥要能擇任幹部的長處,造成戰爭有利的態勢。

五八、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譯:木石的性格,放在安靜平坦的地方,就靜止,放在危險傾斜的地方,就滾動,正方形則停止,圓斜形則行動。

五九、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所謂善戰敵人的態勢,就像轉動圓形大石,從千丈高山上滾下來,其勢之兇猛可知矣。

六十、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譯:所以善於指揮作戰者,能主動制敵,而不受制於敵人。

六一、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譯:要使敵人自己肯來,必用利益去引誘他,要使敵人不敢來,必設法妨害他,叫他不敢來。

六二、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譯:敵欲休息,則設法使他疲勞;敵欲溫飽,則設法使他飢餓;敵欲安閒,則設法使他勞動。

六三、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譯:向敵人不注意的地方進軍,攻擊敵人不曾意料的方面。

六四、攻其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譯:攻擊之所以能奪取目標,獲得勝利,乃因我攻擊敵防守薄弱或未設防之處。

六五、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譯:防守而一定能固守者,乃因我陣地險要,配備嚴密,使敵人不易攻擊或不敢來攻。

六六、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譯:善於進攻的人,敵不知道如何防守;善於防守的人,敵不知如何進攻。

六七、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譯:微妙到使敵人不見我軍行動,神化到叫敵人聽不出任何聲息,為此則敵人的生命,我可掌握之。

六八、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

譯:進攻而使敵人無法抵禦者,是因為攻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六九、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譯:後退而使敵無法追趕者,是因我行動迅速,敵人來不及察覺。

七十、乖其所之也。

譯:設疑異以欺騙敵人之意。

七一、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譯:我們不想作戰時,雖畫地而守,敵人也不來攻,是因為別的方面,我們已經牽制著他的原因。

七二、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譯:虛張聲勢,使敵多所防備,而我卻自匿其形,使敵難測我之虛實,則我的兵力就能夠集中,敵軍卻因備多而分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