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学习等,但发现自己在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控制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确保教学效果。
3. 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设计一份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补充和说明举例题型:
1. 短文示例:
主题:《当仁,不让于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应该具备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在道德行为上,也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超越老师的勇气和责任感。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老师启发。此外,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应主动承担责任,勇于解决问题,展现出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哲学思想,并掌握其出处及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先秦诸子选读》,分析并评价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理念。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
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论语》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发布作业、课程通知等)
- 课堂互动平台(学生提问、讨论等)
4. 信息化资源:
- 电子教案
- 古文学习PPT
- 道德教育视频资料
5. 教学手段:
- 讲授法
- 情景剧表演
- 小组合作学习
- 问答法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观察学生的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测试评价:教师通过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孟子·离娄上》和《荀子·劝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掌握程度。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④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价值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道德伦理、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论: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3.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异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两者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对立。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2.思考与批判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异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4.审美与创意表达:通过解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在表达中发挥创意。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诸子百家的起源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他们在语文课程中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然而,对于《孟子》和《荀子》这两篇较为深奥的文本,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读。

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二课《王何须曰利》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3、感情目标::感悟文章主题,研究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课重点和难点:1、重点: :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 :推测意蕴深刻的语句,提高审美品位。

三、教课方法:讲解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孟子,也感觉到了孟子的思想境地。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倾听他是怎样在世人眼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尔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但是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说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假如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争夺所有财利就不会感觉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挣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相互交往,这样不可以称王天下,素来没有过。

(四)、领会孟子是怎样论述其政治看法:朗诵课文,并思虑: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差别在哪里?明确:孔子:全力追求利,但要切合义。

孟子:果断反对追求利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重申义;孔子同意追求利,但要以切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自己的看法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五)、先学生回《之武退秦》,在解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

1、翻原文解各句。

2、全方面掌握文剖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王何须曰利”的?明确:从正反双方面来得出的:反面:人于人之利益关系,损坏社会和,失仁价的关。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设计意图
1、 导学
引领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引
起思考,激发兴趣。
2、 多元Leabharlann 互动(一)师生互动
(二)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仁
2、怎样才能达到仁
3、施仁之后会怎样
4、古今中外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
搜集资料,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互相交
流经验。
3、 体系
构建
本课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从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课题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




知识技能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方法
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板书
设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措 施
内 涵 仁 效 果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
反思
同角度思考质疑,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会一种方法
更新一种态度
体会一种人生
4、 对点
集训
让学生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
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总结
提升
课堂小结
促进理解
加深印象
6、 布置
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情感态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人和 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人和 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人和》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主要学习第2、3则选文;2、学习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并解读选文,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人和”的内涵;3、讨论学习选文的论辩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1、运用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一、名句积累课件展示孟子名言2句,学生朗读、翻译、识记。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二、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此处以歌曲导入。

歌曲的主题是“和”,从中我们可能想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则两利,斗则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且听孟子对“人和”的阐述。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言知识个别朗读与全班齐读结合,教师给予点评。

学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识,教师归纳补充。

(具体内容以课件展示)1、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其横逆由是也通“犹”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通“无”2、重点字词池委固择难患诸言而以3、特殊句式整理选文中的判断句和倒装句。

四、文本解读1、结合第1则选文,提问:孟子怎样提出“人和”?从统治者的角度,孟子认为应当怎样做到“人和”?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提问:孟子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应当如何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第2则选文孟子主要就一般社会成员角度谈“人和”的社会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5《人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5《人和》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章大意,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的含义。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3、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诵读。

②合作探究,文本释疑。

③延伸拓展。

课程导入:(师)子夏为莒父宰,向孔子问政时,孔子是如何告诫这位弟子的?(请用原文回答)(明确)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师)孔子的话告诉了子夏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做事不要贪图快,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师)你所知道的有哪个成语故事也是揭示这个道理?(明确)揠苗助长。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学生示范诵读,读准字音。

2.全班诵读。

二、细读课文,探讨解疑。

1.诵读课件展示第一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大意:关键字词释义要求学生识记;请学生自主翻译划线句子。

3.再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明确)特点: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配义与道。

浩然之气是合乎道与义的强大、刚健之气,是充满正义、仁义的正气和大气,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完满的精神境界,是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周振甫先生说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至大至刚”?(课堂延伸,教师进行补充)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五、人和-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五、人和-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五、人和-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选修课程《人和》中的先秦诸子选读内容所编写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精髓,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熟悉先秦诸子的名字和主要思想。

2.掌握先秦诸子的论点和论证方式。

3.能够运用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先秦诸子简介在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先秦时期的数位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

这些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精髓对于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

2. 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1.孔子思想:提倡“仁爱”、“礼仪”、“正义”的道德伦理,强调个体的人格内涵和重视社会关系中的情感主观体验。

2.孟子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天赋人权”,并且认为“民本”是快乐生活的本质。

3.老子思想:强调“道”的本体描述和思想内涵,提倡养成“德行”和顺应“自然”。

4.荀子思想:强调“性恶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否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思想教育和社会约束。

5.墨子思想:提出“兼爱”、“非攻”、“尊师”等反对战争和教育原则。

6.韩非子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在政治和社会上主张实用主义、权宜之计和法治思想。

3. 先秦诸子的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方式:六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辩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通常是从对立面和矛盾来考虑问题,从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矛盾分析:六家思想都关注矛盾和对立面。

这种思考方式使得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名实辩证法:不少先秦诸子喜欢用名实辩证法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考方式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广泛的理解。

4. 五常和道德观1.五常是孔子提出的道德标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

这些标准是一种社会规范,旨在促进个人内在的提升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2.道德观是各位先秦诸子关注的重点,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互惠互利、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重要的原则。

高中语文 民为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民为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课《民为贵》【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人和》教材处理设想(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

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⑤“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重点实词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委而去之委,丢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名作动,限制则与禽兽奚择哉?怎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诘责,计较爱人不亲,反其仁亲近,亲附礼人不答,反其敬回应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凭借其待我以横逆介,用以其存心也介,因为明以教我连,表修饰仰足以事父母连,表目的,可译“来”4、阅读与思考1)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2)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何做到“人和”)“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二、问题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低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的闲笔。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6.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活动设计三拓展思考: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三、学习第2则。

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孟子认为应如何“存心”?明确:存心的方法有二:一是“以仁”,二是“以礼”,也就是时刻以“仁”“礼”约束自己。

2、孟子多次强调“君子必自反”,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孟子认为凡事应从自身找原因,不要与人比较。

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

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3、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作业布置:1.熟读翻译课文。

2.自学第3则第4则。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3、第4则选文。

一、课前导入:孟子通过前两则短文告诉我们人和在战争和治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人和,那就是要得人心、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

那么,对于统治者怎样可以做到人和呢?二、自主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则。

选文第三则和第二则相比,有什么异同?明确: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针对统治者。

这则短文说明了什么?明确:对于统治者来说,身正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了。

2、师生合作学习第四则。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内容。

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1、推恩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3、治礼义,“驱而之善”师生共同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3.问题设计:1)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君子的忧虑在已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3)孟子向齐宣王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君臣同乐的和谐图案,目的是什么?明确: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仁政”主张作铺垫。

4)孟子对齐宣王说要做到人和必须做到哪些?明确:1.推恩四海。

2.施行仁政。

3.制民之产,使民吃饱穿暖。

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6)“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小结: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

“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才能兴邦安国,人和才能家庭美满,人和才能生意兴隆,也只有人和,我们才能共渡难关,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一个集体也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例如球赛)三、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