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手牵手》陶喆王力宏号召音乐人“用音乐加油,手牵手大合唱”。眼见台湾SARS疫情严重,全国民众人心惶惶,在金曲制作人王力宏、陶喆和东风卫视的发起下,号召所有音乐人一起用音乐来激励面临防疫、抗疫的台湾人民,获得台湾乐坛87位歌手共襄盛举,希望藉由音乐的力量来鼓励人心,让大家能够勇敢面对疫情,一起对抗SARS,共同度过难关。
第二张专辑:《i'm ok》。这就是陶喆,要用一首首充满摇滚精神的音乐与市场接触,让人回到60-70年代听摇滚乐的朴实的快乐。在这张专辑推出的同时陶喆在香港及台湾举行个人演唱会,在演唱会上许多的大牌歌手们都到场聆听他的演唱。从小就常常往返台湾、美国,传统中国和西方文明在陶喆身上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国人的感情一向讲求含蓄,他就会尝试用比较“放”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去诠释感情,所以歌曲中可以听到不少“oh baby”或者随性的转音,重点不是每个音都很准、每个字都咬的很清楚,而是要用最真诚的自己来面对音乐。(专辑曲目:01. doxology02.找自己03.小镇姑娘04.夜来香05.普通朋友06. i’m ok 07.不一样08.说走就走09.多谢你10.马戏团11.天天12. angeline13. amen)
《Free》在新人辈出的流行歌坛,台湾歌手陶喆地位独特。这位十年来台湾最好的唱作人,从踏入歌坛,从幕后到前台,一路走得沉稳而踏实。这位拥有极多铁杆歌迷的巨星将举办他的个人演唱会——2007陶喆上海演唱会,演唱会于7月7日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
《好好活下去》是为抗震救灾而作,现已在全国全面推出,让全中国的同胞都能在音乐旋律的激励中,获得无限的勇气与一起走下去的力量,为抗震救灾积聚能量,鼓舞了中国人的向上精神。相信在这首歌的鼓舞下,灾区人民能很快恢复。
新歌+精选:《乐之路1997-2003》。透过超音波仪器,父母们可以了解并纪录婴儿在母亲体内的成长过程。因此,陶喆将这个概念援引至他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专辑中,让乐迷们可以在聆听的过程里,完整感受他“在6年内产下24个小孩”的心情点滴。在“超音波”的概念之下集合了11首个人代表作,以及6首全新作品,加上1首私藏的试听demo与特别版本。陶喆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不只要让大家听见他的音乐,更要让大家看到他在音乐生活里的创作概念与想法。不论是已发表的、未发表的或正要发表的,这些由陶喆在6年内辛苦孕育培养的“24个小孩”陪着我们一起重返他在“乐之路”上的美丽时光,同时走向他充满未知可能的精彩未来。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区别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姓名dfd 学号:11213df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的比较,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曲式、“曲式结构”的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音乐的结构呢,它是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

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

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它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它不会是翻来复去的或者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这是一般这么理解。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

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

二、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的体现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音乐艺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所施行的实际效能、功用。

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是指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思路等的特点。

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一定的功能要求。

所以在这里将两者归在一起来讲。

1、实用性和表现性。

民间文艺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娱乐性和审美性。

在艺术功能中,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审美包含娱乐,但不仅是娱乐。

民间器乐中,江南丝竹从风俗性活动的演奏到“大同乐会”的演奏,音乐从单纯的《老六板》发展到《中花六板》(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板腔变化的发展手法,将放慢加花手法更加丰富),曲目也从《行街》等八大曲发展到《春江花月夜》等,提高了这一乐种的审美价值。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音乐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跨越国界和文化,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中西方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的层面,而是在文化交流中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如何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呢?第一部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概述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已经被广泛地证明了。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在音乐方面,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在中方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是文人雅士类的音乐形式,如民乐、花鼓戏、昆曲等,这些音乐都强调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联性,是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

而在西方音乐中,更注重于音乐的单纯性和乐理结构,以及作曲家的个性和风格。

第二部分:中西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历史述评中西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候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以宗教音乐和文化交流为主。

在西方音乐方面,中东地区的音乐深深地影响了早期的欧洲音乐。

不仅如此,中世纪时期,欧洲的中东音乐文化还曾经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17,18世纪时,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地发展,意大利的歌剧和器乐音乐在欧洲各地大受欢迎,前往欧洲旅游的儒士和侨胞常常带着中式音乐表演。

如金城博、朱国强等乐团巡演欧洲,这为中西交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在20世纪初,更多的基础性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第三部分:现代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西两个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对于西方音乐的接受和崇拜,中国的年轻人在全球中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

近年来,很多国外知名音乐家和乐团在中国进行巡演和荣誉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另外,在教育层面,许多中国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研究中心参与到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中西方音乐学术领域的学者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而且也能让中国的音乐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西方音乐的相关知识。

中西音乐记谱法的比较研究

中西音乐记谱法的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
谱面构成要素
谱面构成要素
中西音乐记谱法在谱面构成要素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音乐记谱法以音高和 节奏为主要要素,而西方音乐记谱法在此基础上还注重音色和音量的变化。例如, 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以表示音高的弦序、板序为主要要素,而西方音乐记谱法中的 五线谱则以音名、音高线、音符时值等为主要要素。
记写方式
1、简谱阶段
1、简谱阶段
简谱是音乐记谱法最早的阶段,用简单的符号和数字表示音高和音长。简谱 的出现为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提供了便利,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音乐。 然而,简谱的缺点在于无法表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色和音强等要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五线谱阶段
2、五线谱阶段
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五线谱成为了当今音乐界最常用的记谱法之一。五线 谱通过五条平行线和音符在线与线之间的位置来表示音高和音程关系。相比简谱, 五线谱可以更准确地表示音乐的细节,包括音色和音强等要素,更适用于专业音 乐表演和音乐教育。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中西音乐记谱法的异同,下面将以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和比较。以《二泉映月》和《C小调练习曲》为例,两首曲子在旋律、和声、节 奏等方面进行比较。
案例分析
在《二泉映月》中,旋律线条以二胡的指法为基础,注重情感表达和韵律变 化。在《C小调练习曲》中,旋律线条以钢琴的黑白键为基础,注重技巧展示和 音乐结构。因此,在旋律方面,中国音乐记谱法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韵律, 而西方音乐记谱法则更注重技巧的运用和音乐的构建。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音乐记谱法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为了更好 地适应现代音乐创作和教学的需要,未来的音乐记谱法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20世纪中西音乐各自发展与交流

浅谈20世纪中西音乐各自发展与交流

导 我 们 如何 将 抽 象的 符 号 组 成的 乐 谱 , 通 过 对 作曲 家 的 理解 ,对 乐曲 的 理解 。通 过 熟 练的 掌 握 演奏 技 巧 , 加 入 自 己 的 创 作 进 行 演 奏 。无 论 是 从 初 步 的 识 谱 、技 术 与 技 巧 训 练 、情 感 表 现 与 作 品 艺 术 处 理 等 ,音 乐 美 学 都 有 着 其 丰 富 的 文 本 理 论 进 行 相 应 的 指 导 。本 文 旨 在 如 将 竹 笛 学 习 实 践 与 音 乐 美学 理论 加 以 结 合 论
加 典 型 的 控 制 和 自 由 两 级 分 化 , 在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到 六 十 年 代 , 电 子 音 乐 新 流 派 产 生 , 体 现 了 科 技 发 展 对 音 乐 艺 术 的 影 响 。 电 子 音 乐 为 那 些 用 传 统 灵 感 寻找 音 色 的作 曲家 带 来 了灵 感 。
而 以 斯 特 拉 文 斯 基 为 代 表 的 心 古 典 主
中 西 方 音 乐 关 系 的 交 流 一 直 没 有 停 止
过 。
种 文 化 与 音 乐 之 间 架 设 桥 梁 , 以 使 其
沟 通 和 联 合 起 来 。 从 这 里 可 以看 出 ,
=十世纪中 国音乐的发展 :
l 0年 鸦 片 战 争 爆 发 , 闭 关 的 中 84 国 第 一 次 被 迫 向 外 敞 开 国 门 。 外 国 文 化 一 拥 而 入 。 这 也 是 中 国 近 代 史 的 开 端 。 而 这 时 中 国 的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开 始
论音 乐美学 理 论对
提高竹笛演奏艺术水平的指导
■ 邱 锶
摘 要 :音 乐 美 学 理 论 对指 导 乐 器 演 奏 有其 重 要 的 意 义 。音 乐美 学 理 论 是 对音 乐 艺 术 总 体的 高 度 研 究 , 探 究 音 乐 的 本 质 和 内 在 规 律 性 的 基 础 理 论 学科 。它 客 观 理 性 的 讲 述 ,指 导 音 乐 中 的 种种 对 象 和 现 象 。引

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钢琴协奏曲是谁创立的音乐体裁

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钢琴协奏曲是谁创立的音乐体裁

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钢琴协奏曲是谁创立的音乐体裁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形式与时代精神、国家发展以及领导者的政治倾向有密切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特殊历史时期1966-1976年为分界点,把新中国钢琴协奏曲音乐的创作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建国开始时的初期繁荣时期”、“停滞沉默与兴起时期”、“百花齐放时期”。

一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的初期1 “初步繁荣时期”(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由于这个时期社会变得繁荣与稳定,大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这给新中国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新中国出现了新的风貌,这些良好的社会背景给作曲家们建立了创作的空间与基础。

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初步的繁荣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青年钢琴协奏曲》采用了汉族民间的五声调式,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结构特点,呈现出正宗的汉族风格,并且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钢琴与民乐队相融合,具有松散不严格的曲式结构,类似于单乐章的奏鸣曲。

此外,在体裁形式上,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形式为主,寻求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时期。

音乐风格质朴,贴近群众生活。

2 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钢琴协奏曲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世界不仅经济领域交流愈来愈密切,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不论哪种文化的发展都不是静止孤立的,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追求自身的创新,也会借鉴外部文化的精髓,其实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和借鉴,才会使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民族文化在自足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西方音乐文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西方也在积极地倡导文化的交流,渗透着西方音乐气息的中国协奏曲彰显了音乐文化交融的魅力,以及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浅谈中西方声乐的异与同

浅谈中西方声乐的异与同
晓。所 以 . 西 方 不 同的 文 化背 景 . 构 成 了 二者 在 声 乐观 上 东 也

另 我 觉 得 除 了 声 音 原 理认 识 不 同 和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两 外
酊以外 , 生 理 构 造 上的 不 同 也是 造 成 两 种 唱法 的 一 个 不 可 其 均原 因 , 于 生 理 构造 不 同 腔 体 也 就 不 同 . 如 说 中 国 学 习 由 比 I巍很 少 有 戏剧 女 高 音 , 西 方人 学 习 民 族 唱法 在 演 唱 江 南 勺 j 而 空 腔 上 就 不是 很 自如 . 里 除 了语 言 的 原 园之 外 就 是 因 为 行 这 符 合 演 唱条 件 而造 成 的 。
成 纯 粹 的形 式 体 系 . 由此 中 国 的 乐器 的 音 质 也
不 愿 将 自身 从 人 的嗓 音 中 超 越 出来 ,而 始 终停
态 的音 乐 。是 以声 音 为主 表 现 人 类 思 想感 情 的

种 艺 术 形式 。我 们 这里 说 的中 西 方 声 乐主 要
留 在 人生 的 层 面 始终 以接 近 人 声 为 自己 的 最 高 旨 趣 ,甚 至 自身 的发 展 也 也 受 到近 人 声 这 一 意
在 人 声 表达 上 的 差 异 ,实 际 上 是各 自的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的深 刻 表现 。西 方文 化 崇 尚理 性 、 究 逻 讲 辑 . 种 特 性也 渗 透 在 了音 乐 文 化 的 各 个方 面 , 这 并 形 成 了严 谨 的 形式 体 系 。 而 中 国文 化 注 重 感 性. 把追 求 “ 天 地 之 精 华 ” “ 籁之 音 种 集 的 天 这 尚 美 情绪 表 现 在 音 乐上 .这 也正 是 炎 黄 子 孙 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摘要:音乐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
精神所在,所以从音乐这个角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音乐,
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
一种结晶形式。本文论述音乐与文化的联系,中西音乐文化的特点,
并举例加以说明。更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详细论述,
同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从而对中西音乐文化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学
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特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音乐文化的
相同之处
一、中西音乐文化特点
(一)中国的音乐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饱受饥寒之
苦、列强之欺、权势之压,其对命运之抗争、对美好之向往的英雄主
义气概不会亚于贝多芬;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在以佛道
儒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旷达恬阔宁静超脱之心境不会
逊于莫扎特。
从题材上看,它要么写历史故事神化传说,要么是花草虫鱼自然
景色,甚至能写出袅袅的“仙乐”,如阳春白雪、雨打芭 蕉、汉宫秋
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泪等等。就是没
有现实没有人生。这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消极、低
级、单纯的享受和娱乐工具。国泰民安,才有“歌舞升平”;享受人
生,就要“对酒当歌”。诗人们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赋好
还乡”的诗句。由此足可见中国音乐的地位和功能了。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
在封建君主制 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
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众 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
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早时候音乐只存在于宫廷中,难以在民间
流传,所以当时的音乐并不能很好的发展。
今天,音乐界可称为“三足鼎立”:“御用”音乐永远为配合政治
宣传之用;“学院派”虽颇具实力,但有些穷途末路。最萧洒的莫过
于“实用派”或“消遥派”了。他们是“专科门诊”,既不要贝多芬
也不管“亚运” (意指诸如亚运会歌之类),专攻“通俗歌曲”。在
被歌星们一夜走红而作曲家一无所获的形势困惑了几年之后,终于茅
塞顿开,推出了亘古未有的“作曲专利”制 度:要唱我的歌吗,请
付钱!业已成型的模式和那永恒的中国式情调使得“一曲多词、一曲
多用”成为可能。
古琴演奏其实很能够表现中国的音乐文化。古琴演奏很讲究,演
奏时没有曲谱,由演奏者随兴演奏,完全体现琴为心声,追求的是天
人合一的境界。演奏者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技艺,关键在于演奏者的
文化修养。就如画中国画,画作的水平不仅在于技术,关键在于画家
的文化修养和境界。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永远做不出好画来。一
个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也成不了真正有水平的古琴演奏家。今天能演
奏古琴的人少之又少,而要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古琴演奏家,就更少了。
(二)西方的音乐文化特点
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缜密的音乐思维,形式、结构的理
性化,直到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发展等等都与西方的理性精神有关。
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哲人便强调
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他们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逻辑抽
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甚至
在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从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
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西方音乐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与冲突。这是由于西方人
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
义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它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
竞争意识相关。
创新意识。西方的古代哲学中就已经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
恒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辩
证观念,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随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在西方人
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胆的否定精神。在他们那里,对传统的敢于挑
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变革的精神则深入人们的意
识之中。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心
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若要说西方音乐的代表作家,那不得不说莫扎特了。莫扎特(1756
—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
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 艺术发展史上独树
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
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
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
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
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
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音乐重情韵,西方音乐重和谐
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
的花纹及原始画壁的动物沸腾之象。中国的一个小姑娘用二胡演奏了
阿炳的《二泉映月》,直令一位国际音乐大师拜服。事例就充分说明
了这个问题。如此说来,中国音乐也不是不注重“充实”的了。《广
陵散》、《高山流水》等中国古典曲子,她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是一
种令人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那种美能让人沉入其中,不可自拔。
而且我过的古典乐器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着历史的,听中国的古典乐
器可以从中品味中国的历史。
西方音乐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行及
数理协调性。西方音乐更适合于表现“壮美”的事物。贝多芬的《爱
格蒙特》序曲,开始的一个F音是乐队全奏。凡听过此曲的人都不会
忘记,这个全奏的F音的是何等地震撼人心啊!假若用中国的传统乐
队演奏,其音响厚度远远达不到。
(二) 中西音乐文化结构不同
西方音乐体系的调式结构的基础是四音列。有三种不同的四音列
可组成十二个调式,这些调式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在
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创作中和民间调式结合产生演变为自然大调:爱
澳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和多 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
自然小调。后来进一步演变,又逐步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其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均是七声调式。其后又发展为十二平均律体系。
与西方调式体系不同的是,中国音乐调式的构成是五声性。由五
声音阶构成的各调式统称“五声调式”。根据“宫、商、角、徵、羽”
的不同,便有五声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等物种
五声调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声”是古人的称法,属于古代阴
阳五行的哲学范畴。在中国乐理中.“五声音阶”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传统音乐各种音阶的基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日:“为九歌、
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古人将超过五声的音阶如七声音阶
种基本的“五声”称为“五正声”。在中国,也有各种七声音阶。是
由七个“声阶构成的音阶。
(三)西方音乐的复杂性,中国音乐的单一性
中国很少有像把多种乐器放在一起演奏的乐曲,更别说动辄几十
上百,器乐弦乐合在一起的交响乐了。而且单个乐器独奏的乐曲也非
常多。而西方在乐器的运用上非常将就,重多种乐器的和谐配合之美。
从中世纪到现在乐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之间的配合也越来
越多。
三、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似之处
(一) 目的性相同:无论是西方的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中国的
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应本民族本地域(部落)的
文化,只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二) 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即:情感的外化。也许你听不懂他们的语
言,理解不了他们的音乐,但只要他们的音乐里有着浓厚的情感,就
能打动人心。所以判定一个音乐作品是否是好的作品,不单单是要看
作曲及表演技法是否精湛,更重要的是要看音乐是否能感人。
(三)都能给人以美感。一段好的音乐,不管他表现的是凄苦还是欢
乐,是丑陋还是美好,只要是好的音乐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这也是音乐评判应该具有的普遍标准。
参考文献:群文天地 2010年第23期
电影文化 2008年第6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03期
《小演奏家》2006年0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