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

合集下载

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综述

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综述

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综述本文将对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与问题。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于英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学史的进程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培根的思想观点深刻而丰富,对于哲学、政治、宗教、文学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见解,其文学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因此,对于培根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一、研究现状在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活跃的态势。

近年来,培根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既有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法学、人文史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

其中,文学领域是培根研究最为密集的领域,涵盖了培根的诗歌、散文、政治激励演讲和戏剧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泛人文”视角的“后文化批评”研究方法是当前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该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文化历史性”与“文化性格”,强调文化实践理论、文化活动与文化政治的相互关系,使得培根研究不仅限于文艺作品的分析,而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及其社会政治背景下进行思考。

二、研究成果大量专业书籍和论文文集在国内出版,从不同角度对培根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培根研究的经典之作。

1. 《弗朗西斯·培根研究大成》该书由李长君、于爱国、彭宇三位学者主编,涵盖了培根思想、文学作品、文化史、哲学等多个方面,深度挖掘了培根的思想内核、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论弗朗西斯·培根的历史观》该论文系罗志华学者所撰,通过对培根历史观的研究,力图挖掘出其历史哲学的高度含义,既有对历史的批评精神,又有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探索和追求。

3. 《抒情化主义与反抒情主义──陶渊明与培根作品中人文主义的比较研究》该论文由沈学英教授所撰,通过对陶渊明与培根在文学作品中对人文主义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又为培根文学作品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综述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综述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综述陈永春(蒙古族)内容提要:蒙古族萨满教文学作为蒙古族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备受学界关注。

它既是蒙古族文学的源头之一,又以原始活态形式演绎着蒙古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以当下存在的鲜活的形式,体现着蒙古族口头文学的发展特征。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无论是萨满教文学资料的搜集和田野考察资料的整理,以及对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的多学科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新世纪萨满教文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发展蒙古族萨满教文学是蒙古族萨满传唱的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头文学,是蒙古族文学最古老而鲜活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在几代学者们的努力下无论是萨满教文学资料的搜集和田野调查资料的整理,以及对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的多学科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新世纪萨满教文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资料搜集整理概况(一)20世纪之前的蒙古族萨满教文学资料搜集整理。

萨满教是蒙古族最为绚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蒙古萨满教的研究是世界性的课题,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蒙古族萨满教文学史料,作为原始活态文化之一,国外学者在全面搜集研究蒙古萨满教资料中就十分注意祭词、神歌的搜集研究。

17世纪欧洲旅行家伊吉布朗特·伊德斯记录了关于蒙古萨满教宝贵的资料。

蒙古萨满教的研究始于18世纪,俄罗斯学者伊·戈·仲、麦哈尔·塔塔利诺夫等常年在布里亚特地区进行田野考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世纪始,蒙古萨满教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1846年布里亚特学者道尔吉·班札洛夫的《黑教或称蒙古人的萨满教》①和原苏联学者M·密海洛夫的《布里亚特萨满教研究史》②、1894年伊·卜达古日布耶夫斯基发表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传说故事与蒙古萨满教》是较早记录蒙古萨满教的文献资料。

而在蒙古族萨满教祭词、神歌的书面资料方面,我国记载最早最丰富。

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兴起研究综述

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兴起研究综述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时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以便探讨中国“ 现代” 文学观
念 是 如 何 兴起 的 。
[ 关键词] 粱启超 ; 文学观念 ; 现代性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5 2
理论研究。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5 39 (06 1 - 16 0 10 — 4220 )2 06 — 2
国文学” 一 文 中 , 出 了“ 十世 纪 中 国文 学 的 概 念 , 把 》 提 二 并
19 8 8年以后 的近代文 学纳入 到 2 O世 纪 中 国文学 的视 野之 内
他们认为 , 世纪初的 中国文学 与中国古代 文学相 比 , 了全 2 O 发生
学观念促进 了中 国文 学从 传统 到现代 的转 型 , 志着 中国“ 标 现 代 ” 学和“ 文 现代” 文学观念开 始兴 起 , 因此 , 超是研究 中国 梁启
的革新。虽然在 当时没有 “ 现代性 ” 这样 的概念 , 实际上 表达 但
革命 ” 起的几 为定 论 的观点 , 出梁启 超大力 鼓吹 和代 表 的 2 提 O
世 纪第 一次文化启蒙运动是 2 O世纪启蒙运 动的开端 , 其所倡 导
了梁启 超的文学 已蕴涵 了现代性 内涵 。 因为所谓 “ 新文学 ” “ 、现 代文学”现在看来就是 现代性文学 。12 年梁启 超逝世后 , , 99 郑 振铎发表纪念性论文 《 梁任公 先生》 指 出了粱 启超是五 四新文 ,
值 , 于他能 以他的 ‘ 在 平易畅达 , 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 ’ 时杂 的 作风 , 打倒 了所 谓恹恹无 生气的桐城 派的古文 。 六朝体的古文 , 使一般的少年们都 能肆笔 自 , 欲言 , 再受已僵 死的散 如 畅所 而不 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 ; 以说 是前 几年 的文体改 革 ( : 五 四 可 按 指 文学革命 ) 的先导。 五 四新文学的现代 性 已得 到了学界的公 ” 认 , 为“ 导” 而作 先 的梁启超 的文学 至少也具备 了一定 的现代性

周瘦鹃小说研究

周瘦鹃小说研究

周瘦鹃小说研究综述摘要:周瘦鹃是“礼拜六派”的代表作家。

对周瘦鹃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运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周氏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却很少涉及,文章在整理归纳各个时期对周氏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周氏小说现代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周瘦鹃;小说;历史研究;现状研究;现代性一、历史周瘦鹃小说的研究历史应该说是很久远的了。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批判“鸳蝴派”文学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初再次用政治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笔者将这一时间段称之为周瘦鹃小说研究的历史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虽说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之初,整个社会环境和主流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建国初对周瘦鹃小说的研究仍是对新文学时期批判的延续。

这一时期对周瘦鹃小说研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客观、非理性。

二十年代,新文学对周瘦鹃小说的批判主要集中于思想性、文学态度、艺术风格、艺术观念等方面。

如原刊于1921年6月10日的《文学旬刊》第四号的《思想的反流》,这篇文章说:“想不到翻译〈红笑〉、〈社会柱石〉的周瘦鹃先生,脑筋里还盘踞着这种思想。

”[1](58)这种思想就是在“陈陈相因的小说中,砌上几个‘解放’、‘家庭问题’的现成名辞。

同时又大提倡‘节’、‘孝’。

”同时还有针对他的文学态度,说他“以文章为游戏的思想”还充斥在他的脑海里,原刊于1921年8月10日《文学旬刊》第十号的《中国文人对文学的根本误解》“在《礼拜六》上,看见一位署名瘦鹃先生的一篇小说,篇末有自跋一段,说自己爱做哀情小说,许多人写信来责备他,说什么‘大非卫生之道’。

他就做了这一篇‘团圆式’的小说,以称他们的心。

”[1](79)这两篇评论都是郑振铎先生以新文学的思想为标准,来评价周瘦鹃的小说思想,也可以说是批判周瘦鹃的写作态度。

与此同时,周瘦鹃小说“娇婉”的艺术风格和“唯美”的艺术观念也遭到新文学的强烈批判。

“娇婉”、“唯美”的文风使他的作品增色不少,显得比较独特,但也显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发展现状综述

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发展现状综述

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发展现状综述作者:板永明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近代以来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刊物及文学团体,这些作家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且视野也比较宽广,易于接受新事物。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清新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傣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傣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傣族;近现代作家;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91-02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傣族作家文学的真正兴起及代表一个民族作家文学发展程度的长篇小说的出现,还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作家文学的产生,除了深厚的民间文学底蕴以外,还需文字的形成和使用及书面文学的出现。

傣族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对比较早,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自己古文字且文字系统较为成熟的民族之一,而且书面文学据考证出现的也比较早,傣族丰富的叙事长诗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但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文艺创作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全国各少数民族包括解放前没有自己作家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家队伍,各民族的作家文学开始蓬勃发展,有些民族甚至出现了在全国和国外有影响的作家,有些民族出现了自己的作家群和文学评论家。

在这一背景之下,成长了一批傣族作家,他们用汉语和本民族语文创作了一批在傣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类作品。

下面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傣族近代作家文学的形成及代表作家和作品近代的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是以刀安仁的文学创作活动为代表的。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

近二十余年清代知识女性问题研究综述摘要:近二十余年来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成果丰硕,大陆学者从专题研究、人物研究、地域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港台地区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用力颇深,但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人物个案研究极其匮乏,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之外的知识女性群体研究尚需深入。

地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江南,对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区知识女性关注不够。

研究视角较窄,多从文学赏析角度研究,史学视角下的研究不足,缺少对“人”的关注。

关键词:清代;知识女性;研究综述严格的清代知识女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90年代,繁荣于21世纪近十余年。

目前学界对清代知识女性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解析、人物考述、思想意识、文化生活、家庭教育、婚姻与交际等方面,成果喜人。

尤其是近十余年,论著日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以大陆学者为主,兼顾海外学术成就,试对近二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供学界讨论批评。

一、大陆学述成果研究追述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是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为使清代知识女性受到应有的关注,大陆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探索。

1.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

论及这一时期知识女性的文章非常多,大多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以女学生和女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女性,已向近代转型,他们对辛亥革命起推动作用,但其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的自我解放思想和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交际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沈智在著述里,曾对知识女性的办刊活动进行了详细剖析[1]。

李兰萍对女知识分子的精英——晚清留日女生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魏中林、花宏艳《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诗人的文学与交际网络包括家族网络、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

在晚清女性自我意识和政治的觉醒、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角色的建构几方面论文也不少。

王庆宏从清末妇女解放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及其影响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妇女解放思想片面追求男女平权,妇女解放主体局限于小资产阶、资产阶级范畴[2]。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作者:殷悦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7期[摘要]黄节是近代著名的岭南学者,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教育家。

他致力于汉魏诗歌的研究,注释作品尤为丰富,他的许多注本是当代学者学习、研究汉魏六朝诗歌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黄节本人及其著作、学术思想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这与黄节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搜集与整理研究黄节的专著与论文,是为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起学术界对黄节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对黄节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节岭南研究综述一、黄节生平简介黄节(1873—1935),初名纯熙、字佩文,后更名节、字晦闻,别署晦翁、黄史氏,广东顺德人。

近代著名的岭南学者、诗人、教育家。

他的一生大致以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191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人生以求学、办报、参与革命,积极投身社会变动之洪流为主,后段人生则以潜心教学、弘扬诗教和中国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为己任。

1873年,黄节出生在广东顺德甘竹乡,父亲早逝,由母亲一手抚养大。

他幼时求学于简岸乡之读书草堂,师从简朝亮,是岭南大儒朱次琦的再传弟子。

少年时期,黄节曾在海幢寺和云林寺闭门潜修多年,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国学基础。

他的求学苦读生涯以1 902年应试不举,决裂清廷告终。

1903年,黄节赴上海,将他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办报事业中,与同学邓实合办了《政艺通报》(1902—1908年)、《国学粹报》(1905—1911年),之后还创办过《美禁华工拒约报》(1905年8—11月)等报纸,宣扬民族思想,积极支持革命。

1913年,黄节开始了他短暂的从政生涯。

他曾在铁路局供职,后来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教育厅长等职务。

直至1916年袁世凯复辟后,黄节对时局彻底失望,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出任北大教授,此后一直以授诗为主业,潜心教学,几乎再没有离开过讲台。

黄节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是《诗学》。

它的雏形,是黄节执教两广优级师范时完成的《诗学源流》,而后在北大讲授时,他将其整理为《诗学》。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

I ]
塑 !I !
报业 ,还 是积 极办 学 、桑梓 授 学 , ( 冒鹤 亭发表于 1 4 3) 9 8年 《 国 黄节都 与 诗 为伍 、 以诗 为教 ,他 与 史馆馆 刊 ( II )  ̄T号 》的 《 JJ 黄节传 》, 梁鼎 芬、 罗瘿 公、 曾习经合 称 “ 岭 简 明扼 要地介绍 了黄节 的生平 。 南近 代 四家 ” ,又 与 陈洵并 称 “ 黄 ( 李 韶清 刊 登于 在 1 6 4) 3年 9 诗陈词 ”,名重一 时。 《 广州文史资料 ( 十辑 ) 第 》的 《 黄 晦 闻 之 生 平 及 其 政 治 学 术 思 想 举 二 、黄节研 究现 状 目前 ,学术 界 对黄 节 的研 究主 例 》。李 韶 清是 黄 节 的女婿 ,受业 要有三 个 方面 :一 是对 黄节 生平 的 于 黄 节 ,并 随 侍黄 节 多年 ,其谓 此 研究 : 二是 对黄节诗歌 的研 究 : 三则 文 “ 谨就 所 知 ,真 实书 写 ”【】 3。该 是 对黄 节学 术思 想和 学 术成 就 的研 文 引用 了很多 尚未刊印 的黄节 文稿 , 究。 是 非 常宝 贵 的研 究 黄节 生平 及其 思 1 黄节生平研究 . 想 的材 料。 黄 节一 生涉 足 的事业 颇 多—— ( 中 山大学 中文 系陈希 副教 5) 诗 人、 报人 、学 者、 教育 家 ,他 曲 授所著 《 南诗 宗—— 黄节 》 书。 岭 一 折 而丰 富 的人生 经历 对他 的 诗歌创 他参 阅 了 各种史 料 ,结合 前 人 的评 作 、学 术 思想 等 各个 方面 都产 生 了 价 ,描 述 了黄 节坎 坷 的人生 道 路 , 深远 的影 响 ,相 关研 究 的文 献资 料 揭 示 了他 复 杂 的心 路历 程 ,剖 析 了 有 他 的诗作 与学术成 果 ,比较完 整和 ( 1)吴 宓 发 表 于 《大 公 报 》 详尽 地介绍 了黄 节其人。 13 5年 1月 2 9 7至 2 9日 的 《 近 最 其 它相 关论文还 有:王燕军 《 近 逝世 之 中国诗 学 宗 师—— 黄节 先生 代 广 东籍 诗人 略 论 》 ,将包 括 黄节 学 述 》。 该 文 写 于 黄 节 刚 刚 离 世 在 内的近 代广 东诗 人作 了一个 总体 广 时 , “ 先生 之家世及其 师承 ”、 从 黄 上 的分析 ;梁 文 宁 《 东 近代 诗歌 “ 先 生在 清代 之 事业 ”、 “ 先 中文 人 心态 的衍 变 》一 文提 到 ,黄 黄 黄 生入 民国后 之事 业 ”、 “ 先 生诗 节 怀揣着 的是 一份苍凉迷 茫的 心态 , 黄 学之著 作 ”、 “ 先生讲 授 古人 诗 而 这种 心 态 “ 先 来源 于对 所 设想 黄 首 之 目 的 及 方 法 ” 、 “ 先 生 最 近 改 的社会 蓝 图 的模糊 ” , “ 来 源于 黄 还 讲 顾亭 林 诗 ”、 “ 先生 自作之 诗 对 于人 生 价值 尺度 的困 惑” ,而这 黄 很 何 处可 得 ”、 “ 先 生 所作 之 样 的 心态在 当时社 会 的文 人 中 “ 黄 诗— —评 论 ”、 “ 先生 所作 之诗 有 代表 性 ” , “ 现 了一定 的进 步 黄 体 举例 ”、 “ 黄先生 之诗 弟子 ”、 性 ”【】 4。 2 黄节诗作研 究 . “ 先生 与本篇作者 之私谊 ”等 1 黄 1 汪辟疆在 《 宣诗坛点将录 ・ 光 个 方面介绍 了黄节 的生平 事迹 , “ 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综观2001年的研究状况,成果相当丰富,约有10种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着、专书和一百余篇论文问世。研究者普遍关注研究对象在文学转型时期的“新”和“变”的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打破单一的审美规范和价值标准,将探索引向深入;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弥补了过去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对小说传播问题的探讨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小说研究往往等同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但小说的生成,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创作-传播-创作环节构成的。传播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后者又是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近代小说的影响尤为巨大,是近代小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宋莉华的《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⑴一文是其中重要论着之一。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系,认为小说界革命和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自1832年底,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石印铺后,经营石印者渐多,终成席卷全国之势。光绪年间,仅上海一地,石印所即有56家,较铅印业多一倍有余。……石印术的普及为近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一种小说往往在数家报刊连载,或先经报刊连载,复以单行本行世,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石印技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石印书局开始与报馆密切合作,取代了传统书坊,成为近代小说流通的主要渠道。报刊与书局多方合作,共同刊行小说,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各自的经营管理更具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首先体现在由报馆正式确立的稿酬制度,它使明末清初出现的小说的商品化倾向得到强化;其次,近代报馆和书局都表现出来更强的广告意识:“报刊已将刊登广告作为其赢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有报馆、期刊社和书局所印书籍的广告,还包括各种内容驳杂的‘告白’。……而晚清书局的广告中,小说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详细罗列其册数、定价、插图情况、内容介绍、销售及征订地点和具体办法,还每每以特价相号召,总之,一切从有利于书籍销售的角度出发。”因此,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孕育了现代传媒意识的产生,并使传统书坊逐渐向现代转化。出于研究的需要,中国出版史的内容也纳入了作者考察的视野,本文思路开阔,对小说传播问题的探索较为深入和透彻。潘建明的《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⑵一文,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近代报刊对小说家创作观念的影响。该文认为,晚清时期,伴随着小说社会地位及文学地位的提高,小说征文活动开始出现,从1877年的《申报》的“有图求说”,到1895年傅兰雅的“求着时新小说启”,两则征文在取得的社会反响、署名习惯、动机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含着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脉络。而傅兰雅举办的小说征文活动以及他在启事中提倡的新小说观念,对晚清小说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从第一次小说征文(1877)到第二次小说征文(1895),中国小说吹响了由传统旧小说向近代新小说演进的号角,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幸运地扮演了号手的角色。这一耐人寻味的事件,再一次显示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1903年之后,小说征文进入了活跃期,作者通过对多则征文启事的考察,简要梳理了晚清小说热点题材及其变迁过程,指出:“自1902年至1908年,晚清小说有从严肃的救国、强国、教育题材,向消闲的家庭、写情、滑稽题材逐渐转移的趋势,……”这一情况与这段时期小说征文旨趣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另外,文章还描绘了近代小说创作中译、着的比重以及小说篇幅长短变化等方面的演进规律。这篇论着选取近代报刊的小说征文作为研究近代小说演进问题的切入点,角度比较新颖。 此外,袁进的《试论近代作家的崛起》(3)和《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4)两文,分别就小说传播运行过程的两端——作家和读者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在近代的转型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近代小说的深刻影响。王学钧的《文学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5)与朱晖的《近代报刊与小说的勃兴》(6)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热点:陆士谔及其作品的研究 陆士谔是清末民初小说创作中最多产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包括《新中国》、《新上海》、《新水浒》等在内的百余部小说,可谓著作等身,同时期很难找出匹敌者。然而过去对他的作品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非常不足。这一情况在2000年下半年已有所改观,2000年10月8日至11日,“上海近代小说暨陆士谔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以此为契机,2001年的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掀起了陆士谔及其作品的研究热潮。 王学钧的《实录与评论:晚清陆士谔社会小说论》⑺称得上这方面的代表论着。该文以翔实的材料,论述了陆士谔的人生和文学选择。作者认为:“科举废止促进了职业小说家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新小说’的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一个明显的整体特征,那就是模式化。”陆士谔就是这类“晚清小说史的第三代职业作家”之一,属于晚清科举废止后“立宪”和“革命”并存时期的一位职业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晚清和民国年间,本文着力探讨了陆士谔晚清时期创作的社会小说。作者指出,陆士谔的这部分小说承袭了梁启超式的“理想派”政治小说和李伯元式的“写实派”社会小说两大基本范型。在内容方面,将自己的小说自觉地作为“史”来写作,在实录“客观”事实中贯注作者“主观”的议论和批评,属于“揭发暴露”式的纪实性新闻小说。与此相应,陆士谔的社会小说在结构上也沿袭了李伯元《官场现行记》和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形式,或“以作者的‘全知视角’直接对小说人物事件加以评论”,或以作品中的线索人物作为“直接的观察者和评论者,从而加强好奇性和新闻性”。陆士谔的这部分小说被本文作者命之为新闻札记体小说:“新闻包含梁启超所谓在‘客观’实录中贯之以‘主观’的阐发和评论之意,札记就是许多独立新闻故事的联缀,也即全景式地实录和批评社会现象,所以称为社会小说。”本文还以较多篇幅论述了陆士谔社会小说中的独特思想意义,认为他的小说中具有强烈的“生计”意识,贯穿着他对“生计问题”的关注,而且敢于大胆地“实录”发表评论,“如果不是从狭义的文学,而是从广义的文化解读,特别是市民文化的角度看,则有着他的独到价值。”通过小说中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批评,“陆士谔毕竟发现了商业化社会及人本身的商业价值化的基本秘密。”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陆士谔社会小说的思想价值。汤哲声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文体存在——兼论陆士谔〈新水浒〉、〈新三国〉〈新野叟曝言〉》⑻一文,以陆士谔创作的几部名著续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证了这类著作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作者认为,现代小说中“故事新编”式小说的始创者并非鲁迅,在他之前作出重大贡献者,以陆士谔为最。陆士谔的小说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新水浒》、《新三国》和《新野叟曝言》这三部:“因为这三部小说不仅表现出了陆士谔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价值观,表现出了他的小说的创作风格,更主要的是,经过他的创作,‘故事新编’的小说文体最后得到了确立。”通过分析指出,这样的小说文体具有一些鲜明特征,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作家本人的价值判断融会其中,使之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同时,在写法上,它常常借一点历史的因由而随意铺染,读者可以从作品人物的变异中得到新奇的感受,增加了阅读的兴趣。这些特征,使它成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论析了以陆士谔这部分小说为代表的晚清“故事新编”小说的特征和价值。晚清“故事新编”小说具有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想象空间的开廓性以及叙事结构的创新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都被现代小说继承,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篇论着将陆士谔的“故事新编”小说纳入中国小说文体形成的过程之中,从中凸现陆士谔小说在近代小说史中的地位,其角度和见解均有一定新意。 香港学者洪涛的《陆士谔〈新水浒〉与近代〈水浒〉新读:论时代错置问题》⑼一文,将陆士谔的《新水浒》这部续书与原作对比,探讨了前者所体现出的新的时代意义和作家的新思想以及独特的创作个性。纪德君的《陆士谔社会小说的叙事艺术》⑽则着眼于陆士谔小说的艺术特色方面,分析了这部分小说中的新的因素。此外,(韩国)崔溶澈的《陆士谔的著述概况及版本考察》⑾、陈年希的《陆士谔生平及著述年表正误、辨析及补遗》⑿以及(韩国)吴淳邦的《陆士谔的〈新上海〉和〈新中国〉》⒀等几种论着,也各有创见。 三、注重文学创作的地域特色:对同一地区作家群的考察 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域的文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地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关。就近代文学来说,有几个地区的近代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形成了几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重要作家群,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将这些作家群放在相同自然、人文环境的大背景中,考察他们创作的共性与个性,论证这些作家群对文学近代化的积极意义,从而显示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郭延礼的《福建人文与中西文化交流》⒁是一篇立论新颖、材料丰富的力作。该文选取了近代文学史中人才济济、成就突出的福建作家群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几个在中西文学交流方面作出极大贡献的作家的重要成就,并且论析了近代福建独特的人文条件对该地区文人的积极影响。作者认为福建自古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在近代,“福建既是抗抵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前线,也是近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代闽籍诗人、词人、小说家,可谓群星灿烂,在近代文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作者列举了林则徐、张际亮、林昌彝、魏秀仁、陈衍等数十位福建作家,展示了福建一地人才众多的盛况,并且指出福建作家对中国近代文学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上贡献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作者重点分析论证了严复和林纾这两位近代文化文学巨匠的成就,指出:“严复是系统译介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第一人,林纾则是翻译西洋文学最有影响的第一人。他们在翻译史上的光辉业绩已是有口皆碑。”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严译名著为中国近代知识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自己的一套译着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倘论中国近代译介的‘西学’,严译八大名著在当时可谓最系统、最完整、最具科学意义的西学了。”对于林纾翻译成就的评价,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批评标准,代替过去的“原着中心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林纾的翻译是对原着的再创造,他对原着的删节、增改,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有意而为之,这样,就给了林译小说一种新的评价。本文还分析了近代两个在“东学西传”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福建文人——辜鸿铭和陈季同的成就,并且指出目前对辜鸿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辜氏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成绩,以及他在翻译上的贡献,都很少有人研究。”此外,作者通过分析还总结了福建文人思想和创作方面的鲜明特色,首先,福建地处沿海,对外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思想活跃,使得这里的文人普遍具有一种可贵的开创精神。作者以林则徐、严复、黄嘉略、辜鸿铭、薛绍徽、林传甲等人为例,指出福建人“往往得风气之先,富有一种进取精神,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第一。”其次,学习西方的自觉意识,在福建知识界萌生最早,而且比较突出;再次,爱国主义精神在福建人士身上表现得非常鲜明。这篇文章视角新颖,见解不凡,称得上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张应斌的《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⒂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嘉应诗人为考察范围,展示了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作者指出:“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嘉应诗人就占了半壁河山。”嘉应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这部分诗人走在了诗国变法的前列。通过对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关系的探讨,揭示出嘉应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关于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作者认为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描述不正确,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可视为诗界革命的源头(这点过去已有多人指出)。黄遵宪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同时,作者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