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与大气对遥感的影响

合集下载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是通过对地面、大气和水体等目标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探测的技术手段。

它利用电磁波辐射与目标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接收和解译目标反射、辐射、散射、发射和传输的能量信息,获取并分析目标的相关特性和信息。

遥感的基本原理可以简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辐射与目标的相互作用。

地球上的物体会对电磁波产生吸收、反射、散射和发射等作用。

不同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不同,这就为遥感提供了获取目标信息的基础。

2. 电磁波的传播和接收。

遥感利用航天器、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通过传感器接收地面目标反射、散射、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和转换等处理后,最终转化为可见图像、光谱数据或雷达图像等形式的遥感产品。

3.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

遥感数据经过预处理、校正和配准等步骤后,可以进行图像增强、分类、变换和特征提取等处理,从而获取目标的空间分布、形状、光谱特性和时变特性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地质勘探、农业监测、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

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而GIS则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

遥感与GIS的结合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集成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对地球表层的认识和理解。

5. 遥感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实时、高效的地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利用传感器接收和解译目标的能量信息,获取并分析目标的特性和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科学研究与决策提供支持。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为人类认识和探索地球提供更多可能性。

地物的波谱特性与大气对遥感监测的影响

地物的波谱特性与大气对遥感监测的影响

地理科学学院《遥感原理与应用》讲义地物的波谱特性与大气对遥感监测的影响目录1 绪........................................................................................................................................... - 4 -1 电磁波谱及大气对遥感监测的影响…………………………………………..-31.1 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 - 4 -1.1.1 电磁波................................................................................................................ - 4 -1.1.2 电磁波谱............................................................................................................ - 4 -1.2 大气对遥感监测的影响 ........................................................................................ - 5 -1.2.1 大气成分............................................................................................................ - 5 -1.2.2 大气结构............................................................................................................ - 5 -1.2.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6 -1.2.3.1 大气的反射作用........................................................................................... - 6 -1.2.3.2 大气的吸收作用........................................................................................... - 6 -1.2.3.3 大气的散射作用........................................................................................... - 7 -1.2.3.4 小结.......................................................................................................... - 10 -1.2.4 大气窗口.......................................................................................................... - 10 -2 地物的波谱特性......................................................................................................... - 11 -2.1 地物波谱与地物波谱特性.................................................................................. - 11 -2.1.1 地物波谱.......................................................................................................... - 11 -2.1.2 地物波谱特性.................................................................................................. - 11 -2.2 地物的反射波谱特征........................................................................................... - 11 -2.2.1 地物反射与反射类型...................................................................................... - 12 -2.2.2 地物的反射率.................................................................................................. - 12 -2.2.2.1 概念及影响因素......................................................................................... - 13 -2.2.2.2 差异的意义 ............................................................................................... - 13 -2.2.3 地物反射波谱与反射波谱曲线...................................................................... - 13 -2.2.3.1 概念.......................................................................................................... - 13 -2.2.3.2 不同地物不同反射波谱及其意义................................................................. - 14 -2.2.3.3 几种常见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 ............................................................. - 14 -2.3 地物的发射波谱特征........................................................................................... - 16 -2.3.1 黑体辐射.......................................................................................................... - 16 -2.3.2 实际物体辐射.................................................................................................. - 17 -2.3.2.1 基尔霍夫定律............................................................................................ - 17 -3 地物波谱曲线的作用 .............................................................................................. - 18 -4 心得体会......................................................................................................................... - 19 -5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 20 -6、图表目录…………………………………………………………………………………-14图1-1 电磁波谱图……………………………………………………………………- 4 图1-2 大气垂直分布图...............................................................................................- 4 图1-3 大气吸收谱…………………………………………………………………….- 6 图1-4 散射光强分布图………………………………………………………………- 7 图1-5 瑞利散射与波长的关系……………………………………………………..- 8 图1-6 米氏散射……………………………………………………………………….- 8 图1-7 无选择散射…………………………………………………………………….- 9 图1-8 大气吸收与大气窗口示意图………………………………………………-10 图2-1 镜面反射……………………………………………………………………....-11图2-2 漫反射………………………………………………………………………….-11图2-3 方向反射……………………………………………………………………....-11 图2-4 瑞利准则的推导……………………………………………………………..-12 图2-5 雪、沙漠、湿地、小麦反射波谱曲线………………………………….-13图2-6 叶子的反射波谱曲线……………………………………………………….-14 图2-7 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14图2-8 三种土壤的反射波谱曲线…………………………………………………-15图2-9 几种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15 图2-10 不同温度下的黑体波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16图2-11 不同温度时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16表1-1 常用的波段……………………………………………………………………- 6表2-1 一些地物(温度20度)的发射率……………………………………….-127、小组分工…………………………………………………………………………………-16遥感物理基础§1 绪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是一门集中了卫星技术、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地球科学等多种科学,利用航天、航空探测器对陆地、海洋、大气、环境等进行检测与测绘的综合性很强的新型探测技术。

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大气污染成为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大气污染水平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大气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大气污染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大气遥感是通过对地球大气层的遥感观测,获取大气层的相关信息。

利用卫星、飞机、无人机等遥感平台所获取的电磁波辐射数据,可以获得大气成分、气象要素、污染物浓度等数据,进而实现对大气污染的监测。

首先,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的数据,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源的准确掌握。

例如,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城市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

其次,大气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获取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时空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不同区域和时间点的大气污染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识别污染源。

这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并能够促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大气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大气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

在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时,通过遥感技术迅速获取相关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帮助预测和预警重污染天气,有效减少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大气遥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算法支持;遥感技术对气象条件、云量等环境因素敏感,需要避免数据受干扰和误差的影响;此外,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也存在一定的成本和周期。

综上所述,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大气污染水平的评估以及大气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

电磁辐射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电磁辐射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电磁辐射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所携带的能量传递过程。

在气象学中,电磁辐射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中,通过测量大气中的电磁辐射能量和频率,可以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从而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本文将介绍电磁辐射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技术、卫星观测、气象雷达等方面。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遥感观测,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气象预报中,遥感技术通过监测大气中的电磁辐射,可以获取空气温度、湿度、风速、云量等重要气象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准确预测强风、暴雨、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非常关键。

二、卫星观测卫星观测是指通过人造卫星对地球大气层进行观测和监测。

卫星搭载了各种感应器,能够探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电磁辐射,从而获取大范围、实时的气象信息。

卫星观测在气象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卫星图像和数据,可以实时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识别云系、降水区域等,并提供各种气象参数,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三、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指利用电磁波辐射原理,采用雷达技术对大气中的云雨进行探测和监测的设备。

气象雷达可以探测降雨、对流云、风暴等天气系统,通过电磁波的回波特性,获取降水强度、速度、方向等气象参数。

利用气象雷达数据,可以精确地预测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为防洪减灾、农业灌溉等提供重要依据。

四、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大气辐射传输模式是指通过对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进行建模和模拟,以获取特定气象参数的方法。

通过模拟大气中的电磁辐射传输,可以定量计算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溶胶等参数,为准确预报天气状况提供支持。

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为天气预报服务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电磁辐射在气象预报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卫星观测、气象雷达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等手段,可以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对于减灾防灾、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遥感探测原理

遥感探测原理

遥感探测原理
遥感探测原理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搭载的传感器,通过无线电波、光学、红外辐射等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的方式,获取地球表面及大气层的信息。

遥感探测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电磁波辐射原理:不同物质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吸收、辐射和反射特性。

遥感传感器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目标物体辐射出的电磁波,来推测目标物体的特性。

2. 多光谱遥感原理:利用多个波段的光谱信息来获取物体的特性。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在不同的物质上有不同的反射或吸收特性,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信息可以推测出地物的组成、状况等。

3. 红外热辐射原理:物体具有热辐射特性,红外辐射可以反映物体的温度。

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可以判断物体的热力学特性、表面温度等。

4. 合成孔径雷达(SAR)原理:利用雷达原理,通过发射和接收
微波信号,测量目标物体与雷达信号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地形、形状特征。

5.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利用一组卫星系统,通过接收卫
星发射的信号,测量接收点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从而确定接收点的位置。

通过以上原理,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各种特征的信息,
如地貌、植被、土壤、水体等,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地质、环境、气象、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遥感是利用人造卫星、飞机、无人机或地面观测站等平台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和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和辐射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而提供地面信息和数据。

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气象、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

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反射与辐射、传感器及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等。

遥感利用电磁波来获取地面信息,电磁波通过空气、云、尘埃等自然界中的物质传播,当它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反射、散射、吸收等过程。

利用这些过程,遥感技术可以测量并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对象的光谱、热力学特性和形状等重要信息。

遥感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很多领域。

在地质勘探方面,遥感可以帮助寻找地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藏。

通过分析地质特征、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确定矿区位置和资源储量。

在农业领域,遥感可以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和病虫害等问题,提供精确的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预警信息。

在气象领域,遥感可以监测大气成分、云层和降水等,为气象预报和天气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遥感可以检测森林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等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城市规划方面,遥感可以提供城市发展和用地规划所需的数据,帮助城市规划师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遥感还有其他一些应用领域。

例如,遥感可以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等,及时提供救援和应急响应。

遥感还可以监测海洋和水质,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

另外,遥感还可以用于考古学领域,帮助寻找古代文明的遗址和文化遗产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导航和测绘等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地理数据。

总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十分重要和广泛。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重要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持,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将继续扩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列举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

列举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

列举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等电磁波进行探测和记录,进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遥感技术中,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降低遥感数据的质量。

为了减少大气干扰,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大气窗口。

1. 可见光窗口可见光窗口是指大气对可见光波段传输较好的区域。

在可见光波段,大气对光的吸收较小,因此可见光窗口成为遥感中常用的窗口之一。

可见光窗口通常包括蓝光窗口、绿光窗口和红光窗口。

蓝光窗口通常位于0.4-0.5微米波段,绿光窗口位于0.5-0.6微米波段,红光窗口位于0.6-0.7微米波段。

2. 近红外窗口近红外窗口是指大气对近红外波段传输较好的区域。

在近红外波段,大气对光的吸收较小,因此近红外窗口成为遥感中常用的窗口之一。

近红外窗口通常包括红外窗口1和红外窗口2。

红外窗口1通常位于0.7-1.3微米波段,红外窗口2位于1.3-3微米波段。

3. 远红外窗口远红外窗口是指大气对远红外波段传输较好的区域。

在远红外波段,大气对光的吸收较小,因此远红外窗口成为遥感中常用的窗口之一。

远红外窗口通常位于3-14微米波段,可以用于探测地表温度等信息。

4. 水汽窗口水汽窗口是指大气对水汽较小的区域。

在水汽窗口中,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小,因此水汽窗口也成为遥感中常用的窗口之一。

水汽窗口通常位于3.5-5微米波段和6-7.5微米波段,可以用于探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5. 二氧化碳窗口二氧化碳窗口是指大气对二氧化碳较小的区域。

在二氧化碳窗口中,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小,因此二氧化碳窗口也成为遥感中常用的窗口之一。

二氧化碳窗口通常位于13-17微米波段,可以用于探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遥感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传感器特性,选择合适的大气窗口非常重要。

通过利用大气窗口,可以减少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探索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中的应用

探索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中的应用

探索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中的应用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中,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索这些应用,并介绍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中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一、电磁波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中的应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波动。

根据波长的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二、电磁波在遥感中的应用1. 无线电波和微波无线电波和微波在遥感中广泛应用于通信和雷达系统中。

无线电波和微波可以传输信息和信号,被用于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雷达探测等领域。

此外,无线电波还可以用于监测大气层的温度和湿度,并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2. 红外线红外线在热成像和红外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线具有较长的波长,可以在夜间和低能见度环境下探测目标。

这使得红外相机和红外传感器成为许多应用中的理想选择,比如军事侦察、火灾监测和热成像等。

3. 可见光可见光是人眼可见的电磁波,因此在遥感中应用广泛。

可见光摄影和遥感技术可以捕捉到地表的真实图像,并提供大量的地理和环境信息。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绘制地图、农业监测、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三、电磁波在探测中的应用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较短的波长和强能量穿透性。

因此,X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X射线可以透过人体,捕捉到内部器官的影像信息,用于病理诊断和治疗计划。

2. γ射线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高能形式,常用于放射治疗和核能研究。

γ射线在放射治疗中可以用于杀死肿瘤细胞,而在核能研究中可以用于检测和研究各种放射性物质。

四、电磁波应用的局限性和挑战尽管电磁波在遥感和探测领域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不同类型的电磁波只能提供特定范围内的信息,对于其他类型的信息可能不敏感。

此外,电磁波的传播和反射会受到大气、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可能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散射
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 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改变了电磁波 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 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读。
大气散射集中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 区。因此,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
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波段
0.01—0.4μ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只有0.30.4μm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够穿过大气层,且 能量很小
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 碳酸盐岩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 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水面漂浮的油膜比 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可见光波段
0.38-0.76 μm 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
用的波段 尽管大气对它也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它
仍是遥感成像所使用的主要波段之一 在此波段大部分地物都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
性,不同地物在此波段的图象易于区分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散射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并且散射 光的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的散射强度更强,方 向比较明显。
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 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
无选择性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 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 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红外波段
0.76—1000μm 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6.0μm;远红外6.0-
15.0μm;超远红外15-1000μm。 遥感中主要利用3—15μm波段,更多的是利用3—
5μm和8—14μm(热红外) 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
(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 遥感
X射线
紫外线
可见光
红 近红外 外 中红外 波 远红外 段
超远红外
微 毫米波
厘米波 波 分米波
波长范围 <10-6μm 10-6 -3.8×10-3μm 10-3 -3.8×10-1μm 0.38 -0.76 μm 0.76 -3.0 μm 3.0 -6.0 μm 6.0 -15.0 μm 15 -1000 μm 1 -10 mm 1 -10 cm 10 Cm -1 m
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
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紫外线是红光 散射的30倍,0.4微米的蓝光是4微米红外线散射 的1万倍。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 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
米氏散射
在粒子(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直径 较大,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所发生的散射称为 米氏散射。
大气吸收
O2:占1/5,主要吸收<0.2 μm的太阳辐射能量;
O3:主要在10-40KM高层大气层;两个吸收带为 0.2-0.32 μm(蓝光区)、0.6 μm(橙光区);
H2O:主要吸收物质,吸收带红外线和可见光的 红光波段内。
CO2:只存在于低层大气层中,而且含量很少, 主要吸收4.3 μm的太阳辐射能量。
电磁波及大气对遥感的影响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 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 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其方向是由 电磁振荡向各个不同方向传播的。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 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它们的共性: (1)各种类型电磁波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都等于光速:c=3×108 m/s。 (2)遵守同一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及偏振定律。
目前,遥感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各谱段划分界线在不同资料上采 用光谱段的范围略有差异。
名称
γ射线
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 因此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它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 辐射的实质是光子微粒的有规律的运动。电磁 波的粒子性,使得电磁辐射的能量具有统计性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 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 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电磁波是是三维的横波,正是由于其矢量特性, 从而产生出极化(偏振)这一现象。
Hale Waihona Puke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被反射:约30%;被吸收:约17%;被散射: 2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约31%。
大气反射
进入大气层前主要波长范围:0.15-4μm;占 太阳辐射总能量的99%,其中可见光区 占50%, 红外区占43%,紫外区占7%;最大辐射波长在 0.475 μm。
进入大气层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 反射作用中,云反射能力变化很大,按地球平 均云量54%计算,1/4的太阳辐射能量被反射 回宇宙空间去。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 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 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分类:
太阳辐射源:可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地球辐射源:远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人工辐射源: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的波束;主动
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目前较常用的人工辐射源为微 波辐射源和激光辐射源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微波波段
1mm—1m,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
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都具有热辐射性质。由于 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 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 感探测
微波遥感可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 微波对某些物质还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 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其 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波长 最短的是γ射线
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是因为产生它的波源不 同。
在电磁波谱中,各种类型的电磁波,由于波长或频率的不 同,它们的性质就有很大的差别,如在传播的方向性、穿透性、 可见性和颜色等方面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