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对豫剧的影响
豫剧发展及前景

豫剧的发展及前景分析在河水咆哮的黄河两岸,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中原人只要听一声这优美独特的唱腔,即便是身在异地他乡,也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呼唤。
这就是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有产生于河南的中原特色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在包括台湾和西藏在内的多个省区都有专业演出团体,是全国观众和专业演出团体最多的地方剧种。
豫剧植根于民间的土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有人说,一部豫剧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还有人说,不了解豫剧,就不了解中原。
让我们和豫剧一起,了解中原悠久的民俗文化。
豫剧的形成与发展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河南梆子的班社,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开封附近的朱仙镇蒋门和清河集徐门两家的科班。
豫剧是从民间发展成长起来的,演出活动和演出剧目,多与民俗相关。
旧时最为盛行的,一是迎神庙会的祀神戏。
二是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三是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四是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这样的风俗至今犹存。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
此后,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剧场。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
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
并开始演编现代戏。
这一时期,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经过改革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
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并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1990年后又举行了“93十大名旦”的评选和举办了中国豫剧艺术节,同时豫剧从河南周边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传播。
近些年,豫剧事业在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努力下,新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多次出国演出,使豫剧又有了新的发展。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

解读中国豫剧的发展史豫剧虽然崛起于中原,但在其最繁荣的时期曾流布于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其专业剧团数量、从业人数、观众数量、流传地域在全国所有地方戏中排行第一,所以不能再简单地、狭隘地称之为河南豫剧,应该很自豪、很全局地称谓中国豫剧。
早期豫剧称作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那时候的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地域性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为豫剧的母调。
关于豫剧的起源。
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
戏曲欣赏——精选推荐

戏曲欣赏○豫○剧——质朴优雅,贴近⽣活前⾔对于⾃⼩就对戏曲充满了热爱沉迷情愫的我,看到戏曲欣赏这个新课程的推出⼼⾥异常的⾼兴。
由于家住在紧挨着河南省的⼭东菏泽曹县,⼩时候逢庙会、节庆就会有豫剧、⼤平调戏剧团去我们附近演出。
⼩时候喜欢演员们脸上的油彩以及⾝上穿着的华丽戏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爱上了它的唱腔和表演⼀直到今天都不减当年对戏曲的执迷与热爱。
⾃上⼤学以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了解接触戏曲,所喜欢的剧种也不仅仅限于⼩时喜欢的豫剧、⼤平调、曲剧、越调,这两年也慢慢的喜欢上了国粹京剧。
在这⼏个剧种当中,我还是更加喜欢豫剧这⼀最⼤的地⽅剧种。
下⾯结合⾃⾝所了解以及⽹上提供的资源做⼀简单的介绍和论述。
简介豫剧,是在河南梆⼦的基础上,不断进⾏继承、改⾰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河南梆⼦戏。
豫剧的流⾏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东、河北、北京、⼭西、陕西、四川、⽢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的地⽅剧种。
豫剧流派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域、语⾳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
⾳乐和地域流派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和民间⾳乐等因素的影响,在⾳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的"豫西调"(⼜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等⽅⾯看,都和"豫东调"⽐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悲歌一曲震豫州——浅谈河南豫剧崔派声腔艺术

《戏剧之家》2018年第10期 总第274期27戏剧研讨悲歌一曲震豫州——浅谈河南豫剧崔派声腔艺术郭红霞(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 河南 焦作 454000)【摘 要】河南豫剧中的崔派声腔艺术是豫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它的声腔艺术富有悲情色彩,又经常用鼻音和甩腔,演唱情真意切,细腻传神,特色鲜明,塑造了很多悲剧式的典型妇女形象。
崔派声腔艺术为河南豫剧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河南豫剧;崔派;咬字;鼻音;甩腔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27-01在河南豫剧中有个很重要的流派——“崔派”,是以演苦情戏为主的流派。
它的演唱风格哀怨深沉,沉稳含蓄,绝妙脱俗,善于运用鼻音和大甩腔,抒发人物的悲苦之情,塑造了很多悲剧性人物形象。
我也是崔派弟子,从小与豫剧著名崔派表演艺术家张宝英老师在一个团里朝夕相处,后又多年从事演出与教学工作,对崔派声腔艺术有很深感触,现与大家分享,敬请指正。
一、豫剧崔派声腔悲情色彩的渊源(一)崔派的创始人是崔兰田大师。
她擅演悲剧,唱腔哀怨深沉,缠绵委婉,感人肺腑。
在豫北一带很有影响,当地有句顺口留“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
后来她的弟子张宝英老师又在崔兰田大师声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革新,进一步弘扬了豫剧崔派艺术。
(二)崔派声腔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崔兰田大师的成长环境。
豫剧大师崔兰田1926年生于山东省曹县,5岁随父母逃荒到郑州,后考入戏班。
在学戏与演出期间崔兰田大师生活上受尽了磨难,对旧社会妇女受压迫有深切感受和仔细观察。
(三)崔兰田大师的声腔风格更受豫西调影响。
河南豫剧按区域主要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擅长表现喜剧风格剧目,豫西调擅长表现悲剧风格剧目。
崔兰田11岁入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先生的太乙班学习须生,5年后出科又向豫西调名艺人张庆官学习旦角,并搭班演出于豫西一带,所以崔兰田大师的声腔从一开始就是继承了豫西调浓郁悲情色彩。
(四)在丰富生活阅历与艺术环境长期熏陶下,崔兰田大师的悲情声腔艺术风格逐渐形成。
浅析豫剧流派祥符调的历史发展

浅析豫剧流派祥符调的历史发展作者:李倩倩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0期摘要:祥符调的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和新乡一带,由于在北宋年间开封被称为祥符县,祥符调也由此得名。
祥符调被大家广泛认为是最正宗的豫剧流派之一,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正宗的传统豫剧唱腔。
作为新一代的继承者,我们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觉弘扬祥符调的传统精髓。
关键词:豫剧;祥符调;历史众所周知,河南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而祥符调绝对可称得上是豫剧艺术的代表。
每每传播到一个新的地区都会与当地特有的语音和方言相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的风格,再加上与其他唱腔艺术的融合,随之自成流派。
在豫剧的四大声腔中的“祥符调”被我们当世公认为豫剧的源头所在。
如今,河南豫剧己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也将取得新的成就。
一、早期祥符调的发展“样符调”由祥符县得名,而如今的开封也就是北宋真宗年间的祥符县,所以说当今的开封便是“祥符调”的发展中心。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从中便知公元1100年左右就已经产生了供人们娱乐生活需要的“瓦肆勾栏”。
瓦子内艺人的表演丰富多样,其中戏剧方面有小杂剧、影戏、杂扮、傀儡戏等。
北宋时期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1271年,北宋灭亡,金人占据中原,在此之后又出现了金院本。
所谓”院本”,是娼妓居住的”行院”中伎艺人演出的剧目。
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宋氏南迁,南宋定都应天,北宋杂剧也随着皇室与灾民传入南方,久而久之,便与闽、浙一带的”永嘉杂剧”在一定出程度上进一步融合,由此产生新的元素与风格。
随后又吸收了元杂剧中的精华,使其变得更加成熟。
在融合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剧目如被誉为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记》、《荆钗记》和《白兔记》都被开封戏曲借鉴而发展,另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孟姜女》、《朱买臣》、《赵氏孤儿》等。
从听众的反馈声中看豫剧流派的传承问题

从听众的反馈声中看豫剧流派的传承问题发表时间:2011-09-28T11:09:41.0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张轩畅[导读] 其实,这样的流派传人是在误读流派艺术,扭曲流派艺术,最后可能会使流派艺术消失。
张轩畅(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J8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在我作电台戏曲节目期间,广大的戏迷听众经常打来电话对我说,他们很喜欢豫剧流派艺术,特别喜欢听大师们原汁原味的老唱腔,对当前流派艺术的传承人们演唱的流派唱腔有一些看法,总感觉到没有大师的听起来过瘾,得劲。
听众很希望流派艺术的弟子们能够多多继承流派创始人的艺术精髓,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时代的变化,去发展流派艺术。
最反对的是,还没有继承好流派艺术,就急匆匆地标榜和炫耀发展了流派艺术。
其实,这样的流派传人是在误读流派艺术,扭曲流派艺术,最后可能会使流派艺术消失。
综合听众们的反馈意见,我认真地聆听大师们留存的唱腔录音资料,观看大师们留存下来的视频资料,走访了一些流派传人和戏剧专家,我也想谈谈当前豫剧流派的传承问题。
如有不同意见,多请赐教。
"一、继承与发展上的失误。
每位自成一派的艺术大师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这是结合自身特点,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慢慢摸索形成的,能有幸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相当于走了条捷径,少走弯路即可继承老师的艺术成果。
但目前不少流派弟子连老师的表演艺术都未完全领悟,就刻意出新,以致误导了不少观众。
以唐派名剧《三哭殿》为例,有的传人在饰演唐王时加进了一些不必要的眼神和动作,失去了朝廷的稳重和大气;对“长江水焉有那回头之浪”一句刻意拖腔和甩腔,这样的唱法远不如唐大师唱得自然、流畅,所以很难谈上什么革新与发展。
而且这也很容易使人造成误解,认为某个传人演唱的就是正宗的唐派。
再比如崔派的一些传人,表演特色也和其师相去甚远,将崔兰田浑厚、深沉的演唱风格有意无意的淡化,失去了崔派独有的韵味。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
![关于河南豫剧[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a3b4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a.png)
关于河南豫剧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过亿。
历史上河南人中名流辈出,现如今也依然不乏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
在北京,约有100余万河南乡亲工作在各行各业,继承并发扬着河南人固有的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性情耿直、忠诚国家、崇尚礼遇、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起源发展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豫剧五大名旦

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中)、陈素真(右二)、崔兰田(左二)、马金凤(右一)、阎立品(左一)在河南省第一届豫剧流派调演大会上。
(周淑丽供图)豫剧五大名旦,个个都是大师,但其人生道路和命运又各不相同。
上一篇博文“天堂犹闻花木兰”介绍了常香玉,这里只说说其他几位大师。
提起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人们就会想起一个山东人的名字——马金凤。
马金凤是五大名旦中目前唯一健在的大师。
她6岁学戏,7岁唱红;她本姓崔,不姓马;她是梅兰芳唯一一位外剧种弟子;她在故乡办戏校,为家乡培养艺术人才;她每年演出200多场,82岁仍挂帅,被公认为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
她是“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多次荣获戏曲会(调)赛演员一等奖。
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
属老一代戏曲艺术家中惟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2006年1月12日晚,在安徽阜阳大戏院,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当晚,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在阜阳大戏院举办大型地方戏曲晚会,83岁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登台献艺。
2004年7月3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兵团石河子慰问演出,马金凤演唱《穆桂英挂帅》马金凤上春晚演唱《穆桂英挂帅》马金凤_“洛阳牡丹”八旬“出征”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
原姓崔,小名金。
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
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
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
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
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
后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
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派对豫剧的影响 作者:宋威镇 摘要: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无论是远离祖国的台湾还是西部边陲新疆,亦或是国外有大量华人的地方如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豫剧都能够被当地观众欣然接受,哪里有中原话,哪里有中原人,哪里就有豫剧,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同化作用如同中原文明一样难以抗拒。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是豫剧产生形成和发展传播的坚实基础,豫剧是中原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在这片热土的人们乐于用豫剧来表达喜怒哀乐。豫剧流派的繁荣发展正是豫剧不断走向辉煌的标志,豫剧流派众多,缤彩纷呈,豫剧因受河南各个地方不同风俗人情,方言发音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流派特色。 关键词:豫剧 豫剧流派 个人流派 地域流派 艺术特色
一、流派的萌芽与形成 中国戏曲流派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如京剧的谭派、杨派),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顺天时报》在北京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 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才形成了京剧“四大名旦”、“五大须生”。自此之后,流派的春风席卷中国戏曲界,豫剧自然也不例外,深受影响。豫剧流派的形成经历了从地域流派向以演员特色风格流派转变的过程,再到地域与演员融合的大流派概念。不同的地域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向东发展过程中与山东梆子相糅合形成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向西发展过程中受秦腔的影响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豫东南形成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豫东北、鲁西南形成以濮阳、菏泽为中心的“高调”。随着豫剧的繁荣发展,演员间互相学习交流,加快了各地域流派的融合,地域流派虽仍有地域烙印,但彼此间的差异渐趋消失,被以“陈常崔马阎桑”为代表的豫剧大师个人艺术风格所代替,形成以个人艺术风格为流派的格局。伴随着豫剧在各地的长期融合与发展,深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又渐趋形成了大流派概念即中原派、豫剧北派艺术、豫剧南派艺术、台湾派、边陲派。也有人根据受官方宠幸与冷落提出了“庙堂派”和“江湖派”,还有一个重要流派是河南省豫剧三团在杨兰春的领导下,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对传统豫剧的唱腔进行吸收和创新,形成了豫剧的“现代流派”。
二、流派的发展壮大及划分依据 豫剧流派的划分兴起于1962年河南省举行的名老艺人汇演,名家云集,高手如云,各显绝技,能够划分一派是对一位艺术家成就的充分肯定,以表演者的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征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1980年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的“河南豫剧流派调演”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唐喜成、牛得草、李斯忠、刘忠河等流派艺术家各显风采,会后获得了群众的公认,后又追加桑(振君)派。自此之后豫剧流派再无大规模产生。流派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想要说清道明并非易事,一位艺术家能成为流派大师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莫过于唱腔有特色,所谓特色不过就是有别于他人的唱腔。但问题是流派形成之前,又何尝不是一人一个唱法呢,在解放以前,演员跟着戏班班主,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无不卖力演出,根据自身特色,或练就珠咙玉喉的嗓子,或练就精美绝佳的身段,他们吸引观众的最大优势恰恰是自己的特色,这也为后来流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流派划分本身主观性就太强,从豫剧的流派划分也印证确实如此,如对唐玉成、高兴旺、宋桂玲大师未给予同样待遇与肯定,有失公允。
三、流派对豫剧的积极意义 豫剧的繁荣兴旺,和流派的竞彩争辉是分不开的,豫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豫剧艺术全面成熟的结果。无论是地域流派还是个人流派亦或是大概念流派,不同豫剧流派的自由发展和互相竞争、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速了豫剧本身的推陈出新,进而促进了豫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豫剧的鼎盛时期正是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时期。成为流派大师是对流派艺术家的奖励,是对个人艺术风格的流派艺术家独特风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后辈的一种激励。引导演员在学习借鉴前辈和同辈,甚至晚辈的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不断摸索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促使一大批演员和戏迷票友竞相学习,拜师求教,追随模仿,也形成了流派风格艺术家独具特色的代表剧目如陈派的《春秋配》、常派的“红白花”、马派的“两花一挂”、阎派的《秦雪梅》、唐门的《刘墉下南京》、唐派《三哭殿》、李派的《下陈州》、牛派的《七品芝麻官》,进而形成经典唱段,有利于观众的系统学习和传唱。流派中繁荣旺盛的当属唐门,很多红脸名家虽同为唐门但都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各个红脸演员根据自身嗓音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同样的一出戏不同的红脸名家来唱风格迥异,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更是能够繁荣旺盛的动力。
四、流派对豫剧的消极影响及阻碍发展
1、流派艺术家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艺术家们是豫剧的宝贵财富,很多演员都想跟艺术家产生交集,利用艺术家的光环来提高影响力,这个可以理解。但不能因为自己得到过艺术家的指点就自认自己高人一等, 自己的演唱水平就会有多大进步似的,往自己脸上贴金。流派大师的存在也导致过分重视主演,如《花枪缘》中基本都是马金凤大师一个人独唱,砍掉秦琼片段,一部戏能多分出给其他配角的演唱机会,有利于生旦净丑的均衡发展。每到谈到艺术家及其流派或开各种艺术研讨会,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只能歌颂,不能批评,甚至质疑也犯大忌。似乎这些艺术家所演的剧目、人物以及唱功表演都完美无缺,有神化艺术家之风,后辈演员对艺术家更是顶礼膜拜,把艺术家当成艺术的绝对权威,影响演员的艺术人格不够独立。对艺术家及其流派尊敬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度,有自己的看法也应提出来,在艺术探讨过程中不容质疑批评就不正常了,每个艺术家及其流派都有优缺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允许各种声音,我们才能找出不足加以改进,避免后辈们重蹈覆辙,正所谓理越辩越明。艺无止境,艺术里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理性看待优缺点,直面缺点比极力掩盖要好得多,破除艺术家及其流派的崇拜之风,为演员艺术人格独立创造条件,也让大师们重新走进大众之中,可食人间烟火。
2、扼制阻碍演员艺术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戏曲属于艺术范畴,本当天马行空,缤彩纷呈,然而流派却对演员形成了束缚。豫剧大师崔兰田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作为演员向前辈学习是必须的,但不能只为模仿而学。即使你把一位艺术家的唱腔模仿的极好,充其量也是一个复制品,还不如直接听大师原唱呢,跟戏迷没有多大区别,自身无有特色,在豫剧的大海里也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转瞬即逝,个人艺术特色对艺术来说才是真正的生命力。流派艺术的定型,使演员把学戏的主要精力放在模仿、怎样唱的更像艺术家上,而非怎样唱出自己的特色。后辈演员亦步亦趋的跟在前辈大师的流派后面,唱腔千人一面,没有新意与活力,同时后辈演员的开创新唱腔的能力也会受到伤害。老师对弟子的指导,更应结合徒弟的嗓子条件、个人的性格特点,开发他的潜能。作为演员重点应该多练基本功,学习艺术家对戏曲感情的把握、表演与方法和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经验,还有前辈对豫剧的挚爱和对观众的真诚。陈素真大师因为嗓音失润,后期才有意识地根据剧情的需要增加丰富的舞台动作,阎立品大师因嗓音甜美才适合唱闺门旦,唐喜成大师是因大嗓坏了被迫用二本嗓演唱,大师们都是根据客观条件,及自身条件选择怎么唱,而不是刻意去学谁,能够融入剧情,感情充分表达、表演到位,这才是大师们都能把人物塑造成功的法宝。现在很多唐派演员压着嗓子,再怎么唱也唱不出唐大师的效果来,唐大师的艺术是独特的,因为独特所以无法复制。吸收大师的营养为我所用才是正道,演员要有追求自己艺术特色的意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判断,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刻意学习模仿。多琢磨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把戏唱好,既能把角色需要的感情充分表达,又能唱出自身特色和美感。
3、流派愈演愈烈的明争暗斗、乱象丛生 提起流派,武侠中就是流派林立,各流派明争暗斗、腥风血雨,但高手往往都是心静如水、与世无争,所以唯有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才能有更大成就。豫剧流派的斗争是戏曲界少有的激烈,从演员到戏迷全面参与,演员为顾及形象以暗斗为主,争夺流派掌门人,争夺正统之位,争拜名家大师,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流派戏迷则是明争、赤膊上阵,对不喜欢的流派演员轻则冷嘲热讽,重则攻击谩骂,甚至殃及无辜,其中尤以陈常流派戏迷争斗最为白热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有个别极端常迷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对陈大师本人及陈派名家恶毒谩骂,已经引起全体戏迷的公愤,如若仍不收敛,将会招致更多戏迷对常派的反感。流派的存在导致戏迷纷争不断,如对豫剧名家张宝英、李树建、虎美玲、贾廷聚、兰力等,喜欢他们的戏迷认为足以达到称派的水平,而不喜欢的戏迷则认为离称流派差距甚远。张宝英与其师崔兰田的唱腔差异明显,继承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是学习流派成功的典范,又有自己的代表剧目《秦香莲》、《寻儿记》等,还有一批喜欢和学唱的戏迷,按现在的流派标准,已经达到了称派的条件,但由于流派大师的存在,面对流派的压力,即使张宝英想立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贾廷聚则有欲拒还迎的感觉,虽有自己的新作《大明惊雷》、《关羽与曹操》、《访帅出征》等。但其唱腔与其师唐喜成相比未有突破,干脆称自己为“廷聚唐派”。还有喜欢兰力的戏迷称其为“兰派”,兰力既无代表作又无自己的唱腔特色,则是胡乱称派。种种乱象皆因流派而起,只有消除流派的隔阂,这些纷争才会化解。
五、解除流派枷锁、打开自由空间 豫剧流派之见所衍生出的保守观念和枷锁,使豫剧艺术在薪火相传过程中,重模仿轻创造。有些流派传人,机械地模仿流派唱腔,忽略情感和身段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