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记叙文阅读】《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阅读答案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我知道争论基本价值的判断是没有希望的。
例如,如果有人赞成将人类从地球上消灭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粹理性的角度驳斥这一观点。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同意某些目标和价值观,人们就可以合理地谈论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指出两个目标。
任何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完全同意。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需求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但这还不够。
为了获得满足,人们还必须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发展自己的理性和艺术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
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我们想确保第二个目标,即使所有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有第二种外部自由。
人们不应该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从事个人活动以获得生活必需品的程度。
没有第二种外部自由,言论自由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分工的问题得到解决,技术进步将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
《爱因斯坦以已为镜》阅读答案

《爱因斯坦以已为镜》阅读答案爱因斯坦以已为镜①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每天,他不是在大街上闲逛,就是和周围的一群孩子到庄园或河边玩耍,像个十足的少年嬉皮士。
②爱因斯坦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她再三告诫爱因斯坦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你现在不学一些东西,长大了如何能出人头地呢?”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③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说:“昨天我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给你讲完了,你再去钓鱼,怎么样?”④爱因斯坦很不乐意地站住了。
⑤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烟囱。
那烟囱内的钢盘踏梯才能上去。
杰克大叔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身上、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⑥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⑦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罢,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已才是自已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⑧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⑨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1、随着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选用一二个词语作解释。
忧心忡忡出人头地不以为然大模大样2、阅读第①段,仿写句子:不是,,就是,像。
3、父亲讲的一件趣事,是针对爱因斯坦哪一句话而说的?请把前后照应的话找出来,写在下面。
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说: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听了,爱因斯坦从此。
《爱因斯坦》阅读答案

《爱因斯坦》阅读答案阅读理解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苗千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
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
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
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阅读附答案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并不是个早慧的孩子。
1879年3月,他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
上小学后,和其他孩子一样,阿尔伯特接触了宗教。
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12岁时,爱因斯坦便读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并自己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时,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他读完了长达12卷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他明白了自然现象有其固有规律。
这些书籍中止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然而,他所就读的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没忍受更久。
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败移居米兰后不久,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学校去了意大利。
1936年,他写道:“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
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这种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他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
1896年,申请获准。
因为投考苏黎世理工大学失败,爱因斯坦勉强同意到瑞士的阿劳中学完成未学完的高中课程。
但他对教育的成见很快就消失了。
阿劳中学提倡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因此课上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关心。
除去在阿劳中学的一年,爱因斯坦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
但他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自我实现了。
1902年2月,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完全私人地补习数学和物理学……”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显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
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
但爱因斯坦没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因为他们三个人聊得过于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
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附答案

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附答案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附答案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
立刻,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
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起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他从来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一直很艰苦简朴。
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去访问,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车站隆重热烈地迎接他。
火车到站以后,爱因斯坦避开欢迎的`人群,拎着一只小皮箱,徒步向王宫走去。
欢迎的人们一直等到旅客走光,也没迎接到爱因斯坦,只好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你们没接到贵宾?”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走光了也没看见爱因斯坦。
”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
”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
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一位头发灰白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只得和他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我觉得这样步行比乘车愉快得多。
”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不图虚名:熙熙攘攘: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启发()热烈()立即()3、本文写了爱因斯坦哪几件事?简要地写出来。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介绍的爱因斯坦的特点吗?(不能超过25个字)参考答案:1、不追求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名声。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思索启迪(启示)热情立刻3、①爱因斯坦在换墙上的画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由此想到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
《爱因斯坦的镜子》阅读答案

《爱因斯坦的镜子》阅读答案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辉煌的科学家。
他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
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爱因斯坦的镜子》原文阅读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依然)走在前面,我(就是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持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也许)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庄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爱因斯坦的镜子》习题1.请把短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爱因斯坦听了爸爸的话,为什么顿时满脸愧色?《爱因斯坦的镜子》答案1.依然就是持续也许庄重2.语言,自己不停地检查自己,审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使自己提高。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阅读附答案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阅读附答案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
1902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
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
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四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
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
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给他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
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该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
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
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语: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
爱惜时间的爱因斯坦阅读答案

爱惜时间的爱因斯坦阅读答案
爱惜时间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
他一生都十分珍惜时间。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靠着别人的帮助,当了一名技术员。
在完成规定的工作后,他偷偷地学习和研究技术。
他没有名师指导,在时间少、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抓紧一分一秒,勤奋钻研。
他 26 岁那年,终于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955 年,76 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
有位老朋友来看他,问他想要什么东西。
他说:“我只希望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我能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
爱因斯坦的病稍有好转,他就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死神作斗争。
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完成了一部著作。
临终前几个小时,他还叫身边的亲人去休息,他说:“我还需要在这里做我的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成就艰苦勤奋
爱惜成绩艰难刻苦
2.填空。
爱因斯坦的病稍有好转,他就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死神作斗争。
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完成了一部著作。
临终前几个小时,他叫身边的亲人去休息,他还要做没做完的事。
以上内容按时间顺序写的,从而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副旧画换下来。
就搬来移架梯子,一步步爬了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
这么一分神,使他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摔倒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摔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的。
”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起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又很大的启发。
‖
爱因斯坦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
有一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爱因斯坦头戴宽边帽,在桥头上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提笔在卡片上写着什么。
凑巧,他的一位朋友坐着马车过来,探出头来问:“瞧,衣服都湿了,一定等了好长时间,不可惜您的时间?”这时,爱因斯坦举起手中的卡片一晃:“不,不!我非常有益的度过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想法呢!”‖
爱因斯坦的生活十分简朴,穿戴也很普通。
他未成名时,经常穿着一件旧大衣,步行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
有位朋友碰见他,看他穿的大衣破旧极了,就劝他换件新的。
他笑着说:“没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数年后,他成为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工作、待客仍穿那件旧大衣。
一次,他又和那位朋友巧遇。
朋友再三劝他换件新大衣,否则实在太不相称了。
爱因斯坦双手一摊又笑了:“没关系,反正这里的每个人都认识我了!”‖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应用(yīng√yìng )相称(chèng chèn√)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笔直——(弯曲)珍惜——(浪费)简朴——(奢侈)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踱步:慢步行走
赫赫有名:名气非常大
4.这篇文章写出了爱因斯坦的哪些可贵品质?
爱因斯坦具有爱思考、研究,珍惜时间,生活简朴等可贵品质。
5.爱因斯坦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科学有哪些贡献?(写出一种即可)
发现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