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讲古典家具之——榫销

合集下载

采炼明清风韵传承精工秘技——岭南古典家具三大家之区胜春专访

采炼明清风韵传承精工秘技——岭南古典家具三大家之区胜春专访

经营和对 待客户 ,不可能有 长期发展 的。当然 ,我们后 来在拍卖图录上也见过我们 早期制作的高仿家具当做 明
清式红酸枝镶理石地座屏
区胜 春 : 喜 欢 明 清 我
古旧家具那种没有火气的沉 稳感 ,经过 时间的磨 练也显
得更 加 耐 看 。通 过 高仿 ,
清 家 具对 外拍 卖 的 ,估 计 是
Cu t r 康 化 收 lu e健 文 f藏
责绾 l 娜 云

传 统 家 具 行 业 中 谈 起 “ 行 御 风

记者 : 您是从上 世纪八 十年代初进入 传统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业
的 ,最初从事明清家具 的收藏购买。请问您当初主要通过
什么渠道 购买这些 家具?货源 中是否存在作伪 的古 旧家
具? 回想这段经历 ,您有什么感触?
腿足浸泡起来 ,让它腐蚀,但是
具的 “ 味道 ”。有 了这个感 觉 了,你 拿 眼睛一扫就 知道 得八 九不离 十了。
以前购买之 后又转售出去 的 非常经典的家具 ,很后海和
心 疼 ,因为 现 在 花 钱 也买 不 到 那 么 好 的 明清 家具 了 。
家具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要求 来定做 ,因为品相好的经典 明清家具越来越少 ,而大家
都 希 望 在 家里 摆 设 几 件 经典
记 者 :在 那 个 时期 从
区胜春 : 当时随着 王世襄前辈对 明式家具研 究专 在 著的出版,从 国外到国内就开始掀起 了明清家具 的收藏热
潮 ,在那个时候我们购买 明清家具主要是在江浙一带 ,广
东也有一小部分 ,购买的渠道一般都是 自己走街 串巷寻找 家具 ,或者依靠亲戚朋友提供 的信息来联系卖家 。在 明清

《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5分钟总结一本书

《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5分钟总结一本书

《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关于作者王世襄,中国文物学权威、收藏鉴赏专家,在众多文物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的成就,被世界公认为“明式家具研究之父”。

他所撰写的三十余种文物、文化研究专著,是各类文博研究的必读经典。

他毕生致力于抢救、研究文物和传统文化。

由于重大的文化贡献,在2003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王世襄学贯中西,多才多艺,文化情怀超越雅俗界限,被称作“京城第一玩家”。

关于本书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八十岁前在学术专著外的大部分文章。

全书共分三卷,前两卷收录了王世襄在家具、漆器、工艺品、书画、雕塑等十多项古代文化文物研究方面的文章,还有饮食、游艺等方面的考证和回忆文章。

第三卷选收了王世襄夫妇的诗词书法手迹。

核心内容本书涉及的文化、文物门类众多,呈现了王世襄毕生的文物研究和个人生活情趣,全面展现了王世襄的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活跃的系统,既体现在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中,也包括富于艺术韵味的民间艺术、能工巧匠的技术和知识、丰富多元的民俗等等,需要持久深入的研究和保护。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获得世界性尊重的基础,是未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明式家具为例,介绍王世襄的文物研究《锦灰堆》涉及的文物门类众多,明式家具排在首位,占最多篇幅,这也是王世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术成就。

明式家具是指“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

王世襄认为,明式家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代表性器物,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地位应该等同于书法、绘画、瓷器和玉器。

明式家具具有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格调。

在选材上,主要使用坚硬致密的珍贵硬木,最有代表性的是黄花梨和紫檀。

明式家具对硬木的颜色纹理形成了一整套美学标准。

王世襄将对明式家具的审美,详细归纳列举为十六种格调,将其主流总结为“简练朴素”,就是删繁就简,只在最醒目的部位做点缀性雕刻镶嵌,通过合理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线条,使观看者获得长久的享受,而不觉得单调。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

中国历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我国是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因此,无论是文化积演还是物质文明都有着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其中的家具成就尤为显赫,蜚声中外的“明式家具”就是我们的祖先给人类艺术宝库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家具”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工艺美术用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习俗,因而生产出不同风格的家具。

我国有史以来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具同样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起居方式,自古至今可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大时期。

一、商周时代的家具商周家具的品种主要包括:席、俎、禁和扆。

1、席,床塌之始。

先民们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用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作为坐卧之具,这就是席。

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兼作坐具与卧具,可谓床塌之始祖。

2、俎,桌案之始。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之用具。

俎为后世的桌、案、几、椅、凳等家具奠定了基础,实在可谓桌案类家具之始祖。

从出土的商周时代的实物看,俎由最初的四条腿,发展成新的板式腿造型。

几在古时是凭倚之具,为长者、尊者所设,放在身前或身侧,也可以说是靠背的母体。

3、禁,箱柜之始。

它是商周时的礼器,祭祀时是放置供品和器具的台子。

通常为长方体,形似现在的箱子。

4、扆,屏风之始。

扆,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在周朝,是天子专用的器具。

它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这是天子名位与权利的象征。

二、春秋战国、秦时期家具西周以后从春秋到战国直至秦灭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奴隶的解放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春秋时期还出现了著名匠师鲁班,相传他发明了钻刨、曲尺和墨斗等。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尺寸:宽103.5厘米、深68厘米、高31厘米此炕桌应系宫作,桌面攒框镶整板,束腰,彭牙。

牙板洼堂肚,浮雕卷草纹与螭龙纹。

三弯腿,顶部转角螭龙头,腿足外翻,雕成龙爪装。

包浆熟老,全品相。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并著录于2011年首都博物馆《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明黄花梨三弯腿炕桌尺寸:宽64厘米、深51厘米、高25厘米此炕桌为明朝之物,抹头可见明榫。

面攒框镶三板,下装穿带出梢支承。

束腰,下装壸门式牙板,浮雕卷草纹。

抱肩榫构造,三弯腿,足部向内弯曲兜转。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

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卷草纹炕桌尺寸:高29.2厘米、宽92.6厘米、深58.2厘米此炕桌造型及雕饰均为明式,比例优美纤秀。

冰盘沿下接束腰,牙板上雕饰卷草纹,为晚明流行的家具装饰题材。

牙腿相交之处,浮雕对称的如意云纹,三弯腿足部做成如意云纹状,与肩部纹饰遥相呼应。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

明黄花梨有束腰带矮老三弯腿炕桌尺寸:高28厘米、宽99厘米、深64厘米此炕桌桌面攒框镶面芯板,起拦水线,冰盘沿打漥,高束腰加矮老,壸门式牙板与腿足沿边造生动的卷草纹曲线,三弯腿,外翻马蹄足,底端支以方足。

炕桌选料精美,造型古朴,线条有力,实为佳作。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乙第8页。

明黄花梨三弯腿螭龙纹炕几尺寸:73厘米、深40厘米、高23厘米此炕几既可在床榻上使用,又可席地单独使用。

几面攒框镶独板,冰盘沿下起阳线,线下束腰,三弯腿承外翻卷云足,牙板浮雕螭龙纹整器造型简约,曲线婉转,典雅古朴。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

明黄花梨有束腰鼓腿彭牙炕桌尺寸:高29厘米此炕桌鼓腿牙极尽夸张,束腰外的肩、腿、内翻足几乎鼓成圆形。

牙条用铲地浮雕,草龙及其莲花纹样疏密有致。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5页。

清紫檀翘头供案尺寸:高20厘米、宽265厘米、深24厘米此案造型优美,案面攒边长条独板,冰盘沿,翘首,束腰镂雕条纹,牙板饰波浪构造,轮廊曲线自然与腿相接。

王世襄

王世襄

已经故去的书法家启功曾这样评价老友: 已经故去的书法家启功曾这样评价老友: 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 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 而是“研物” 而是“研物”,他不但不曾丧志而是立 他将古今典籍、前辈耆献、 志。他将古今典籍、前辈耆献、民间艺 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印证, 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印证, 写出了这些已出版、未出版、 写出了这些已出版、未出版、即将出版 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 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 一行行、一字字, 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注脚。 化的注脚。”
这套大俗大雅的奇书,出版之后一纸风行, 这套大俗大雅的奇书,出版之后一纸风行,成 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四次。 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四次。 这些玩物看似“雕虫小技” 在中国民间, 这些玩物看似“雕虫小技”,在中国民间,喜欢这 些玩艺儿的人不少, 些玩艺儿的人不少,但能把这么些玩耍的事情写成 专业的著作,让它们登上了“大雅之堂” 专业的著作,让它们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除了 王世襄并无第二人。 王世襄并无第二人。 曾经出版过王世襄著作的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 家明说,王世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学者, 家明说,王世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学者,他 的著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是, 的著作专业性都非常强,但是,他研究的基础是兴 他的专业水准是在常年的兴趣中、 趣。他的专业水准是在常年的兴趣中、在不断赏玩 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 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在我的印象中,王世 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他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 襄先生整天都笑嘻嘻的,他虽然被称为" 玩家" 但他其实做事非常认真严谨, 玩家",但他其实做事非常认真严谨,这从笔迹就 能看出来,所以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老顽童" 能看出来,所以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老顽童"。”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京城大玩家他是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火绘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后来成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他就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王世襄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种游艺,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京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游戏,经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游艺文化;厨房炊事不再枯燥无味,生活被他演绎成了一门艺术。

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从小玩到大王世襄出生在诗书世家,高祖王庆在清朝做到两广总督,《清史稿》给他立过传,父亲王继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他的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父母对爱子的教育有很好的安排,为他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教经学、史学、小学、音韵,又教他从小学英语,讲得一口流利英语。

然而少年时的王世襄却偏离了家族的预期,王世襄自小好玩,上小学前后,王世襄玩兴十足。

他先养鸽子、捉蛐蛐;稍大,用葫芦养冬日鸣虫,并学会在葫芦上烫花。

11岁就读于北京乾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时,一上手写英文作文,一连几篇都是兴致勃勃地大谈鸽子,闹到英文教员不胜其烦,怒曰:再写此鸟,无论好坏,一律给Poor(差等)!后来他又为鸽铃写出《北京鸽哨》,为鸽子编写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甚至在快走到生命终点时,他念兹在兹的还是北京奥运会能否放飞真正的中国观赏鸽呢……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王世襄旧藏”—拍卖场上的名家效应

“王世襄旧藏”—拍卖场上的名家效应

- 专栏 · 收藏与拍卖 -王世襄被民间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尽管他本人生前对这一俗称颇有微词,但这一名号已成为对其平生收藏的最好概括。

王世襄以微薄的财力,探究出博大深厚的收藏文化,其藏品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广都值得关注,而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尤其值得今天的藏家学习。

王世襄出身名门世家,高祖曾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但王世襄的家境并不是民国新贵,故生活虽无隐忧,但收藏珍贵文物,却非手头宽裕。

他曾经说:鄙藏不值钱,10块(钱)以上的是朱(朱家溍:戏曲研究家、文物及明清史专家)玩的,10块钱以下是我玩的。

有人将其与好友朱家溍的收藏品相比较,认为朱家溍旧藏文物,在故宫博物院当属于一级文物,而王世襄的精品也只能评个二级文物。

然而,虽然王世襄的收藏不算名贵,但趣味百出,尤其是他专心致志地将一辈子喜欢的东西都能研究出个子丑寅卯来,并且乐在其中。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王世襄推崇的鸽哨、葫芦等民俗文化亦受到追捧的原因。

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王世襄旧藏”已成为业界膜拜的名字,从2003年王世襄藏品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以来,其藏品在拍卖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市场上,“王世襄旧藏”已成为藏界符号,每次出现王世襄旧藏藏品时,都会引发市场的热烈追捧,王世襄旧藏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便在情理之中。

在2003年的专场拍卖中,王世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的成交价开创当时古琴拍卖世界纪录;2011年,在中国嘉德“俪松最珍—唐琴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专场中,“大圣遗音”最终以1.15亿元成交。

8年时间,这一把古琴的价格增长了近13倍。

同时,这一价位也彰显了古琴这一小众收藏品类的升值潜力。

2010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5周年秋拍推出“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专场成交率为100%,成交额高达9844.8万元。

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中以166万元成交,2010年的成交价则高达1512万元,刷新了中国铜炉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王世襄的一世珍藏——明式家具:当年为何给了上海博物馆?

王世襄的一世珍藏——明式家具:当年为何给了上海博物馆?

王世襄的⼀世珍藏——明式家具:当年为何给了上海博物馆?《明式家具珍赏》王世襄著在王世襄先⽣丰富⼴博的收藏品中,最为重要、数量也最多的品项,是明式家具。

在近半个世纪的收藏⽣涯中,他能凭⼀⼰之⼒收藏到这些精绝之品,简直称得上是旷世奇迹。

这批明式家具,如今已⼊藏上海博物馆,对于为什么不是⽆偿捐献,为何不留在北京,这些年来,曾听有⼈对此颇有微辞,甚⾄还听到业界的名⼈发出的责怪之声,这纯粹是他们不了解情况。

作为亲历者,我对全程⾸尾和来龙去脉记忆得还算清楚。

多年以来,王先⽣⼀直在为这些藏品的最终归宿⽽操⼼。

他说过,这批家具⼀定要完整留下,绝对不能再拆散分卖。

⽆论多么困难的时期,⽆论多少⼈恳求,他从未卖过⼀件。

最终捐向哪⾥,也⼀直在他的考虑之中。

我想:任何⼈⾸先会想到,故宫应是这批家具最好的归宿地。

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霸王枨⽅凳(王世襄旧藏)可故宫博物院对这批藏品⼀直未表⽰出积极的态度。

另⼀⽅⾯,王先⽣对故宫是否真能保存和善待这批家具⼼有疑虑。

古代家具,尤其是珍贵的硬⽊家具,其实相当娇⽓。

像紫檀料的家具,⽊质表⾯⾮常娇嫩,就如同⼈的⽪肤,最怕太阳晒。

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藏明清家具,其中有把极为明显的紫檀家具标注成黄花梨料制。

我相信,其中⼀个原因是故宫中有的紫檀家具给晒得颜⾊变浅了,所以依据颜⾊才被认成了黄花梨。

清黄花梨上折式交杌(王世襄旧藏)故宫的宫殿都坐北朝南。

古家具摆在窗户根⼉地底下,直受⽇光的照射。

居住在北⽅的⼈都知道,北京坐北朝南的房间,⽇照时间特别长,即使有前廊,但案类、椅类的家具较矮,挨着墙根放仍然晒得着。

这⼀年三百六⼗五天,⽇复⼀⽇年复⼀年地晒,什么东西能经得住!为此事,我曾向故宫⼈员说起,可他们说这是按原来的陈列形式摆放。

您站在王先⽣的⾓度想想看:再好的东西给了他们,他们能认真上⼼对待么?能让他放⼼吗?尽管如此,王世襄先⽣⼀直在想⽅设法尽量地把这批明式家具藏品留在北京。

可没想到,北京却不以为然,愣是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名片>>>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北京。

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

王世襄作为研究明式家具的大家,他撰写了两部我国前所未有的古代家具书(《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才专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

王老对古典家具的线脚有过精辟的论述,本刊特别节选部分榫销内容,以飨读者。

【另加的榫销之一栽榫和穿销】
在构件本身上留做榫头,因会受木材性能的限制,只能在木纹纵直的一端做榫,横纹一触及即断,故不能做榫,这是木工常识。

如果两个构件需要联结,由于木纹的关系,都无法造榫,那么只有另取木料造榫,用“栽榫” 或“穿销”的办法将它们联结起来。

明式家具常在下述的情况下使用栽榫:
一、厚板拼合,在拼口内栽榫、凿眼粘合。

二、某些翘头案或闷户橱的翘头,用栽榫与抹头结合。

三、某些卡子花,如双套环,用栽榫与上下构件结合。

四、桌几的锼花角牙,或攒框的牙子,衣架或面盆搭脑下的挂牙等,多一边栽榫,一边留榫与相邻的构件结合。

五、床围子、透格柜门上的各种用攒接斗簇的方法造成的图案装饰,如四簇云纹、十字套方等,常用栽榫加以组合。

六、桌案牙条的上皮,裹腿做或一腿三牙式桌面垛边的上皮,有的用栽榫与边抹的底面联结。

七、“两上”,即束腰与牙条两木分做的桌几,“三上”,即束腰、牙条与托腮三木分做的桌几,束腰与牙条二者之间及束腰、托腮、牙条三者之间常用栽榫来结合,以防分离生缝,闪错不齐。

八、官皮箱两帮和后背的下缘,用栽榫与下面的底座结合[图1、2、3]。

[图1]
[图2]
[图3]
穿销不同于栽榫。

栽榫一般比较短而且是隐藏不露的,穿销较长,明显外露,故多用于构件的里皮,在家具的表面是看不见的。

曾见条桌、条案及床榻的牙条,在其背面正当跨度正中的地方开剔槽口,用断面为半个银锭的长销像穿带似的穿过去,上端出榫,纳入大边底面的榫眼中,使牙条固定贴紧[图4]。

[图4]
栽榫和穿销在联结、固定家具构件上能起作用,有时是非用不可的。

但从精制的明及清前期家具上可以看出,古代匠师高手,决不滥用,需要时方用,才算合理,否则只能说明手艺不高或选料不精。

以上列的“七’’来说,考究的家具束腰多与牙条一木连做,并将束腰的上皮嵌装在边抹底面的槽口内。

这样造便用不着栽榫。

又如桌案或床榻的牙条,倘用料较厚,就用不着加穿销防它走动弯翘。

往往一件家具,是由于结构不良,或用料单薄,在不得已盼隋况下才求救于栽榫和穿销的。

【另加的榫销之二走马销】
“走马销”,或写作“走马榫”,南方匠师则称之日“扎榫”,可以说是一种特制的栽榫。

它一般用在可装可拆的两个构件之间,榫卯在拍合后需推一下栽有走马销的构件,它才能就位并销牢;拆卸时又需把它退回来,才能拔榫出眼,把两个构件分开。

因此它有“走马”之名,而“扎榫”则寓有扎牢难脱之意。

它的构造是榫子下头大、上头小,榫眼的开口半边大、半边小。

榫子由榫眼开口大的半边纳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这样就扣紧销牢了。

如要拆卸,还需退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

这是一项很巧妙的设计,用意与霸王枨的勾挂垫榫大致相同,只是没有木楔垫塞而已。

在明式家具中,翘头案的活翘头与抹头的结合,罗汉床围子与床身边抹的结合,屏风式罗汉床围子扇与扇之间的结合,屏风式宝座靠背与扶手之间的结合等,都常用走马销[图5]。

[图5]
【另加的榫销之三关门钉】
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钻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在使榫卯固定不动。

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

修理古旧家具,遇此情况,仍需用钻将钉钻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

良工制榫,实无再加销钉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故工匠不得不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