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偏瘫针灸与康复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搜集在我院治疗的中风致偏瘫患者70例,据治疗方式差异分成两组,单治组35例,联合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总值与单治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单治组,P<0.05。
结论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有显著效果,值得应用。
标签: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偏瘫属于中风的一种后遗症,会导致中风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治疗脑中风偏瘫的患者时,常用方式有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两种方式。
但是由于单纯应用某种方式进行治疗时,临床疗效有一定欠缺,所以临床上常会联合两种方式治疗。
本文探讨在中风偏瘫患者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主要分析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治疗方法1.1 研究的资料搜集2015年10月份~2016年9月份在我院治疗的中风致偏瘫患者70例,据治疗方式差异分成两组,单治组35例,联合组35例,单治组患者单纯行康复治疗,联合组则在单治组的治疗上配合中医针灸治疗。
单治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60岁~86岁,平均年龄(72±3.02)岁。
联合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61岁~86岁,平均年龄(73±2.84)岁。
两组研究对象常规资料经过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接着比较。
1.2 治疗的方法康复治疗: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肢体实施康复的运动,使得患者肌肉可以有效的活动,每次运动时间20~30分钟,每天需要运动一次,防止发生肌肉萎缩与血流不畅的情况。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的最基本方法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穴位,实施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为:对于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等有明显肾亏临床症状的患者,基本的针灸治疗原则为滋肝补肾,实施针灸的主穴位为肝俞、肾俞、太溪以及三阴穴位,配穴位为阳陵泉、阴陵泉、血海以及梁丘。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眼针
• 朱氏等报道,用眼针治疗中风偏瘫188例 共258次,瘫痪肢体抬高即刻效应阳性率 为85.66%,提示眼针具有明显增强瘫痪 肢体的抬高作用。
针灸疗法-舌针
舌针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舌上 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舌体定穴,在舌体两侧,距边缘2- 3mm,有一个5×25mm的长行区域;
– – – – –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固握加合谷; 言语不利加金津、玉液放血。
针灸疗法-体针
按时取穴法
• 管氏等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病100例, 与循经取穴治疗对照,提示子午流注针法能提 高针灸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60例中风患 者,采用心电监护仪直接观察针刺不同时辰的 同一经穴和同一时辰的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 即时效应的影响,并作了临床验证。证实了经 络气血存在着与时间节律相关的盛衰变化;经 穴确实有经气开阖的特点。
针灸疗法-头针
取穴有三种: – 以大脑生理解剖为理论基础的焦氏头针、方 氏头针、朱氏颅针 其中焦氏“运动区”在本病中应用广泛,主 要集中于运动区、足运感区等区域。张氏等 分类治疗120例,总有效率为96.67%,认为 本法对改善语言、精神状态及瘫痪肢体功能 恢复作用明显。
针灸疗法-头针
–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头部腧穴治 疗法 主要表现在百会透曲鬓上,于氏等用 此法对照治疗63例,说明此疗法对机 体有选择的、整体的良性调整作用。 或百会透曲鬓配合体针;或配合在前 神聪透悬厘穴;亦有百会透前顶加率 谷透悬厘;百会透太阳。
针灸疗法-体针
辨证分型取穴
• 何崇、关元、双足三里、 双三阴交, – 阴虚阳亢型取双神门、三阴交、太冲、 复溜、太溪; – 风阳浊痰型取双风池、外关、丰隆、 行间、足临泣;
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 王鹏虎 , 留生. 和锐3 R 1 】 宋 诺 0 治疗 初发2 型糖 尿病6 例的 临床 观察 O
[. 用糖 尿病杂 志, 0 , 1: . J实 】 2 9 () 4 0 4 6
之功效 。通 心络通过使纤溶活性 增强 、抗凝 ,维持 血管通畅 ,防止血
管 内膜增 生 ,维护正常血 管功能 ,使血管痉 挛解除 ,周 围神经 的生长 条件和 再生微环境改善 ,进而修复受损 的神 经组织 ,并促进轴 突再生 和髓鞘形成 ,使D N的症状 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 。 P
岛素联合通心络治疗D ,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N 总 之 ,应用 中药联合 胰岛素治疗糖 尿病神经病变 ,可 以显著提高 患者疗效 ,改善 患者的生命质量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 临床 中推广
使用 。
人参 、土鳖虫 、全蝎、蝉蜕 、蜈 蚣等 ,具有使全血黏 度降低 、抗血液
黏稠 ,微循环 改善 ,抑制微血栓 形成及小板 聚集 ,解除微血管痉 挛
全有效 的,可作为首选降糖药物。本研究中两组间相 比,治疗 后实验组 患者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为9- 高于对照组的8. (<0 5 3% 3 O % P . ), 0 0
与刘国用 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且未发现明显不 良 ] 反应 ,表 明赖脯胰
养的血管发生病变而闭塞 ,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再加上神经细胞肿胀
两组 惠者 的肢体 运 动 功 能均有 不 同程度 的 改善 ,差 异有 统 计学 意 义 ( < 0 5 。治疗 后 两组 之 间进行 比较 ,观 察组 患者肢 体运 动功 能明 P .) 0
显优 于对 照组 , 差异有 统 计学意 义 ( < O 5 。结论 采 用康 复训 练配合 针 灸治疗 中风后 偏瘫 , 以取 得 较满意 的 临床疗 效 , 推广 应 j P .) O 可 值得 千 j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目录
❖ 中风病的概述 ❖ 临床常用的腧穴和定位 ❖ 中风病的针刺治疗 ❖ 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第一节 中风病的概述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定义
❖ 中医: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神志障 碍)
功能障碍)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亦称“脑卒中” (stroke)。 ❖ 西医: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 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小时或 死亡。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尺泽 LU5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效】清泻肺热,降逆止咳。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小儿急、慢惊风。 4. 肘臂挛痛,瘫痪。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2. 癫痫,狂,癔病。
3. 舌强不语,失音,咽喉肿痛。
4. 头痛,头晕,颈项强急。
【操作】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
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深刺,
防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有生命危险;
可灸。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八邪 UE 9
【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 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中风病康复治疗针灸
特点
❖ 起病急骤
❖ 症见多端
神志 肢体和 语言功能
❖ 变化迅速
❖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 常留后遗症
❖ 五高:发病率 患病率 死亡率 致残率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PPT课件

针灸康复治疗应持续进行,以巩固疗 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程分期
根据中风的病程分期,选择合适的针 灸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醒脑开窍为 主,恢复期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 主。
注意事项
适应症选择
针灸康复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中 风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应症。
配合其他治疗
针灸康复治疗可配合其他治疗方 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以提高疗效。
治疗效果
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左侧肢体肌 力逐渐恢复,可以独立行走,语言 功能也有很大改善,能够进行简单 的交流。
典型案例三
患者情况
患者张先生,48岁,因脑梗导致右侧肢体偏瘫,伴有吞咽障碍。经过急性期治疗,病情 稳定后开始针灸康复治疗。
治疗方案
采用头针、体针和耳针治疗。头针刺激头皮感觉区,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体针刺激上肢、 下肢的穴位,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耳针刺激耳部穴位,改善吞咽功能。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 ppt课件
• 中风概述 •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原理 •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方法 •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注意事项 • 中风针灸康复治疗案例分享
目录
Part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 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
治疗效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可以独立行走,吞咽功能也有很大改善 ,能够正常进食。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严格消毒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消毒,预 防感染。
观察病情变化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
预防措施
STEP 02
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中风偏瘫

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中风偏瘫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所致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运动能力(fugl-meyer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 指数)较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极大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偏瘫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4-02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课题。
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单纯的康复治疗与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进行观察,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40例。
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5岁;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13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9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3例。
2治疗方法治疗组均接受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西医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中医急性期采用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脑为主的中药治疗,后期应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
病情一旦稳定即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5d,脑出血患者在入院10~14d之间,治疗组开始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治疗。
2.1针灸方法。
取穴:百会、风池、天鼎、肩骨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中风,这一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中风后遗症更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在中医领域,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
中风后遗症可能包括肢体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
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在针灸治疗中,头针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穴位,如运动区、感觉区等,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针对肢体偏瘫的患者,在相应的运动区进行针刺,能够激发患肢的运动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体针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
比如,对于上肢偏瘫,常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下肢偏瘫则多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除了头针和体针,电针疗法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在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仪,通过一定的电流刺激,增强针刺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眼针疗法。
依据眼周穴位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通过针刺眼周特定区域,来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中风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眼针疗法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也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对于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的患者,刺激强度宜轻;而对于体质较好、病程较短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同时,针灸的频率和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一周进行数次针灸治疗,每个疗程持续数周或数月。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并非孤立进行,往往需要与康复训练、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卧位
仰卧位
康复训练(手法)
康复训练(手法)
康复训练(器械)
康复训练(器械)
• 病人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 处于上方,掌心相对,双上肢尽可能伸直, 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即双手叉握上 举过头。这有利于恢复肩胛带及肩至手指 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缓解肩痛及上肢 水肿,也有助于诱发上肢的运动功能。
• 4物理疗法
• (1)中频脉冲疗法 其治疗作用是电刺激后肌肉 发生节律性收缩,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 肿,改善营养,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萎缩的发生, 防止纤维化和挛缩,促进中枢运动控制功能的恢 复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其治疗范围:突出等有一定的疗效和 缓解作用。
神窍闭阻,故发生卒中。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 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 遗症。现在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 脑梗塞,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辩证论治。 。
中风的辩证分型
1中风先兆 2中经络 3中脏腑
• 分期:
• 1、急性期 发病后至 两周以内,中脏腑可 至一个月。
• 2、恢复期 发病两周 后至半年内。
• 3、后遗症期 发病半 年以后
中风的治疗
• 1西医治疗 • 2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辩证论治,宜采用标
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 益气养血并用。中成药有:大活络丸、安 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华佗再造丸等。
• 3针灸治疗 针刺能改善脑组织的灌流量, 改善局部肢体组织细胞的营养,对促进患 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取穴以患侧肢 体为主。上肢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 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解溪、昆仑、悬钟等。根据病情可加用电 针、头针治疗。
训练方法
双桥
• 病人取仰卧位,活动者用双手并拢双下肢,屈膝, 平足,令病人抬起臀部并保持5、6秒钟。
双桥
单桥
卧位
坐位
辅助站立位
单腿站立位
双腿站立位
步行练习
恢复时间段 中风后 恢复百分比 6个月
2年:欠佳 3~6月:好 1~2月:最佳
24%:正常 30%:工作 70~90%:走
脑中风偏瘫的针灸与康复
刘素梅
中风概述
•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 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 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 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性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名中风;又因 其发病突然亦称“卒中”。
中风的机理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 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 虚。因肝肾之阴虚,肝阳易于上 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 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
健侧卧位
仰卧位
• 病人头枕于枕头上,脸处于正中位,躯干 平展,在患侧的臀部至大腿下方垫放一个 长软枕,目的在于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 髋关节长期外旋或向外固定后易导致在以 后的步行中形成外旋步态。在患侧肩胛骨 下方放一个枕头,使肩部上抬,并使肘部 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手中不要 握东西。患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小 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
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
• 健侧卧位是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 病人的头侧枕于枕头上,躯干与床面保持 近垂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不使上肢处 于内收位,肩关节屈曲最好稍大于90度, 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用软枕垫 起处于上方的患侧下肢,保持在屈髋、屈 膝位,足部最好也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 软枕的边缘。健侧卧位的优点在于,可以 改善患侧的血液循环,也可以减轻患侧肢 体的痉挛,预防患肢水肿。
康复治疗
• 脑中风偏瘫的本质— 运动模式发生质变
典型脑中 风痉挛模 式
错误的姿势
• 该体位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 模式
错误的姿势
良肢位摆放
• 1、患侧卧位时病人的患肢处于下方,这样 会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肢体的痉 挛。病人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头稳 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向前方屈曲、肘伸直, 前臂旋后、手腕背屈、手心向上、手指伸 展开。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健 侧髋、膝关节屈曲,可放在长软枕上,这 会有助于患侧髋关节伸展。患侧卧位有助 于患肢伸展,抑制痉挛。
• (2)红外线治疗 红外线穿透人体组织产热后 通过热传导或血液传送可使较深层组织温 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降低神 经的兴奋性,因而有改善组织血液循环、 增进组织营养、促进水肿吸收、炎症消散、 镇痛、解痉作用。其治疗范围:褥疮、术 后感染、神经痛、关节炎、软组织扭挫伤 恢复期、肌纤维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