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生于雅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影响了后世。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念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联系。

1.分离学说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并且通过逻辑论证得出结论说,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

柏拉图不只是从逻辑上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知识与意见相分离,而且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两个世界与两种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程度。

(1)线喻: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信念)、推论和理智。猜想、相信相当于意见领域,推理和理智则相当于知识领域。理智最后以善理念为终极目的。

(2)日喻:日喻" 即太阳之喻,柏拉图用太阳来比喻" 善" 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柏拉图把对" 善" 理念的学习视为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学习。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就用太阳来比喻" 善" 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以实物为载体的比喻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物本身的方面,一个是它所象征的方面。" 日喻" 中的太阳,作为现实的事物它确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也是万物产生、生长和营养的源泉,这些确是太阳之" 善"。柏拉图把现实的太阳所拥有的这些" 善" 升华了,变成了理念世界的太阳,即善本身,这个理念的太阳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就必须学习和掌握" 善" 理念。

(3)洞喻:洞穴比喻”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头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 面朝洞壁。身后的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壁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直到有一天某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 才知道洞壁上只是木偶的影子,而阳光下木偶只是事物的摹仿。当他在逐步看清事物真实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与痛苦。通过这个寓言,柏拉图告诉我们: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周围一切事物,长期沉浸于真实的现象世界,对周围的现象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并认为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难以捉摸的,只有先驱者才能认

识到,事物本质固然难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放弃这一彼岸意识。

3.分有和摹仿

1、在“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中,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摹仿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分有”的结果是使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摹仿”: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形成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存在。

二、其对后世的影响

1. 认识论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世界有理念的世界与可感的世界之分。“理念”是永恒而完美的,更重要的是理念不仅是普遍性,而且是实体;而现实中可感的个别事物既不永恒也不完美,它们只是在“分有”或“模仿”永恒而完美的理念,是理念的“影子”。个别事物只是由于基于实在的理念才说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实在的。总之,共相(理念)不但是一种实体,而且还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本原。那么任何物,乃至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有理念。

如果没有理念,就无法认识物的根本差异,整个现实就变成不成形和不可知的混沌。但是柏拉图提出理念的概念,那既然有理念,我们认识的是桌子还是桌子的理念,究竟我们能不能认识桌子本身?也就是思维到底和存在的关系,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到底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产生了唯物主要和唯心主义之争

在物和物的理念的相互关系上、又产生一个问题:究竟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理念?究竞是物产生和决定物的理念,还是物的理念产生和决定物?这种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存在着,物的理念也存在着。但是,这两者中哪个是第一性的呢?当然是物,也就是整个现实、整个物质。如果没有现实、没有物,就不会有任何理念。显然、理念是物的反映、物的产物、物的相互关系的结果。

唯心主义者问道:你们的物是某种东西还是什么也不是呢?当然,任何唯物主义者都不会说物什么也不是。这意味着、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对于一切思维正常的人来说,物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某些本质的属性、性质、特征和关系的载体。而如果物确实是某种东西,如果它确实能够被认识。那么,凭这一点它就已经包含着自已的理念、因为某些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念。因此,唯心主义者说,把物与理念对立起来,并且要求把这种理念当成物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