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合作探索及前景分析(一)
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

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区域货币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亚洲地区也在探索货币合作的可能性。
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亚洲货币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亚洲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共同应对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为货币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将对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亚洲货币合作的背景亚洲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然而,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亚洲地区的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
例如,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暴露了亚洲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货币汇率制度的缺陷。
其次,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货币结算主要依赖美元等国际货币,汇率波动给贸易和投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成本。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亚洲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1、降低汇率风险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通过货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机制,可以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增强金融稳定性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单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
通过货币合作,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和危机救助机制,可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统一的货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货币合作可以加强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4、提升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亚洲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不足。
通过货币合作,形成统一的货币联盟,可以增强亚洲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货币合作现状及前景探究.doc

货币合作现状及前景探究一、区域货币合作的定义区域货币合作是在国际金融权力日益分散、国际货币关系区域化的背景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地区)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货币联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参与成员国货币的一体化,而货币的一体化也就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Hansen 和Nielsen(1997)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一体化、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自主权之间相互矛盾的思想,认为要想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其结论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一体化、汇率稳定,成员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就必须放弃,从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中,当参与的各成员国在遇到不对称经济冲击时,进行经济调整的任务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进行,但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又不能过于独立,必须受共同的财政规则制约,否则就会动摇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
二、当前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诞生。
欧元作为统一货币,从一开始就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不可改变的转换率,从而借助于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的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之一,欧元的顺利运行必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欧盟在实行统一的货币后为欧元区经济带来诸多益处,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消极影响,使得欧元区国家经济付出代价:一是成员国的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欧盟后,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受到限制,不能再利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这两大宏观调控手段获得通胀和失业的最佳组合;二是可能降低一些成员国的福利水平。
由于欧元区各国的企业税、增值税、资本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若某国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就会导致其它国家的资本流向该国。
三、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中国作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东亚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实证分析

Ab t a t s r c :Aln t h e e o me to c n mi lb l a in a d r go aiai n,r g o lc o e ain o o g wih t e d v lp n fe o o c go a i t n e i n lz to z o e ina o p r to n
年 代 以来 历 次大 的金 融危 机 ,包括 2 0 0 7年 由美 国
7 6
冲击 ,这次危机也再次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
重大 缺陷 , 国际货 币体 系改革 、 亚洲 区域 的经济合 作
再一次引起 了亚洲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 周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
一
美元本 位制 ( 管 19 尽 99年 1 诞生 了欧元 , 其 月 但
融领域的合作的重要性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才有了 实质性 的进 展 。 然而时 隔 1 , O年 刚刚处在 危机恢复 、
发展 阶段 的亚洲 国家经济再 一次经历 了金融 危机 的
稳定 性 、 国际 影 响力 还 远无法 与美 元 同 日而语 )美 ,
盟那样 的货 币联盟 。 关键词 :东亚货 币合作 最优 货 币区 相 关性 向量 自回归
An Em piia a y i ft eEc n m i s fM o t r rc l An l sso o o cBa eo ne a y h
Co pe a i n i s i odwokn . o g tr h r r ig
Ke o ds:Ea t in mo ea o pea in o tma u r n ya e r l v n e VAR yW r s a n tr c o r to p i l re c r a ee a c As y c
最新-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构建 精品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构建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构建东亚货币合作在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
东亚货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紧密的政策协调、一致的政治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货币联盟。
然而,从目前的合作形式看,东亚国家距离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一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开放度一方面根据的统计数据,东亚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近年来不断提高,从1970年不到30%,发展到2019年已经超过了50%。
可见,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依赖性很高,区域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的贸易投资,将促使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内在地要求东亚各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为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9的数据,由贸易依存度指标来衡量,东亚的经济开放度水平很高,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其开放度均在100%以上,新加坡甚至超过了200%。
从2001年到2019年,东亚各国的开放度平均值高达12988%,普遍高于2001年前的欧盟15国经济开放程度,这说明东亚各国对外部的贸易依赖程度很高,是具有吸引力的。
二东亚各国政策目标相似性根据及的统计数据,对1987年——2019年东亚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发现,1987年至今,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存在财政赤字,但就相对规模而言,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较小,财政政策倾向相对比较谨慎。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近年来财政赤字水平较高。
由于政府财政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倾向,财政赤字越高的国家,越依赖于对本国货币铸币税的控制,因此进行货币与汇率合作的成本越高。
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看,东亚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货币供应量也持续增长。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货币供给数量增长相对平缓,反映其经济发展相对成熟而宏观调控能力比较高。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成本收益比较

【 摘 要 】东亚金融危机给整个东亚地 区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损 失, 也使东 亚各 国和地 区认识到 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性 和重要性 , 欧元 的成功启动以及美元 区货 币合作的初 见成效 , 强 了东亚各国寻求货币合作 的信心。文章从对东亚 区域货币 增 合 作 的成 本 收 益 比较 的角 度 ,论 证 了加 强 东 亚货 币合 作 的必 要 性 。 【 键 词 】最优货币区; 关 收益 ; 本 成
【 收稿 日 】 05 1—5 期 20 —02 【 作者简介 】 顾建国( 9 5 )男 , 1 6 一 , 河南平顶 山人, 西安 交通大学经济 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究方 向: 研 产业经济; 杜秋 莹( 99 )女, 1 7一 , 河北入 , 中
【 中图分类号 】 8 1 【 F2. 6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26 (070—050 10— 7820 )303—2
通过利率 的升降 ,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和汇率 的变动等货 币政 策
在世界经济尤 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大背景下 , 币 货 体化开பைடு நூலகம்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 个研 究热点 。 世界银行 的定 按 义, 东亚地 区包 括中 国( 大陆 、 港澳和 台湾 ) 1 、 国 、 及 3本 韩 东盟 各 国。当今世界已经形 成了欧盟 、 北美 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 区三大最重要的区域经 济集 团 ,唯独东亚地 区仍是一盘 散沙 , 没有 自己的区域货 币体 系。早 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后 , 许多 官员及经济学家便开始呼吁加强 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 , 推 进某种程 度的“ 地区金融协议” 最终在超越 民族 国家基础上成 , 立某种单一货 币 , 成地 区性 的货 币金 融制度体 系 。 形 以便 更加 有效 防范或遏制金融危机。 本文主要是运用最优货币区成本与 收益 的分析来论证加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与可行性 。
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范例

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分析论文范例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和带动正如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
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
欧元促使欧洲统一大市场真正形成,进一步扩大欧元区的内部流通,从而带动了各国的经济的增长。
并且,欧元的出现真正打破了各国的市场壁垒,提高了市场的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稳定效应。
欧元出现后,欧盟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欧盟12国将真正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区内市场,在这个市场的产出中,进口约占10%。
这样,欧元就和美元一样,有着巨大市场容量,能独立自主,有较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
同时,欧元使欧盟内部汇率风险得以消除。
交易费用下降,生产要素流动更为自由,使欧盟内部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相异的国家互相调剂余缺的功能更强,尤其是南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竞争力。
欧盟以前有15种货币,其中有的是软货币也有硬货币,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
货币统一后,该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而且,货币的统一有助于建立稳健的财政,带动经济增长。
2.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要求(1)从外因来看,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
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特别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需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区。
(2)有助于亚洲各国摆脱美元化。
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汇率制度虽各具特色,但事实上,大部分东亚经济体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是长期稳定的。
东亚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

、
( 通 货膨胀 偏好相似。弗莱明(9 9认 为, 4) 16 ) 物价稳定是“ 最优货 币 区” 追求的主要 目标之一, 相似 的通货膨胀率 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 的前 提条件。如果通货膨胀率差距过大, 则高通胀国家要求实行紧缩性货 币 政 策, 低通胀国家可能希望维持不变, 而通货紧缩 国家可能要求采取扩张 性货币政策, 而无法实现政 策的一致性, 就很难维持货 币区稳定 。 从 也 () 5 政策一体化。基于对宏观层面趋同条件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实 中宏 观结构差异 的认识 , 英格拉姆 等人( 拉姆, 6; 英格 l 9凯南, 6 ; 9 1 9哈勃 9 勒, 7 ) 1 0 9 先后提 出了构成最优 货币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 即各成员必须 对 其 货 币 、 政 及 其 他 经济 、 会 政 策进 行 协 调 , 一 致 。 财 社 寻求 () 6 金融一体化 。英格拉姆(9 3在其后期的研究 中指 出, 17 ) 与长期 资 本 自由流动相联系的金 融一体化才是衡量货 币区是否最优的最佳标准 。 因为在金融高度一体化 的条件下, 利率的任何微小波动都会导致资本 的 跨国充分流动, 而货币区可以避免利率波动对汇率 的冲击。 二 、 亚 货 币合 作 的 有 利 条件 东 1 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 , . 从 东亚各 国之 间经济互补性强 , 区域 内贸易投资发达, 各国之间有较 强的依存度 。 东亚地区地域辽阔 , 然资 自 源丰富 , 但分布不均 , 具有较强 的互补性 , 东亚各 国和地区之 间的贸易以 及投资往来十分发达 , 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十分 紧密 , 并且随着东南亚金 融危机之后各 国经济的复苏 , 东亚新兴工业 区逐渐成为区域 内国家的最 大投资者。区域 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 的贸易投资, 表明亚洲经济的 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洲经济在逐渐走 向 自立 , 亚 这给亚洲货币合作 提 供 了 充分 的可 能 性 。 2东亚经 济体 的开放性很高。经济体 的开放程度越高 , . 交易成本越 低 , 同货 币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就越大。我们采用传统的指标即本 国 共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前景探讨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前景探讨引言亚洲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货币合作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分析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推动亚洲地区货币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势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1.经济互补性:亚洲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差异,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经济互补性。
通过货币合作,可以促进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
2.金融稳定性: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可以促进金融稳定性,降低金融风险。
通过建立区域性汇率安排和金融合作机制,可以减少外部冲击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提高整个地区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3.增强地区影响力:亚洲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过加强货币合作,亚洲地区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挑战亚洲地区货币合作面临一些挑战:1.不同利益诉求:亚洲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目标和利益诉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合作的困难,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和权衡,以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2.货币政策矛盾:亚洲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一些国家追求汇率稳定,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经济增长。
如何协调各国货币政策,实现货币合作的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
3.法律和监管标准的差异:亚洲地区国家的法律和监管标准存在差异。
在货币合作过程中,应加强法律合作和监管标准的协调,以构建一个稳定和透明的货币合作框架。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机遇亚洲地区货币合作面临以下机遇:1.区域一体化进程:亚洲各国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这为货币合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合作平台,可以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信。
2.技术创新的推动:亚洲地区在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货币合作探索及前景分析(一)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成为研究热点,各种设想和建议浮出水面。本文对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探索过程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根据合作程度的差别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结合东亚地区的特点展望合作前景,指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必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推进。 一、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初步探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如何早日走出危机的阴影、恢复经济发展是东亚国家所急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进行货币合作、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各主要国家政府也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和努力。 在泰铢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于1997年9月召开的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建议,希望能够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向货币受到冲击的国家提供快捷的紧急信贷,以避免危机的蔓延和扩大,但遭到美国、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反对;这个建议在同年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再次遭到反对而不得不搁浅。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这次危机的实质是美国对亚洲的经济侵略,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对此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他于1999年8月访华时重新提出建立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的“东亚经济论坛”的主张。同时,马来西亚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盟各国在国际清算中使用统一货币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1999年11月28日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韩国、日本领导人的非正式高峰会议上,东盟成员国认为在区内建立共同市场及单一货币是“有可能”的,并且共同市场及货币一体化的建议可延伸至中国、日本、韩国这3个非东盟国家。 2000年3月27日在文莱召开的东盟“10+3”财政部长会议宣布,东盟和中、日、韩三国同意扩大现存的货币互换协定,以货币互换协议方式共享外汇储备。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在泰国清迈达成“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协议。这为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2001年11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东盟“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就此达成共识,并开始行动。与此同时,在“10+3”合作的框架下,中、日、韩三国已建立首脑会晤机制,并正在深入研究三国合作问题。 2001年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根据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央行可在必要时向泰国银行提供最多达2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对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支持泰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日本也与韩国、泰国签署了货币交换协定,对韩国、泰国的融资限额分别为50亿美元、25亿美元,融资期限最长为3个月,前提条件是由IMF实行融资,在限额的10%以内,即使不接受IMF所制定的严格经济改革计划,也可以领取融资。 2002年1月9日至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了东南亚五国,提出在东盟和日、中、韩三国(“10+3”)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东亚扩大共同体”。2002年1月13日,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主的“经济合作协定”,这是日本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将取消94%的新加坡进口关税,新加坡将取消现存对日本商品所有关税。日本希望以此为模式,建立“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即从建立“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扩大到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10+3”),并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 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协定书将两国融资金额限定在相当于30亿美元的范围之内,同时规定人民币和日元可以互相融资。由于两国外汇储备分别占到世界第一和第二,为此,实际上相互融资的可能性非常低。从现阶段来看,签订这样一份协定书的现实意义旨在加强两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协定书以亚洲金融危机为教训,它实际上是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共13国于2000年5月通过的双边货币互换协定网络构想“清迈协议”中的一项内容,根据这个构想,日本已经分别和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签订了协定。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将从2003年9月正式启动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东亚货币合作已经不仅仅限于金融领域,而是在向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迅速扩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经济受到重创,而在危机发展过程中,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能及时地拿出解救方案制止危机的蔓延,反而还有趁火打劫之嫌,借援助之机胁迫危机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这与美国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东亚国家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在东亚地区内部寻找解决的途径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选择。 二、几种初步可行的方案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框架来进行货币合作、加强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不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虽然提出的建议与对策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为了早日走出危机以及为了防止危机的再现,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危机首先爆发在金融领域,或者直接说就是因为货币汇率的急剧波动,其后才演变为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因此从金融领域(货币合作)上想办法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下面主要根据货币合作的不同层次进行展开。 1.货币互换机制及其扩大 通过东亚各国政府的努力,在“10+3”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机制逐步形成,这种现实已经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虽然其尚属于货币合作的初级层次,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只会引起混乱。 东亚国家虽然具有良好的经济一体化趋势,但差异也十分明显“,再加上其他政治、历史、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区域合作也面临许多困难。这也是目前只推动和扩大”10+3“货币互换机制这样一个低层次货币合作的原因。 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10+3”机制于1997年建立,在2000年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在泰国清迈达成“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协议,也称为“清迈协议”。该协议的未来目标是建立更大的“亚洲储备基金”,以便在亚洲国家货币遭受攻击时可以相互支援。其具体内容包括:(1)扩大与加强目前仅在东盟五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之间的货币交换协定;(2)中、日、韩三国相互缔结交换协定;(3)中、日、韩分别与东盟成员国缔结双边货币交换协定。东盟“10+3”会议发表的声明表示:“货币互换协议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资本流动和在东亚建立一个充分协调的经济和财政监督机制。” 此后,在“清迈协议”的指导下,东亚各主要国家积极展开双边磋商,分别签署货币互换协定。截止2002年3月底,中日、中泰、中韩、韩泰、日韩等主要国家都已经签署货币互换协定,“10+3”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机制初步形成。 但是现阶段的成就毕竟是十分初步的,双边过渡到多边也还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沿着这样一种方案,下一步则应该是进一步完成“10+3”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机制,并逐步过渡到多边合作,发挥区域合作的潜力。而且,签订的协议的效力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同时,随着货币合作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其他方面的区域合作,如自由贸易区、投资区等,也需要配套推进。 2.亚洲货币基金 货币互换机制只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一种承诺来维护各国的货币稳定,更不用说具有任何常设机构,所以说货币互换机制是初级层次的货币合作。比之层次稍高一些的但仍然属于初级层次的货币合作形式还有:设立基金组织、建立为成员国服务的金融机构等。这里笔者主要探讨建立亚洲货币基金这一方案。 亚洲的货币合作正随着“10+3”货币互换机制的不断扩大而在缓慢而稳步地前进,这意味着更加体制化的地区货币合作形式也许就近在咫尺。亚洲货币基金与上面的“清迈协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舆论甚至认为,后者不过是迈向“亚洲货币基金”的一个跳板。 日本于金融危机之初就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建议,但遭到欧美国家的反对。日本等东亚国家认为,亚洲货币基金可以在不附加任何严格的改革要求的条件下向货币受到冲击的国家提供快捷的紧急信贷。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亚洲货币基金贷款将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双重标准”,使不负责任的国家采取更加不负责任的行动;另外,亚洲货币基金可能会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调节过程的影响,并阻碍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计划不得不搁浅,虽然美国提出了很多看似十分合理的理由,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尤其是维护其对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主导权。作为东亚国家来说,为了确实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必须具有一定的勇气。 设立亚洲货币基金,其资金来源可以考虑由区域内国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认缴一定份额,以及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亚洲货币基金必须是一个常设机构,必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国际金融组织所不能取代的。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紧急融资功能,二是监测和预警功能,三是分析和咨询功能。第一个方面的功能自不待说,这也是其基本功能,不过鉴于其刚刚设立,还离不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以其紧急融资功能应该主要限定在不能从IMF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获得融资的时间和场合。第二个功能主要面向本区域,尤其要为本区域各成员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做出尽可能及时和准确的监测,并在危险的时候提出预先警告信息。而这个功能的发挥需要注意:(1)建立科学的指标预警体系,这需要理论与实证研究上的进一步深入;(2)建立协调运行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例如让各国的经济金融信息提高透明度,至少在本区域内对本组织。第三个功能主要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思考,即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IMF的药方为什么不能阻止危机。现在很多分析表明,IMF的药方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很简单,一个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临界值,如果不管具体环境而盲目套用固定的标准,只会带来灾难;而且IMF还有被人操纵的迹象。所以,新建立的亚洲货币基金需要加强其研究分析功能,为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合理的尤其是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咨询建议。最后,作为一个地区的常设金融机构,需要能够为该区域所有成员提供一个讨论和协商的场所。 亚洲货币基金相对于简单的货币互换机制来说,层次稍高,而且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