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摘要】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医疗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仍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水平不均等。
为了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投入,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临终关怀事业、现状、问题、发展前景、医疗、护理水平、政策法规、社会观念、挑战、困境、未来发展方向、培训、法律法规、投入、服务水平。
1. 引言1.1 概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是指针对病危患者及临终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医疗、护理、精神和社会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临终关怀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护理质量不高等。
加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探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的问题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很多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终末患者才需要关怀,忽略了照顾患者家属和家庭的重要性,导致关怀服务的不足。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无法为需要关怀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地区的终末患者更难获得优质的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着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由于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社会认知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增加投入,完善服务体系,以提升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水平。
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在回顾临终关怀中心理支持系统的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死亡观念、家庭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临终关怀心理支持系统研究的基本维度,死亡观念同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其中处于突出地位。
不同文化背景下死亡恐惧的差异是在建立本土化的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its history ,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in the hospice care was analyzed. The ideas of death and social -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s of death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and family members are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variety cultures which result in different fears of death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during develop the native hospicecare theory.1 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我国临终关怀的的现状及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oc

我国临终关怀的的现状及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临终关怀事业研究的背景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生命的第一站是出生,而生命的最后阶段则是临终。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和死,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为人,谁能不死?《无常经》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死者。
临终状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正如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中所言,当生之希望已经不复存在时,如何让病人安详、坦然、有尊严的离去即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文明建设的要求,使得医学已由过去单一的医学模式扩大演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合二为一的综合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现在逐渐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从而使得临终关怀这一服务事业应运而生,而我国目前当今阶段的医疗模式医疗卫生人员在临终关怀事业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角色。
二、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hospice或end of life care)又称为姑息疗法,它并不是治愈疗法,而是一种致力于在患者即将离开人世前的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舒缓病人的痛苦。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对症治疗、减轻病人躯体的痛苦、生活护理、消除病人心理压力和不良的消极情绪都是临终关怀所包含的主要任务。
(二)临终关怀的意义1.提高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
人在死亡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并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的,大部分的临终患者都是在疾病中受尽煎熬与折磨,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痛苦、恐惧和无奈的。
而临终关怀则为临终患者和其家属提供了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减轻临终者身体上的疼痛,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提高生命质量,让终将逝去之人能安详的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2.社会文明的标志。
对于将要去世的病人,由医务人员给予临终者和他的家属全面的关怀。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临终关怀事业备受关注。
临终关怀,指在患者面临死亡之前,通过专业的、综合的医疗、心理、社会和心灵关怀,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走完最后的旅程提供支持。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 医疗资源短缺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相对短缺,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大部分国内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导致临终关怀服务覆盖面较小。
患者普遍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导致患者在临终阶段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等多重问题。
2. 服务水平不足由于我国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整体较低。
专业的临终关怀从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人才短缺,使得临终关怀服务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3. 临终关怀理念不够成熟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相关理念和模式相对不够成熟。
临终关怀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支持和照顾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国在临终关怀理念建设和实践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
4. 社会认知度不足临终关怀在我国的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需求和意义并不了解,导致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阻。
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认知度,增加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对策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临终关怀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3.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监管机制,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
4. 加强宣传推广5. 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在国内外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临终关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临终关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临终关怀是指对患有终末期疾病或濒临死亡的病人进行综合性的关怀和支持,旨在减轻患者身心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并为患者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尊严的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临终关怀中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抚慰,还负责协调资源、解决问题和促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1.缺乏法律政策支持在中国,临终关怀的法律政策支持还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临终关怀法律法规,对于临终关怀的相关政策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这导致在临终关怀中,医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容易出现不当的医疗决策和疏于人文关怀的现象。
2.医疗资源不足在中国,大部分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很多患者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无法享受到足够的医疗和护理支持,缺乏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设施,使得临终关怀的质量大打折扣。
3.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化在中国,虽然社会工作这一职业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临终关怀领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的社会工作者大多数是本科生,缺乏对于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就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临终关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为了提高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效果,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能、沟通技巧、心理抚慰、团队协作等方面,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工作伦理和职业规范的培养。
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应对临终关怀中的各种挑战。
2.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政策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尽快出台专门的临终关怀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政策体系,为临终关怀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困境与对策的思考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临终关怀服务培训项目,提高医护人员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和 水平。
6、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临终关 怀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消除误解和偏见。
7、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探索多元化的 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包括家庭病床、社区服务等模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经费紧张:临终关怀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日 常运营,而目前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社会捐助不足,给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 来很大困难。
4、人才短缺:由于临终关怀服务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现有的医护人员队 伍很难满足需求,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临终关怀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临终关怀事业。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临终关怀照护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 的社会问题。临终关怀旨在提高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减轻其身体 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丧葬指导。然而,由于我 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临 终关怀照护的现状、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临终关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临终关怀 机构的设立、运营和管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3、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投入力度,改善 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设备水平,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4、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临 终关怀领域,鼓励企业捐助、个人捐赠,同时加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扩大资金 来源。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是指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提供终极阶段的照料和关怀的一项工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临终关怀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医疗资源不足。
由于医院的床位紧缺,经常出现因病床不够而无法收治临终病人的情况。
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导致病人往往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适当的医疗救治和临终关怀。
这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也影响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现在大部分医院并没有专门设立临终关怀科室,导致临终病人无法得到专业的医疗团队的关怀和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和精神支持。
社区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很多地方缺乏这样的服务机构,致使临终病人无法得到合适的照料和照顾。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这导致临终病人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对临终关怀事业的专业培训和研究也相对不足,导致相关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和推广比较滞后。
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并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增加临终关怀科室的数量,增加服务的供给。
还要加强对临终关怀医疗团队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要加强社区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设。
在城市和乡村建立相应的社区临终关怀机构,为临终病人提供照料和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以满足临终病人全方位的需求。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较为严峻,但随着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重视和需要的增加,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事业会得到更好和更全面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终关怀和服务。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临终关怀事业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与完善的机遇。
一、现状分析1.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长,同时老年人口比例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2.6%,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这使得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临终关怀服务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并不普及,且服务质量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医院的临终关怀团队建设不完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
同时,现阶段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研究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网络。
3. 社会关注度不足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未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
公众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了解程度不高,也缺乏参与和支持。
此外,由于相关立法和政策的相对缺位,许多患者及其家庭在临终阶段仍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
二、发展方向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建立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增加临终关怀专业人才数量是当务之急。
同时,应该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临终关怀的培训和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
加强、完善临终关怀人才的队伍,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才能为老有所养,起到推动作用。
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的是治疗,忽视了对病人心理、生命意义的关注与护理,需要在临终关怀知识的灵敏度、判断能力和临床技巧等方面加强培训,涵盖了临终关怀的综合知识、沟通技巧、情感支持、精神护理和预防与化解疼痛等服务技能。
提高医护职工的综合能力,夯实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体系,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将其纳入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临终关怀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优化临终关怀服务的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在回顾临终关怀中心理支持系统的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死亡观念、家庭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临终关怀心理支持系统研究的基本维度,死亡观念同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其中处于突出地位。
不同文化背景下死亡恐惧的差异是在建立本土化的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its history ,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in the hospice care was analyzed. The ideas of death and social -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s of death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and family members are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variety cultures which result in different fears of death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during develop the native hospicecare theory.1 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以崔以泰的“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的调查研究起步[ 1 ] ,期间经历怀疑、拒绝再到现在的开始接受,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采用临终关怀的姑息治疗是作为放弃积极治疗之外的一种护理工作,而护理目标则是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死亡。
我们在对四川部分医院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对180 家医院进行了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64 份。
结果显示, 仅有22. 6 %的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1 %的医院曾经尝试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护理病房,但是在实践中病人及家属的接受程度和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而停止了此项服务。
在所有开展过此类服务的医院主要采取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尤其是在肿瘤等专科设立病房的模式(68 %) ,家庭或社区的模式,以及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非常少。
这表明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展的困难较大,病人的接受程度还是较低。
通过对相关的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外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由医生(兼职) 、护士、营养师(兼职) 、心理学工作者(兼职) 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健康团队,承担着病人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心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照顾和健康指导。
国内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更多是从护理的角度开展,少数从心理与精神卫生角度的研究或讨论则要么停留在一种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要么直接引用国外一些心理学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理论来解释。
我们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判断,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中73. 2 %是医学背景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66. 7 %的医院认为目前此类人员对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较差。
这让我们明显感觉临终关怀目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没有引起重视,对从业人员亦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培训和死亡学的教育,这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建立相应的心理支持系统。
2 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的影响处在临终状态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体本身的原因、来自社会环境的应激、社会支持资源的匮乏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面临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人类在即将死亡的临终时刻,大多数的心理表现是焦虑和恐惧,这是人类对死亡的基本态度。
国外资料表明, 临终关怀者病人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适应障碍。
害怕濒死和死亡,以及解决不了的悲伤问题,是普通人群中焦虑的主要起因。
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甚至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在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人格结构来解释死亡恐惧,认为死亡恐惧除了对外部危险的反应外,亦是一种内部过程,即是发生在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某种东西[ 2 ] ;贝克尔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了我们的死亡恐惧和伴随着的焦虑[ 3 ] ,另一位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伯勒- 罗斯( Kubler - Ross) 在1969 年的《论死亡和濒死》中总结了濒死病人的5 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易、抑郁及接受,尽管这样的一种划分被批评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为这些反应受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背景、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 。
但无疑,这些先行者的工作,让我们开始关注和理解人类的死亡及蕴含的心理焦虑。
相对西方的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对帮助信徒对抗或消除死亡焦虑,我国类似的宗教死亡观念的受众群体是非常少的,在医院提供的服务中,基本上也不考虑宗教的因素。
处在垂死状态的患者的焦虑状态带有敏感多疑的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同时是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最大的差异是对于家庭的观念。
西方国家重个体,轻家庭;中国人重家庭轻个体。
同时,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宗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态度影响着国人对死亡及濒死的认知[ 5 ] 。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更重视本位之生死观与生死智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临终关怀,比如以儒家义理来说,个人固可在临终之际,在家属亲友之间得到慰藉,也可进而呈现人之主体价值,不为恶疾所限;道家则认为关怀应该是一体的关怀,唯有生死意义的了悟,才能带来身心真正的转化,否则单纯减轻生理、心理、社会的痛苦与负担的作法,是无法真正解决临终者的问题的。
临终关怀模式的选择的问卷中,排除经济因素的考虑,临终者倾向于选择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其心理需求的社会价值已经降低,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价值。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选择也和整个社会系统文化弥漫着对垂死者过程和垂死者的焦虑和误解相关,我国仍然处于缺乏死亡教育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我们的社会文化理论倡导的是一种避免讨论死亡与临终的问题,缺乏对病人临终状态体验的关注,这样的社会现实常常使濒死病人处于有意或者无意地处在被社会隔绝。
在我们的调查中,临终关怀人员面对病人问及死亡问题时51. 3 %的人采取的是回避和减少接触的态度。
因为我们的社会系统赋予疾病的某种“隐喻”,当处在垂死的状况中,通常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垂死者的社会价值,而尽量避免与他们的接触。
尤其当这种疾病是和某种不体面的原因相联系时(比如AIDS) ,它所引起的冷漠和患者的焦虑就更为明显。
苏珊?桑塔格就曾尖锐地指出这种“面对疾病时的冷漠,包含着疾病带来的重大的后果的一种,会增加患者的疼痛”[6 ] 。
因此,当继续停留在医院进一步接受临终关怀时,也许就会面对着这样的一种双重疼痛,而这一结果恰恰和临终关怀的初衷相悖。
3 心理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老化,疾病慢性化及癌症高居国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死亡的阴影与讯息,不断冲击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价值观,因此强化医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文关怀,提升精神生活境界与扩展生命视野,成为整个社会转型中重要的课题。
3. 1 医疗观的转变由于当代医疗科技的目的在于治愈病人,医院更多倾向于比较积极的治疗救护,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下,每日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谈,倾听其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利用心理科学知识给患者以同情、解释、鼓励和保证; 并教给患者一些应对及缓解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不以技术而以人性为主的医疗思考方式,以改变只见病体不见病人的传统医学作法,这和心理支持系统是相吻合。
不过,这种违反主流医疗体系的作法,除非有很强的实证效果与学术基础,否则很难得到医学界真正的支持。
我国从80 年代就开始关注临终关怀,将这一事业作为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
但实际上,我国医务人员更多地把临终关怀视为对病人临终前肉体痛苦的控制,调查中41. 4 %的医院把临终关怀的重点放在疼痛控制,高于重视心理服务(36. 1 %) ,而实际上,对于身处生命末期的病人和关爱他们的亲人来说,心理的痛苦更可怕。
临终关怀则正是促使全民从以救治(cure) 为本位的传统医疗观向以关怀照顾(care) 为本位的新时代医疗观转化的尝试,冀望通过联结当代心理学与医学等知识,使临终关怀服务者兼具心理学训练,能掌握临终者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及疏导,以缓和与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3. 2 死亡恐惧的心理过程的本土化研究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平静地对待临终是一个人人格结构的产物,对死亡恐惧的研究和死亡教育正是培养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对恐惧的承受,而临终关怀本身既体现了环境关怀,也反映了临终者从第一次诊断到临终阶段贯穿整个过程的控制的策略,以及人际支持。
如何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打破死亡的社会禁忌,积极探索死亡的学问,提升国人面对死亡课题理性的思维层次,避免陷入哲学的混沌境域,或可化解生命的不安与自在面对个人生死的历程。
有关临终关怀的学术研究,国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未必适合中国的状况。
因为中国有迥异与西方的习俗、思想和文化背景。
前面分析了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等观念使得病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因此临终关怀中对死亡的讨论与哀伤的处理方式则肯定有差异。
调查中有77. 3 %的医院对加强从业人员的心理学与死亡学教育的持支持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来说,需要有更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参与,避免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心理支持系统,这对于缓解患者身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双重的意义。
问题是,在家庭结构日渐崩解的今天,医院成为临终的主要场所,传统的临终关怀是否仍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还能提供何种贡献? 当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出现了倾向家庭护理的模式时是否能真正反映临终者的需要? 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借鉴国外研究和传统的观念时,需要进一步立足本土与现实,分析与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从而切实提供能够适合中国人的临终关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