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期末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及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及预防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病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以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3.国家规定管理的传染病仍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共37个病、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病毒性肝炎等25种病,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包括10种病。

4.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2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5种结局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3环节):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a病后病原携带者b健康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有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包括a空气、飞沫或尘埃b水、食物、苍蝇及蟑螂c接触传播d用具、玩具、手、水及土壤e媒介昆虫传播f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易感性指人群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6.传染病基本特点: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a有流行性b有地方性c有季节性4)有感染后免疫

7.急性传染病分期:1)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及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而导致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整个过程。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或其毒力的强弱成反比,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因感染致病菌量大或毒素力强,其潜伏期科短至数小时。而狂犬病的潜伏期则与病毒进入人体部位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成正比,其潜伏期一般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故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可不同。2)前驱期:指从起病至出现该病明显症状时的一段时间。3)发病期:已成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a复发:指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体温已完全正常一段时间,体内潜伏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如伤寒、疟疾。b再燃:如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体温尚为下降至正常时有出现发热

8.传染病临床表现:1)发热A热型:a稽留热:为高热,常持续在40度上下,24h内体温相差小于1度,见于伤寒及斑疹伤寒b弛张热:24h之内体温相差大于1度,但最终体温未达正常,见于肾综合症出血热及伤寒缓解期c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及败血症d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隔无热数日后,高热重复出现,反复多次。见于回归热e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重复上升及下降,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形似波浪。见于布氏杆菌病f消耗热:24h 内体温波动在4-5度,科自高热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见于败血症和栗粒结核g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B热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1-2日,及出现脑膜炎症状,治疗后可迅速退热、热程短。伤寒热程2-3周,黑热病热程长可达数月。2)皮疹A皮疹种类:a斑丘疹b出血诊(淤点)c疱疹或脓疱疹d荨麻疹B*皮疹出现时间:1水痘2猩红热3天花4麻疹5斑疹伤寒6伤寒*出疹顺序、部位:麻疹自耳后出疹,后达面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心,并伴有黏膜斑(费-科氏班)。水痘的皮疹多集中于躯干而呈向心性分布,各期皮疹(丘疹、疱疹及痂皮疹)同时存在。伤寒疱疹数量少,分布在胸腹部。3)中毒症状:a毒血症b菌血症及败血症c脓毒血症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9.传染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用途最广,且简便易行。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猩红热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革兰染色阴性细菌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则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黑热

病全血细胞均降低;病毒感染时可有淋巴细胞升高;蠕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伤寒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但亦有例外,属病毒感染的肾综合症出血热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均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10.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戊(都是急性),乙、丙、丁(易转成慢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11.乙型肝炎为DNA病毒,甲、丙、丁、戊为RNA病毒。丁型为缺陷病毒。

12.Dane颗粒:完整的HBV颗粒,直径为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13.窗口期:当HBV感染时,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

14.血清转换:e抗原消失,e抗体的出现。

15.1. HBsAg表面抗原++2. 抗-HBs—3.HBeAg+-4. 抗-HBe-+5. 抗-HBc核心抗体++(1、3、5阳性为大三阳,1、4、5阳性为小三阳)

16.甲型、戊型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乙型、丁型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密切接触或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17.肝炎临床分型:(一)急性期:1)急性黄疸型肝炎a黄疸前期b黄疸期c恢复期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二)慢性期【1)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轻度2)中度3)重度(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性重型肝炎(四)淤胆型肝炎

18.慢性肝病时,白蛋白合成减少,r球蛋白因多种因素增多,故总蛋白科无明显变化;各型重型肝炎患者,若病程延长至3-4周,白蛋白可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降低更明显,而丙种球蛋白则升高,形成白球蛋白比值(A/G)倒置现象

19.各型肝炎治疗原则均以休息、适当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品,应避免酗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20.肝性脑病的防治:1)缓解氨中毒:口服乳果糖浆减少氨吸收2)维持氨基酸平衡3)脱水疗法

21.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典型体征有口腔黏膜科泼力克斑及皮肤斑丘疹

22.麻疹并发症:1)支气管肺炎(最常见)2)心肌炎3)喉炎4)脑炎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6其他:中耳炎、结核病变播散

23.流行性乙型脑炎:1)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主要是猪。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3)人群易感性:人队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最多见。4)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为夏秋季,主要7、8、9三个月

24.乙脑和中毒性菌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1)相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多见,发热2)不同点:a乙脑: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b中毒性菌痢: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镜检WBC、RBC及PC减少

25.乙脑患者三大为重症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26.肾综合症出血热传染源:携带本病毒的幼齿动物,病理变化主要是血管病变,脏器中肾脏病变最明显。

27.肾综合症出血热临床表现:1)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2)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3)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4)三红:颜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