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_译后记_刘东洋

合集下载

外国建筑史与建筑理论书单

外国建筑史与建筑理论书单

◘外国建筑史推荐书目基本书目+扩展书目+专题书目说明:课程建设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好的考试成绩和完成学分,而是去寻找专业和人生的风景。

对于本科阶段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来说,阅读就是通向这些风景的途径之一。

这里列出的书单,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些看得见风景的门。

这份推荐书目列出的主要是有关外国建筑历史、城市历史、建筑和城市理论的著作。

要去完成全部的阅读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能够大致浏览基本书目并找到自己相对感兴趣的时期和领域,然后在扩展书目中找到进一步阅读的对象。

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在专门的研究领域里更加详细和专门的书单的重要性,后面列出了来自刘东洋博士的两个书单。

这个书单没有严格的排序,既包括了与建筑或者说与空间相关度较高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读物(为了激发更多同学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兴趣),也没有仔细考虑建筑/城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现象学、建筑历史理论/设计方法论/形式理论/关于基地和材料等话题的专门讨论、严肃的研究/发牢骚的杂文/回忆录/只有观点没有逻辑的檄文等其实很重要的分野,而主要考虑了获得读物的便利程度和读物的经典性。

对于许多将来有计划攻读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和理论的同学来说,寻找到某个领域的相对更加专门化和体系化的书单尤为必要,相信大家到时候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恰当的建议,这里只是丢出一块砖头而已。

对读书的一个基本忠告:1.不要贪多,翻阅很多本书不如精读几本好书,好的书总能激发你去读更多好书;但2.尽信书,不如无书;但3.祭,如在。

读,如晤。

一、基本书目〖教学参考书〗1.罗小未,蔡婉瑛编.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吴庆洲. 世界建筑史参考图集. 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3.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三联书店,2002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外国造园艺术.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4.陈志华,李宛华主编. 西方建筑名作(从古代至19世纪).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5.童寯.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 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新建筑与流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造园史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弗莱彻建筑史(英文版,第20版). 北京:(知识产权)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7.G 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Wadsworth Publishing,20048.《世界建筑史丛书》,一套12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⑴(英)S·劳埃德和(德)H·W·米勒,《远古建筑》 高云鹏译, 1999S. Lloyd, H. W. Müller, Architttura dello origini, Storia dell’architettura⑵(法)罗兰·马丁《希腊建筑》 , 张似赞、张军英译,1999Rolan Martin, Greek Architecture⑶(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 吴葱、张威、庄岳译,1999John B. Ward-Perkins, Roman Architecture⑷(德)汉斯·埃里希·库巴赫,《罗马风建筑》,汪丽君译,1999Hans Erich Kubach, Romanesque Architecture⑸(美)西里尔·曼戈,《拜占庭建筑》,张本慎等译,2000Cyril Mango, Byzantine Architecture⑹(法)路易斯·格罗德茨基,《哥特建筑》,吕舟、洪勤译,2000Louis Grodecki, Gothic Architecture⑺(英)彼得·默里 《文艺复兴建筑》,王贵祥译,1999Peter Murray,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⑻(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巴洛克建筑》,刘念雄译,2000Christian Norberg-Schulz, Baroque Architecture⑼(英)米德尔顿和戴维·沃特金,《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邹晓玲等译,2000Robin Middleton, David Watkin , Neoclassical and 19th Century Architecture ⑽(意)马里奥·布萨利,《东方建筑》,单军、赵炎译,段晴校,1999Mario Bussagli, Oriental Architecture⑾(美)约翰·D·霍格 《伊斯兰建筑》,杨昌鸣等译,刘壮羽中校,1999 John D. Hoag, Islamic Architecture⑿(意)曼弗里多·塔夫里和弗兰西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 刘先觉等译,2000 Manfredo Tafuri, Francesco Dal Co, Architettura contemporanea〖其他译著·建筑〗鸣谢:整理时参考了《建筑师》104期包志禹《建筑学翻译刍议》一文。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

《东西建筑十讲》阅读随笔目录一、书籍概览 (1)二、第一讲 (1)(一)东方建筑风格简介 (3)(二)西方建筑风格简介 (4)三、第二讲 (5)(一)东方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6)(二)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7)四、第三讲 (9)(一)东方建筑元素与符号介绍 (11)(二)西方建筑元素与符号介绍 (12)五、第四讲至第五讲 (14)(一)东方建筑特色概述 (15)(二)古代东方建筑案例分析 (16)(三)现代东方建筑案例分析 (18)六、第六讲至第十讲 (19)一、书籍概览《东西建筑十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建筑学入门读物,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领略东西方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本书不仅涵盖了从古埃及到现代主义的众多经典建筑作品,还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技巧。

在“书籍概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将概述书中的十个章节是如何按照时间线索和地理区域来组织材料的,以及这些章节是如何串联起东西方建筑史的发展脉络的。

我们也会提到书中的一些特色栏目,比如“建筑艺术之旅”和“建筑知识窗”,这些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关于东西方建筑的知识,还能培养一种跨文化的审美眼光和批判性思维。

无论你是建筑爱好者还是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相信《东西建筑十讲》都会成为你探索建筑世界的好伙伴。

二、第一讲当我们谈论建筑时,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是石头、木头和混凝土的堆砌吗?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吗?我们更应该说,我们在谈论人类对于空间、功能和美学的无尽追求。

这正是《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物理结构,它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老的庙宇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东西建筑十讲》中,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探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感受它们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 刘东洋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05-1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思想性 王澍 文学批评理论 博士论文 结构语言学 建筑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摘要: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阿尔多·罗西[AldoRossi]《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中看到了一种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要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艺术、文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建筑和人文主义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为灵感的新风格。

这种新风格被称为文艺复兴建筑,它强调对称、比例和对人体的尊重。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的遗迹,重新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中。

文艺复兴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称。

建筑师们追求建筑的对称美,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建筑物的各个部分达到对称的效果。

这种对称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追求。

人们相信宇宙是有秩序的,而对称建筑则是对这种宇宙秩序的再现。

除了对称,文艺复兴建筑还注重比例。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的比例关系,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黄金比例”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被认为是最具美感的比例关系,被广泛运用在建筑的设计中。

通过运用黄金比例,建筑师们使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达到了和谐的比例关系,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还注重对人体的尊重。

建筑师们认为建筑应该符合人体的比例和尺度,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到舒适和愉悦。

他们通过研究人体的比例,将这些比例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

例如,建筑的柱子和门廊的高度、宽度都是根据人体的比例来确定的,使人们在进入建筑时感到宜人和亲切。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密切相关。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

建筑师们在设计建筑时,注重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使建筑成为人们生活的舞台。

他们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一种人文主义的氛围,使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人文主义的理念紧密相连。

建筑师们通过研究古代建筑和人体的比例关系,重新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中。

他们注重对称、比例和人体的尊重,使建筑成为一种艺术品和人文主义的象征。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

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读书笔记——《现代建筑理论》此书是有东南刘先觉教授主编,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从而也为中国建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系。

文中结合作者阅读该书体会,着重分析了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并就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反映了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建筑哲学思想与建筑设计方法论两大范畴。

沙利文的“形式追求功能”,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等,这些由建筑师们提出的不同的建筑理论。

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该书全面的对建筑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诠释。

从理论方面对当今现代建筑理论及相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全面梳理、综合集成、总揽汇通和深入透析,它是我国新时期建筑学专业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现代思维方法研究建筑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突破。

该书几乎囊括了当代、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建筑的各种科学和文化、技术和艺术、观念和方法、思潮和流派,涵盖了现代建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著。

这书有关建筑及其理论的科学技术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此书在每一章都列举了很多近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作品,有柯布西耶,密斯等等。

这些都在某方面诠释了他们的建筑理论。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而且其内容也全面揭示了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历史上有好多建筑是由于科学技术没能实现,悉尼歌剧院如果21世纪设计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厚的薄壳。

书中第一章关于“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完善和目标混乱”这句爱因斯坦的世纪名言,说明该书是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为我们拉开了“建筑结合科学”的理论序幕。

像富勒畅想用直径的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城市,摩天大楼芝加哥的新建。

原来相对比较单一、清晰、纯粹的建筑目标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乃至“混乱”浑沌了。

形式-刘东洋

形式-刘东洋

形式(Form)作者:Adrian Forty‚建筑师必须是一位形式-艺术家(a form-artist);只有形式的艺术才能领向一条通往新建筑的道路‛——August Endell, 1897年‚经由现代时代承传给我们的有关建筑师的范式,就是把建筑师看成为形式的赋予者(form-giver),建筑师成了一边要通过各个局部的统一性、一边要通过形式反映意义的透明性,去构建典型的等级化、象征性结构的形式赋予者‛——Bernard Tschumi,1987年从August Endell的乐观热情到Bernard Tschumi有些愤世的怀疑主义,这其中的90年,展示着一部有关20世纪建筑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概念——‚形式‛——的历史。

Tschumi只用了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们,当我们面对‚形式‛时,会遇到若干问题:比如,形式概念对于现代主义话语那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比如,人们普遍以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形式,还有,好像形式存在的价值就是去传达意义。

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就是‚形式-空间-设计‛这三大件,形式是其中的要素之一。

但是,依赖于形式的也并不只是建筑——其它类型的艺术实践,以及广义上的文化领域里,‚形式‛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范畴,没有了形式,几乎分析的范围就无法界定、无从下手。

然而,在有关‚形式‛的事务中,建筑声称有着特别的优先权,因为建筑的工作就是要物质性地塑造我们身边的空间和物体——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转移了有关形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西方思想中形式的全部意义背后的东西。

在‚形式‛form一词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含混,一边,形式(form)可以指‚形状‛(shape),另一边,形式(form)可以代表‚意式‛(idea)或者‚基质‛(essence):前者描绘的是事物被我们感官所认识到的属性,后者指的是被我们心灵所认识的属性。

当建筑这个学科在使用了‚形式‛一词后,有人说,建筑成了形式概念这一暧昧性的牺牲品,有人则说,建筑调皮地利用了形式概念这一内在的含糊。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读后感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读后感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读后感
在阅读关于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的文章后,我对这一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人文主义时代是指欧洲历史上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以人
类的智慧、能力和尊严为中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对中世纪教会的压制,追求自由思想和美的表达,建筑也成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强调追求协调、适度和人性化的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
建筑时注重比例的谐调和美感的表达,以追求人体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统一。

建筑师通过运用对称、比例和对应的设计原理,创造出优雅、和谐的建筑空间。

而不只是简单地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此外,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还注重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

建筑应当与环境相融合,与周围的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师应当尊重历史和地方的特点,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以体现建筑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的文章,我深刻体会到建筑作为一门艺
术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提醒我们要将人的需求和尊严放在首位,通过建筑来创造美好的空间和生活环境。

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代表了一种追求卓越和人文价值的精神。

通过
阅读与学习,我对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建筑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高的赞赏。

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人文主义时代的精神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斯卡帕作品中的过程与主题
朱塞佩·萨博尼尼;刘东洋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原文最初刊载于耶鲁大学建筑杂志<瞭望>1983年第20期.文章详细介绍斯卡帕的创作方法及过程、建筑主题及其根由,以及在诸如绘图中是怎样体现诗意和工艺的.
【总页数】7页(P98-104)
【作者】朱塞佩·萨博尼尼;刘东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4;TU201.1
【相关文献】
1.细部与装饰--斯卡帕建筑作品简析 [J], 潘朝辉
2.卡洛·斯卡帕建筑作品及其空间观念分析研究 [J], 仝晖;周元
3.卡洛·斯卡帕一座办公楼的设计过程及启示 [J], 张婷;肖闻达
4.建筑细部设计理念——解读卡洛·斯卡帕及马里奥·博塔的作品 [J], 李垚
5.斯卡帕的草图与过程:骑马人雕塑空间的6版方案 [J], 张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一书最初发表于1949年。

这本让人们记住了鲁道夫・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名字的小册子,其日后的流行,完全超出了作者本人的预期。

维特科尔以为它基本上没有读者群,他曾跟夫人商量是否只印300册就够了。

万没有料到,此书问世后就很快成了欧美各大院校建筑系与艺术系的基础教材,甚至还在1950年代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列为成人教育读本,一跃进入大众传媒畅销书的行列。

建筑史学家阿克曼(James S. Ackerman)半调侃地说:“这本书可能是公元元年以后在所有毫不妥协的建筑学术专著中卖得最好的一本” [1]323。

能在大众读者群里畅销,该书的写作方式该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尽管阿克曼将本书归于“毫不妥协的建筑学术专著”之列,维特科尔并没有把这本书的正文写成艰深的建筑史。

他把那些繁复的理论以及史料辨析过程全都塞到了脚注里,在正文中,将主要的精力花在对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和帕拉第奥(Palladio)这些文艺复兴建筑师的具体作品及创作动机的剖析上,行文流畅而不滞涩,非常适合对文艺复兴建筑渴望有一种基本理解的读者阅读。

当然,该书让建筑史学界叫好的地方在别处。

在英语世界里,文艺复兴建筑的地位并不像今天那般高大。

拉斯金(John Ruskin)在《威尼斯的石头》中说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源头是异教建筑,“它们是异教徒建筑骄傲和不洁的复兴,沉醉于古老的年代……这种看似具有发明性的建筑就是让建筑师成为抄袭者,让工人成为奴隶,让其中的居民成为骄奢淫逸者;在这样的建筑中,知性被荒废,创造已无可能,它们所满足的是奢侈,捍卫的是傲慢”[2]1;另一位英国建筑史学家斯科特(Geoffrey Scott)在《人文主义建筑》一书中,在批评了拉斯金的道德论之后,用了几乎是现代建筑师的眼光将文艺复兴建筑说成“只是某种趣味的建筑,除了给予快感之外,没有逻辑,没有一致性,也不寻找理由” [3]145。

在这样的背景下,维特科尔沿着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开辟的道路继续讲述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文艺复兴建筑。

他通过各种例证试图说明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随意,而是有着自己的逻辑。

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在维特科尔看来,是15、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一种古老传统。

他们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考证,通过对维特鲁威(Vitruvius)文本的解读,重新认识了古典建筑背后的奥秘,即古老的音乐和声体系。

这种音乐和声体系,以可通约的简单小整数数比的方式藏匿于宇宙的创造过程之中,存在于世间万物尤其是完美的人体之中,也曾经存在于古典建筑之中。

那么,文艺复兴建筑师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带着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Pythagorean-Platonic)色彩的数学与基督教教义融合起来然后用到建筑身上,将古代的建筑形式比如神庙的立面融入当代建筑的设计之中去。

在这样的视角下,维特科尔给我们演示了一遍阿尔伯蒂将希腊柱式消化成为墙体建筑的心路历程,以及帕拉第奥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体系消化了柏拉图理念的方法。

经他这样的阐述,文艺复兴建筑就告别了乡村的异教徒建筑,靠近了形而上学。

而维特科尔用来提升文艺复兴建筑的工具,正是古老的数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早就在上世纪初提醒人们要关注数学与神学的历史关联,维特科尔算是对这一视角做了全面的拓展。

他关注的不只是柱式身上的比例,而是出现在平立剖中的各种数学关系以及比例的形而上学意义。

这是此前学者在看待文艺复兴建筑时没太在意的地方。

所以此书甫一出世,肯尼斯・克拉克爵士(Kenneth Clark)就在《建筑评论》上撰文说,本书将“永远地消除了人们从享乐主义或者纯美学角度对文艺复兴建筑的认识”[4]7。

在写给维特科尔的悼词中,希巴尔德(Hibbard)谈及此书时说,它是维特科尔“最具原创性的著作,它的名气之大,影响力之广,已经不再需要语言的评价,并超出了艺术史学的范畴甚至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领域” [1]323。

许多年后,埃文斯(Robin Evans)也认为,此书“对抗了布克哈特、拉斯金等所有怀着不同动机把文艺复兴概括成为只是人文和美学化时代的观点”[5]4。

如果我们希望更为细致地看到维特科尔的立场,则可以通过将之与布克哈特、沃尔夫林的特点比较一下。

布克哈特是沃尔夫林的老师,维特科尔在慕尼黑大学曾上过一年沃尔夫林的课,后转回柏林大学师从戈尔德・施密特(Adolf Goldschmidt)。

布克哈特号称不构建体系,却擅书文化质感,他那本考据式的文艺复兴建筑史并不出人预料地既涵盖了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这些人《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译后记An Aft erword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Humanism[ 刘东洋 ] Liu Dongyang收稿日期2016/02/19《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封面物和一手文本,也会谈到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的教堂,圆柱、半圆柱、方壁柱,铺地、地面处理和城镇街道。

沃尔夫林侧重对时代作品风格的形式分析,语言学的痕迹比比皆是。

他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风格要点的概括如今已经成了常识。

只不过强调群体风格特点的形式分析本身就具有现代文化心理学的某种霸道,它是以建筑师主体的沉默为代价的。

尽管日后维特科尔的方法也一再被人批为“削减主义”(reductionist),与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比起来,他显然走了一条中道: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母题分析,也关注建筑师的创作动机。

他在1934年用英语发表的那篇长文“米开朗琪罗的洛伦佐图书馆”已经展现他尽量靠近建筑师内心的愿望和能力。

他在一稿又一稿的草图分析和实物比对中,复现了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创作洛伦佐图书馆的心路历程。

同样,在《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中,维特科尔总在仔细倾听着建筑师们本人的发言,甚至要辨别其未言之言与难言之言,比如阿尔伯蒂在对待唱诗席问题上的沉默态度。

这种努力进入彼时彼地彼人内心世界的尝试,就不单单在刻画艺术里的“时代精神”(Zeitgeist),而是具体建筑师的具体“精神”(psyche)。

那么,为何此书会在二战后的欧美建筑师当中获得广泛传播呢?那个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不是以拒绝“历史”为身份特征的吗?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

首先,在二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迎来了它的典码化时期(codification)。

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的那本《空间、时间与建筑》(1941)就可以被视为是通过历史书写来将现代建筑的基本语言典码化的著作。

这样一来,《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与新建筑原理构成了某种平行。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因此启迪了一批建筑人。

这其中就包括科林・罗(Colin Rowe),他的那篇“理想别墅中的数学”(1947)将现代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接上了轨,罗作为学生,读过导师尚未发表的手稿。

科林・罗希望我们看到在帕拉第奥与勒・柯布西耶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断裂[6];还有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他的1963年博士论文《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所寻找的是真正无神时代的建筑形式的句法基础[7]11-23。

如果还要再加上几个人的话,我们可以说,当年研究过建筑“透明性”的那几位建筑理论家都曾受到了维特科尔著作的影响,试图理解现代建筑的语言结构。

其次,现代主义建筑也正需要典码上的松动。

维特科尔在“米开朗琪罗的洛伦佐图书馆”留了一个尾巴:以洛伦佐图书馆为代表的16世纪意大利建筑,是否可以作为有别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手法主义建筑,单独被划出来?他也在《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第三部分大谈了帕拉第奥立面设计中的暧昧。

此类手法主义内容才是让战后的建筑理论家们和建筑师们着实痴迷的线索。

在一次访谈中,文丘里(Robert Venturi)承认初读《人本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时的内心冲击,特别是有关帕拉第奥立面的一章。

而科林・罗也是试图借助手法主义研究去消解战后已经在“国际式”标识下变得固化起来的现代建筑创作 [8]。

60多年后,我们再看此书,译者本人也以为,我们不该将维特科尔的结论看成是终极性和唯一性的。

像罗宾・埃文斯 [5]、塔夫里 [9]等人的工作已经质疑了维特科尔所打造出来的文艺复兴建筑原理的统一性。

前者把我们引向了对同一时期的比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etro della Francesca)的另类透视法以及而后德・洛梅(Philip de l’O rme)的另类建筑几何法的关注。

后者则用朱里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那段基于“类比性”的建筑史,该有多么混杂。

但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的讨论乃至“比例”本身的讨论,既没有在维特科尔那里结束,也没有在埃文斯的批判那里终止。

比例所衍生出来的人对建筑的感知问题,以及建筑的文化范型问题,远比我们最初以为的要复杂。

在一个“原理”已经相对化成为“原则”的时代里,简单地把比例当成建筑风格断代工具或是简单地抹煞比例身上的形而上学意义都有悖于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本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本身需要被历史地理解。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不仅对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塞利奥的原典发生兴趣,还对60年来欧美建筑史领域里有关建筑中几何、尺度、比例这类基本话题的讨论有了新认识,那此书的引进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最后,译者当就本书的翻译过程向读者解释一下。

译者在2005年时就完成了本书正文译稿的第一稿。

但建工出版社当时没有拿到翻译那一版的版权。

等2010年建工出版社拿到此书新版版权时;译者本人正承担着其他著作的翻译任务。

这样,直到2012年夏季,译者才有时间针对此书中551条注释重又开始了翻译工作。

由于注释里许多引文并不是英文,特别是那些拉丁语和古意大利语引文,已经超出了译者本人的能力,这就需要诸多好友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译者要感谢对在本书注释翻译过程中做出过帮助的胡维女士、弗兰切斯卡・弗拉索尔达蒂(Francesca Frassoldati) 博士。

另外,译者也恳请读者能对本书翻译不当之处提出批评,以便再版时予以更正。

参考文献[1] Payne, Alina A. Rudolf Wittkower and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Modernism[J]. Journal of Society of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94.[2] Wittkower,Rudolf, Michelangelo's BibliotecaLaurenziana[M]//Idea and Image.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8.[3] Scott,Geoffrey. The Architecture ofHumanism[M]. 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Inc.,1914/1969.[4] Wittkower,Rudolf.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in the Age of Humanism[M].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1962/1971.[5] Evans, Robin. Projective Cast: Architecture andIts Geometrie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5.[6] Rowe,Colin.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 (1947) [M]//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the MITPress, 1976:2-27.[7] Eisenman, Peter.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Architecture[M]. Basel: Lars Muller Publisher,1963/2006.[8] Delbeke, Maarten. Mannerism and meaning in'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J].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London:Routledge), 2010, 15(3): 267-282.[9] T a f u r i, M a n f r e d o.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t h eRenaissance[M]. tran. by Daniel Sherer. 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2006.119A RCHITECTURAL J OURNAL书评Book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