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则有:
一、完整性:设计时考虑室内与室外、各房间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亲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二、层次性:将室内空间分层设计,表现各层次空间的功能。
三、余地性:尽量留有活动的余地及公共空间,便于休息、娱乐等活动,促进人际关系。
四、多样性:设计空间要灵活多样,使空间内容充实丰富多彩。
五、统一性:设计空间要求统一,应符合功能、艺术、审美等性质,保持空间整体性。
六、安全性:设计须提供恒定的安全感,确保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和财物的完整性。
七、和谐性:设计是和谐的,尊重客户的需求,用户应能融入舒适的家的氛围中,实现家的精神境界。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总结

57. 住宅入口方式:前入口、后入口
59.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1从空间角度来讲, 外部空间是指由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域。2从环境方面认识,外部环境就是作用于有生命生物的外界影响力量的总和,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之总体。
45. 1)消防电梯:(与客梯区别)是专供消46. 住宅设计规范》关于高层住宅设置电梯数量的规定,10~11层的塔式住宅可只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12~18层的塔式住宅则应设二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超过18层的塔式住宅除设二部以上电梯外,还应设置二部防烟楼梯,此时可设为以实体墙分隔的防烟剪刀楼梯,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43.防烟楼梯间设置条件:所有一类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以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置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前室面积应不小于4.5m2,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4. 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 1.单元式住宅 1)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2) 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通风。 3) 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4) 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2.通廊式住宅 1) 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2) 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5高层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5高层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期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原理。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定义与特点高层住宅建筑通常指的是层数较多、高度较高的住宅建筑。
与低层和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土地利用率高。
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高层住宅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居民,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
其次是视野开阔。
居住在高层可以享受到更广阔的城市景观和自然风景,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
然而,高层住宅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垂直交通的压力较大,需要高效的电梯系统;结构设计要求更高,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风荷载和消防要求也更为严格。
二、高层住宅建筑的规划布局合理的规划布局是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与道路、公共设施、其他建筑的距离和方位等。
建筑朝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应尽量保证主要居住空间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主导风向,避免出现“风影区”。
建筑间距的控制不仅要满足日照要求,还要考虑到居民的隐私和视线干扰问题。
合理的间距可以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一定的私密空间,同时减少相邻住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小区内部,还需要规划好公共绿地、休闲设施和停车位等。
公共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活动的场所,增加小区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休闲设施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停车位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到车辆的数量和通行便利性。
三、高层住宅建筑的交通组织高层住宅的交通组织主要包括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
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
电梯的数量、速度和载重量需要根据建筑的层数、户数和人流量进行合理配置。
一般来说,高层住宅应至少配备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
电梯的等候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居民的等待焦虑。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
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
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
根据外界条件,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的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再行调整和确定总体布局。
在总体设计构想中,既必须考量采用功能、结构、经济和美观等内在因素,也必须考量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市规划建议、周围环境、基地条件等外界因素。
例如建筑物的入口方位,内外交通的非政府方式、体型多寡大小的确认、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布局、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协同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必须考量外界因素。
通常先从体型著手,用来抒发设计者的构想。
体型确认后,再研究内部的平面空间组织。
研究体型就是为了化解内外因素之间的矛盾,化解功能和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比如设计一个博物馆,主要必须满足用户参观路线、光线和视线的建议,而以参观路线最为关键,应当以参观路线做为确认体型的一个内在依据,再根据外部条件使用最合适的体型。
建筑设计的环境构思建筑的体型、体量、形象、材料、色彩等都应当同周围环境协同。
建筑设计构思要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融合起来。
一方面要分析环境对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设想中的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的宽窄曲折,把自然景色组织到建筑物的视野中。
如果建筑物处于自然风景区,应使建筑物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例如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建于波恩的名胜古迹区中,基地地势起伏,古树参天,按波恩市政当局要求,不能砍一棵树。
为了保护环境,将五座四合院分散建在丛林之中,成为建筑与环境结合的良好范例。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住宅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领域,它涉及到空间规划、结构设计、采光通风等多个方面。
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创造一个舒适、实用且美观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探讨一些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住宅建筑的功能性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设计师需要了解住户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以确定合适的功能分区和布局。
例如,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应该考虑到食物的运输和准备,卧室应设计为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客厅则应提供一个开放和社交的环境。
功能性设计原则还包括方便的交通流线、足够的储物空间和灵活的分隔区域等。
其次,住宅建筑的舒适性是其设计的关键。
舒适性包括室内外气温的调节、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系统、噪音的控制等方面。
例如,南北朝向的房间可以获得更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同时,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和隔音技术来降低噪音的传递。
此外,合理使用自然光和照明设计也是提高住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美观是住宅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学原则和设计规划的合理性相辅相成。
设计师需要注重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和比例关系等细节,以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又和谐的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外观的美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兼顾个人喜好与社区风格。
此外,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也日益重要。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能源消耗、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例如,选择能源效率高的设备和材料,利用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最后,住宅建筑的社交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社交性设计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师可以通过开放的起居空间、共享设施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创造一个促进社交的居住环境,增进住户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设计涉及到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可持续性和社交性等多个方面。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原则和理念,以创造一个既符合住户需求又具有独特魅力的居住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更多相关下载:/《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第一节概述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1、户人口规模2、户代际数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1、家务型2、修养型3、交际型4、家庭职业型5、文化型四、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1、人与居住环境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2 私密性与开放性2.3 自主性与灵活性2.4 意境与趣味2.5 自然回归性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一、居住空间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3.4 其他设施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
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三、套型空间的组织1.1 餐室厨房型(DK型)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3、厨房的细部设计 、 尽量利用空间,炊具、餐具、 尽量利用空间,炊具、餐具、粮、菜、杂物等的贮藏; 杂物等的贮藏; 良好的通风,墙内设置通风道; 良好的通风,墙内设置通风道; 连接服务阳台; 连接服务阳台; 墙、地面的防水和清洗; 地面的防水和清洗; 单间餐厅面积不小于6.0 m²,净宽不小于 单间餐厅面积不小于 ,净宽不小于2400; ; 不宜接近卫生间。 不宜接近卫生间。
5、餐室 、 家庭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为进餐。 家庭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为进餐。 主要家具为餐桌椅、 主要家具为餐桌椅、酒柜及冰柜等 净面积: 净面积:不小于 5.0 m² 净宽: 净宽:不小于 2100 净长:不小于 2400 净长:
6、居室的门窗位置 、 (1)居室门 ) 居中、 居中、靠一端
●
设计户内过道及前室应注意: 设计户内过道及前室应注意:
(1)简捷便利,合理利用空间; )简捷便利,合理利用空间; (2)过道或前室应考虑不同地区特点防风防寒隔热遮阳既有 ) 利户内通风等作用; 利户内通风等作用; (3)户内过道最小净宽,在入口处为 1.2 m,通向卧室、起 )户内过道最小净宽, ,通向卧室、 居室的过道不应小于1.0 m,通向辅助房间的过道不小于 居室的过道不应小于 , 0.9 m; ; (4)居住前室的净空尺寸不宜小于 )居住前室的净空尺寸不宜小于1.8 m x 1.8 m。 。
1、卧室 、 主卧室: 小孩床) 床头柜、衣柜等。 主卧室 双人床 (小孩床) 、 床头柜、衣柜等。 适宜面积: 适宜面积:10~15 m² 净面积: 净面积:不小于 10.0 m² 开间: 进深: 开间:3300 ~ 3900 进深:3600 ~ 5100 次卧室: 单人床、衣柜、桌椅等必要家具。 次卧室 单人床、衣柜、桌椅等必要家具。 适宜面积: 适宜面积:6~12 m² 净面积: 净面积:不小于 6.0 m² 开间: 进深: 开间:2700 ~ 3300 进深:3300 ~ 4800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复习

住宅建造设计原理1、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建造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
2、户型:顾名思义为住户的类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的不同而划分的不同户型。
套型:就是住宅设计中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成套居住空间。
3、厨房:它主要是完成家庭炊事活动,是设备集中和使用频繁的空间,而且又是产生油烟,水蒸气、 CO 等有害物质的场所,所以住宅套型设计中,它的位置很重要。
4、洗手间:住宅洗手间是一组处理个人卫生的专用空间,它包括便溺、洗浴,盥洗及洗衣四种功能(有的还包括化妆功能)按小康标准,一户住宅洗手间面积以3~5m2为宜。
5、露台:其顶部无覆盖遮档的露天平台.6、套型空间的组合:就是将户内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住户使用的需求,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7、变层高式住宅:就是将一些次要空间布置在层高较低的空间,而将家庭成员活动量大的空间布置在层高较高的空间内。
8、复式住宅:就是将部份用房在同一空间内沿垂直方向重叠在一起。
9、跃层住宅:是指一户人家占用二层或者部份二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
10、别墅:它的原本含义是“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休养的园林式住房”,是除“正宅"以外的“副宅".现代的含义包含了“正宅”与“副宅"二方面的内容,既可能是住户偶尔休养的场所,也可能是常年栖居的生活用房。
11、院落:就是与住宅有着明确的从属关系的室外地面空间,它通过围墙(透体的,不透体的)或者建造的围合来确定这种空间上的从属关系(私有或者半私有) .12、宅院:建造在内,院子在外,而且是独立式的住宅外院,从属于一户住宅。
13、庭院:建造在外,院子在内,受到建造不同程度的围合(不少于 3 面)较封闭。
14、单元的概念:为了适应住宅建造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方便施工,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而把这种标准段称为单元.15、住宅的适应性:是指住宅实体空间的用途具有多适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住户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知识总结
1.功能性原理
2.空间布局原理
住宅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该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供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同时也需考虑隐私和功能分区等因素。
此外,住宅建筑的布局还要与户型尺寸和建筑形态相协调。
3.比例原理
住宅建筑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比例可以使建筑更加协调和美观。
此外,住宅建筑的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邻近建筑物形成和谐的比例关系。
4.材料选择原理
住宅建筑的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火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同时,材料的选择还应该考虑美观性和成本因素。
合理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5.色彩运用原理
色彩是住宅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适当的色彩运用可以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例如,浅色调可以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和宽敞,而暖色调则可以增加温暖和舒适感。
6.可持续发展原理
7.灵活性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可调节的隔板和可拆卸的家具可以使房间的功能和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8.安全性原理
住宅建筑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设计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和突
发事故等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居住者的安全。
例如,合理的建
筑结构和防火措施可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
9.基本美学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美学原理包括比例美、色彩美、
形态美等。
住宅建筑的美学价值可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周
围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10.人性化原理
住宅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居住者感到舒适和愉悦。
例如,合理的采光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人性化的布局可以给居
住者带来便利和舒适。
总之,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综合了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安全性
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满足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
的高品质住宅建筑。
因此,设计师需要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在住宅
建筑设计中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平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
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