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性质

次氯酸钠性质
次氯酸钠性质

次氯酸钠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

英文名称2:hypochlorous acid

sodium sait

bleach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以有效氯计)一级13%; 二级10%。

外观与性状: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pH:

熔点(℃):-6

沸点(℃):102.2

相对密度(水=1): 1.1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上限%(V/V):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

溶解性: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于水的净化,以及作消毒剂、纸浆漂白等,医药工业中用制氯胺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不稳定,见光分解

禁配物: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光照受热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次氯酸钠先水解CLO-+H2O=HCLO+OH-

然后分解2HCLO=光\热=2HCL+O2

次氯酸钠溶液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3NaClO—>NaClO3+2NaCl,干燥后继续加热:2NaClO3—>2NaCl+3O2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8500 mg/kg(小鼠经口)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83501

UN编号:1791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O53

包装方法: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3 类其它腐蚀品。

第十六部分:特性

苍黄色极不稳定固体,与有机物或还原剂相混易爆炸.水溶液碱性,并缓慢分解为NaCl NaClO3 O2 ,受热受光快速分解.强氧化性

第十七部分:制作

用30%到35%的NaOH水溶液低于10度时吸Cl2,滤去NaCl,再冷至-20度可得NaClO-5H2O晶体,低于10度真空脱去结晶水即得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2008年1月11日

1 NaClO的结构及性能

1.1 ClO-的结构特征

次氯酸钠溶液是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极不稳定,这是由ClO-的结构决定的。次氯酸根离子的价层电子对排布方式为四面体结构,氯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和氧原子成键,酸根中存在着3个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由于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中心原子氯有较大的离子势(Z/r),导致次氯酸盐不稳定,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转化为更稳定的Cl2分子或Cl-的能力,即表现为ClO-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1.2 NaClO参与反应的热力学

1.2.1 ClO-的强氧化性

ClO-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参加的反应及其电极电位如下:

HClO+H++e=1/2Cl2+H2O 1.63V (1)

HClO+H++2e=Cl-+H2O 1.49V (2)

ClO-+H2O+2e=Cl-+2OH- 0.89V (3)

从式(1)-(3)可知,无论是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ClO-都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也就是说遇到还原剂时会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

1.2.2 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

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还原剂存在时,自身发生分解反应。主要是在光照、加热、酸性环境或重金属离子存在下,自发发生分解反应,主要反应方程式见式(4)-(7)。

2NaClO=2NaCl+O2 (4)

3NaClO=2NaCl+NaClO3(5)

2HClO=2HCl+O2 (6)

HClO+HCl=H2O+Cl2 (7)

由于次氯酸钠大多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方法进行制备,在强碱环境下,次氯酸钠不仅水解程度较小,而且稳定性较好。反应(4)-(7)在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变化值△rHmΘ,△rGmΘ和△rSmΘ,计算结果列于表1。

表1 在298.15K下,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变化

反应

△rHmΘ(kJ·mol-1)

△rGmΘ(kJ·mol-1)

△rSmΘ(J·mol-1·K-1)

(4)

-119.94

-188.94

236.152

(5)

-116.73

-160.15

152.30

(6)

-92.50

-102.70

34.152

(7)

2.22

-25.99

104.53

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中国化工信息网

1 NaClO的结构及性能

1.1 ClO-的结构特征

次氯酸钠溶液是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极不稳定,这是由ClO-的结构决定的。次氯酸根离子的价层电子对排布方式为四面体结构,氯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和氧原子成键,酸根中存在着3个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由于酸根离子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的高度不对称性和中心原子氯有较大的离子势(Z/r),导致次氯酸盐不稳定,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转化为更稳定的Cl2分子或Cl-的能力,即表现为ClO-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1.2 NaClO参与反应的热力学

1.2.1 ClO-的强氧化性

ClO-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参加的反应及其电极电位如下:

HClO+H++e=1/2Cl2+H2O 1.63V (1)

HClO+H++2e=Cl-+H2O 1.49V (2)

ClO-+H2O+2e=Cl-+2OH-0.89V (3)

从式(1)-(3)可知,无论是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ClO-都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也就是说遇到还原剂时会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

1.2.2 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

次氯酸钠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还原剂存在时,自身发生分解反应。主要是在光照、加热、酸性环境或重金属离子存在下,自发发生分解反应,主要反应方程式见式(4)-(7)。

2NaClO=2NaCl+O2(4)

3NaClO=2NaCl+NaClO3(5)

2HClO=2HCl+O2(6)

HClO+HCl=H2O+Cl2(7)

由于次氯酸钠大多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的方法进行制备,在强碱环境下,次氯酸钠不仅水解程度较小,而且稳定性较好。反应(4)-(7)在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性质变化值△

r

H mΘ,△r G mΘ和△r S mΘ,计算结果列于表1

表1 在298.15K下,NaClO分解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变化

反应△

r H

m

Θ(kJ·mol-1) △

r

G

m

Θ(kJ·mol-1)△

r

S

m

Θ(J·mol-1·K-1)

(4) -119.94 -188.94 236.152

(5) -116.73 -160.15 152.30

(6) -92.50 -102.70 34.152

(7) 2.22 -25.99 104.53

由表1可知,在298.15K时,标准状态下反应(4),(5)和(6)为自发的,且自发进行的趋势很大。反应(7)虽属于吸热反应,但反应的△rGmΘ<0,表明在标准状态下也有自发进行

的趋势,且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该分解反应的进行。所以,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次氯酸钠具有自发进行分解反应的趋势,表明次氯酸钠的热力学稳定性很差。

1.3 NaClO溶液的分解动力学

次氯酸钠溶液性能不稳定,即使是在常温下也会自然分解放出新生态原子氧,而新生态原子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反应。邵黎歌等报道,次氯酸钠溶液中含有NaClO,NaCl,[O],H2O,HClO,NaOH,HCl,NaClO3,O29种组分,且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组成也在不断地变化。文献[5]认为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NaClO+H2O=NaOH+HClO

NaClO+2HClO=NaClO3+2HCl

NaClO+HCl=NaCl+HClO

2HClO=2HCl+O2

HClO+HCl=H2O+Cl2

认为在次氯酸钠分解体系中同时存在以下主要反应:

NaClO=NaCl+[O]

HCl+[O]=HClO

NaCl+3[O]=NaClO3

2[O]=O2

总之,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十分复杂,这些反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消耗NaClO,从而使有效氯含量降低。

最新研究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水溶液的分解主要是由反应(4)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的各组分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其中原子氧的放出是其分解的关键步骤,分解反应宏观上表现为准一级反应。由于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是由一组复杂的反应所组成的,并随浓度、温度、pH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占优势的反应会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根据阿累尼乌斯定律可知,当浓度一定时,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增大,因此,次氯酸钠溶液适宜在低温保存。由于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在宏观上属于准一级反应,因此当反应温度不变时,增大NaClO浓度,分解速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从提高储存稳定性的角度看,次氯酸钠适宜在低浓度下储存。但是,这样会大大提高储存、运输等成本。

平静研究了酸度对次氯酸钠溶液分解的影响,发现H+对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次氯酸钠的有效氯降解属于表观零级反应,溶液的pH每提高一个单位,反应速度大约减慢20%左右。所以提高溶液的pH可明显地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这也正是次氯酸钠溶液都在强碱性条件下储存的原因。然而,当次氯酸钠做杀菌剂使用时,则应将其酸度控制在pH<8,这是因为体系的pH提高后,次氯酸钠的稳定性虽然提高了,但活性却降低了,甚至会失去活性。因此,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使用时,一般应将消毒体系的酸度控制在pH 为7左右。此外,实验表明重金属离子对次氯酸钠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分解反应可表示如下:

2MO+NaClO=NaCl+M2O3

M2O3+NaClO=NaCl+2MO+O2

式中M为重金属,特别是Fe2+,Ni2+,Co2+,Mn2+和Cu2+等重金属离子存在,将加速上述分解反应,而Ca2+,Mg2+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

2 提高NaClO溶液稳定性的方法

2.1 降低NaClO溶液的浓度

通过对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可看出,次氯酸钠溶液浓度越低,分解反应进行的趋势越小,且分解速度越慢,其性能越稳定。因而采用将次氯酸钠溶液稀释的方法,配成较低浓度的溶液进行储存,可以有效地减缓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增强其稳定性。而作为医院、饮食业、旅馆、家庭等消毒、杀菌、去污用的次氯酸钠溶液,一般不需很高的浓度,所以对次氯酸钠溶液进行稀释,既能增强其稳定性,又不会给使用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次氯酸钠作为化工产品出厂,GB19106-2003要求其有效氯质量分数不低于5%,因此不能无限制降低其浓度。

2.2 低温、避光储存

温度和紫外光对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升高温度或光照(特别是紫外光),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速度将明显加快。这是因为一方面升高温度、光照,使得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活化能降低,增大了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含量,使得有效碰撞机会增大,反应速度常数增大,从而使分解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可能与次氯酸钠的分解机理有关。从上述讨论可知,次氯酸钠分解反应的关键步骤是原子氧的放出,而光照或加热有利于原子氧的生成。盛梅等研究表明,当温度低于25℃时分解缓慢,温度高于30℃时分解速度明显加快。光照20h,次氯酸钠的有效氯会降解90%。另外,次氯酸钠分解生成的O2,Cl2都是气体物质,长时间密闭保存会给包装容器带来危险。因此,次氯酸钠的包装容器都要留出放气孔,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因而,次氯酸钠溶液应尽量在低温、避光环境下储存,可有效地降低分解速度。

2.3 控制NaClO溶液的酸度

次氯酸钠溶液的pH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pH在12以上,次氯酸钠溶液相对较稳定,体系中有效氯的变化较小;当pH超过12.6时,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随贮存时

间的延长下降较少,稳定性较好。如将有效氯质量浓度为7994mg/L的次氯酸钠溶液分别调节pH为4.0,7.0,10.0和13.0,并置于密闭容器内在常温下贮存186d,结果显示pH=4时有效氯下降率为68.43%,而pH=13时下降率仅为9.63%。所以,提高溶液的pH或碱度可明显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一般地,在生产中将次氯酸钠溶液中的余留碱量控制在0.5%左右,也可采取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作为溶液稳定剂的方法,增加溶液的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增大pH,即增大了碱的浓度,从而抑制了H+对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对ClO-的极化作用),降低了次氯酸钠的分解速度。

2.4 添加稳定剂

向次氯酸钠溶液中添加稳定剂可有效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表明,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氯损失率随着溶液中Fe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贮存初期下降较快,后期下降趋缓。在含有Fe3+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硅酸钠稳定剂,当硅酸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8%时,试样放置15d,有效氯损失29.58%;当硅酸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时,有效氯损失下降为18.38%;不添加稳定剂的对比样品的有效氯损失达65%,可见硅酸钠对次氯酸钠溶液确有较好的稳定作用。雍丽珠等在有效氯质量分数为13.4%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硅酸钠、焦磷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碳酸氢钠,密封、避光5d后测得次氯酸钠的有效氯质量分数分别为13.1%,13.0%,13.1%,13.3%,而不加稳定剂的对比液的有效氯质量分数仅为6.8%。结果说明,添加很少量无机物作稳定剂后,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均大大增强了,其中碳酸氢钠的效果最好,几乎可以保持有效氯质量分数在5d内不变。文献[4]报道,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半乳糖醇、甘露糖醇或三梨醇(也可使用六羟基环已烷及其磷酸盐),能有效地阻止重金属离子引起的分解,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在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含氨基的化合物如乙酰胺、双氰胺、尿素和异氰尿等,可使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腐蚀性。文献发现溴化物对次氯酸钠溶液具有稳定作用,而以KBr+8-羟基喹啉的稳定作用最佳。可见稳定剂的加入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但是,在选用稳定剂时也应该注意,稳定剂的加入不应该给次氯酸钠的应用带来不便,如有些稳定剂可能成为其他反应的“毒素”。因此,在以次氯酸钠为反应原料时,应该充分考虑稳定剂可能带来的影响。

3 结束语

次氯酸钠溶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仅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其分解反应是由于原子氧的释放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宏观表现。分解反应的速度受溶液的浓度、pH、温度及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掌握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特性和规律,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对于推广应用次氯酸钠,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ⅠⅡⅢⅣⅤⅥⅦ0

1

1

氢H 元素周期表

2

氦He

2

3

锂Li

4

铍Be

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

5

硼 B

6

碳 C

7

氮N

8

氧O

9

氟 F

10

氖Ne

3

11

钠Na

12

镁Mg

主族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13

铝Al

14

硅Si

15

磷P

16

硫S

17

氯Cl

18

氩Ar

4

19

钾K

20

钙Ca

21

钪Sc

22

钛Ti

23

钒V

24

铬Cr

25

锰Mn

26

铁Fe

27

钴Co

28

镍Ni

29

铜Cu

30

锌Zn

31

镓Ga

32

锗Ge

33

砷As

34

硒Se

35

溴Br

36

氪Kr

5

37

铷Rb

38

锶Sr

39

钇Y

40

锆Zr

41

铌Nb

42

钼Mo

43

锝Tc

44

钌Ru

45

铑Rh

46

钯Pd

47

银Ag

48

镉Cd

49

铟In

50

锡Sn

51

锑Sb

52

碲Te

53

碘I

54

氙Xe

6

55

铯Cs

56

钡Ba

*

镧系

72

铪Hf

73

钽Ta

74

钨W

75

铼Re

76

锇Os

77

铱Ir

78

铂Pt

79

金Au

80

汞Hg

81

铊Tl

82

铅Pb

83

铋Bi

84

钋Po

85

砹At

86

氡Rn

7

87

钫Fr

88

镭Ra

**

锕系

104

Rf

105

Db

106

Sg

107

Bh

108

Hs

109

Mt

110

Uun

111

Uuu

112

Uub

113

Uut

114

Uuq

115

Uup

116

Uuh

117

Uus

118

Uuo

*镧系元素

57

镧La

58

铈Ce

59

镨Pr

60

钕Nd

61

钷Pm

62

钐Sm

63

铕Eu

64

钆Gd

65

铽Tb

66

镝Dy

67

钬Ho

68

铒Er

69

铥Tm

70

镱Yb

71

镥Lu

**锕系元素

89

锕Ac

90

钍Th

91

镤Pa

92

铀U

93

镎Np

94

钚Pu

95

Am

96

锔Cm

97

锫Bk

98

锏Cf

99

锿Es

100

镄Fm

101

钔Md

102

锘No

103

铹Lr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 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 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大量的动物试验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只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将黄曲霉毒素定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但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引起几乎所有实验动物的癌症,包括灵长类动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Ⅰ类可能致癌物。 (二)赭曲霉素(Ochratoxin ,OT) 赭曲霉素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的某些种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基本结构为苯甲酸异香豆素,包含7 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 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毒性最强,对人类和动植物影响最大。它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绿色荧光。OTA的溶点为134℃,其甲醇溶液在冰箱中保存一年而不会分解。赭曲霉素耐热,焙烤只能使其毒性减少20%,蒸煮对其毒性不具有破坏作用。 1、易受污染的食品 赭曲霉素的产毒菌较多,包括赭曲霉、疣孢青霉和碳黑曲霉,在自然界分

次氯酸钠发生器安装要求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次氯酸钠发生器安装要求 1、设备布置于混凝土基础上,尺寸见图,电控柜与设备间距以400mm为宜。 2、设备间应按装通风换气扇及地漏。 3、设备进水管径DN20, 压力不低于0.25Mpa, 出次氣酸钠口DN20. 4、消每池与设备间距离不宜过远,一般不超过20米。 次氯酸钠发生器操作规程 1 、稀盐水配制: 打开稀盐水箱进水阀,然后在稀盐水箱的化盐箱中加入固体食盐30-40Kg,待液位满时关闭盐箱进水阀。 2、启动整流电柜电源并开启稀盐水泵,调节盐水泵回流阀及流量计调节阀,调节流量计刻度至65L/h左右,并经常观察流量计浮子的变化;同时打开次酸出药阀,药液便进入消毒池。 3、以上手动工作5分钟后,启动整流开按钮,逐步调节电位器,使电流升至100A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电流的大小)。 4、设备运行8个小时,设备手动停机关闭所有阀

门, 并打开反冲洗进水阀及反冲洗出水阀对设备主机进行反冲洗,15分钟后关闭阀门,然后设备重新启动。 5、盐水箱设有低液位控制器,当盐水箱到达低液 位时,设备自动停机,然后配置稀盐水溶液。设备配备温控装置,如果电解液温度超过设定温度,设备自动停机,—般温度设定45度。 次氯酸钠发生器注意事项 1、发生器在安装及使用过程中严禁冲击、敲打、 注意保护阳极涂层,不要碰伤。2、工作完后发生器反冲洗,一定要成制度化。 3、盐水泵前的Y型过滤器需定期清理。 4、设备累计运行1个月后,放空盐水箱及储药箱 的溶液,然后在盐水箱中配比200L左右的约3%的稀盐酸溶液,并开启稀盐水泵,调节流量计刻度至最大,同时打开次酸出药阀,待电极管内充满稀盐酸溶液时,关闭设备使稀盐酸溶液在电极管内浸泡12个小时,然后打开反冲洗进水阔及反冲洗出水阀对设备主机进行反冲洗,清洗干净后重新开机。主要是防止Naclo对阳极内壁的腐烛,同时排除Ca2+、Mg2+等沉积物。

各种消毒剂优点和缺点

精心整理一、含氯消毒剂 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消毒剂型: ①液氯,含氯量大于99.5%(V/V);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① ② ③ 优点: 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毒性低; 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pH等的影响。 杀菌作用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 ② ③ 面: ④ ⑤ A B C温度温度增高可加强杀菌作用。但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果降低; D有机物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比较明显。淀粉、脂肪、醇类的影响较小(甲醇对次氯酸钠反而有增效作用),但有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影响较小; E还原性物质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用。在消毒污水时应予以注意;

6使用注意事项 ①应置有盖容器中保存,并及时更换; ②勿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 ③浸泡消毒时,物品勿带过多水分; ④勿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消毒。物品消毒前,应将表面粘附的有机物清除; ⑤勿用于手术缝合线的灭菌; ⑥ 1 2 3 ① ② ③作饮水消毒时不仅可杀死水中微生物,而且能杀灭原虫和藻类,具有提高水质和除臭作用。消毒后不产生有害物质,国外称它为理想的化学消毒剂。 缺点: ①有机物对该消毒剂有一定的影响; ②对碳钢、铝、不锈钢等手术器械有一定的腐蚀性;

次氯酸钠发生器原理及操作

次氯酸钠发生器原理及操作 1、次氯酸钠发生器工作原理 次氯酸钠发生器就是一套由低浓度食盐水通过通电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以后生成次氯酸钠发生器溶液得装置。 2、次氯酸钠发生器基本操作过程 工作时,首先接通电源,次氯酸钠发生器将普通工业用盐(每公斤0、35元左右)加入化盐装置溶解成10%左右得盐水,打开阀门让盐水通过过滤沉淀进入储盐液箱;然后,启动自配水开关,设备自动勾配盐水到浓度为3、5%左右得稀盐水;再打开阀门调节好流量计,让经配兑好得盐水按设定流量通过一组阴阳极管组成得夹层式电解槽;次氯酸钠发生器最后,启动整流电流开关,同时打开冷却水阀门以冷却电解槽,次氯酸钠发生器开始工作。这样,整个设备就生产出了标准得次氯酸钠发生器液体(浓度为1%左右);最后,药液自动流入储药液箱,便于储藏备用与随时投加。 反冲洗:每班运行完毕,必须反冲洗一次,反冲洗时先打开放空阀,把结存在管道中得盐水排掉,然后打开反冲洗放空与反冲洗进水处来水阀,冲洗10分钟左右,然后把放空阀门找开排掉积水,待

下次便用。 酸洗:发生器累计运行250小时需酸洗一次,根据水质情况相应延长或缩短酸洗周期,酸洗时,先打开所有排空阀门,把管道中得积存盐水排掉,然后打开进酸阀门与出酸阀门,直到出酸放空管有机管流出酸水后,关闭进酸阀门,待酸水在电极管中浸泡1—2小时后再把酸水排掉,然后再反冲洗一次,一般稀盐酸调配浓度为10%左右。 3、注意事项 ①一般自动工作时,无需专人管理,投盐一次可工作(7—10)天,缺盐水时自动停机并报警,投盐时必须对发生器反冲洗一次,工作一个月左右必须酸洗一次。 ②设备运行时,严禁无冷却运行,如遇单位停水,设备严禁使用。 ③定期检查电源接线栓就是否松动发热,高位盐箱中得虑网就是否堵塞,及时排除。 ④室内尽量避免烟火,保持通风良好,配备兼职人员管理 4、次氯酸钠发生器得灭菌杀病毒原理大致有如下三种作用方式: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杀最主要得作用方式就是通过它得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得极强氧

次氯酸钠消毒方案一

次氯酸钠消毒方案一

次氯酸钠方案 目录 一、次氯酸钠消毒原理说明 二、方案(一)免楼顶水箱 -------供水系统消毒及控制方式 -------此供水方式的优点及缺点三、方案(二)增加楼顶水箱 -------供水系统消毒及控制方式 -------此供水方式的优点及缺点四、方案报价

用;而使用次氯酸钠则没有这样的反应。因此,在越来越要求环保和健康的今天次氯酸钠更具环保优势。 因此,从系统的运行和安全方面比较,投加次氯酸钠比投加纯氯更加方便简单,更加容易控制,也更加安全可靠。 方案一 供水系统消毒及控制方式 1、现场情况: 现场由井水通过深井泵加压后到各用水点,供人饮水以及畜牧业。在此饮水过程中,水必须进行有效、可靠的消毒。为了能够达到用水卫生以及可靠的供水压力原理说明如下:(详细见图纸) 在井下放入一台不锈钢深井泵,放入的深度根据一年内以枯水期时的为准,水通过水泵加压后进入各用水点,在进入各用水点的总管上安装一台次氯酸钠消毒设备(即水泵的总出水管处)。 深井泵控制方式:采用变频恒压控制,根据用水点的压力进行恒压供水,保持用水点正常供水,不会出现水压忽大忽小,同时在控制方式上增加液位保护装置,当井水用完时水泵能够自动停机,保护水泵。 次氯酸钠消毒设备控制方式:在供水总管上加装一套旁通,通过计量泵加药投加到管道上,投加的药量根据用户的用水量要求自行设定。 深井变频控制柜与加药设备必须同时联动:水泵在恒压供水同时,变频控制柜必须给消毒设备一组信号,让加药设备开始通过计量泵开始加药。当用水点无人用水,水泵休眠时。即通知加药系统停止加药。 此供水方式的优点及缺点 此供水方式优点在于能够在用水点达到恒压的目的。缺点是水泵在无人用水的情况下休眠的时间很短。比较浪费电,以及水泵的使用寿命会减短,加药设备在水泵在运行时。必须不断加药。增加成本费用。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 黄曲霉毒素B1 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 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M就是“奶”的意思。它还有一个兄弟M2。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B1 、B2和G1、G2,就是经常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代表。B1和B2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次氯酸钠的正确使用方法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正确应用 次氯酸钠的制备和杀菌原理[1] 次氯酸钠(NaClO)是用发生器的钛阳极电解食盐水而得,反应如下:NaCl+H2O→NaClO + H2↑ 次氯酸钠在水中水解形成次氯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如下: NaClO+ H2O→HClO + NaOH 次氯酸钠消毒液用于消毒的有效成份是HClO,HClO在水中离解,反应如:HClO ?H++ClO- HClO由于受水中某些杂质或光线的影响,会产生解,反应如下:2HClO ?2HCl+ O2↑ 次氯酸钠(NaClO)消毒液俗称84消毒液[2] 1.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即1000毫升水里面放2到5毫升84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 2.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3.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4.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使用方法: 原液:清水为1:100,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原液:清水为1:50,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 原液:清水为1:20,有效氯含量为2500mg\l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10min 以上;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 mg/L~5000mg/L 消毒液浸泡30min 以上。

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

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消毒效果比选消毒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毒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冷冻、辐照、紫外线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药剂有多种氧化剂如氯、臭氧、碘高锰酸钾等、某些重金属离子(银、铜等)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其中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属于化学方法消毒。 次氯酸钠为一种强氧化剂,在水溶液中生成次氯酸离子,通过水解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与其他氯的衍生物相同的氧化和消毒作用,消毒效果不如Cl 强。 2 但是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会产生较多的消毒副产物,如三氯乙酸、二氨乙酸、氯仿等。次氯酸钠由于所含的有效氯易受阳光、温度的影响而分解,一般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操作简单。 次氯酸钠含有效氯6-11mg/mL。每产生1kg有效氯,耗食盐量为3-4.5kg,耗电量为5-10kW小时,其成本低。 次氯酸钠具有原材料价格低,刺激味小的优点,但其氧化性较差,脱色过程投加量大,接触时间长。 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溶解度是氯的5倍而且不产生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二氧化氯具有易爆炸,易挥发的特性,不宜储存,一般采用现场制取和使用。 二氧化氯不与氨氮等化合物作用而被消耗,故具有较高的余氯,杀菌消毒效果比氯更强。Ph=6.5时,氯的灭菌效率比二氧化氯高,随着Ph提高,二氧化氯的灭菌效率将很快超过氯。 二氧化氯在较广泛的Ph范围内具有氧化能力,氧化能力为氯的二倍。能比氯更快地氧化锰、铁,除去氯酚、藻类等引起的嗅味,具有强烈的漂白能力,可去除色度。 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消毒与去除色度的优缺点见下表

次氯酸钠性质.-共13页

次氯酸钠 目录[隐藏]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第十六部分:特性 ?第十七部分:制作 [编辑本段]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 英文名称2:hypochlorous acid sodium sait bleach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编辑本段]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编辑本段]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编辑本段]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编辑本段]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次氯酸钠操作规程

1.目的 为了加强次氯酸钠管理,规范次氯酸钠操作,保证使用次氯酸钠安全,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xxxxxxxxx有限公司某车间。 3.职责 3.1某车间负责该操作规程制定、修改、下发并监督实施。 3.2某车间要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执行机组操作。 3.3 某车间、生产部、设备工程部、安监部、质量保证部负责参与相关类型风险辨识。 4.管理内容 4.1性质用途 别名:漂白水、漂水、安替福民 化学名称:氢氧化钠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次氯酸钠是最普通的家庭洗涤中的“氯”漂白剂。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熔点: -6℃,沸点:102.2℃。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造纸、纺织、制药、精细化工、卫生消毒等众多领域,可作强氧化剂、漂白剂及水净化剂,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的作用,医药工业中用制氯胺。经常接触致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游离氯可能引起中毒。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氯气有可能引起中毒。遇酸释放有毒气体,刺激眼睛和皮肤。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吸收。 4.3 操作地点 4.3.1污水池、污泥池 4.3.2气味吸收桶 4.3.3车间及其他 4.4操作方法 操作前穿戴好劳保护品,带浸胶手套(夏季用长袖浸胶手套)和防护面具,上衣袖口扣住。 4.4.1污水池:把次氯酸钠从东侧梯子提到池口,缓慢倒入污水池,防止飞溅接触身

体。根据池内废水量加次氯酸钠,可先加15kg,若还有异味再继续加入。雨雪天气注意防滑。 4.4.2污泥池:污泥池接收硫酸钠时需提前加次氯酸钠,每方桶硫酸钠需加入一桶次氯酸钠(30kg)。从污泥池北侧踩脚踏提上池口,缓慢倒入池内,防止飞溅接触身体。雨雪天气注意防滑。 4.4.3气味吸收桶:东侧水箱每4小时用量具盛2kg次氯酸钠加入,雨雪天气注意防滑。 4.4.4车间及其他:去除异味,用500g兑一桶水,洒在车间有异味处。 4.5危险因素辨识 4.5.1污水池、污泥池加入时,飞溅、倾倒致身体接触 4.5.2提次氯酸钠上污泥池池口时,防止摔倒,拉伤身体。 4.5.3气味吸收桶加次氯酸钠过程中注意脚下、低空管路,防止绊倒;碰伤。 4.6 环境因素辨识 4.6.1 车间地面管路、低空管路复杂,操作人员要精神集中,防止造成损伤。 4.6.2气味吸收桶楼梯抓稳踩劳,雨雪天气注意防滑。 4.7出现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4.7.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4.7.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4.7.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7.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各种消毒剂优点和缺点.docx

精心整理 一、含氯消毒剂 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 一种优良的消毒剂。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消毒剂型: ①液氯,含氯量大于99.5% ( V/V ); ②漂白粉:含有效氯25% (W/W ); ③漂白粉精:含有效氯80% ( W/W ); ④三合二,含有效氯56% (W/W ); ⑤次氯酸钠,工业制备的含有效氯10% (W/W ); ⑥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 (W/W ); ⑦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90% (W/W ); ⑧氯化磷酸三钠,含有效氯 2.6% (W/W )。 杀菌原理:含氯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有 3 点: ① 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次氯酸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它能通过扩散到带负电荷的菌体表面,并 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衡而致细菌死亡; ②新生态氧的作用,由次氯酸分解形成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质氧化; ③ 氯化作用,氯通过与细胞膜蛋白质结合,形成氮氯化合物,从而干扰细胞的代谢,最后 引起细菌的死亡。 主要优缺点: 优点: 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毒性低; 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 pH 等的影响。 杀菌作用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 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 的消毒液浸泡10 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30 分钟以上;对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2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 ② 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用药物浓度 和作用时间参见浸泡法。 ③喷洒法:对一般污染表面,用1000mg/L 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墙面:200mL/m2 ;水泥地面: 350mL/m2 ,土质地面, 1000mL/m2 ),作用 30 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的表 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喷洒量同前),作用60 分钟以上。 ④ 干粉消毒法:对排泄物的消毒,用漂白粉等粉剂含氯消毒剂按排泄物的物中,略加搅拌后,作用 2-6 小时,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中并搅拌均匀,作用 2 小时后排放。 1/5 50mg/L 用量加入排泄 用量加入污水 ⑤影响杀菌因素 A浓度与作用时间一般规律是药物浓度愈高,作用时间愈久,杀菌效果愈好。但漂白粉与三合 二药物浓度增高,其溶液 pH 值亦随之上升,有时反需延长作用时间才能灭菌; B酸碱度 pH 值愈低,杀菌作用愈强。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主要依赖于溶液中未分解的次氯 酸浓度,而溶液 pH 值愈低,则未分解的次氯酸愈多,随着 pH 值上升,愈来愈多的次氯酸分解成氢 与次氯酸根离子,而失去杀菌作用; C温度温度增高可加强杀菌作用。但不能对次氯酸钠溶液加热,否则会导致其分解,使杀菌效 果降低; D有机物有机物的存在可损耗有效氯,影响其杀菌作用。对低浓度消毒液的影响比较明显。淀粉、脂肪、醇类的影响较小(甲醇对次氯酸钠反而有增效作用),但有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影响较小; E还原性物质硫代硫酸盐、亚铁盐、硫化物、含氨基化合物等还原性物质,亦可降低其杀菌作 用。在消毒污水时应予以注意; F水质的硬度硬度小于 400mg/L ,对其杀菌作用影响不大。

次氯酸钠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次氯酸钠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真菌毒素分析

真菌毒素分析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制约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的关键。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通常分为三类:①理化检测方法,包括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液)质联用等;②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毒性实验、致呕吐实验、种子发芽实验等;③免疫化学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真菌毒素检测,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三类方法中以免疫化学检测法灵敏度最高,但因需要特殊的抗体而受限制。 真菌毒素的分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化检测方法,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真菌毒素回收率的高低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食品基质严重影响真菌毒素的提取。食品基质不同,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和溶剂系统各异。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在食品和农产品基质中提取真菌毒素所选择的溶剂取决于待测毒素种类(一种还是多种)、毒素性质、毒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提取溶剂的毒性和价格、非测定成分(杂质)在提取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等。一般选用毒性小、极性大、价格低廉的溶剂系统。常用的真菌毒素提取溶剂包括甲醇、氯仿、丙酮、己烷、乙酸乙酯、乙腈和水的一种或多种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评价一种溶剂系统提取效果优劣的依据是回收率和提取时间,优良的溶剂系统应是毒素回收率高、干扰杂质少、提取时间短。如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alenol,DON)标准品添加到饲料中,用乙腈水(21:4,体积比)充分混合搅拌3min即可将毒素几乎全部提取出来,而要从天然污染的饲料中提取相当量的该毒素则需要16min,因此确定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时应以天然污染的样品为基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 1、次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如何?次氯酸钠溶液为什么是消毒液?(即为什么有消毒灭菌的特性)? 次氯酸钠分子式:NaC10,分子量:74.44 含量: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为0.12-1.5%左右。 一般由电解冷的稀食盐溶液或由漂白粉与纯碱作用后小滤去碳酸钙而制得。 (1)理化性质 纯品的次氯酸钠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为淡黄色或乳状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2)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 次氯酸钠属于高效的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的最主要的杀菌机理。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R-NH-R+HC10-RNC+H2O(细菌蛋白质) 次氯酸钠的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而次氯酸钠在水中能解离为次氯酸 NAC10+H2O-NAOH+HC10 所以说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液。 (3)影响次氯酸钠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 PH:PH值对次氯酸钠杀菌作用影响最大。PH值愈高,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杀菌作用增强。 ②、浓度:在PH、温度、有机物等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氯浓度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杀菌作用,此现象在浓度较低时较明显。 ④、有机物:有机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杀菌效能。 ⑤、水的硬度:水中的CA+、MG+等离子对次氯酸盐溶液的杀菌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⑥、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离氯的杀菌作用大大降低。 ⑦、碘或嗅: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臭可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⑧、硫化物:硫代硫酸盐和亚铁盐类可降低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次氯酸钠使用范围及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含氯消毒液推荐用量

次氯酸钠的安全操作及危害

次氯酸钠的安全操作及 危害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次氯酸钠的安全操作及危害别名:漂白水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CAS:7681-52-9 危险类别:第8.3类其他腐蚀品

化学类别:卤素含氧酸盐 一、物化性质 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或黄绿色液体,具有刺激气味,不稳定,易分解,有腐蚀性。固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受热后迅速分解。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在碱性状态时较稳定。易溶于水生成烧碱和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氧。具有强氧化性。 二、危险性 ⒈该物质受热时或与酸接触或在光照下会分解,生成含氯气的油污和腐蚀性气体。浓度大于10%时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和还原性物质猛烈反应,有着火或爆炸危险。水溶液浓度较高时也是一种强碱,与酸猛烈反应,并有腐蚀性,侵蚀许多金属。不可燃,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

⒉经口LD508500mg/kg(小鼠)。次氯酸钠稀溶液对皮肤、眼睛、呼吸道有刺激性,引起皮疹、流泪、视力模糊、咳嗽。食入后引起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表面,呕吐和腹部疼痛。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接触高浓度次氯酸钠会引起皮肤灼伤或溃烂,眼睛腐蚀伴有角膜或结膜溃烂,及失明。吸入浓的烟雾会严重刺激肺部,伴有咳嗽或窒息,肺水肿,严重时可致死亡。 ⒊对水生生物有毒。 三、工业产品规格

一般工业品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有效氯为100~140g/L。国家标准《次氯酸钠》(GB19106—2003)规定,次氯酸钠溶液主要有消毒用和工业用两类,消毒用的次氯酸钠溶液有效含氯浓度有5%-10%和大于10%2种规格;工业用次氯酸钠溶液有效含氯浓度有2-10%、10-13%和大于13%3种规格。家用漂白液有效含氯浓度在5-10%左右。 四、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纸浆、纺织品(如布匹、毛巾、汗衫等)、化学纤维和淀粉的漂白。制皂工业用作油脂的漂白剂。医药工业用于生产水合肼、单氯胺、双氯胺。水处理中用作净水剂、杀菌剂、消毒剂。农业和畜牧业用作蔬菜、水果、饲养场和畜舍等的消毒剂和去臭剂。

次氯酸钠消毒.

一、概述 目前,从水体消毒的种类来说,有氯气、次氯酸钠、漂白粉、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双氧水、臭氧 等药剂和方式,此外还有碘水、高价氧化水、紫外线消毒等一些手段。 在所有的消毒剂中,尽管氯气最为经济,但是,由于氯气运输、管储方面的不安全;而且在投加上气体 同水体的溶解性较低,氯气瓶气压不断变化,存在投加计量不够准确的问题;加之,氯气等气体的极强扩散性 对环境存在毒害作用,游离氯的高活性同许多有机物容易形成诸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恶因等一类致癌的 氯代有机化合物,造成环境的第二次污染,故而,取消液氯的主张越来越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国外,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相当限制氯气的使用,尤其是公用场所和自来水厂主要以 使用次氯酸钠液体来进行消毒。氯气主要用于大型污水处理中最后的尾水排放消毒。 众所周知,次氯酸钠液是一种非天然存在的强氧化剂。它的杀菌效力比氯气更强,属于真正高效、广 谱、安全的強力灭菌、杀病毒药剂。已经广泛用于包括自来水、中水、工业循环水、游泳池水、医院污水等各 种水体的消毒和防疫消杀。 同其他消毒剂相比较,次氯酸钠液非常具有优势。它清澈透明,互溶于水,彻底解决了象氯气、二氧化氯、臭氧等气体消毒剂所存在的难溶于水而不易做到准确投加的技术困难,消除了液氯、二氧化氯等药剂时常 具有的跑、泄、漏、毒等安全隐患,消毒中不产生有害健康和损害环境的副反应物,也没有漂白粉使用中带来 的许多沉淀物。正因为有这些特性,所以,它消毒效果好,投加准确,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对环 境无毒害、不产生第二次污染,还可以任意环境工作状况下投加。 但是,由于次氯酸钠液不易久存(有效时间大约为一年),加之从工厂采购需大量容器,运输繁琐不 便,而且工业品存在一些杂质,溶液浓度高也更容易挥发,因此,次氯酸钠多以发生器现场制备的方式来生 产,以便满足配比投加的需要。 单就次氯酸钠发生器来说,国家已于1990 年1 月12 日发布了GB 12176-1990 准。是一种已经 国家标认可、技术非常成熟、工作十分稳定、并有权威资料可查询的产品。诸多实际应用已经证明,次氯酸钠发 生器是一种运行成本很低、药物投加准确、消毒效果极佳的设备。目前,次氯酸钠发生器作为一种安全实效的 常规水处理设备已引起全社会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次氯酸钠发生器 1、工作原理 次氯酸钠发生器是一套由低浓度食盐水通过通电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以后生成次氯酸钠溶液的装置。其 总反应表达如下:

次氯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码: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于水的净化,作消毒剂,纸浆漂白剂等,医药工业中用于制氯胺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一次接触可能导致消化系统损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密闭操作,注意通风,远离高热。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阅读并了解所有预防措施。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如发生火灾,根据具体的着火物质选择合适的灭火剂。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如果有灼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被污染的衣物应清洗干净后再使用。 安全储存:保持容器密闭。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严禁与还原剂、酸类混储。 废弃处置:若可能回收使用。在规定的处理厂处理和中和。滤出固体,当作有害废物在规定场所掩埋。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 混合物□

次氯酸钠类消毒液卫生质量技术规范

附件1: 次氯酸钠类消毒液卫生质量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原液有效氯含量在4%-7%之间符合下列组成要求的次氯酸钠类消毒液:①杀菌成分为次氯酸钠、不含其他辅助成分的消毒液;②以次氯酸钠为杀菌成分,以烷基磺酸钠和(或)烷基苯磺酸、氢氧化钠和(或)香料为辅助成分的复配液体消毒剂产品。 2. 对原材料的要求 2.1. 次氯酸钠溶液:原料质量应当符合《次氯酸钠溶液》GB19106 中规定的A型质量标准,有效氯含量≥10%。 2.2. 烷基磺酸钠:原料质量应当符合《工业烷基磺酸钠》QB142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规定。 2.3. 烷基苯磺酸:原料质量应当符合《工业直链烷基苯磺酸》GB/T8447规定。 2.4. 氢氧化钠应当符合《工业用氢氧化钠》GB209规定。 2.5.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生活饮用水,或在生活饮用水基础上进一步净化得到的水。 3. 对消毒液的要求 3.1. 外观 无色或浅黄色清澈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无分层沉淀。 3.2. 有效氯含量 在标识的有效期内,原液有效氯含量在4%-7%范围内。 3.3. 稳定性 包装后的消毒剂,在遵守储运、贮存规则的条件下,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不得低于6个月。在标识的有效期内,原液有效氯含量不得低于标识有效氯含量下限值、且应≥4%。 3.4. 杀灭微生物能力要求

3.5. 允许使用浓度及使用条件 限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食饮具消毒、果蔬消毒、织物消毒、血液及粘液等体液污染物品消毒、排泄物消毒;并规定按照限定的使用浓度、消毒时间、使用方法使用。

4. 检验方法 4.1. 外观 在自然光源或日光灯前裸视观察。 4.2. 有效氯含量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有效氯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4.3. 稳定性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室温留样法进行有效氯含量稳定性测定,有效氯含量下降率≤15%,且下降后的原液有效氯含量≥4%为通过。 4.4. 对微生物的杀灭性能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5. 标签说明书 5.1. 产品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要求。 5.2. 在注意事项中至少要标明下列内容: 5.2.1. 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对织物有一定的漂白性。 5.2.2. 产品应贮存在阴暗干燥处和通风良好的清洁室内。 5.2.3. 运输时应有防晒、防雨淋等措施;装卸应避免倒置。

次氯酸钠性质课件资料

次氯酸钠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pochlorite 中文名称2:漂白水;漂水 英文名称2:hypochlorous acid sodium sait bleach 技术说明书编码:919 CAS No.:7681-52-9 分子式:NaClO 分子量:74.4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CAS No. 次氯酸钠溶液7681-52-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品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本品有致敏作用。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 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以有效氯计)一级13%; 二级10%。 外观与性状: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