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关于女性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综述

市女性 的生活质 量 已经引起 了各方 面 的广 泛 关注 , 而 如何通 过公 三个 不 同的指标 。 共 政 策这 样 的制度 供 给来 改进 城 市女性 生 活质 量 已经成 为 城市 相对 于美 国这种 倾 向于对 生 活质 量进行 主观 测度 的研 究趋 政 府 的一 大工 作重 点 。 为此 , 本 文分 析并 总结 国 内外 学者 对 于生 势 , 早期 欧洲 对生 活质量 的研 究则 更侧 重于从 客观 条件 出发 , 但 活 质量 尤其包 括女 性生 活质量 的研 究进展情 况 , 为进一 步探 析女 从 最近 的研 究趋 势来看 , 已经呈现 一种 主客观 相 结合 的趋 势 。 德 性 生活 质 量的相 关 问题 奠定理 论基 础 。 国社会 学家沃 尔 夫 冈 ・ 查普 夫 ( Wo l f g a n g Z a p f ) 便 指 出生活质 量 国外相 关研 究综 述 研 究 中主 观标准 与客观 标准结合 是未 来该领 域研究 的大体趋 势 。 国外对 生活 质量 的研 究始 于上 个世 纪 2 O 年代 的美 国。 早 在 正是 在这 种趋势 的影响 下, 目前 对生活 质量 的相关研 究无论是 在
年度生活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年度生活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相关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就对这一年的生活质量工作进行总结和报告。
首先,我们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加大了对低收入家庭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我们在城乡环境整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改善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质量。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另外,我们在文化体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加强了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推广,提高了人们的体质素质。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我们在生活质量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
生活质量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生活质量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它不仅仅是物
质上的富裕,更包括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其健康、家庭、工作、社交关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
首先,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人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其次,家庭和社交关系也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够给人
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而良好的社交关系则能够满足人们对交流和情感的需求。
因此,人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家庭和社交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工作和学习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能够给人
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断学习和进步则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
因此,人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向,努力工作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之,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和社
交关系、工作和学习等多个方面。
人们应该注重平衡这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幸福、满足的生活。
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江西省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中游、赣江下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西省的经济实力也在逐渐增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江西省的城乡居民中,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发展较慢的地区,还存在一些居民生活质量低下的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就业机会较少等。
因此,对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助于了解江西省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也有助于探索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西省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步骤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西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评价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江西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情况,包括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情况;(2)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相应的指标对江西省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3)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的现状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人群的生活质量差异;(4)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江西省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省的城乡居民进行生活质量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居民生活质量相关问题。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江西省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江西省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步骤:(1)文献调研:对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2)问卷设计:设计符合江西省实际情况的生活质量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和生活质量相关问题。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认知功能改善与生活质量研究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认知功能改善与生活质量研究引言肿瘤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化疗常常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影响不仅会影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还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化疗期间对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知功能改善对于肿瘤患者的重要性1. 肿瘤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原因化疗对于患者身体的副作用不仅限于肉体层面,还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化疗药物会对脑部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另外,患者在化疗期间可能会感觉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 认知功能改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认知功能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认知功能较好的肿瘤患者在调节负面情绪、处理压力等方面表现更为优秀,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前人研究综述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已有许多学者对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认知功能改善与生活质量进行了探讨。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Smith,2016)的研究表明,通过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认知功能,并且对提高其生活质量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而国内学者李明(Li,2018)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认知功能改善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方法本研究将采取问卷调查和实验两种方法,对参与研究的肿瘤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对部分患者进行认知训练。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评估认知训练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接受认知训练的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同时,这些患者在应对负面情绪、处理压力等方面也表现更为优秀。
相比之下,未接受认知训练的对照组患者在这些方面表现并不明显。
生活质量文献综述

社会政策分析课程论文姓名: 郭振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社会学学号: 2012110007 任课教师: 姚兆余生活质量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郭振2012110007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质量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外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也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形成的指标体系也莫衷一是。
本文主要对生活质量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业已形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述评。
关键词:生活质量概念理解指标体系一、对生活质量概念的理解生活质量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涉及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且没有明确的归属性,所以对它的理解应该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理解,通过对诸多文章的发掘,笔者依据不同的分类,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生活质量的有关概念.(一)从学科观点的解释1.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质量,要同经济学的生活质量观明显区分开来.坎贝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认为,心理学人不同于经济学人,他们对于自身不仅有明显的利益和资源需求,而且也有一种感情或精神上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感觉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当自我明显感到需要减少了,幸福感反而会增加;而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幸福感就是一个负值。
生活质量含有所有满足需要的各种感觉,不论正负或强弱[1]。
盖森对米德的观点进行了具体化的延伸,他不仅认为生活质量存在于这种明显可感的幸福感之中,而且还强调了这种感觉的过程性。
他更重视自我与社会在这种包含着时间、感情、技巧和态度的细节,生活质量本身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形成的.现象学论者对生活质量的现象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观点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复杂性上面。
席勒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活质量的现象学研究理论,他们调生活质量的感觉性特征,坚持认为生活质量是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自我评价,不可以通过词句和文章表达出来,唯有通过体验和感觉才能理解。
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王琪琦摘要:本文描述了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阐述了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分析了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医疗费用、职业、病情进展情况、病程、婚姻状况、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的认识,并提出了如何改善这一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乙肝;生活质量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疾病康复的程度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4】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世界范围传染病死亡的主要病因,全世界约有三亿五千万人有慢性感染。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也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约有一亿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s)和三千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l】。
而我国是一个乙肝病毒感染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和乙肝发病率均较高的国家,根据有关数据估计:我国至少有6亿人已感染过HBV,约有1.2亿HBsAg携带者,而HBsAg携带者中,将有约25~30%的人会成为乙肝病人(目前我国大约有超过2800万乙肝病人,患病率约为2770/10万),还有一部分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2、3】现将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比正常人要低,】(2005)研究发现慢性肝炎病人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低自尊及认知功能缺乏,无法正视自身的疾病,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应付技巧,而这些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功能也因“乙肝歧视"的存在在升学、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影响【5、6、7】。
患者惧怕失去社会的支持、家庭的遗弃,朋友的疏远,同事的歧视,患者焦虑、抑郁、悲伤、失眠及情感压抑,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的社会功能、情感角色明显下降【11】。
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在活力和健康总评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都低于非感染孕妇【12】2 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生活质量又称生存质量WHO专家小组把其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体验【8】。
原发性失眠的生活质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质量研究综述生活质量研究综述摘要:生存质量,作为评价人健康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研究在近20年来已成为我国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研究针对生存质量的概念、研究领域、理论、测量和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测量与评估;现状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方面是由于国外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以及受国外指标研究、理论及经验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如何评价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
最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居民层面上。
一、生存质量的概念“Quality of life”一词在1957年以后在医学文献中才开始以关键词出现。
1993年WHO生命质量研究组给Quality of life下的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国内将其翻译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存质量。
因为主要面向病人,我们倾向于万崇华提出的生存质量的译法,其内涵指病人对其疾病和相关的医学治疗所产生的在躯体、心理、社会地位和作用上的影响的主观认知和体验。
一些医学专家和学者也主张在医学领域将其翻译为生存质量。
(一)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进行理解。
此类学者认为,生活质量是指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
生活质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等等;生活质量的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等等。
7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的生活质量概念也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方面即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乃至社会治安等条件的改善。
在罗斯托的理论中, 生活质量概念是与经济增长阶段相联系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必然产物。
我国很多人口学家倾向于从客观方面理解生活质量。
冯立天教授主要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方面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陈深则将生活质量定义为:“ 反映人类为了生存与提高(生存)机会所进行的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的效率”。
活动能力是指:“人们生存能力和提高生存机会的潜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唯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方法方能转化为现实效率。
”(二)从反映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
持有这观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
美国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斯( J·K·Calbrith) 在1958 年所著的《富裕社会》( The Afflent Society )一书中认为, 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
1957 年古瑞( Gurin) 等人在美国进行的首次生活质量调查具有明显的注重精神健康取向。
60 年代以后, 研究内容转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既有情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对认知层次满意程度的研究,对满意度的研究占上风。
坎贝尔(AngusCampbell) 等1976 年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全面的评价”。
为了使一般满足与某个特殊满足相区别, 人们习惯上把两者分别称之为 “整体性( global)满足”和“专门性(domainspecific)满足”。
(三)将主、客观两方面结合来理解。
此派学者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社会个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四)从人们生活总体上的好坏来理解。
此派学者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的生活的好坏优劣的程度, 即将生活质量看作生活等级的代名词。
在生活质量优劣的判断标准上, 日本学者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即方便、健康、安全和舒适。
我国学者卢淑华也认为, “把生活质量看作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生活等级的代名词似乎比较适当”。
她认为对生活质量主、客观两方面理解的是有关生活质量的两个操作性的定义。
2、不同领域的研究(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1983年,国家统计局提出关于社会统计指标的提纲草案,并从1984年起陆续公布社会统计的系列数据。
1985年11月,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和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合作在天津市进行了千户居民生活质量问卷调查。
他们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结构模式分析法,通过测量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和满意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式。
1986年,北京市社科院承担了“首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在其《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一文中指出,“生活质量是全面衡量生活优劣的尺度,既有物质水平的提高,又有精神道德的内容。
物质条件是生活质量的基础,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
” 1987年3月到8月,林南又与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合作在上海市进行了一次关于市民生活的千户居民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建立了关于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
10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先后就生活质量的概念、指标及国外研究情况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此后,全国各地社会学界纷纷展开对这一课题的讨论和研究。
从1988年开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在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研究中,提出了衡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5组指标。
此后,朱庆芳研究员等人对我国社会质量和社会发展进行过多年的追踪评估,提出了包括居民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能源消费、生活方便程度、精神生活等在内的指标体系。
1989年,江苏社科院社会学所“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人”课题组对江苏、河南、吉林、四川、广东等五省城乡发出问卷,调查居民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态度。
他们把生活质量分为两方面进行测量:第一方面为职业生活质量,包括和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待遇、职业技术难度与职业声望、职权范围晋级机会、本单位改革情况等10个项目;第二个方面为社会生活质量,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的14个项目,以五级计分方法测量出生活质量的综合数值。
1987~199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西安、扬州三市部分地区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
他们除引入客观指标外,还对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这一项增加了参照标准,并通过中介评价指标将客观指标系列进行综合,形成了三级主、客观作用机制的生活质量模型。
通过验证,此模型可较大地增加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解释力。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领域进行的。
1992年,卢淑华和韦鲁英的研究测重于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客观指标,但他们并没有否定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样的主观指标,他们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等级的代名词”。
生活等级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或等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量和质也会发生新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
同年,叶南客将生活质量视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主体要素由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活感受四个范畴构成。
1995年,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厦门进行了千户问卷调查,了解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
1995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居民生活质量”课题组在武汉市进行了千户居民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武汉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1999年,陈义平认为应从社会生活的供给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两个方面来定义生活质量,即生活质量是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通过权衡社会生活的供给水平,可以体现人们生活的发展阶段和程度,通过以满意度作为评判关键词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估,能体现人们在不同生活发展阶段中生活各方面的优劣好坏。
这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和完善的一个生活质量定义,将生活质量必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与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满意度结合起来,克服了单纯强调两者之一的片面性。
2002 年,夏海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首次将提高人口生活质量与增强综合国力这两个重大论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吸取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紧密联系实际,对我国人口生活质量与综合国力竞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二)人口学领域的研究1991年12月,由复旦大学人口所、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等共同组成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集全国生活质量学术研讨会,就生活质量的定义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以此次论文为基础,于1992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专著《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
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上的成果。
1996年前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等几个城市做过调查和研究,主要以生活的环境质量为对象,调查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
1996年,冯立天、戴星翼主编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是侧重于中国面临的现实生活质量问题研究的第二部专著。
构建了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从教育、健康、经济和居住环境4 个方面揭示了我国人口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还分别讨论了大城市、小城镇、农村、老年人口、妇女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对生态环境同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将提高生活质量纳入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大格局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3年3月,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和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该中心除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全面小康和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外,还承担了武汉市政府的重点咨询项目“武汉全面小康比较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该中心主任周长城教授等人在《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质量指标》、《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等专著中,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国居民生产质量状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其他领域的研究1.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经济学理论强调人们合理分配资源以满足需要,从而产生效用和满足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活质量的问题就是通过给予有用的资本、时间和条件,以取得生活质量的最高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