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区大学生食堂设计及用后评价_省略_基于行为理论的建筑设计及使用研究_李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EARCHES IN DESIGN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高教体制改革对高校建设提出了“共建、调整、合并、联合”的新要求。一时间,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校园规模急剧扩大,致使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新建、扩建、改建成风,出现了一波建设

“大学城”、“新校区”的热潮。[1]

作为一个新

领域的探索,新校区的建设为我们留下了一批新校园和新建筑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建筑理论和方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笔者有幸参与了一些高校新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如今,这些新区建筑都已建成并使用了一段时间,其建成效果如何?使用者的满意度怎样?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选取自己设计的三座新校区食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使用后评估体系,对其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进行满意度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归纳,希望以此对新区的建筑设计思潮进行反思,并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参考。1 影响新校区建筑设计的几个因素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受到特定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新校区建设的热潮中,对校园建筑设计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由过去的封闭转向开放,人才的培养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信息的网络化使知识的传播由传统的老师向学生的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师生的互动。“教育民主化、终身化、职能多元化、结构多样化”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些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带来

了新的理论和思维。当代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在重视内部空间的同时,也强调与环

高校新区大学生食堂设计及用后评价

—基于行为理论的建筑设计及使用研究

李传成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6-11-17

摘要/ 以高校新区的三座食堂为例,分析了其设计特点和共性,对其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进行用后评价,以期对这一时期高校新区的建筑设计特点进行归纳和反思。关键词/高校新区行为理论大学生食堂用后评价ABSTRACT/ For inducing and reviewing experience, the in-vestigator takes three canteens in new campu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examples to mak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with POE.

KEY WORDS/ new campu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heory of behavior, canteen for u niversity students, 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境的融合,重视空间的可交往性,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调校园与社会交流的方便,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校园建筑从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功能而忽视生活功能的做法转

变为强调整体校园氛围的营造。

[2]

1.2 行为交往理论

通过研究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境意识和人的需求,引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更多地从人们心理的感受去审视设计,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尊重人的行为特点和行为习惯,创造具有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环境,使校园的人文精神得以延伸。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大学校园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己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这些在课堂以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克莱尔・库柏所说的“评价一个校园规划的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正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

涵”。

[3]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规划设计的新校区建筑,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如注重交往空间,努力营造立体化、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建筑的界面层次更加丰富,多运用柱廊、架空层等灰空间,加强室内外的渗透融

合,营造多层次的交流环境等。

[4]这些规划改变了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区而轻视生活区的做法,将校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特别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食堂这一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建筑类型,受到了越来越多

RESEARCHES IN DESIGN

3 开敞的行为界面

作为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筑的界面也是这一阶段建筑师关注的焦点。与自由、交往的思想相适应的,新的食堂建筑强调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的外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性灰空间,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台、天桥、庭院等。这样的空间区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质,但又能遮风挡雨,既

有开放的视野,又具有领域归属感,将人流

从外部空间引向室内,并为食堂提供可供

学生短暂逗留、等候的空间。这样,从形式

上说,它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形象,增加了建

筑的趣味性和景观,在行为心理上,它为学

生提供一个等候交流的场所,和一个空间

过渡的区域,与以往的直接通过大楼梯或

雨篷进入餐饮区相比,它增加了建筑空间

的层次,形成人性化的空间形象。

这一点在S1、S2、S3中有明显的体现。

S1的东、南两面均设有柱廊,成为内外空

间的过渡,南面的柱廊二层通高,配上玻璃

幕墙面,使得食堂的视线开阔通透,与对面

的运动场相互呼应,使得从运动场进入食

堂的人们有空间连续感。而东面的柱廊朝

向宿舍人流来向,主要供学生短暂的等候、

休息、挡风避雨。东南角处是一开敞楼梯,

两面的部分人流在这里汇集上二楼。楼梯

向运动场开敞,上下楼的人们均可欣赏外

面的场景。S2在东、西、南三面均设置了

柱廊和开敞的直跑楼梯,使内外的行为相

互渗透、影响。在邻水处还挑出了观景平

台。这些空间区域为人们出入食堂提供了

过渡,形成了舒适的停留、等候空间。S3在

面向草坪的面通过柱廊,悬挑、直跑梯及片

墙等,形成丰富的界面。不论是在宽阔的廊

下、直跑楼梯上还是弧形墙的后面,人们都

能与外部的活动和内部的场景取得联系,

形成丰富的行为模式(图4)。

对于建筑界面的满意度评估问题,评

价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界面

的丰富度;开敞的外廊的必要性及其用处;

开敞楼梯是否好用;围护结构是否合适以

及界面对建筑形象的影响。从图3.2中可以

看到:同学们对于S3的开敞的外廊评价最

高,因为它和对面的绿化草坪相呼应,为人

们提供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室外空间,人们

可以在此等候、交流,甚至是赏景。它也是

进入食堂的过渡区,增加了食堂内外空间

的层次,丰富了建筑的形象。对于开敞楼

梯,80%的人认为它视线通透、很好用,但

同时存在问题,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或飘雨

的时候,楼梯上的行人会受到影响,而S2

开敞楼梯由于加了玻璃顶棚而获得了加高

的评价。对于食堂的外围护结构,多数人认

为玻璃幕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它使得室

内光线充足,视线通透。但是也有人认为,

玻璃幕墙保温隔热不好,这使得在冬、夏

天,那些靠墙的座位无法使用。对于界面对

建筑形象的影响一项,多数同学认为这些

元素丰富了建筑形象,是建筑重要的组成

部分。[7]

4 逻辑性的内部空间组织

这一时期的新校区食堂建筑设计,在

平面功能布局上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要

求设计对功能和理性的尊重更突出,注重

合理的功能流线的安排,强调逻辑化分区

和逻辑化界面。同时,出于对交流的要求,

设计上常用玻璃幕墙或通透的立面等,以

保持建筑内与外的视线渗透,活跃建筑的

生活氛围。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上,强调

对行为心理的引导,形成人看人的互动场

景。

这些食堂在功能构成上往往将餐厨面

积比控制在1∶1左右,一般厨房面积有所

降低。餐饮区平面形状多为“一”字型或“L”

型,与厨房部分平行或将其半包围。餐厅学

生入口一般设置在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

地方,常与校园道路及广场等结合。后勤办

公及货物出入口独立设置,与就餐流线分

开,避免交叉。

餐厅的内部布局考虑学生的适用要求、

人体尺度和行为心理需求。心理学的研究

表明:人们对于有靠背的、能观察全局的、

靠边的座位特别是靠窗的、具有边界的以

及人与人之间有合适的人际距离的座位情

有独钟。以此为依据,餐厅布置要强调秩序

感和领域感,在满足功能和人的交往的同

时,又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具有边界

的区域,边界实体明确围合出属于本桌人

的空间领域,不被他人穿越、干扰和侵犯。

S1、S2、S3首先通过走道,将大空间划分

为不同的区域,然后再用窗、墙、隔断、靠

背、花池、绿化、栏杆、灯柱等等,将空间

进行进一步的围合与划分,形成既有分隔

又相互流通的空间。其中S2还在面水的一

侧挑出一个观景平台,坐在这里既可以通

观食堂内的人来人往,又可领略室外的美

景。S1、S3也通过极具渗透性的表面处理,

达到室内外的视觉渗透。既有明确的边界,

又相互间视线可达的空间划分,使餐厅中

人们的交流主要是同桌之间,但同时大的

空间环境中可形成人看人的场景,既有利

于交往,又与他人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整

个就餐空间是流通而不是封闭的(图5)。

对于食堂内部空间的考察,我们主要

3.1 外部空间各影响因子3.2 界面各影响因子3.3 内部空间各影响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