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的所有资料
义勇军进行曲背景故事介绍

义勇军进行曲背景故事介绍
摘要: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二、歌词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三、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地位与应用场合
四、结语
正文: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首歌以其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歌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歌词内容与结构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富有力量感,结构紧凑。
歌词开头便呼唤人们站起来,反抗做奴隶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随后,歌词通过“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团结抗敌的坚定决心。
整首歌词既表达了反抗侵略的情感,又强调了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二、歌曲创作背景及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旨在鼓舞全国人民投身抗日战争,捍卫国家尊严。
歌曲的创作背景凸显了它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歌词中所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团结精神以及对胜利的信念,极大地激励了抗日战士们英勇奋战,同时也唤起了国内外民众对抗日战争的关注和支持。
三、歌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义勇军进行曲》在我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国外,这首歌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如今,这首歌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代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唤起人们对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尊重。
四、结论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的歌曲。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奋斗,传承了民族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 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摘要: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二、歌词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三、作曲家与作词家的合作历程四、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和传承正文: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自诞生以来,它便成为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战斗号角。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令人感慨万千。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这个关键时刻,作曲家聂耳与作词家田汉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旨在鼓舞民众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歌曲以激昂的旋律、豪迈的歌词,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二、歌词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凝聚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歌词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呼唤着民众从沉睡中觉醒,挺起胸膛,反抗侵略者。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则象征着全民团结、共赴国难的决心。
这首歌传达了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激发起人们的斗志。
三、作曲家与作词家的合作历程作曲家聂耳与作词家田汉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之前,就已经是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
他们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音乐创作,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起民众。
在创作过程中,两人密切合作,精益求精,力求将歌曲的内涵和旋律完美结合。
聂耳凭借其高超的音乐才华,成功地为田汉的歌词创作出激昂、动人的旋律,使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一首永不褪色的经典之作。
四、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和传承自诞生之日起,义勇军进行曲便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传承至今。
这首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我国音乐家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高度民族觉悟和英勇担当。
国歌的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义勇军进行曲》本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后经历歌词修改、恢复,最终于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扩展资料
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
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经常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
1930年7月,因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来到上海,不久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
1931年4月,聂耳考入明月歌剧社,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此后的两年中,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主题歌和插曲30
多首,在全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他所编写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乐曲,深受人们喜爱。
义勇军进行曲的所有资料

《义勇军进行曲》1 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2 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
3 词作者--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原名寿昌。
曲作者--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义,汉族,云南玉溪人。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4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国歌不得在下列场合奏唱:(l)私人婚丧庆悼;(2)舞会、联谊会等娱乐活动;(3)商业活动。
集会奏唱国歌时,应肃立致敬,不得交谈、击节或鼓掌。
国歌不得与其他歌曲紧接奏唱。
但遇举行接待国宾的仪式和国际性的集会,则可连奏有关国家的国歌。
6 军人在奏唱国歌的场合应立正,行举手礼,军容要严整,表情要肃穆。
7 中共中央宣传部还规定:国歌要求人人会唱。
8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曲作者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1918年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在校学业成绩出众,又喜爱音乐,课余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
1922年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活跃成员。
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

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著名歌曲,曲调激昂,歌词激励人心,成为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象征。
该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1937年抗
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民纷纷投身抗战大业。
歌词第一句“起来!不
愿做奴隶的人们!”鼓舞起了民众反抗侵略的斗志。
歌词中还提到:“我们要走的是自由的道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意味着中国人
民要为自由而奋斗,并用炉火意象表达了斗志满满的决心。
歌曲的名
字“义勇军进行曲”也强调了中国人民自发组成义勇军,进行抗战的
历史事件。
在中国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
重要象征之一。
该歌曲广泛传唱,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军民和民众,鼓舞着他们投身抗战事业,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这首歌曲通过热情洋
溢的旋律和激励人心的歌词,向全国人民传达了抵抗和胜利的信心,
凝聚起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一首重要歌曲,它铭记了当
年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让后人继续怀念和铭记。
同时,这
首歌曲也以其崇高的情感和历史意义而享誉国际。
义勇军进行曲介绍

速 度: 进行曲(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 )
词曲作者: 聂耳作曲 田汉作词
出 处: 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原 名: 《义勇军进行曲》
曲作者:
聂耳,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 家。他代表作:《毕业歌》、《金蛇狂 舞》、《卖报歌》等。
词作者:
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 沙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 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 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定为 代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 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 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这首 歌曲像一支战斗号角,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 奴”的怒吼。
有一首歌,它曾唤起一个伟大民族的觉醒;
有一首歌,它曾激励四万万同胞 拿起武器把侵略者从自己家园赶 了出去;
有一首歌,它总能让听到它,唱起 它,想起它的人,心中无比温暖, 无比依恋,无比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调 号: 1=G (G大调)
拍
号:
2/4 四二拍(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 节两拍)
你会打拍子、 唱谱子么?
三连音
3个音平均、 连贯
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 朗读一遍歌词
说一说
每次唱国歌时,你心情怎么样?
在哪些场合可以奏唱国歌?
重要庆典、政治性公众集会、外交场 合、国际性集会、维护国家尊严的斗 争场合。
2008北京奥运风采
香港、澳门回归
义勇军进行曲简介

义勇军进行曲简介《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革命歌曲,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国国歌。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内容吧!《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创作背景1934年春,上海电通公司为了支援抗日救亡,聘请田汉写了一个文学剧本,田汉创作了名为《凤凰的再生》的剧本梗概,但就在影片筹拍之时,田汉被反动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夏衍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的同意后,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
1935年2月,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一段歌词,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
聂耳得知后,主动要求谱曲并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又修改了《风云儿女》主题歌的初稿并三次修改歌词,曲谱定稿后,寄回中国。
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歌词谱曲的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的朱庆澜将军便在“进行曲”3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字,歌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于1935年5月16日公开发行。
““””期间,田汉受到“_”迫害,他写的歌词不能再唱,正式场合只能演奏国歌的曲谱。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鉴赏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故事《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标志意义的歌曲之一,它的历史背景故事充满着激情、鲜血和牺牲。
该曲曾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被广泛传唱,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这首歌词由田汉创作,由聂耳谱曲,是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国的精神和力量,以及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战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的壮举。
歌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歌颂了团结、勇敢、坚毅和革命英雄主义。
歌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的深重时刻。
当时,新四军的一个排的指导员刘老庄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面对强大的敌军压力,中国的抵抗变得越来越艰难。
然而,他们仍不屈不挠地坚守阵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奋不顾身。
在这个背景下,刘老庄组织了全排的队员一起编写了这首歌的歌词,激励着他们迎战敌人。
这支队伍中有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
这首歌旨在召唤着全国人民起来抵抗侵略敌人,向敌人宣告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意愿。
田汉和聂耳才华横溢,他们通过创作和谱曲,将这种忠诚和勇气转化为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歌词。
曲调快速而激情,歌词铿锵有力,使人们感受到抵抗的力量和信心。
这首曲子很快在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成为了新四军的进行曲,后来更被全国范围内的人民所广泛传唱。
这首曲子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勇气。
它成为了团结亿万群众,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的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歌曲之一,它的历史背景故事激励着人们珍惜和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歌中得到启示,时刻铭记那个英勇坚决的时代,将其精神传递给后代。
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英雄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永远保持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勇军进行曲》
1 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2 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
3 词作者--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原名寿昌。
曲作者--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义,汉族,云南玉溪人。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4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国歌不得在下列场合奏唱:(l)私人婚丧庆悼;(2)舞会、联谊会等娱乐活动;(3)商业活动。
集会奏唱国歌时,应肃立致敬,不得交谈、击节或鼓掌。
国歌不得与其他歌曲紧接奏唱。
但遇举行接待国宾的仪式和国际性的集会,则可连奏有关国家的国歌。
6 军人在奏唱国歌的场合应立正,行举手礼,军容要严整,表情要肃穆。
7 中共中央宣传部还规定:国歌要求人人会唱。
8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曲作者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1918年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在校学业成绩出众,又喜爱音乐,课余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
1922年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活跃成员。
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
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部英文组,参与本校学生进步组织“读书会”的活动,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28年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和秘密的革命活动。
为逃避搜捕,于1930年7月潜离昆明,经越南转赴上海。
1930年11月,聂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任明月歌剧社小提琴手,师从普杜什卡接受严格的小提琴训练,还自修钢琴、和声学、作曲法等。
1932年4月,他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建立了与左翼文艺界的联系,进一步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心。
和田汉的友谊与合作,对聂耳的艺术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2年8月前往北平,积极参与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演出活动和组织建设,并师从外籍教师托诺夫继续学习小提琴。
11月重返上海。
聂耳回上海不久即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
他以炽烈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从事创作和评论活动。
同时还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随后又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1934年4月,聂耳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与任光共同主持音乐部,组织录制了一些进步歌曲唱片。
1935年1月,他转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
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决定出国拟经日本前往苏联学习。
他于4月18日抵东京。
在日本,聂耳考察了日本音乐、戏剧、电影等方面的动态,向日本文艺界介绍了中国音乐的新发展,并加紧学习外语和音乐。
7月17日,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词作者
田汉(1898.3.12-1968.12.10)
湖南长沙人,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
在1949年9月27日至现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曾作为国民革命军200师的军歌,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
为电影而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并远播海外。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非常喜爱,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汉语演唱,并用汉语灌制了唱片,
取名《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美国国务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演奏的各战胜国音乐时,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音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四)》(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节选)第三十一条宪法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国歌奏唱的暂行办法》(1984年8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一)国歌可于下列场合奏唱:(l)重要的庆典或政治性公众集会开始时;(2)正式的外交场合或重大的国际性集会开始时;(3)遇有维护国家尊严的斗争场合。
(二)国歌不得在下列场合奏唱:(l)私人婚丧庆悼;(2)舞会、联谊会等娱乐活动;(3)商业活动。
(三)集会奏唱国歌时,应肃立致敬,不得交谈、击节或鼓掌。
(四)国歌不得与其他歌曲紧接奏唱。
但遇举行接待国宾的仪式和国际性的集会,则可连奏有关国家的国歌。
另外,军人在奏唱国歌的场合应立正,行举手礼,军容要严整,表情要肃穆。
中共中央宣传部还规定:国歌要求人人会唱。
小学要将教唱国歌列入课程,应根据歌词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歌中体会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和中华先烈不屈的战斗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责任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献身的坚定信念。
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节选)29.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2.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提倡齐唱国歌。
奏、唱国歌时应庄严肃立。
在国际体育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时,运动员要向向国旗肃立,唱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