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创业,年产值超600万

合集下载

湖北蓝海春鳅业泥鳅驯化的财富传奇

湖北蓝海春鳅业泥鳅驯化的财富传奇

泥鳅驯化的财富传奇2011.07.22《生财有道》央视网视频/20110722/118468.shtml 新浪博客视频/m/2175110024主持人肖薇:生财有道,致富从这里起步。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肖薇。

我现在在武汉市郊区的阳逻镇,看到我这身装扮了吗?我给你说,先抱怨一句,一到夏天的时候,导演就分派我穿上水裤,到水里去作业这样的工作,不过今天呢我也没有什么怨言因为我要到去水里捞值钱的宝贝:人参,你可能会说,你就吹吧!武汉没有海,哪来的海参呢!哦!我跟你说:不是海参就是人参,你不信是不是,走,我捞给你看,不过我跟你说,我可不能出洋相,我一定要迅速的再这个水里面把人参给捞出来,给你看哦!兄弟们,现在就把这人参帮我捞出来吧!让大家开开眼,来,一二、起网,快快快快快快,你看这活蹦乱跳的人参,看到了吗?看到了吗?这就是我说的人参,你可能又说我吹牛了,这不就是泥鳅吗?没错,是泥鳅,但是你知道吗?在南方的民间呢,因为泥鳅的营养非常的丰富,所以老百姓就把泥鳅叫做水人参。

画外:在我国南方泥鳅被叫水人参由来已久,因为泥鳅不只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在现代科学分析中因泥鳅体内含有一种类似氨基酸不饱和脂肪栓,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对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人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一带泥鳅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记者:这全部是野生的吗?商户甲:对,纯是野生的,你一天要收多少货?商户乙:一天多的时候。

上万斤的时候也有。

商户甲:一天能卖几吨,几十吨都卖的了。

画外:但是跟常见的淡水鱼不同的是泥鳅的人工养殖至今没有全称突破,目前在市场上的泥鳅大多是野生泥鳅。

记者:你这收过全是野生的吗?这是纯野生的。

商户甲:这是纯野生的,纯野生的,对。

记者:那你这每天的量可能不能保证是完全一样的,是吗?商户甲:是不一样的,别人捞的动,我们才卖得动。

肖薇:水人参你觉得不稀奇,在哪都可以看到,对不对,但是我跟你说想人工养殖泥鳅,所有的技术难关,到目前为止呢,还没能够完全攻克哦!那我今天到这里来呢,就是要找一个说大话的人,这个人跟我说:他说现在的他们的公司,已经把人工全程人工养殖泥鳅的所有难关都攻克了,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这位戴眼睛的大哥,老郑!老郑你好!你好!郑经斌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养殖泥鳅七年)肖薇:能让泥鳅,好,你什么时候产卵,你就给我产卵,能做到这个吗?郑继斌:可以,没问题。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赛前 . 他 只借助 书籍 和 网络学 习 了 场 . 现在家庭 渔场 中入驻塘主2 2 人. 点 养殖技 术 . 用 一 亩 地 进 行 泥 鳅 养 开发 鱼 塘 2 4 个 . 新 的 农 家 乐 正 在 建 殖试验 . 对 于搞 大 规 模 的 养 殖 。 刘 锦 设 进 行 中。 ( 杭 前)
1 0 2 0 1 5 1 8 做好服务. 致富农民。
水, 并 更 改饲 料 投 放 比例 . 池 塘 最 终 摆 脱 了绿 藻 的 网扰 。 为了改善水质 .
划 书。 经 过初赛 、 复赛 , 刘 锦 最 终 获 刘 锦 在 河 面 上 种 植 了竹 叶 菜 .在 池 得 了 i等 奖 . 得 到创业扶持 资金1 万 塘 里 套 养 了 白 鲢 . 经 过 半 年 的努 力 . 元 在 比 赛 举 办 方 的牵 线 下 . 还 得 到 泥鳅 养 殖 终 于 获 得 了成 功 创 业 指 导 老 师 免 费 一 年 的 创 业 咨 创 新 是 创 业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要 询 创 业 项 目得 到 认 可 . 但 是 资 金 和 素 . 2 0 1 3 年 刘 锦顺 利 转 变 经 营 方 式 . 技术从何来 ? 刘 锦很犯愁 。 在 参 加 比 重 新 整 合 资 源 .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渔

致 富 服 务
编辑: 马i 痿( y l l d q r @1 6 3 c o n有 于 是 在 获 奖 后 的 第 二 天 .他 就 找 到 村 里 寻求 帮 助 没 想 到 当 地 也 非 常 看 好 这 个 项 目, 市、 镇、 村 三 级 领 导 就此 开 了现场 会 . 对 如 何 帮 助刘 锦 创 业 给 了 许 多建 议, 最终在市人社局 和村里 支持下 . 刘 仅 用 了三天 时 间 . 就 流转 土地 面 积近 刘锦. 2 0 0 9 年 大 学 毕业 后 返 乡 3 0 亩. 获 得 政 府贴 息 贷 款 2 0 万元 . 顺 创业 . 经过不 断学习与摸索 . 养 殖 泥 利 地 成 立 了 扬 中 市 阳 景 养 殖 有 限 鳅 终 获 成 功 目前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公 司 。 2 0 1 1 年4 月. 刘 锦 的 第 一 批 泥鳅 渔场 . 事 业 不 断 取 得 新 的发 展 苗 终 于 进池 了 说起创 业 的想法 . 刘锦 告诉 记 者 . 缘 自几 年 前 一 次 去 云 南 昆 明 出 差 的 经历 . 当地 好 多 人抢 着 购 买 泥 鳅 . 而 且价格卖到6 0 元 一 公 斤 当 时 他 很 惊讶. 泥鳅在他 家乡太多 了 . 价 格 也 远没 这么 高 . 他 想 如 果 把 家 乡 的 泥 对 于 一 个 以 前 没 从 事 过 农 业 生 产 的年 轻人来 说 . 开 始 养 殖 泥 鳅 困 难 比较 大 虽 然 之 前 查 阅 了 养 殖 书 籍. 也 实 地 考 察 了许 多 泥 鳅 养 殖 场 . 但 还 是 碰 到 不 少 问 题 2 0 1 1 年 的 盛 夏. 连 日的 阴 雨 天 气 . 让 泥 鳅 池 塘 上 鳅 运 到 云 南 去 卖 肯 定 会 赚 大 钱 但 漂 满 了 绿 藻 . 严 重 影 响 了 泥 鳅 的 生 当 时 只是 想 想 . 并 没 付 诸 行 动 长. 一 时 间刘 锦 手 足 无 措 村 里得 知 2 0 1 0 年4 月的一天 . 刘 锦 得 知 江 此 事 后 . 帮他联系 了泥鳅养 殖专家 . 苏 省 镇 江 团市 委 举 办 “ 青 春 镇 江 梦 市 农 委 专 家 多 次 到 基 地 给 予 技 术 想起 航 ” 首届 镇江青年创 业大赛 . 经 过 几天思 考 . 他 报 名 泥 鳅 生 态 养 殖 参 赛 项 目。 经历一个月 的市场调研 、 养殖技 术学 习等环 节 . 做 好 创 业 计 指导, 终 于 发 现 是 由 于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而 造 成 绿 藻 泛 滥 通 过 多 次 的 换

养殖泥鳅财富多 识得真金有几何

养殖泥鳅财富多 识得真金有几何

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在沿淮地区只要提起霍邱县宋店乡南四村泥鳅养殖大王朱术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不仅自己靠养殖泥鳅发了财,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还带动周边乡镇和县区130多农户依靠泥鳅养殖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页数】1页(P24-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4
【相关文献】
1.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2.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中国农业信息网
3.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盛世金农网
4.台湾泥鳅发展迅速,广东养殖面积已达万亩——“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广州站)”纪实 [J], 程纯明
5.“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硫化铜”——论证史可法不是民族英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帅小伙田里藏宝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看中了家乡的稻米,一时冲动回乡创业,却遭遇重重困难。

阴差阳错赚了点钱,让他以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却没想到差点倾家荡产。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要想赚钱,就要和他人不一样。

只有做他人没做的,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

看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如何从稻田里获取另外的财富。

(《致富经》20171114帅小伙田里藏宝)这里的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而在这片梯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另外一种东西。

陈明亿:过来过来他就是陈明亿,这片水稻田就是他的,而在稻田里还有着他的另一种财富。

今天,这些游客来到这片已经收割过的稻田里,对陈明亿稻田里的另一种财富一探究竟,然而,即使是陈明亿自己,也不能确定今年的财富到底能有多少。

陈明亿:这个稻茬非常尖,因为是才割的,会割到我们的脚。

所以我们踩的时候尽量去踩稻子的中间,只要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明白了吧。

游客:明白了游客们手里拿着的工具叫做鱼笼,是专门为今天的活动准备的,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到陈明亿藏在稻田里的财富呢?游客:没有,没有很快,游客们接二连三有了发现。

游客:有了有了虽然游客们玩的开心,但是,陈明亿心里却很紧张,因为游客抓到的鱼,并不是他真正期待看到的东西。

终于,一名游客有了新发现。

见到泥鳅,陈明亿总算稍微放下心来。

在这片稻田里,泥鳅是陈明亿财富的重要组成,去年,依靠着泥鳅,他卖出了200多万元,但是,陈明亿的泥鳅多数依靠自然繁殖,他也不知道今年能收上来多少。

这些游客都是受到陈明亿邀请来玩的,陈明亿经常在周末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他宣传和销售泥鳅的重要手段。

活动结束后,有很多游客当场把泥鳅买了下来。

游客:这泥鳅是在他们这里买的,30元一斤呢记者:30块钱一斤游客:对为了保证泥鳅的品质,陈明亿每年都只投入20多斤泥鳅改良品种,其他的都依靠田里的泥鳅自行繁殖,所以,每年能逮上来多少斤泥鳅,陈明亿心里也没有底。

沈良:一尾泥鳅,“游”出富裕未来

沈良:一尾泥鳅,“游”出富裕未来

今日农村·新人谱·新农村2020.6沈良从小枕着水乡入梦。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离开收入稳定的通讯行业,回到湖州南浔投身水产养殖。

引进台湾泥鳅,探索“稻鳅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他带领双林镇向阳村村民抱团发展。

这几年,一条小泥鳅助力养殖户“掘金”千万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跟大多数父母希望的一样,留在了城里,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按照既定轨迹,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

但内心想“折腾”的小火苗,却一直在燃烧。

农村娃出身,他对农业新闻节目蛮感兴趣。

2011年,一则报道中国泥鳅之乡——赣榆县墩尚镇养殖泥鳅致富的故事吸引了他。

看到小小的泥鳅,不仅“吹鼓”了当地养殖户的口袋,还走出了国门。

按捺不住兴奋,他背起行囊去了当地考察。

回来后,他毅然辞了工作。

他到村里了解了一下,乡邻们大多养黄颡鱼、白条鱼,怕缺氧死鱼,常常要夜间巡塘,但效益却不高。

而泥鳅非常耐低氧,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不会出现一般鱼类的缺氧泛塘现象。

他暗下决心——学养泥鳅,学会后带着乡亲们一起养!做农业,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他了解到,池塘内的水深、温度、环境等都是影响泥鳅幼苗成活率及抵抗力的关键,而泥鳅幼苗抵抗力的高低决定后期养殖能否成功。

他报了湖州电大的养殖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泥鳅的养殖知识。

然后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水塘,他的养殖事业起步了。

泥鳅养殖并不顺利。

2012年,他最先养殖的是省内消费者青睐的青鳅,但尝试一年后,发现这个品种产量和效益都偏低。

村里的养殖户都在观望,没人愿意跟他一起干。

那时,广东省刚刚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他便打起了这个新品种的主意。

他把想法告诉养殖户,却遭到了一片反对声:“本省人都爱吃青鳅,这种台湾泥鳅以前都没见过,肯定没人买!”有没有人买,市场说了算。

他先后跑遍了杭州、苏州、合肥、武汉等地的水产交易市场,打听台湾泥鳅的市场行情。

情况让他振奋:台湾泥鳅口感鲜美,很受欢迎,而且养殖效益比青鳅高出一大截。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13期祝新华在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之乡”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只要提到养殖专业户张家敏,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这位泥鳅养殖大王,感谢他带领村民养殖泥鳅走上富裕路。

目前,银河村超过80%的农户养泥鳅,家家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

一、打工偷艺养泥鳅提到张家敏养泥鳅,那还要从他到养殖场打工说起。

1989年,张家敏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老家,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发现城里人喜欢吃泥鳅,恰恰他们村里不冷不热的气候条件盛产野生泥鳅。

可是野生泥鳅的产量很低,于是他投资1万元在自家的池塘里尝试着把野生泥鳅通过驯化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可泥鳅养了3个月快要卖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泥鳅纷纷生病——烂鳃,缺乏经验的张家敏束手无策。

那一年,张家敏泥鳅的死亡率高达80%,亏损6000多元,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从那以后,张家敏再也没有养泥鳅,种过水稻、打过工、也办过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勉强维持生计。

事情在13年后发生了转机。

2002年,一个韩国老板看中了银河村适合泥鳅生长的自然条件,投资建了一个泥鳅养殖场。

张家敏主动要求,到养殖场里替韩国老板打工。

说是打工,其实是“卧底”。

通过一年的摸索,张家敏不但掌握了养泥鳅的整套技术,而且还从韩国老板那里得知,在国内才卖10多元钱/kg的泥鳅,在韩国却卖到160元/kg。

2003年,张家敏又主动辞去了养殖场的工作,筹资10多万元在村里养起了6亩泥鳅。

他首先把泥鳅吃饲料的习惯从夜间驯化到白天,为了给泥鳅增加点美味佳肴,他在池子周围装上电灯,以便泥鳅捕食虫子。

可不知道一亩泥鳅塘到底喂多少饲料合适?饲料喂多了泥鳅吃不完,浪费不说,沉在塘底还容易污染水质,导致泥鳅生病;喂少了泥鳅吃不饱,长不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位做饲料生意的老乡跟他谈起一种能浮起来的膨化饲料,才把这个难题解决。

这种膨化饲料,泥鳅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成本还低。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财有道】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创业,年产值超
600万
央视财经频道5月22日《生财有道》节目报道的一个农村养殖创业故事:90后小伙儿回乡养泥鳅年产值竟超600万…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
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
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斤野生小苗,
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
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而还备受
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