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5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并发症

合集下载

脑卒中的急诊知识点总结

脑卒中的急诊知识点总结

脑卒中的急诊知识点总结脑卒中的急诊知识点总结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类急性脑部损伤疾病。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及时的急诊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脑卒中的急诊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临床工作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这一紧急情况。

一、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1.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所致。

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栓塞性脑梗死。

治疗时应注重血流的恢复和保护脑组织。

2. 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常见类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性出血和脑室内出血。

治疗时应控制出血和降低颅内压力。

二、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对于急诊人员来说,及时识别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常见的脑卒中症状:1. 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特别是伴随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

2.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脑梗死引起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往往是突出的症状。

3. 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常见于中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脑梗死。

4. 语言障碍:脑梗死引起的一侧偏瘫伴有语言表达障碍,称为中风性失语。

5. 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常见于视动脉供血区域的脑梗死。

三、脑卒中的急诊处理对于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诊处理涉及到快速诊断和立即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急诊处理措施:1. 快速诊断确认:通过患者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来确认脑卒中诊断。

2. 控制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并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支持性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辅助呼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水平等。

4. 溶栓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时间窗口和溶栓的禁忌症进行评估和决策。

脑卒中试题115道

脑卒中试题115道

脑卒中百问第一部分脑卒中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脑卒中?答: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但仅仅只有几分钟或数小时的症状也应引起高并重视。

脑卒中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一致,但出现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时,如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则不属于脑卒中的范畴。

2、脑卒中都有哪些名称?答:脑卒中名称很多,如“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

患者糊涂了,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他们诊断的都是一个病。

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经,中医把这类病称为“脑中风”。

由于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发病突然、难以预料,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

西医则把它称为“脑血管病。

3、脑卒中分啊几类?答: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叫小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

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2)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4、脑卒中发病率为什么居高不下?答: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一问题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

我国居民生活上存有许多误区,如膳食、运动、嗜好等方面。

脑卒中的慢病管理

脑卒中的慢病管理
身体素质。
戒烟限酒
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 ,减少危险因素。
心理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
极面对疾病。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构建
家属教育与培训
对家属进行脑卒中相关知 识和护理技能培训。
家属参与康复过程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 康复过程,提供必要的支 持和帮助。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利用社区资源,构建脑卒 中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
年龄与性别分布
地域与种族差异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一定的 地域和种族差异。
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且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 、肥胖、缺乏运动、心脏疾病等 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保持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 等都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REPORTING
慢病管理概念及重要性
慢病管理概念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 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慢病管理重要性
慢病管理对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脑卒 中患者中更为重要。
脑卒中患者长期随访策略
01
02
03
定期评估病情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因卒中类型和部位 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诊断方法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 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 括CT和MRI等。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 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摘要】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这些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也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1前言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功能障碍,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这些因素极易引起痉挛、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掌握脑卒中易出现的并发症,有针对性的对脑卒中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2常见并发症2.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

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

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挛措施。

2.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

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

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2.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

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进行了不恰当的训练以后,就会出现误用综合征。

2.4上肢: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关节间隙比较宽,主要原因是瘫痪造成的肩关节周围肌肉无力。

康复的根本办法是恢复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脑卒中常见症状及应急处理方法

脑卒中常见症状及应急处理方法

脑卒中常见症状及应急处理方法脑卒中,即中风,是指脑血液循环突然中断或破裂引起脑部损伤的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可能导致死亡或导致永久性残疾。

了解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并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对于及时救助患者并减少不良后果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 剧烈头痛:脑卒中常伴随剧烈头痛,有时候患者会突然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烈疼痛,类似雷击或撞击头部的感觉。

2. 昏厥或意识丧失:脑卒中导致的脑损伤可能导致意识丧失或昏迷。

患者可能无法保持清醒,甚至无法与人交流。

3. 言语困难:脑卒中会影响语言中枢,导致言语困难。

患者可能发音不清,说话含混不清或无法正常用词表达。

4. 肢体无力或麻木:脑卒中影响运动中枢,导致肢体无力或麻木感。

患者可能无法抬起一只手臂或腿部,或感觉到一侧身体麻木。

5. 心跳不齐或呼吸困难:脑卒中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心跳不齐或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呼吸急促或困难。

二、脑卒中的应急处理方法: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一旦怀疑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通知医护人员情况,并告知患者所在的位置。

2. 给予初级急救: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进行初级急救措施有助于保护患者。

确保患者安全,避免进一步受伤。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将其侧放,以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

3. 不要给患者吃喝任何东西:在脑卒中发作时,患者的吞咽反射可能受损,因此不要给患者吃喝任何东西,以免引起窒息或误吸。

4. 注意体温调节:脑卒中可能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可能感觉寒冷或发热。

根据患者的感觉,适当调整环境温度,以确保其舒适。

5. 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尽管初级急救措施有助于保护患者,但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治。

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并配合他们进行后续处理及转运。

三、脑卒中的预防措施: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体检是预防脑卒中的基础。

减少高盐、高脂、高糖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0种慢性病

30种慢性病

30种慢性病慢性病是指病程长、发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慢性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健康杀手。

本文将介绍30种常见的慢性病,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慢性病防治的重视。

一、心血管疾病1.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长期高血压容易导致心脏、脑血管等器官受损。

2.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

3. 中风:即脑卒中,是由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引起的脑部功能障碍,会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果。

二、呼吸系统疾病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常见症状为持续咳嗽、气促等。

5.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过敏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喘息、气喘等症状。

6. 肺癌: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吸烟是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三、代谢性疾病7.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抗胰岛素作用减弱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8.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积聚过多脂肪,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种类型。

9. 肥胖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BMI指数大于28,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四、消化系统疾病10. 胃炎:胃黏膜发炎,导致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11. 胃溃疡:消化道溃疡主要发生在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12.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五、骨骼系统疾病13. 骨质疏松症:骨骼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容易骨折、骨疼等。

14. 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关节炎的一种,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

15. 脊柱侧弯:脊柱向一侧弯曲,引起脊柱畸形,严重时会影响呼吸和活动能力。

六、神经系统疾病16. 癫痫: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会导致痫发、抽搐等症状。

17. 帕金森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肢体震颤、肌肉僵硬等。

18. 多发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神经纤维髓鞘损害。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脑神经元的代谢需求远较其他组织为高,而能源的贮存极为有限,需靠不间断的血液循环来供应。

发生脑卒中的最后原因是神经元的代谢需求与局部血循环所能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主要是葡萄糖)之间骤然供不应求所致。

局部血循环的紊乱可能来自供应血管的破裂而出血,常见的则是血管狭窄闭塞而使血流中断。

出血点如位于脑内侧形成或大或小的血肿即脑出血。

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血流速度的缓慢和血液流变学因素如血红细胞增多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及血液粘度增高或降低常成为脑卒中发病的激发机制,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临床资料本组共观察了2005年5月至2010年11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病人258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23例,年龄50-80岁,脑缺血160,例脑出血98例,观察期为发病后一个月内。

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各方面无明显差异。

在疾病高峰期,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简易中风评分表,对神经缺损进行评分,正常0分最高36分。

几科主要既往史比较,除死亡组心脏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外,其余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肺等,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按照记录表对并发症进行登记计量资料t检子。

计数资料用xz检验。

2结果神经缺损评分:存活组(13.8±4.68)分,死亡组(19.0±4.11)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症是病情加重,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甚至成为死亡的直接原因,重症脑血管病更是如此。

临床抢救过程中,大部分精力也是用在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上,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肺炎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本组发生率为55%,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在15%-56%不等。

原因有卧床、意识障碍、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均可致痰液坠积肺部或误吸气管。

老年人伴有慢支,长期吸烟,气管切开则为促发因素。

病情较重意识障碍越深,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策略被广泛应用。

三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干预和管理,减少病情的进展和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和方法。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一级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摄入。

2. 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血压、血脂和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过量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4.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避免肥胖和过度体重对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5. 管理慢性疾病: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控制疾病的进展。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及时识别和治疗,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级预防措施:1.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症状,如突然出现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 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4. 生活方式改变:脑卒中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等,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通过康复和管理,减少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5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并发症
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先前已存在的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如冠心病
心绞痛、慢阻肺等。

另一类是新发生的病变,如肩关节疼痛、吸入性肺炎、深静脉栓塞、
营养不良等。

如不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会延迟、干扰患者的康复治疗,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严
重时导致死亡。

本篇我们谈谈脑卒中后5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并发症。

1. 心血管并发症
多达75%的脑卒中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它们和脑卒中有共
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硬化。

伴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脑卒中患者常感觉体力下降、活动后气急,影响患者的康复
训练,需积极药物治疗。

心衰和心绞痛会降低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床上转移和行走能力,并发症经常使患者不能完全参与治疗项目。

脑卒中后,长期卧床不动,也可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心排量下降。

目前发现冠心病
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死因。

因此,脑卒中患者早期要重视心血管并发症,除积极药物治疗外,运动锻炼是非常需
要的,如四肢联动训练、活动平板,作业治疗、有氧操等,可以逐步提高心功能,改善患
者气急症状。

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衰患者,在训练时应注意控制运动负荷。

2. 肺部疾病
脑卒中伴有老慢支患者常有呼吸功能下降,活动后气急。

因呼吸道免疫力降低易发生
肺部感染,严重时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是患者急性期死亡的常见原因。

因此,床上定期翻身,进食时避免误吸是预防患者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脑卒中康复时,要注重呼吸功能训练,如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肢体运动锻炼有利于
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缺氧症状。

此外, 脑卒中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导致患者缺氧,长期缺氧会影响
患者康复治疗,目前认为连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无创呼吸机)有较好的效果。

3. 糖尿病
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患脑卒中的危险比无糖尿病患者高2.5倍。

脑卒中伴糖尿病患
者血糖控制不达标,还会导致冠心病,肾功能下降、视网膜病变等加重,影响患者的功能
恢复,还易使脑卒中疾病复发。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

4. 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依赖大脑的供氧和葡萄糖水平,取决于脑血供。

通常认为记忆力下降是老龄化不可避免的过程。

但不一定,记忆力下降与大脑特殊区域的病理性改变有关。

老年性痴呆在60岁以上发病率为5%,其中原发性痴呆占50%,血管性痴呆占20%。

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加重,会导致混合性痴呆,患者不能配合康复训练,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药物治疗配合认知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长期院老人的认知功能减退的常见因素是少用记忆功能,因此通过实践记忆任务能提高认知功能。

包括关心新闻(相关事件)、自主进行日常活动安排(鼓励老人自我努力作一些简单的记忆任务)
5. 骨质疏松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负重减少会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常发生于偏瘫侧。

住院脑卒中患者78%有骨质疏松,与住院时间长短和偏瘫程度有关,骨质疏松后骨质发生率为9%-13.5%。

一些抗凝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会引起骨质疏松。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补钙、运动和饮食调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三大原则。

因而对脑卒中患者来说,进行骨密度检查,早期肌力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饮食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