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感染疾病的重要武器,但由于滥用和误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
本文旨在对抗菌耐药性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应对策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抗药性提供参考。
二、抗菌耐药性现状抗菌耐药性是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产生的能够对抗抗生素杀菌作用的能力,它是一种逐渐产生的现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告,全球每年有至少70万人死于抗菌耐药性相关的感染疾病,预计到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到千万级别,这将严重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
目前,严重耐药的细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加,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对各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耐药性细菌主要由于滥用和误用抗生素导致的。
三、抗菌耐药性的成因1、抗生素滥用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抗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自行服药;(2)患者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3)医生用药不当;(4)畜牧业开展大规模预防用药等。
2、环境因素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环境因素可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使得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同时可以延长细菌感染期,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机会。
3、国际旅游国际旅游可以促进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相遇和交织,从而促进了抗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
4、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抗菌耐药性的出现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抗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抗菌耐药性问题也逐渐加剧。
四、抗菌耐药性应对策略1、加强公众教育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清洁卫生,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细菌耐药 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同时也在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院针对细菌耐药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通过总结和分析,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细菌耐药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和经验: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研究。
通过对临床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及时了解了当地细菌耐药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探索新的抗菌药物和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抗生素的滥用和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建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医生对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有效地减少了抗生素的滥用,从而降低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提高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细菌耐药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的努力,细菌耐药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细菌耐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细菌耐药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细菌的耐药性与对策

细菌的耐药性与对策在过去20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在人类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发挥了极的作用,但又带来了较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已在全球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 细菌的耐药概况据报道,近20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均日益严重,链球菌性肺炎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12%~55%,国内为10%左右,同时也出现了头孢噻肟与头孢曲松的高度耐药。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等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69%~99%,其中超广谱酶(ESBL)占5.5%~45.7%,绿脓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17.2%~22.7%,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2%~39.7%,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40%~80.2%,表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为49.6%~60.3%,多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仅对万古霉素敏感。
2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者为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后者由质粒(染色体外的DNA)介导,后者所带基因易于传播,临床上较为常见。
2.1 灭活酶与钝化酶的产生细菌尤其是G-杆菌常产生β内酰胺酶如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及头孢呋辛酶等,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多数G-杆菌的耐药与此有关。
近年又发现了超广谱酶(ESBL),能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但对碳青霉烯类及头霉烯类抗生素则敏感。
氨基糖甙类的钝化酶的产生是细菌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多数G-杆菌、金葡菌、肠球菌等均可产生此酶,主要有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及乙酰转移酶,使抗生素磷酰化、腺苷酰化或乙酰化而失去活性,改变了的抗生素不能与细菌核糖体结合而耐药。
另外,喹诺酮类的耐药与改变了DNA旋转酶而产生了超螺旋酶,导致细菌耐药有关。
2.2 抗生素渗透障碍及泵出由于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的靶位,而失去抗菌活性。
G-杆菌的细胞壁外层类脂质的外层外膜阻碍疏水性抗生素进入,同时外膜多孔蛋白由于细胞的变异而改变影响了亲水性抗生素的进入而导致耐药。
ICU细菌耐药与对策

ICU细菌耐药与对策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治疗危重病人和重症患者的专门区域,这些患者通常存在着严重的健康风险和感染风险。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ICU患者感染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挑战。
在ICU环境中,尤其是重症监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手术创口、呼吸机使用等因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使得感染更难以治疗。
本文将重点探讨ICU细菌耐药问题的原因,常见细菌和其耐药情况,以及如何制定预防和管理对策来有效控制ICU细菌耐药问题。
一、ICU细菌耐药的原因1.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ICU患者常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并发感染而需要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产生。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ICU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较差,易受感染的危险更高,而这些感染一旦发生,细菌很容易在患者体内滋生繁殖,产生耐药性。
3.医护操作不规范:ICU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或治疗,医护人员如果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入外源性细菌,造成院内感染。
4.患者使用呼吸机:ICU患者中很多需要使用呼吸机,这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感染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病人群聚:ICU病房内人员密集,患者之间接触频繁,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也难以避免接触,这种高密度的人员群体容易造成耐药细菌的传播。
二、ICU常见细菌及其耐药情况1. 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逐渐增多,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
2.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属于这一类,由于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这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难以根除。
细菌耐药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是当前全球性的医疗难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
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许多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着艰苦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细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需要
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找到细菌耐药的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研发和创新,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细菌的不断变异和适应。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预警。
细菌耐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细菌的变异和耐药情况。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细菌耐药问题的扩大和恶化。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的宣传和教育。
细菌耐药是一个涉及全社会
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从而减少细菌耐药问题的发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我们需要加强研究、监测和宣传,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我们的工作总结能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
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
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细菌名称标本名称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大肠埃希菌 2 10 4 2 1 1 肺炎克雷伯 9 5 3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1 6 3 11 鲍氏不动杆菌61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科室 菌种例数院感部位脑外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 肺炎骨二 MRSA 1 Ⅰ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东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表浅切口感染 普外西 肺炎克雷伯 1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 肝胆 肺炎克雷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MRSA 1 Ⅰ类深部切口感染 心胸外科 阴沟肠杆菌 1 Ⅱ类腔隙感染泌外 大肠埃希菌 3 Ⅱ类深部切口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例 肾内 肺炎克雷伯 1 肺炎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皮肤感染 血液肿瘤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败血症 神内西流感嗜血杆菌 1 下呼吸道感染 ICUCR-AB1 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 1 下呼吸道感染 MRSA1 血管相关性感染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1234567MRSA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CR-AB2014第二季度2014第三季度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
细菌耐药的现状与对策

同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 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北京同仁医院对
细菌进行研究比较后发现,耐甲氧西林 金葡菌在2003年时,91%都能被复方新 诺明杀灭,但是到2005年,复方新诺明 对80%以上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都失去
效用。事实上,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 的仅仅70年间,很多细菌就对抗生素产
目前我国销售量、使用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 有10种是抗菌药物,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费 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
例:某省一名李姓患者因急性阑尾炎住入该省
某三甲医院,采用保守疗法,住院19天共花费 医疗费用1.3万元,其中抗菌药物费用就达8344 元,占总医疗费用63%。省医保中心在抽查该 患者病历时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在血常规正常、 体温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下,被 连续使用抗菌药物“舒普深”达9天之久。 例:某省某厅的林姓患者,不小心摔了一跤, 造成脸部挫伤,被某医院收住治疗,6天共用5 种抗菌药物,用药费用3160元。 例:患者吕某某,因跟腱断裂以及糖尿病入院, 住院17天,先后使用庆大霉素、依替米星、头 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和头孢唑肟钠等6种抗菌药 物,共花费10628元,占总医疗费用的60%。
4、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死亡率加大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在医 学上被称为“药源性致死”。一项调查显示,由 抗菌药物引起的死亡占药源性死亡患者的43.1%。
5、经费大量浪费
许多抗菌药物的价格较为昂贵,如果 在患者根本就没有适应症的情况下让其使 用,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并给国家的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2002年,我国医院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 达到了345亿元人民币,以26.5%的市场 份额高居医院用药大类中的榜首(在全球范 围内,抗感染药物市场销售额约占药品销 售额的15%左右) ,位居全球药品市场销 售额的第二位。
第二季度细菌耐药情况监测报告

三、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
消毒
隔离 手卫生
为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 生率,各科室应加大监管力度,加 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强化消毒隔离 工作,注意个人手卫生,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积极做好治疗,有效降 低多耐检出率。
三、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目前我院多耐感染管理存在问题:
8.49 10.16
血
痰
尿
其他标本
24年第一季度 24第二季度
一、 全院第二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
本季度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
本季度住院患者中分离出多
60
重耐药菌株259株,检出率
50 40
30
19.95%。
20 10
0
图3:2024年第二季度多重耐药菌检出10株以上的科 室
48
21
21
19
14
13
1
个别医生未及时下达多耐隔离医嘱;
部分科室多耐感染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未在患者床旁挂蓝
2
色接触隔离标识、患者产生的垃圾未按感染性医废处理、未在
患者病历夹、腕带、检查单上标贴蓝色隔离标识等;
3
个别科室将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多耐感染患者同室隔离。
三、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为降低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保护易感人群,阻 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各科室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 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增强个人手 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意识,规 范感染防控行为,感控科将及时督导各科室防控措施落实 情况,最大程度降低其他医患感染风险。
0.00
一、 全院第二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
标本送检情况
血、痰、尿及其他标本(前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篇一: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龙源期刊网 .cnXX年我院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作者:王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XX年第23期【摘要】目的结合本院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探讨相关延缓细菌耐药情况发生的措施。
方法对XX年度细菌室提供的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参考相关法规并结合医院实际提出对策。
结果本院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结论应利用好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加强宣传,并结合行政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致病菌;耐药情况;延缓措施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在医院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严重,作者通过对本院XX年度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的分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提出相应措施延缓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XX年1月1日~XX年12月31日在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202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28株,革兰阴性杆菌1427株,真菌69株,常见致病菌及其耐酶株检出情况见表1,常见致病菌耐药情况见表2。
2 耐药情况分析2. 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从XX年本院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看,革兰阴性杆菌仍是主要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共检出56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总量的40%。
对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耐药是我国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仍接近70%[1]。
从本院细菌耐药情况看,肺炎克雷伯菌好于大肠埃希菌,二者均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高度耐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耐药率虽未超过50%,但仍应引起重视,慎重经验用药。
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超过50%,应当参照药敏结果才能考虑使用。
碳青霉烯类中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一直对二者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
阿米卡星对二者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联合用药治疗重症感染。
呼吸喹诺酮类的代表药物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
篇二:二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医院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XX年二季度)临床各科室:为更好的向临床提供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特对我院病原学送检情况、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并做出XX年二季的预警分析。
一、二季细菌分布情况:1、本季度标本总数2085份,抗菌药物使用人数为5985人次,其送检率为34.83%。
共检出病原菌451株,阳性率21.63%,较上季度下降4.03%百分点,分离的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标本、尿标本、脓液标本及血标本。
在451株病原菌中细菌占425株,其比例为94.23%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5株,占76% ;革兰阳性球菌80株,占18%,真菌26株,其比例为6% 。
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45株,占革兰阴性菌的42%,其次为大肠埃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为95株(28%)、27株(8%)、19株(6%)。
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为主,其中最多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22%,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为11株(14%)、15株(19%)。
2、一季度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共135株,其中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95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52株,其它为铜绿假单胞菌、胞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等。
其分离出多重耐药菌较多的科室有呼吸科、儿内一科1、ICU、泌尿科等。
二、主要目标菌耐药率情况:注:*为我院检验科未检出有效病原菌数据三、二季度抗菌药物前十位排名(数量):四、药品销售情况、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及预警信息:1、本季度培养出有效病原菌的耐药比例较上季度有所降低,大肠埃希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于10%外,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其头孢类抗菌药基本处于全耐药现象。
尤其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平均耐药率均已高于85% ,建议上述几个药物临床治疗性使用时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结果再合理择用,同时慎用这几类药物经验性的用于大肠埃希菌的感染。
2、五水头孢唑林,在本季度中使用量居首位,因其二季度通过加强其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严格规范了各类切口手术预防用,很多外科手术选用该药作切口预防用药,从而导致该药使用量大增,保护该药,延减缓其耐药性,建议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合理应用。
3、从主要目标菌耐药情况分析看,其对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如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复方黄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等几个药物的在本季度使用量均较少,未在前10名出现。
另一方面销售量前10名药品中第一代头孢占了2个,其全面分析总结看,两药主要为临床用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门诊用量较大。
4、本季度培养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中,其大肠埃希菌的平均耐药率比例已经超过50% ,因此临床注意合理选用药物对其目标菌的控制,必要时联合用药。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它药物均有产生了较高程度的耐药,因此医院应加强对该菌的耐药监测和控制管理。
亚胺培南作为特殊使用管理的抗菌药物,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开始有耐药的苗头,建议临床使用时参照药敏结果及病原学检查结果再用,避免该药的临床耐药范围在医院扩散。
预警信息:1、严格控制其耐药率较高的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临床用药应严可靠参照药敏结果及病原学检查结果,严格控制该几类作为预防性用药。
2、减少外科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使用率和缩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疗程。
特别是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3、各类切口预防使用或临床使用原则请认真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09年3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内容。
4、临床应加强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趋势监测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程度监测,避免其在院内扩散而发生院内感染。
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检验科二0一二年七月十三日篇三:XX年1-6月我院细菌耐药分析报告XXXXX医院XX年1-6月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通报根据XX年1月1日~XX年6月30日微生物检测的住院及门诊病人标本,分离出细菌及药敏试验数据,经统计所得出该分析报告。
一.细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试验数据XX上半年(1-6月)年收到细菌培养标本4913例,从细菌来源分布看,我院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1、1-6备注:分泌物标本包括:试子、关节液、引流液、导管、部分未标明表白来源标本等。
2、1-6月各临床科室细菌培养送检情况13、XX年1-6月我院细菌分布前10位:二、送检样本检出细菌的耐药情况的分析:细菌试验采用“梅里埃”药敏板或采用K-B法。
根据CLSI 标准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对试验中涉及较多的20余种抗生素进行统计分析。
分离前五位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2三、分析与建议:1、微生物室:在G-菌种我院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为67.1%,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为29.6%,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1.0%,非发酵菌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多耐药和泛耐药检出率为28.2 % 。
呼吸内科病区的主要致病菌排名前五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ICU病区的主要致病菌排名前五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3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
2、院感科:前半年我院共上报医院感染病例384例,其中做细菌培养的共计184例(其中有18例送检标本不合格)送检率为47.9%;前五位常见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大肠埃希菌(52.9%)、肺炎克雷伯菌(42.1%)、铜绿假单胞菌(12.5%)、肠球菌(13.3%)、鲍曼不动杆菌(66.7%)前半年我院耐药菌感染病例181例,其中45例为医院感染病例、136例为院外带入;前五位常见耐药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建议: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学习,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加强与微生物室沟通,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上报控感科,以便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
3、药剂科:建议:各临床科室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加强与微生物室、临床药师沟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压力(滥用)性耐药菌株产生。
应及时正确采集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及早发现,并综合分析培养出的细菌是定植还是感染,及时针对性治疗。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建议临床针对敏感性革兰氏阳性球菌,避免选择三代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作为经验用药,可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敏感性较高的一、二代头孢;针对敏感性革兰氏阴性杆菌,避免使用头霉素类、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
针对耐药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建议按药敏选用敏感药物;针对耐药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可选择使用头霉素类、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喹诺酮类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全国已大于60%,我院耐药率达71.3%,因此,针对大肠埃希菌应避免选择喹诺酮类。
检验科院感科药剂科XX年 7月15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