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A.0 ℃ B.10 ℃ C.40 ℃ D.100 ℃2.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A.钢铁B.玻璃C.蜡块D.沥青3.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盛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其主要成因是( )A.冰的熔化B.水的凝固C.冰的升华D.水的汽化4.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5.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或者树叶上结有露珠。

这些都是( )A.汽化现象B.液化现象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6.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为针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 ) A.蒸发B.升华C.液化D.沸腾7.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之一。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先将海水中的水汽化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

关于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B.先汽化后凝固,先放热后吸热C.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D.先汽化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8.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9.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B.在-117 ℃时,酒精处于液态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10.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11.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冰花”。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试卷及答案(全册)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试卷及答案(全册)

第一章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 ℃的冰比0 ℃的水冷B.-6 ℃读作“零下6摄氏度”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液化形成的是()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4.用甩过的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8 ℃,未经甩过,又先后用它测量乙和丙的体温.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6.8 ℃和38.6 ℃,那么在测量时两次读数分别是() A.36.8 ℃和38.6 ℃ B.36.8 ℃和37.8 ℃C.37.8 ℃和37.8 ℃D.37.8 ℃和38.6 ℃5.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B.“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6.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7.如图所示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B.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C.甲、乙两种物质都是非晶体D.在第15 min时,甲、乙两种物质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8.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固态CO2)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C.一瓶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瓶子外壁会变湿,是由于水蒸气液化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9.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让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霜是凝固现象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白雾是水蒸气10.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固态氧熔点/℃-38.8 1 064 1 083 1 515 3 410 -259 -218A.用钨制成的电灯灯丝不会熔化B.纯金掉在钢水里不会熔化C.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无法使用D.在-265 ℃时氢是液态11.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成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成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能够快速变温的工作原理是()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如图1所示是温度计的一段截图,读数是℃.如图2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此判断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图1图213.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和,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 (填“晶体”或“非晶体”).14.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是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海拔高的地方烧开水不到100 ℃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减小而降低.15.PM2.5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有人提出治理方案:可以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大量水滴,使其吸附空气中的PM2.5并下落至地面,但专家认为该方案欠妥:盛夏,喷射出的水滴还未落地就已成水蒸气;寒冬,喷射出的水滴很快成冰粒,下落至地面危及道路安全.16.气体打火机里面的液体主要是丁烷,它在常温下是气体,是通过的方式使其变为液体的.据某市日报报道:天津一小男孩睡觉时,臀部将压在下面的劣质打火机焐炸,液态丁烷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并在此过程中吸热致使其臀部局部冻伤.17.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1)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白花花的粉”;(2)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3)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汗”;(4)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以上四个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有(填序号),这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是.三、实验探究题(第18题8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7分,共35分)18.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是min,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时间/min012345678910温度/℃4042444647484848485053(4)当物质的温度达到44 ℃时,物质处于态.第 7 min时,物质处于态.(均填“固”“液”或“固液共存”)(5)能反映该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填字母).19.小熊在做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1)部分操作如下: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②将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作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2)该实验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可观察到玻璃板(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3)小熊在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填“升高”或“降低“),这是酒精蒸发(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2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图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2)水沸腾时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最后升到水面时裂开,气泡内放出的在烧杯内壁形成小水珠.观察图中烧杯内壁a、b两处,可以发现处出现的小水珠较多,这是因为.(3)正确操作和读数后,小明所在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小华所在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表1时间/min01234567温度/℃9092949698999999表2时间/min01234567温度/℃9093969898989898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吸热,温度.②对于两组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小明所在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100 ℃C.两小组的数据均有效③从计时开始到水沸腾,(填“小明”或“小华”)所在小组所用时间较短,原因可能是.(4)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 ℃,煤油的沸点是150 ℃,完成本实验所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中的液体可能是(填“酒精”或“煤油”).(5)实验中,水沸腾时撤掉酒精灯,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第二章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你了解自己吗?下列关于中学生的相关物理量估测值最合理的是( )A.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gB.中学生的小手指的宽度约为1 cm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cmD.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0 m32.年幼的弟弟发现面包被挤扁总说面包变少了,哥哥却说面包没变.你认为哥哥所说的“没变”可能是指下列哪个物理量( )A.体积B.密度C.质量D.硬度3.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B.调节横梁平衡时,只调节了平衡螺母C.称量时,左盘放置待测物体,右盘放置砝码D.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确定天平已平衡4.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1 kg冰与1 kg水的密度相等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向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5.小红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物质密度/(kg·m-3)物质密度/(kg·m-3)水 1.0×103冰0.9×103酒精0.8×103铝 2.7×103水银13.6×103铜8.9×103A.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B.体积相同的铝块和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C.把200 g酒精倒掉100 g,剩下酒精的密度变为0.4×103 kg/m3D.将铜、铝两种金属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立方体,铜的体积较大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根据下表中一些气体密度估算你所在教室里空气的质量,合理的是一些气体的密度(0 ℃,标准大气压)物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密度/(kg·m-3) 1.25 1.43 1.980.09A.200 kgB.20 kgC.1 000 kgD.2.0×105 kg7.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质的密度比水大B.体积为50 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35 gC.质量为25 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30 cm3D.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8.用托盘天平测出一粒米的质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先测出一百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B.先测出一粒米和一铁块的质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托盘中,仔细认真地测量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托盘中,反复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9.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强打算用天平(含砝码)、细线、烧杯、水和量筒完成下列实验课题:①测量牛奶的密度②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③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④鉴别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⑤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个数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0.[多选]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2ρ1ρ2ρ1+ρ2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ρ1+ρ22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1-ρ1)m0ρ2-1)m0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ρ2ρ1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1.有五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8.52 cm,18.51 cm,18.80 cm,18.50 cm,18.50 cm,请计算测得的物理课本宽度为.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某同学采用如图方法测量硬币的直径.测得一枚硬币的直径D= cm.12.若用橡皮膜把一锥形瓶封口(膜水平),然后把锥形瓶放置于热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外凸起,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相比之前瓶内空气的质量,体积.此实验说明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的密度.(各空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3.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在机体结构上,设计人员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由于铝锂合金更小,所以相比较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更小,舱壁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可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14.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装有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如图所示.则甲瓶液体质量乙瓶液体质量,甲瓶液体密度乙瓶液体密度.(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一块质量为20 g的冰化成水,质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化成水后,水的体积为c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16.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与实心铝球的体积之比为;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和实心铝球的质量之比为;把一铜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溢出水的质量为10 g,则放入水中铜块的质量为g.(ρ铜=8.9 g/cm3,ρ铝=2.7 g/cm3)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大.为了验证此猜想,小明取质量为 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 0.5 L,则该地沟油的密度是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判断并说明理由: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为0.91×103kg/m3~0.93×103 kg/m3)18.在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的实验中,露露先用天平测得小金属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则小金属块的质量为g;再用量筒测得小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小金属块的密度ρ1= kg/m3.而阳阳在做同一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出小金属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小金属块的质量,经计算得出小金属块的密度为ρ2,则ρ2ρ1(填“>”“=”或“<”).三、实验探究题(第19题8分,第20题12分,共20分)19.小杜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的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0.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取了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的实验:(1)实验前小明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右”或“左”)调节.(2)实验记录数据:m1=30 g,m2=52 g,m3=52.8 g,m4= g(如图甲),V1= mL(如图乙),V2=10 mL,V3=19 mL.方案3测得的液体密度大小为g/cm3.(3)分析比较上述三种实验方案,你觉得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填“方案1”“方案2”或“方案3”).四、计算题(共10分)21.小红的妈妈到某工艺品商店买了一件用金铜合金制成的实心工艺品,商店的售货员告诉她:这件工艺品是由质量相等的金、铜两种金属混合制成的,含金量为50%.小红的妈妈对售货员的话表示怀疑,让小红进行检验.小红通过实验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600 g,体积为52 cm3,并从课本中查出了金、铜的密度分别为19.3 g/cm3和8.9 g/cm3.(1)请根据小红的实验结果计算工艺品的密度.(2)请根据售货员的说法,计算出工艺品的密度,并说明售货员的话是否可信.(3)请计算这件工艺品的实际含金量.第三章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小蒋参加中考体育测试,最可能达到的结果是( )A.实心球成绩为40 mB.立定跳远成绩为10 mC.跳绳1 s跳100次D.1 000 m跑步用时4 min2.如图所示,摄影师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C.乌鸦、老鹰是相对静止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火车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强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4.近来共享电动汽车成为人们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某共享汽车30 min行驶20 km,则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A.15 m/sB.1.5 km/minC.40 km/hD.40 m/s5.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 m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4B.关卡3C.关卡2D.关卡16.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车先到达 B.乙车先到达C.甲、乙两车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7.“十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甲地到乙地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 km,小敏和爸妈早上 09: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 min,13:00到达乙地,她发现期间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 km/hB.汽车经过某路口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速标示牌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这是因为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D.有10 min的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所示,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第7题图第8题图8.如图a所示,某时刻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相距距离为s,经过一段时间后,在t时刻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像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9.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10.[多选]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t=10 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图中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的示数分别为s和s.12.“坐地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在运动.(均填“地面”或“地心”)13.小聪坐在一辆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车里,车运动的快慢是变化的,小聪用手表计时t为3 min,还知道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s为4 km,则s= km/h,这个物理量反映了车在这段时间内t的.14.下图是某小球运动时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的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cm/s.15.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填“静止”或“运动”)的;甲、乙各运动8 m,所用时间相差s.第15题图第16题图16.如图所示是小刚从家出发到学校的s-t图像.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m/s.17.某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6 m/s,现在它在水流速度为2 m/s的河中逆流行驶,在经过一座桥时掉落了一只空木箱,经过了2 min船上的人才发现,马上调头去寻找漂走的空木箱,从此处到追上空木箱,船行驶的路程至少为m.18.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速度是72 km/h,若火车从甲站晚开车6 min,则司机必须把车速提高到90 km/h,方能使火车正点到达乙站.则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km,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时间为min.三、实验探究题(第19题4分,第20题11分,共15分)19.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 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20.为探究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345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0 4.0016.0036.0064.00100.00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481216(1)物块5 s内的平均速度为cm/s.(2)物块做(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进行了以下猜想: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 s内通过的路程为cm.四、计算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共25分)21.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 km,全程限速120 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 km/h和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22.每位司机都有一个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开始采取措施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一位司机的反应时间约为0.5 s,当他驾驶的汽车以54 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而采取紧急制动刹车动作后,汽车继续向前滑行了大约4 s后停止,汽车在这4 s内的平均速度约为8 m/s.则:(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有多长?(2)司机采取紧急制动刹车动作后,汽车继续向前滑行的路程有多长?(3)假如司机发现的情况是你正欲横穿公路,则你应在距离汽车至少多少米的位置开始横穿才能保证安全通过?第四章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静止不动B.振动C.一直向右运动D.一直向左运动2.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3.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而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人耳的听觉“暂留”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D.双耳效应4.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面,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该现象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C.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好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5.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在校园周围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C.在教室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D.人们可以依据音色分辨“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7.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说明( )。

初二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用它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滚水的温度时,读数是若用它来测得温水的温度为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A.B.C.D.2.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备火花点燃汽油引动怒灾,因为常温下汽油简略()A. 液化B. 凝华C. 汽化D. 升华3.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使用前应先查看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②丈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打仗;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读数;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留在被测液体中。

此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4.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产生物态变化历程中温度时间图象.该物态变化历程可能是()A. 水的凝固历程B. 海波的凝固历程C. 玻璃的凝固历程D. 蜡的凝固历程5.关于下列生活情境,说法正确的是()A. 游泳上岸后感到特殊凉,是因为气候比较凉B. 水沸腾时壶嘴的白气是壶中的水喷出的C. 冬天雪人逐渐变小是熔化现象D. 湿衣服晾在透风的阳光下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6.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气候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本来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是()A. 夏天打开冰棒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烟”B. 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C. 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7.把一盆0℃的水插进0℃的房间内,则()A. 水一定结成冰B. 一定有少量水结冰C. 一定变成冰水混合物D. 水一定不结冰8.“缥缈的雾,剔透的露,凝重的霜,柔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 “剔透的露”是液化现象C.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 “柔柔的雪”是熔化现象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熔化B. 冬天,温暖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外水蒸气液化C.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D.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10.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凝华成大量小冰晶形成的B. 雾是漂泊在空气中的水蒸气C. 露是大量的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大量的小冰晶11.在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时,下面要领中错误的是A. 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遇到容器底和容器壁C.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D. 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靠近眼睛,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2.下列物态的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 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B.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 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觉象D. 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13.一支没有刻好的温度计,当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cm,当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是35cm.若此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由此可知待测液体的温度是()A.0℃B.20℃C.40℃D.100℃二、填空题14.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15.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都正确的是()A.冰块化成水——熔化(放热)B.湿衣服变干——汽化(吸热)C.烧水时壶嘴冒“白气”——升华(吸热)D.霜的形成——凝固(放热)2.如图所示,用该读数的体温计直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测量结果为()A.38.5℃B.37.5℃C.36.5℃D.39℃3.天津一年四季分明、美景如画。

如图所示的自然美景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大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4.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C.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D.用体温计也能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

某种物质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EF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B.在FG线段之间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C.G点表示该物质全部凝固成固态D.在GH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降低6.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物质水汞酒精乙醚熔点/℃0-39-117-114沸点/℃1003577835A.水温度计B.汞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8.冬天,生活中的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咸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A.比热容大B.比热容小C.凝固点低D.凝固点高9.有一种新型材料,研究人员对其加热发现,它在150℃时正在熔化,温度升高到170℃时还没熔化完。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带颜色字为自动生成,不用编辑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复习试卷(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第1题】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C.用酒精灯烘烤D.用医用酒精擦抹【答案】D【知识讲解】本题考查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如果放在沸水中煮或用酒精灯烤都会致使体温计胀裂,用自来水冲刷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故应选D.【举一反三】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A、用自来水冲洗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C、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D、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答案】D【第2题】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答案】B【知识讲解】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态变液态),凝固(液态变固态),汽化(液态变气态),液化(气态变液态),升华(固态直接变气态),凝华(气态直接变固态)。

答案解析: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冰雕变小属于升华现象,B选项正确。

【举一反三】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B.夏天,湿衣服晾干C.深秋,清晨草叶上有霜D.冬天,自来水管冻裂【答案】A【第3题】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D.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答案】C【知识讲解】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加快蒸发:1、增大液体的蒸发面积,2、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

A、B、D选项都减小蒸发的速度,C选项的做法可以加快蒸发。

【举一反三】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为了新奇、美观B.为了寻欢作乐C.为了清洁房顶D.为了解暑降温【答案】D【第4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因熔化而变细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是放热过程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吸热过程 D.冬天,教室窗户的玻璃外表面经常会“出汗”【答案】C【知识讲解】本题考查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1)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1)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1)八年级物理单元调研考查试卷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A.塑料、沥青、蜂蜡B.明矾、水、石英C.萘、铁、松香D.水晶、食盐、黄金2、工业上把石油炼成汽油、煤油等,采用的是把石油逐渐升温的方法来炼取的,它的主要依据是汽油、煤油的:()A.熔点不同B.沸点不同C.汽化热不同D.熔化热不同3、如图1-1所示是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晶体在熔化过程中:()A.不断放热B.温度一直升高C.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熔化持续了12min4、某同学在松花江畔观察到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的是:()A.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C.深秋江边上晶莹冰凌的生成D.初冬江岸上美丽雾松的出现5、如图1-3所示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6、如图1-2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像,由此图像可以判断:()A.丙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汽化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8、水无常形,变化万千。

如图1-5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9、下列关于“冰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剥去纸,冰棍冒“白气”,属于汽化现象B.剥去纸,过一会儿,冰棍开始“流汗”,属于液化现象C.冰棍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熔化现象D.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10、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时,如所示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11、物态变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1)利用干冰实施人工降雨,(2)冰箱通过致冷剂循环流动达到致冷目的,(3)焊接金属部件,(4)制酒工业利用蒸馏法提高酒精纯度,以上实例中,利用汽化、液化两次物态变化达到目的的是:()A.(1)(3)B.(1)(4)C.(2)(3)D.(2)(4)12、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如图1-6所示的图象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13、在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1-7所示主要用来探究:()A.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B.蒸发的快慢与气压的关系C.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D.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14、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先凝固,后升华B.先液化,后汽化C.先凝固,后蒸发D.先凝华,后升华15、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高压锅是家中必备炊具之一,因为利用它省燃料、省时提高了效率.高压锅是利用____的原理使食物易熟;其易熔片是由____低的材料制作;若某人用一个较大的减压阀替代原来较小减压阀可能会出现____现象.2、如图1-8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

2017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综合检测一

2017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综合检测一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瞧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就是()2、(2012·上海中考)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A、120℃B、100℃C、90℃D、80℃3、如图所示就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

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就是()A、水的凝固过程B、海波的凝固过程C、玻璃的凝固过程D、蜡的凝固过程4、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A、用纸锅能将水烧开,就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就是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C、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就是利用了水的升华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就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5、(2012·沈阳中考)夏天,小丽将冰水与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

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6、如图就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A、在t时=4 min时,水开始沸腾B、在t时=4 min到t时=6 min的过程中,水不吸热C、在t时=6 min后继续加热,水温仍就是100℃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就是100℃7、(2012·岳阳中考)我国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图所示就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就是()A、升华液化B、液化汽化C、熔化液化D、汽化液化8、(2012·常州中考)2011年12月,漂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升华和凝华 测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升华和凝华 测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4升华和凝华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相关“热现象”,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A. 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固产生的B. 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这是升华现象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水汽化吸热D. 冰箱中取出一瓶冰红茶,过一会儿,瓶的外表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2.2016年春节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到强寒潮袭击,如图所示,短时间内寒潮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冰雪、霜冻现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冰冻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 室外的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D. 冰冻和霜的形成都是放热过程3.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A. 厨房蒸笼旁的“白汽”B. 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C. 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D. 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4.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B.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C. 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立即熔化成水D.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特别冷5.将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 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6.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 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7.2015年的冬天,一场大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雪的形成是()A. 凝固B. 凝华C. 汽化D. 液化8.放在柜子里的樟脑丸慢慢地缩小以至消失,这一现象属于()A. 蒸发现象B. 熔化现象C. 凝华现象D. 升华现象9.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A. 熔化、液化、汽化B. 液化、汽化、升华C. 升华、汽化、熔化D. 凝固、液化、凝华10.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 冬天,冰雪消融B. 夏天,薄雾缭缈C. 秋天,露水晶莹D. 冬天,霜打枝头11.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A. 口中呼出的“白气”B. 冰冻的衣服晾干C. 玻璃上的“冰花”D. 河面上的冰块12.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结构图,则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 从甲到乙的过程叫熔化,需要放热B. 从甲直接到丙的过程叫升华,需要放热C. 从乙到丙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D. 从丙直接到甲的过程叫凝华,需要放热1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水凝华放热B. 用酒精擦拭体表体表为高烧人降温﹣﹣酒精蒸发吸热C. 雪糕周围冒“白气”﹣﹣雪糕升华吸热D. 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熔化吸热14.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 冰冻的衣服变干B. 冰凌消融C. 树枝上的雾凇D.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15.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自然景象涉及到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 熔化和汽化B. 凝固和凝华C. 凝固和液化D. 汽化和升华二、填空题16.衣柜中防虫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融雪时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主要是因为雪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17.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热量液化形成的.18.利用人工降雨缓解旱情时,用飞机在高空喷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从周围吸热变成气体内能 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这个过程水蒸气会 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1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现象.20.舞台上常放出白色的“雾”,这是利用干冰在常温下________热后________,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2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称为________,这个过程物质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________,这个过程物质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三、解答题22.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满温度远低于0℃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看到干冰冒出大量的“白气”,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请解释白霜是怎样形成的?四、实验探究题23.(2017•烟台)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物质水酒精煤油碘铜铁金熔点(凝固点)0 ﹣117 ﹣30113.6 108315351064沸点1078.5 150 184.22362752500 5 0 0 0(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五、综合题24.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1)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煮,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炸,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2)光滑细嫩的整夜经冷冻再解冻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后________形成的.(3)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双手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__.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4)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以下,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______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2.【答案】D3.【答案】B4.【答案】C5.【答案】A6.【答案】C7.【答案】B8.【答案】D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D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B二、填空题16.【答案】升华;吸17.【答案】凝华;放出18.【答案】增加;凝华;放出19.【答案】液化;凝华20.【答案】吸;升华;液化21.【答案】升华;吸收;凝华;放出三、解答题22.【答案】答:干冰温度远低于0℃,铁盒放热降温干冰迅速升华吸热,铁盒温度急剧降低.当铁盒温度低于0℃时,周围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铁盒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霜.四、实验探究题23.【答案】(1)解: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2)解: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五、综合题24.【答案】(1)沸点(2)凝固;熔化(3)热水管;水蒸气遇到热水管不易液化(4)凝华;内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是( )2.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 120℃B. 100℃C. 90℃D. 80℃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

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A.水的凝固过程B.海波的凝固过程C.玻璃的凝固过程D.蜡的凝固过程4.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是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C.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升华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5.(2012·沈阳中考)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

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6.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t时=4 min时,水开始沸腾B.在t时=4 min到t时=6 min的过程中,水不吸热C.在t时=6 min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7.(2012·岳阳中考)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液化B.液化汽化C.熔化液化D.汽化液化8.(2012·常州中考)2011年12月,漂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

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B.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C.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D.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2分)9.图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所测患者的体温是℃。

10.护士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变凉爽,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吸收皮肤周围的热量。

护士测量病人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而制成的。

11.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示,这层霜是由经过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选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和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12.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熔化时间是min。

1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热。

14.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云是水蒸气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地球拥有大量的水,但人类还会面临“水荒”,从水资源的现状和使用来分析,这是由于(写出一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15.(5分)初春,厦门地区连续出现“回潮天”现象,“回潮天”是由于受到南方暖性潮湿气团控制所致。

回潮天能使瓷砖、玻璃“冒汗”,晾晒的衣物总也干不透,整日天潮地湿。

请你用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在回潮天里为什么瓷砖、玻璃会“冒汗”。

16.(5分)(2012·大连中考)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

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

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

(“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17.(8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是为了。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选填序号)。

A.水蒸气B.小水珠(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min。

18.(10分)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 357酒精-117 78(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

每隔1 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表),4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0 1 2 3 4 5 6 7 8 时间/min温度/℃88 90 92 94 97 98 98 98 (4)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解析1.【解析】选C。

A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B错在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C中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方法正确;D错在读数时视线倾斜了。

故选C。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温度的认识。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图像的分析。

该图像存在一固定的凝固温度,故为晶体凝固图像,玻璃和蜡是非晶体;因为其凝固点接近50℃,不是水凝固的过程,故应是海波的凝固过程。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应用。

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A错;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不会凝固,因为虽然达到了水的凝固点,但水不能继续放热,不会凝固,B 错;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蒸发吸热,C错;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D对。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

夏天,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装有冰水的甲烧杯,会在外壁上液化,形成一层水珠,而盛有热水的烧杯上半部分的温度较低,热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成小水滴而附着在烧杯的内壁上,故选D。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水沸腾的实验图像的相关知识。

在第4 min 时水到达沸点开始沸腾,故A正确;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故B错误,C正确;通过图像观察可知水的沸点为100℃,故D正确。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水的物态变化现象。

污水蒸发(汽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最后汇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

8.【解析】选D。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和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地表被遮盖上稻草后,可以减小阳光直晒地表,既可以降低温度,减慢蒸发,也能遮挡杂草幼苗的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的生长,还可减慢地面的空气流动性,减慢蒸发,保温不是导热功能的利用,故D项分析错误。

9.【解析】本题考查对体温计的认识。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42℃。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所测患者的体温是39℃。

答案:42 3910.【解析】酒精容易发生蒸发现象,它蒸发时会吸收热量,所以用酒精棉球擦过的皮肤会感到凉爽;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汽化(蒸发) 热胀冷缩11.【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

干冰很容易升华,升华吸热,使铝罐的温度降得很低,罐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铝罐会凝华成霜附在罐外壁上。

寒冬,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会液化成水珠附在车窗内侧,液化放热。

答案: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12.【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熔化图像。

首先应明确横、纵坐标轴及各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由图像知,该物质在熔化时,有一个吸热且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所以这种物质是晶体。

其熔化时的温度即该物质的熔点:340℃;该物质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到14分钟熔化结束,故熔化时间是8 min。

答案:晶体340 813.【解析】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发生的是凝华现象;雪在熔化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答案:凝华吸14.【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现象。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造成水缺乏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水污染。

答案:液化凝华水的污染15.【解析】“回潮天”现象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答案:厦门初春时节,玻璃、瓷砖等物品温度较低,南方暖湿气流富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瓷砖上,所以玻璃、瓷砖就出现“冒汗”现象。

16.【解析】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表面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表面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表面的冰释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了凝固点,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附在鱼表面上。

答案:见解析17.【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受热更均匀。

(2)实验时需要记录萘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时间,故需要秒表。

(3)“白气”是冒出的热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图像中近似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段图像为晶体的熔化过程,时间大约从15 min到25 min,故持续时间约为10 min。

答案:(1)受热均匀(2)秒表(3)B (4)1018.【解析】本题考查水沸腾的特点。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测沸水的温度应选择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的物质,所以应选水银;(2)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是由热的水蒸气遇到的冷的温度计玻璃管,发生了液化现象造成的;(3)由图丙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示数为96℃。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沸点是98℃;(4)可利用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答案:(1)热胀冷缩水银(2)水蒸气遇冷液化造成的(3)96 98 (4)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