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cljAAA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h c l j A A A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

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

(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减Ⅱ或生殖细胞

染不有丝

色有配对

体偶数同源染色体有减Ⅰ

无减Ⅱ

实验:P21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第3课时二、受精作用

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

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

色体数

(条)

8 8 8 16 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

类型

精原

细胞

初级精

母细胞

次级精

母细胞

细胞

染色

体数目

(条)

8 8 4 4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教学

后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时 2 课题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课时课型新

⑴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

学的热爱。

⑶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学习水平

教学

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

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学计算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过来,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科的发展,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3.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等。

二、DNA分子的结构

出示DNA模型,学生阅书第50页,指着模型进解说过归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简要解释“反向”,一条链是5 -3 ,另一条链是3 -5 ,不宜过深)。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可在黑板上练习一道题以巩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设问一: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

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

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A.9% B.18% C.32% D.36%

答案:C

3.DNA的特性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

有种。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立体结构和DNA的特性。组成DNA的碱基共有A、T、G、C四种,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也有4种。每个DNA分子由二条多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种脱氧核苷酸排列的特定顺序,包括特定的遗传信息。每个DNA分子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