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重大困扰。

为了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健康,心理咨询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治疗技术。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抑郁症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优缺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一种技术。

CBT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改善情绪状态。

研究发现,CBT对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CB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对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要求较高。

近年来,心理咨询领域开始关注正念疗法(MBSR)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疗法通过培养患者对当下的觉知和接纳,帮助他们减轻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正念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与CBT相比,正念疗法更加注重对内心的觉察和接纳,对于那些对自我分析和认知调整不太感兴趣的患者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和坚持。

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技术,药物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和依赖性。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并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除了传统的治疗技术,一些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NFB)是一种利用脑电波反馈帮助患者调节大脑活动的技术。

研究发现,NFB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也被应用于抑郁症治疗中。

通过虚拟现实环境的刺激,患者可以更好地体验和处理情绪,促进情绪调节和恢复。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表明,心理咨询中的抑郁症治疗技术正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同的技术在治疗效果和适应人群上存在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不已等,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主要疾病负担之一。

本篇文章将主要探讨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1. 全球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到2015年,全球至少有3.5亿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这一数字占全球人口的近5%。

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健康负担之一。

2. 城乡差异在国内,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呈现出城乡差异。

据研究,城市居民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原因可能与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有关。

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抑郁症患者的诊治往往比城市中更为困难。

3. 年龄和性别差异抑郁症的患病率还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另外,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呈现出U型曲线,即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于中年人群。

二、抑郁症的病因学1. 生理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

例如,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患者的脑部中5-HT转运体表达量不足。

此外,一些遗传研究也发现,抑郁症与基因有关,例如5-HTTLPR基因的不同形态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2. 环境因素抑郁症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例如生活事件的压力、社会支持、睡眠不足等。

一些研究表明,突发性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是抑郁症的原因,也可以是其症状之一。

例如,自我认知偏差和自我批评是抑郁症常见的心理特征,其可能通过影响血液中5-HT水平等方式,引起抑郁症的发生和加重。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

抑郁认知理论综述摘要:抑郁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对其病理的解释多种多样。

本文从认知理论入手,介绍了几种主要理论,包括Abramson抑郁无望理论、Beck理论、双重加工模型和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抑郁认知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抑郁认知易感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目前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四大疾病。

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

最新的调查表明,16%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罹患抑郁。

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万人罹患抑郁症。

对抑郁病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抑郁形成的解释有多种,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动力学派,神经科学等。

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看自己、世界和未来的方式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因此,下面着重介绍关于抑郁的几种认为理论模型。

1 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无望感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塞利格曼首次将动物无助感实验的结果用于人类抑郁的解释,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一“控制“为新观念,认为有机体不可控期望的繁华导致费事硬性的消极行为和其他的系的无助表现。

Abramson等人对抑郁的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抑郁修正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于患者对消极事件三方面错误的归因引起的,这三方面指的是:内在的,普遍的和稳定的原因是,最容易发生。

因此,这个理论有被称为抑郁的无望感理论。

无望感的认知,引出了一个新概念——无望型抑郁,及抑郁的一种雅兴,表现为悲哀、自暴自弃、缺乏活力、领没、精神萎靡、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无望感理论模型认为,当经历一个负性事件时,具有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比非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无望感,从而产生抑郁,尤其是无望型抑郁。

2001年Abramson对理论再次进行了修订。

不再局限于归因,扩展到各种负性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

导致的异域类型,也就不再仅限于无望抑郁一种亚型。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

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

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Keywords: n。

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

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谷氨酸传导障碍、神经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这些新发现的病机制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为了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研究方法和调查结果,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名受试者,年龄范围为18-65岁,男女比例为1:1。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问卷调查。

2、调查工具我们采用了自编的抑郁症调查问卷和临床评估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家族史等方面。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1、抑郁症患病率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3.9%。

其中,轻度抑郁占14.9%,中度抑郁占6.5%,重度抑郁占2.5%。

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群体中无显著差异。

2、抑郁症状主要抑郁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失眠、食欲减退、精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等。

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症状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中均有所表现。

3、生活质量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包括工作能力下降、社交障碍、家庭关系紧张等方面。

抑郁症患者还面临着较高的自杀风险。

4、家族史有家族抑郁史的受试者在调查中的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的受试者,提示家族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讨论与建议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以下是我们对如何改善抑郁症患者状况的一些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2、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心理治疗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情绪 文献综述

情绪 文献综述

情绪文献综述情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情绪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与认知、情绪与健康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指一种个体内在感受和外显行为的反应,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状态。

情绪的种类有很多,如喜悦、愤怒、恐惧、悲伤等。

Clore和Ortony(1988)认为,情绪可以被视为一个三元(评价、生理反应和目标)系统,其中评价为情绪的核心,反映了个体对环境或经验的评价。

二、情绪与认知情绪和认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决策。

例如,情绪正向的个体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更高的行为,而情绪负向的个体则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行为。

另外,情绪也可以影响注意力、思维、记忆等认知过程。

例如,情绪正向的个体相对于情绪负向的个体更能够快速地识别出愉快的面孔。

研究人员认为,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个体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情绪与健康情绪与健康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的不健康表达与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例如抑郁症和心理应激症。

另外,情绪的调节也会影响健康。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良好的个体通常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负面情境,不易出现心理应激等健康问题。

四、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进行掌控和调节的过程。

有些个体天生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而有些个体则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情绪调节的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综上所述,情绪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认知、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的调节和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药学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慢性症。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

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病因学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

抗抑郁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药、植物提取物及中成药。

本文就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药;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life.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eat depression, and the previous main method i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Over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pression etiology, pro- gressive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rug treatment.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e chemical s- 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tudies of antidepressan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长时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显示抑郁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所以对于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于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研究这些文献综述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希望能够对于之后抑郁情绪的抑制起到一定的帮助。

引言当前国内出现了很多研究理论,其中有自动思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注意偏向等因素能够对于抑郁情绪的影响,但是几乎没有研究学者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抑郁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本文对于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考虑多种因素对于抑郁情绪造成的影响等,并且研究抑郁情绪对于人们情绪所造成的影响,怎样合理的抑制抑郁情绪的产生等展开相关研究。

1.抑郁的理论基础1.1抑郁的概念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每个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抑郁(Depression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意指“下压”,17世纪时这个词最早用来描述情绪状态。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安哥德(A. 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情绪低落方面的波动,即每天出现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 (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快感的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

1.2抑郁的分类抑郁情绪按照程度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分为精神抑郁、神经抑郁以及产生抑郁情绪的状态等。

其中精神抑郁一般是由于身体出现疾病所导致,是因为身体中的机体生化因素由于出现一些异常而产生的生理性疾病,也可能会由于家族的遗传所导致的心理疾病。

精神性抑郁实际上就是具有精神病的一类疾病,得出这一疾病的患者并不能真切的分出现实与梦境,也可能会做出一些偏离社会常规行为的事情,出现异常症状的状况可以称为精神性抑郁。

神经性抑郁的性质是外源性的,由于特定的环境所引起的。

一般神经性抑郁的患者会伴随焦虑情绪,一般情况是因为个体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所导致的。

所以如果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不能够被自己所改变或者是自己不能进行控制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如果控制不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为抑郁情绪,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抑郁心境:这时人们所变现出的是情绪比较低落,产生兴趣的事物逐渐变少,始终郁郁寡欢;(2)精神运动性抑制:这时的人们在精神活动上一直处于抑郁的状况,对于任何事物的都反应迟钝或者没有反应,思维上比较缓慢;(3)思维内容障碍:如果人们出现了抑郁心理状况,那么这时的人就会非常不自信,对于自身的评价非常低,觉得无法实现自我价值;(4)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常常会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常见的如睡眠障碍、肠胃不适、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抑郁状态则为人们口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忧郁心境和兴趣丧失两大核心症状。

但精神性抑郁症、神经性抑郁症以及抑郁状态之间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后两者。

精神性抑郁症属于异常的范畴,主要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少见。

大学生口常所体验到的抑郁情绪多为一种相对持久的忧郁心境。

2.近十年国内外抑郁情绪理论研究综述2.1完美主义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与完美主义呈正相关。

聂晓璐,王红英等人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能预测抑郁的程度,且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抑郁显著相关。

杨学琴等, 徐夫真等的研究显示,社会决定性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显著,而他人定向性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相关不显著。

张斌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错误的在意度和行动的迟疑度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与王丽娜在临床样本中研究发现一致。

个人标准和条理性维度与抑郁低度相关,甚至是负相关。

Sassarol 等研究结果显示,关注错误因子能解释完美主义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Frost, Marten, Lahart和Rosenblate运用抑郁体验量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过分担心错误和自我批评与抑郁相关。

据现有研究发现,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中,对错误的在意度和行为迟疑度两维度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适应性完美主义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Kawamura和Sandra等人的研究发现大致相同;Enns, Cox和Clara 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抑郁倾向呈正相关。

另外,Dykman 认为,成绩目标取向能通过重复的失败导致无助感,导致个体产生抑郁易感。

张轶文和甘怡群的研究则显示,完美主义各维度对抑郁有不同的影响。

由上述研究可见,完美主义的消极和积极层面均与抑郁相关。

当个体不顾一切地过度追求高标准时,就会出现临床完美主义,甚至导致抑郁情绪;当个体给自己制定合理标准并以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去完成时,就有可能减少抑郁情绪的出现。

从完美主义各个维度的角度看,结论不是太明确。

因此,本文以警非编制的完美主义量表为测量工具,继续研究完美主义的五个维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完美主义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提供更多实践性的支持。

2.2认知融合与抑郁的关系认知融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包括与抑郁、焦虑、压力、自尊、慢性疼痛、进食障碍等方面的关系。

Gillanders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认知融合与抑郁、焦虑显著正相关,认知融合程度越高,个体感受到的抑郁、焦虑也就越多。

Dempste:对于认知融合也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认知融合和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中的经验性回避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想法控制问卷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正念问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2.3抑郁情绪与社会比较情绪与社会比较研究通常关注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引发。

研究表明,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自我评价降低;当进行下行比较时,更易产生积极情绪,提高自我评价(wills,19s1)。

对临床治疗的观察研究也发现:习惯于将自己差的方面与他人比较,即习惯进行上行比较,通常与与抑郁、社交焦虑、压力及寻求社会支持、低自尊相关联。

许多研究者认为,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发生和维持有关(Wood , 1999)。

这些研究者认为,抑郁个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消极的自我评价(Beck, 1976 ),而通常认为自我评价部分建立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上。

“整洁与肮脏先生”的研究 C Morse & Gergen, 1970 )支持了这一观点,结果发现认为是与肮脏先生竞争的个体比认为是与整洁先生竞争的个体的自我评级更高。

这一研究也表明,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有全面、长期的影响。

结论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在探究抑郁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抑郁与注意偏向、消极的自动思维、应对及归因方式、社会支持、性别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目前还没有大样本的数据调查显示上述这些因素具对抑郁的产生有预测性,因此,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1]聂晓璐,王红英,孙凤,杨智荣,唐少文,陶庆梅,王华丽,吕晓珍,于欣,詹思延. 2000-2012年中国社区人群老年期抑郁情绪检出率——系统综述和更新的meta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805-814.[2]杨学琴. 社区居民抑郁状态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3]徐夫真. 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4]张斌. 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测量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5]王丽娜. 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6]滕金艳. 不同电针对抑郁症胃肠道躯体症状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7]刘金同.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8]董洁. 基于循证心理实践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和干预研究[D].南开大学,2010.[9]张容瑞. 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2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10]赵书亮.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2.[11]范燕燕.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12]孙良. 医科大学生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的1年纵向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13]何伶俐. 神经衰弱和抑郁症概念发展中的文化分歧[D].南开大学,2013.致谢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

回首往事,收获甚多,在这段时光里,我由一个不断的成长,由原来孩子似的学生,即将成长为一个步入社会的人。

心中不免思绪万千。

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蜕变,更是一种质的成长。

再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正是他对于我严格的要求,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从论文的选题到最后的成稿,这段时间里面。

导师对于我的指导是非常的多的。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即将毕业的这段时间内,让我做好大学最后一门功课,带领我不断的前进,正是他的指导,让我不仅仅对于写作,更多的是对于今后的道路成长改如何的行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成长。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相互帮助,彼此扶持,一同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你们的存在,才让我的大学生涯靓丽多彩,犹记得从彼此天南海北哥不熟悉,到现在亲如一家。

在这几年中,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感谢你们。

正是你们让我的生活充实多彩,正是和你们在一起的这段日子让我获得不一样的情谊。

此外我要感谢我自己,在这二十多个年头中,正是对于任何事情不放弃的决心,让我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正是对于困难和艰苦总想去客服的信心使得我能够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做到尽善尽美。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生命,也是他们让茁壮的成长,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他们在背后给予我鼓励,给予我支持,正是他们对于我帮助,让我成长至今,也让我遇事不慌,因为我指导他们是我背后坚挺的支柱,是我的港湾。

谢谢你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