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综 述·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梁健,施静,袁昕,唐树杰(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 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较为常见,核心稳定训练是其新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
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主要通过增强核心区稳定性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对核心稳定训练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腰痛;运动疗法;核心稳定训练;综述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率呈逐渐增高趋势[1]。
腰痛患者中多数为非特异性腰痛[2],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法较多,核心稳定训练是其新疗法。
本文对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核心稳定训练概述核心稳定训练是一类通过强化核心肌群来增强核心稳定性的运动。
人体的核心稳定性主要依赖脊柱稳定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肌肉和骨骼组成。
脊柱、骨盆及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共同构成人体的核心区。
核心肌群可分为整体及局部肌群,整体肌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腰方肌、竖脊肌及腹外斜肌,负责将局部应力分散至全身,并通过将负荷转移至骨盆和胸廓减轻腰椎的负担;局部肌群主要包括多裂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盆底肌,负责控制腰椎的曲度、刚度及稳定性[3]。
腰椎负荷的增加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腰椎负荷突然增加,核心肌群可强烈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以此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此外,核心肌群还具有杠杆支点的作用,可以减轻运动状态下关节的负荷,有利于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4]。
Akuthota等[5]研究发现,多种肌肉骨骼疾病与核心肌群薄弱有关,如腰痛、骶髂关节疼痛、髂胫束综合征及踝关节痉挛等。
核心稳定训练能够强化核心肌群、提高核心稳定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核心稳定训练的方式较多,包括借助健身球等不稳定器械及生物反馈设备进行训练等,随机干扰也是其训练方式之一[6-7]。
2 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2.1 单纯核心稳定训练 有关单纯核心稳定训练治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7A020215102)通讯作者:唐树杰 E mail:tsj697@163.com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报道相对多见。
超短波治疗实训报告范文

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超短波治疗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适应症,掌握超短波治疗仪器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对物理治疗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环境实训室:超短波治疗室实训器材:超短波治疗仪、治疗床、治疗巾、电极片、导电膏、酒精棉球等。
三、实训原理超短波治疗是利用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治疗时,高频电磁场使人体组织产生热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前准备(1)了解超短波治疗的基本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2)熟悉超短波治疗仪器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3)穿戴好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2. 实训操作(1)患者取舒适体位,躺于治疗床上。
(2)将电极片贴于患者治疗部位,确保电极片与皮肤接触良好。
(3)开启超短波治疗仪,调整输出功率和频率。
(4)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治疗。
(5)治疗结束后,关闭超短波治疗仪,清洁电极片和患者治疗部位。
3. 实训总结(1)分析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总结超短波治疗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对超短波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掌握了超短波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进行操作。
3. 学生认识到超短波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到超短波治疗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超短波治疗仪器,掌握了治疗技巧。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超短波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以下为实训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1.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2.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
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腰痛可分为由非脊柱或脊柱起源的特定病理生理机制引起的疼痛及其他症状和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痛是指通过客观检查不能确定腰痛原因,没有组织结构的改变,也不能发现病理变化的一种腰痛,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占腰痛的80%~90%[1]。
本文总结近年来诊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相关文献,以期为该病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下,为临床医生、治疗室选择更加合理的诊疗放法提供参考。
1 非特异性腰痛的流行病学 腰痛(LBP)是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2]。
不仅如此,腰痛也会对个人健康和经济状况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健康方面,腰痛会导致与腰痛有关的症状和功能障碍,限制日常或娱乐活动,以及严重残疾。
腰痛对个人的经济负担主要表现在腰痛后寻求医疗康复的直接治疗费用,以及占用大量工作时间的间接费用[3],80%以上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腰痛。
当腰痛从急性或亚急性转变为慢性腰痛时,就很难完全康复,只有5%的患者会完全消失[4]。
非特异性腰痛是全世界残疾的主要原因。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通常有良好的预后,在两个月内迅速改善。
然而,大多数患者会发展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反复发作[5]。
2 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机制2.1 椎旁肌问题 椎旁肌的问题可能是导致非特异性腰痛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脊柱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椎旁肌的支持。
因此,当椎旁肌肌肉萎缩或其肌纤维特性发生改变时,将导致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生。
研究表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背部肌肉力量和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6-7]。
2.2 心理因素 大多数非特异性腰痛的患者都有慢性疼痛。
在长期忍受疼痛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导致疾病的加重和复发。
因此,社会心理因素在腰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慢性腰痛中,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促进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缓解疼痛的重要因素[8]。
我们应将抑郁症等不健康状态视为公共卫生的重点,着力解决患者的不健康心理问题,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8-03-16T15:35:38.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张雷虹[导读] 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超短波的方案,可以获得到更好的疗效,提升总体治疗有效率。
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甘肃省岷县中医院针灸科;甘肃定西748400)[摘要]目的:对于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情况进行观察。
方法:选择96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参照组,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的超短波治疗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案。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情况。
结果:在采取了不同方案的治疗以后,相较于参照组患者的75.00%总体治疗有效率而言,研究组患者的95.83%总体有效率更具备优势,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超短波的方案,可以获得到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针灸;超短波;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近些年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群不断的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
严重者对于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均可以构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形成肢体功能减退或消失的情况[1]。
及时有效的治疗此种疾病,让患者最大程度的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是医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
本研究对于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是9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的时间是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
所有的患者均满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感染性疾病者、精神障碍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各具备48例的研究组、参照组。
其中,研究组包含有24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平均年龄是(46.8±3.1)岁,平均病程是(3.2±0.8)年;参照组包含有22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平均年龄是(45.3±3.6)岁,平均病程是(2.9±0.5)年。
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鄢麒【期刊名称】《医疗装备》【年(卷),期】2022(35)14【摘要】目的探讨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慢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7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塞来昔布治疗,试验组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腰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疼痛自我效能[采用疼痛自我效能问卷(PSEQ)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PSE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PSEQ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提高疼痛自我效能。
【总页数】3页(P95-97)【作者】鄢麒【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骨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奇正青鹏膏联合TDP和电脑中频治疗96例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2.中频治疗仪直流导入中药治疗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3.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灌肠联合中频脉冲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4.针刺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5.电脑中频治疗仪联合全面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频电疗(ifc)对下背痛的治疗效果

中頻干擾波電刺激對下背痛的治療效果一、背景下背痛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據報導,下背痛的終生患病率高達84%,慢性下背痛的患病率約為23%,其中有11-12%的人因下背痛而致殘。
許多處理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大多數處理的影響作用不大。
[Hoy D, Bain C, et al. 2012]干擾電流(IFC)是臨床醫生用於控制肌肉骨骼疼痛的常用方式,包括下背痛(LBP)。
[González Roig JL. 1992]下背痛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疼痛和提高功能能力。
然而,在一些患者中,疼痛導致身體能力和鍛煉嚴重受限制。
如果疼痛得到控制,病人將更有能力進行活動。
因此可以用電療方式介入。
[Li LC. 2001 ] [DeRosa CP. 1992] 雖然關於IFC治療的研究很多,但其對下背痛的療效研究很少。
因此,本篇專題進行IFC在下背痛應用的研究,探討其對疼痛的影響及其與疾病的關係。
二、下背痛介紹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指下部腰椎、腰骶區或骶骼區的疼痛。
根據疼痛持續時長,下背痛可以分為急性(小於6週)、亞急性(6至12週)和慢性(大於12週)三種。
依照成因可分為機械性疼痛、非機械性疼痛和轉移痛,其中以機械性疼痛最為常見。
[Koes BW. 2010]下背痛是一個由多重原因引起的症狀。
許多下背痛病因都不明確,但大多數和肌肉拉傷、扭傷有關。
[Borczuk P. 2013]其病因具體可分為三大類:a)機械性:如腰肌拉傷和扭傷、椎間盤/椎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椎體前移等b)非機械性:脊髓腫瘤、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炎等c)子宮內膜異位、腎結石、胰腺炎、膽囊炎等三、下背病的治療方法下背痛的治療原則和背痛成因的三大分類有關。
(機械性疼痛、非機械性疼痛和轉移痛) [Sprouse R. 2012],可分為: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助治療。
在物理治療方面,治療的方法有很多:電療是治療下背痛中熱門的療法之一[Rajfur J. 2017]。
超短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超短波治疗的临床应用超短波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利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于人体组织,具有较好的穿透力和渗透性,能够进入人体深部组织,产生温热效应,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炎杀菌等作用。
在临床上,超短波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超短波治疗在骨科领域的应用骨科疾病是超短波治疗的常见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关节炎、骨折愈合、腰椎间盘突出等骨科疾病患者可以通过接受超短波治疗来加速康复进程,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超短波治疗可通过提高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炎症等作用,对骨科疾病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二、超短波治疗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康复医学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超短波治疗在康复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对于中风、肌肉损伤、脑卒中等患者,超短波治疗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加速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超短波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手段,对于康复医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超短波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皮肤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超短波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短波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等作用,对于湿疹、疱疹、痤疮等皮肤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同时,超短波治疗还可以减轻皮肤瘙痒、消炎杀菌等作用,提高皮肤的自愈能力。
四、超短波治疗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常见的问题,超短波治疗在运动损伤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短波治疗,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超短波治疗可以达到定向治疗的效果,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为受伤部位提供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超短波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同的治疗频率和功率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短波治疗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好的帮助。
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观察

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单用超短波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JOA 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腰间盘突出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干涉波超短波腰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090-01腰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患者表现为腰部疼痛伴双下肢放射痛,严重时肢体肌力受损,站立、行走困难。
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费用高、副作用大;而理疗仪治疗“腰突”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我们对5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采用干涉波结合超短波治疗,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0月“腰突”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对比表 (x-±s)组别性别病程N 男女年龄最短最长平均分治疗组 26 12 14 41.233±8.569 1 5 2.133±0.964对照组 24 13 11 41.833±8.793 1 4 1.933±0.807表1.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26例:⑴采用南京医疗仪器厂生产的CDB-C超短波治疗仪,打开电源预热3分钟,患者仰卧位,采用单极放置法;将一块16cm×22cm电极板放在L4-L5处,另一电极板放置在臀部(环跳处),治疗时间20分钟,频率3档100MA,治疗时用棉布将电极板包好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烫伤,并远离一切金属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1T13:32:24.1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陈小鹏符信萍陈德生
[导读] 腰痛临床上也称为“腰脊痛”,指的是一种以自觉腰部疼痛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疾病。
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目的探讨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中频电治疗,实验组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可作为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电脑中频;超短波;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痛临床上也称为“腰脊痛”,指的是一种以自觉腰部疼痛为常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下腰痛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包括非特异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
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疼,部分患者还存在合并性下肢疼痛、麻木等表现,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骶髂关节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腰骶部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多数下腰痛患者首次发病时,症状持续时间在4-8周左右,随后能够自愈,但患者的复发率相对较高。
导致患者发生腰痛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神经源性疼痛、稳定性丧失疼痛、软组织源性疼痛、小关节突源性疼痛以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
本研究对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门诊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与女性构成比48:32,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47.4±19.2)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5年,平均(3.1±1.1)年。
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7±17.2)岁,平均病程(2.9±0.7)年,实验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7±18.7)岁,平均病程(3.4±0.8)年,由此可见,不同观察对象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治疗设备为为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以及爱沃斯ECM99-Ⅱ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连续20min的中频电治疗,实验组观察对象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连续20min的超短波微热量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休息一周在接受第2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视觉类比法(VAS)和腰痛功能障碍问卷(ODQ)对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治疗效果划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
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通过(x±s)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表示,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如果所得分析结果P<0.05,可以证实两组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治疗结果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电合并超短波治疗,与常规的单一中频电治疗相比,效果更加理想,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超短波温热效应有助于患者淋巴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善,进而减轻患者的痉挛和疼痛状态,强化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1]。
超短波是一种高频电疗法,不需要暴露患者的治疗部位,且穿刺深度较深,因而适用于行动不便患者以及急性腰扭伤患者[2]。
同时,超短波治疗还能够消除其水肿症状,提高机体内炎性物质的吸收速度,进而提高机体的代谢速度。
中频电治疗有助于患者周围神经兴奋性的提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功能以及生物膜的通透性,松解软化你粘连的瘢痕组织,进而疏通神经,达到减轻和抑制疼痛的作用[3]。
综上所述,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接受电脑中频合并超短波治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有助于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机体正常功能的恢复,可作为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阔,张春燕,刘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个体化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6):188-189.
[2]安丙辰,李秀清,王颖.腰痛穴指针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10):993-995.
[3]曾勇,邹佳华,邓光锐,等.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2-253.。